書名:好讀 雜阿含經 第三冊:實修實證 自在解脫(卷二十一至卷三十)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4716795014066系列名稱:
好讀3系列編號:
1110900032定價:
1150元作者: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編註譯者:
劉宋 求那跋陀羅尊者頁數:
684頁開數:
19x26x3.4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1228出版日:
20231228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1.84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好讀 雜阿含經》為「台大獅子吼站」20年讀經會成果集結,以現代人易懂易學的方式,帶大家深入研讀《雜阿含經》。
★ 本冊主題「實修實證、自在解脫」,為佛陀教導的實修方法;並節錄《相應部尼柯耶》經文中譯,以補足漢譯本「念處相應」、「正勤相應」……等佚失,讀者切莫錯過。
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雜阿含經》忠實記載佛陀最初的根本教法與叮囑,是研習佛法必讀的經典,只要識字就能讀。
本冊為佛陀教導實修的方法:觀呼吸、四念處、七覺支、八正道,以及止觀、三三昧等,都是相當重要的修行法門,值得細細品嘗、用心實修。
其中尤以四念處是禪修的重要基礎,經上說多修習、勤修習四念處能夠讓眾生清淨,超越憂悲苦惱,通達正道乃至體證涅槃。
為方便讀者熟悉《雜阿含經》所提到的古印度重要國家和城市,能隨著佛陀弘法行腳的足跡,學習法義,本冊新增「佛陀時代城邑地圖」供對照參考。
◎好讀推薦
《好讀 雜阿含經》是由科技人成立的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多年以來進行線上讀書會、經過長期相互切磋琢磨而完成的一部古典今讀現代註釋書。其嚴謹和精準很符合科學精神,而其無私的法施更是佛法的實踐。 ——釋恆清(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創辦人)
《好讀 雜阿含經》深入淺出、古今輝映,是劃時代、開創性的讀經會成果,也是電子佛典未來的發展方向。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中觀系的《中論》、《大智度論》都引用《阿含經》說明緣起中道深義,瑜伽系的《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更廣釋《雜阿含經》,可見大乘論師對《阿含經》的重視。本書綜合讀書會之討論,並參照漢譯各版三藏以及南傳的相對應經文,簡明扼要以白話加註解說,值得參考。 ——釋厚觀(福嚴佛學院院長)
本書於自學研讀《雜阿含經》者,猶如一本小型的工具書,更匯集了多位善知識的修行心得,提供讀者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應用實例。 ——釋自衍(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
◎好讀亮點:讓經藏變得容易解讀
•原文標點╱清晰註解
•白話導讀╱圖表解說
•對應經典╱以經解經
•讀經拾得╱生活應用
◎線上共讀
《雜阿含經》忠實記載佛陀最初的根本教法與叮囑,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是研習佛法的必讀經典,只要識字就能讀。《好讀 雜阿含經》以現代人易懂易學的方式,讓佛法核心教義變得容易閱讀、人人想讀。初學者在閱讀本書時,可先由「導讀」學習基礎知識,以方便進入經文的情境中、領會佛陀的開示。
若在讀經當中有疑問或想法,除了就近請教寺院或法師,Facebook的用戶也可加入「大家來讀經」http://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社團,一同研討。沒有Facebook帳號的同學則可上「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http://buddhaspace.org上的「獅子吼讀經班」版,線上讀經班於每週末進行線上語音討論。
本書的線上版另有「進階辨正」,提供複雜或有疑義的詞句分析及詳細辨正資訊。這些資訊由於較為深奧或蕪雜,並沒有在印出的書本上,有志尋根究柢者可逕行參閱線上版。
★《好讀 雜阿含經》為「台大獅子吼站」20年讀經會成果集結,以現代人易懂易學的方式,帶大家深入研讀《雜阿含經》。
★ 本冊主題「實修實證、自在解脫」,為佛陀教導的實修方法;並節錄《相應部尼柯耶》經文中譯,以補足漢譯本「念處相應」、「正勤相應」……等佚失,讀者切莫錯過。
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雜阿含經》忠實記載佛陀最初的根本教法與叮囑,是研習佛法必讀的經典,只要識字就能讀。
本冊為佛陀教導實修的方法:觀呼吸、四念處、七覺支、八正道,以及止觀、三三昧等,都是相當重要的修行法門,值得細細品嘗、用心實修。
其中尤以四念處是禪修的重要基礎,經上說多修習、勤修習四念處能夠讓眾生清淨,超越憂悲苦惱,通達正道乃至體證涅槃。
為方便讀者熟悉《雜阿含經》所提到的古印度重要國家和城市,能隨著佛陀弘法行腳的足跡,學習法義,本冊新增「佛陀時代城邑地圖」供對照參考。
◎好讀推薦
《好讀 雜阿含經》是由科技人成立的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多年以來進行線上讀書會、經過長期相互切磋琢磨而完成的一部古典今讀現代註釋書。其嚴謹和精準很符合科學精神,而其無私的法施更是佛法的實踐。 ——釋恆清(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創辦人)
《好讀 雜阿含經》深入淺出、古今輝映,是劃時代、開創性的讀經會成果,也是電子佛典未來的發展方向。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中觀系的《中論》、《大智度論》都引用《阿含經》說明緣起中道深義,瑜伽系的《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更廣釋《雜阿含經》,可見大乘論師對《阿含經》的重視。本書綜合讀書會之討論,並參照漢譯各版三藏以及南傳的相對應經文,簡明扼要以白話加註解說,值得參考。 ——釋厚觀(福嚴佛學院院長)
本書於自學研讀《雜阿含經》者,猶如一本小型的工具書,更匯集了多位善知識的修行心得,提供讀者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應用實例。 ——釋自衍(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
◎好讀亮點:讓經藏變得容易解讀
•原文標點╱清晰註解
•白話導讀╱圖表解說
•對應經典╱以經解經
•讀經拾得╱生活應用
◎線上共讀
《雜阿含經》忠實記載佛陀最初的根本教法與叮囑,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是研習佛法的必讀經典,只要識字就能讀。《好讀 雜阿含經》以現代人易懂易學的方式,讓佛法核心教義變得容易閱讀、人人想讀。初學者在閱讀本書時,可先由「導讀」學習基礎知識,以方便進入經文的情境中、領會佛陀的開示。
若在讀經當中有疑問或想法,除了就近請教寺院或法師,Facebook的用戶也可加入「大家來讀經」http://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社團,一同研討。沒有Facebook帳號的同學則可上「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http://buddhaspace.org上的「獅子吼讀經班」版,線上讀經班於每週末進行線上語音討論。
本書的線上版另有「進階辨正」,提供複雜或有疑義的詞句分析及詳細辨正資訊。這些資訊由於較為深奧或蕪雜,並沒有在印出的書本上,有志尋根究柢者可逕行參閱線上版。
作者簡介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1995年成立於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是華人世界至今歷史最悠久的佛法討論專站,也是至今少數不隸屬特定宗派及道場的佛教討論園地。
台大獅子吼站以釋迦牟尼佛教法為中心、不營利、不分宗派及道場,而由眾佛子以和合僧眾的風格經營,群策群力。站上的討論,提倡「深入經藏、以經解經」的思辨方法,另外並秉持「依法不依人」的立場,探索佛陀原義,提供清淨的討論空間。台大獅子吼站也扮演了接引初機的平台,站友們勉勵以淺白的文字讓初學佛者更能參與討論,增進對佛法的認識。
「深入經藏」是三皈依中常念的一句話,在台大獅子吼站裡,每週都有讀經的進度,每次的讀經都不長,經中的文言文或專有名詞更無須懼怕,因為在站上大家可以深入討論。
深入討論的最重要方法就是本站「以經解經」的方式,所依據的就是CBETA電子大藏經,為學佛者人人可以立刻查找所需的經說,並提出見解的最佳工具。根據佛陀說法純一滿淨、不異語的特性,善用電子大藏經來以經解經並交叉比對,可以避免掉入人云亦云的泥淖。也因此,台大獅子吼站上的討論找出了許多具決定性的佛陀教法,這也是在末世能難能可貴地顯示佛世尊獅子吼正法的方式之一。
「接引初機」也是台大獅吼站的作用之一,在站上參與共同研修的人都是同學相稱,和樂融融,期許做到世尊對於僧團和合無諍的要求。
許多初學佛的人由於看到經文就心生艱難想,於是只想拜一拜佛就了事,對於佛理了無興趣;想深入的人又苦於無法深入解析經文,而不了了之。台大獅子吼站諸位先學者常以生花妙筆,用簡單有趣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的譬喻將佛經的義理、典故一一描繪,令想學佛法的初學者無障礙地進入佛法的門內,快速地趕上進度,覺得學佛實在有趣而不枯燥,學佛真正有用而不是口號。
獅子吼站的設立並不是為了名或利,純是學佛者討論佛法的「虛空善法堂」,可說是五濁惡世裡一處清淨佛剎。想知道更多學佛的資訊,歡迎光臨台大獅子吼站:
http://buddhaspace.org 或 http://facebook.com/groups/budahelp
書籍目錄
〈推薦序〉劃時代、開創性的讀經會成果 釋惠敏
〈推薦序〉研讀《雜阿含經》的隨身法藏 釋自衍
〈編序〉願解如來真實義 邱大剛
《阿含經》簡介
本書使用方法
【卷第二十一】
導讀:止與觀;阿難相應(2/2)
第559經經文導讀
第559∼561經
導讀:三毒
第562經
導讀:三學
第563∼565經
導讀:質多羅相應
第566經
導讀:打坐的方法
第567經經文導讀
第567∼568經
導讀:六根、六境、六識
第569經
導讀:五陰無我
第570∼573經
導讀:初禪與第二禪
第574∼575經
【卷第二十二】
導讀:諸天相應(2/4)
第576經經文導讀
第576∼578經
導讀:四果
第579∼589經
導讀:十二因緣
第590∼592經
導讀:天界
第593經
導讀:五淨居天
第594∼603經
【卷第二十三】
導讀:阿育王傳
第604經
【卷第二十四】
導讀:四念處;念處相應(1/2)
第605∼607經
導讀:修習四念處
第608∼610經
導讀:五蓋
第611∼614經
導讀:七覺支
第615∼616經
導讀:四念處與善攝根門
第617∼623經
導讀:持戒後修四念處
第624∼628經
導讀:多修四念處的益處
第629∼639經
導讀:三十七道品
【卷第二十五】
導讀:阿育王傳優波掘多因緣
第640經
導讀:阿育王傳半阿摩勒果因緣
第641經
【卷第二十六】
導讀:五根;根相應(2/2)
第642∼645經
導讀:四聖諦
第646經
導讀:四禪
第647∼651經
導讀:四向四果
第652∼660經
導讀:力相應
第661∼663經
導讀:五根增長,產生五力
第664∼666經
導讀:四攝
第667∼676經
導讀:慚愧
第677∼683經
導讀:如來十力
第684∼703經
導讀:七覺支間的關係;覺支相應(1/2)
第704∼711經
【卷第二十七】
導讀:覺支相應(2/2)
第712∼722經
導讀:親近善知識
第723∼740經
導讀:以各法門修七覺支
第741∼742經
導讀:四無量心
第743∼747經
【卷第二十八】
導讀:聖道分相應(1/2);八正道
第748∼774經
導讀:正思惟及善知識能增益八正道
第775∼784經
導讀:八正道在世間與出世間
第785∼790經
導讀:十惡、十善
第791∼796經
【卷第二十九】
導讀:聖道分相應(2/2)
第797∼800經
導讀:安那般那念相應
第801∼813經
導讀: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第814∼815經
導讀:三學;學相應(1/2)
第816∼818經
導讀:戒
第819∼829經
【卷第三十】
導讀:學相應(2/2)
第830∼832經
導讀:不壞淨相應(2/3)
第833∼843經
導讀:證初果的條件
第844經
導讀:三皈五戒
第845∼856經
導讀:六念
第857∼860經
相應部尼柯耶
節錄一 念處相應
節錄二 正勤相應
節錄三 神足相應
節錄四 根相應
附錄
推薦序/導讀/自序
【研讀《雜阿含經》的隨身法藏】
《好讀 雜阿含經》是古典今讀的現代註釋書,從傳統字詞解讀、修行與生活對話,到深入佛陀的根本教義。本書最可貴之處,非一人之作,而是眾人智慧的結集。一群佛教的知識分子,透過網路建構虛擬佛教修行壇城「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以下簡稱「獅子吼網站」),從網路發展初期的Telnet開始,架設BBS到Web 2.0,跨越不同的網路介面,匯聚世界各地的佛子,共同研讀、線上公開分享,歷經十多年的線上讀經會(2000-2014),如今開花結果,將豐碩的內容結集出版成書。眾佛子如此好樂正法、毅力堅持、樂施予人的胸襟,令人不禁讚歎:「自利亦利他,是施獲大利,慧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雜阿含經》卷四十六)
從獅子吼網站的設立、持續推動到本書結集出版紙本,幕後的堅持者是獅子吼網站的發起人邱大剛居士。回想大剛居士與香光結緣至今,已將近有二十年了。大剛居士於大一時(1995)創立「獅子吼網站」,透過e-mail聯繫,徵詢「香光書鄉出版社」同意將佛使比丘《一問一智慧》電子檔張貼於BBS上。1997年,筆者以《佛教圖書館館刊》主編身分,邀請他撰寫網路上與佛教相關的BBS站發展之過去、現在、未來(文章詳見〈虛空善法堂:佛教BBS〉,《佛教圖書館館刊》第14期)。這一路走來,大剛居士由一位校園內善根深厚的年輕學子,到現在投入社會創業、傑出有成,卻依然能持續地精進學佛、奉獻佛法,堪稱現代學佛者的楷範。
本書籌畫出版已歷時數年。從2010年至今,大剛居士在事業忙碌之餘,躬自審閱校注,多次與筆者書信往返討論相關問題;至本書出版前,仍謹慎翔實的從頭檢閱,力求義理精準、文字簡明,如同本書的書名《好讀:雜阿含經》,讓深奧的佛法核心教義容易閱讀、人人想讀。凡此種種努力,是法的力量,是法身慧命的堅持!今(2014)年5月大剛居士再度來函,邀請筆者寫序,僅以個人在佛教圖書館服務的經驗與觀察,述說本書出版的意義與價值。
自學研讀《雜阿含經》的寶典
《雜阿含經》旨在闡述佛法核心教義、揭示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是佛陀教法中最接近真實,也是最完整結集的重要經典。本書的出版,於自學研讀《雜阿含經》者,猶如一本小型的工具書,對照經文、經義導讀、關鍵摘句、註解、校勘……。此外,還整理了南北傳《雜阿含經》相對應的經號,對有心深入研讀者,可說是珍貴的研究資訊。更有「讀經拾得」,匯集了多位善知識的修行心得,生命與經文的對話,提供讀者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應用實例。
「數位到紙本,紙本到數位」不同媒介的互補功用
《好讀 雜阿含經》,原是網路讀經會的資料(http://buddhaspace.org/agama/),研讀後不斷整理,萃取精華,再以紙本出版。也許有人會質疑,已經在網路上流通,為何還需要將它印成紙本?就個人所知,國外出版社如Springer,往往是先出版電子版,再出版紙本,影響不同的群眾。因此,將網路的討論或文章結集出版,透過不同媒介,更可以攝化不同的對象。網路的超連結,開啟閱讀的多元性;紙本閱讀,可綜觀瀏覽,也可細細品味《雜阿含經》的法味。又,本書線上版有「進階辨正」(對經文疑義與辨正等資訊),提供進階者的延伸閱讀。本書真的做到「數位到紙本,紙本到數位」的相互連結。
記錄佛教線上讀經會的學習歷史
《好讀:雜阿含經》的出版是多人於網路上共同參與、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讀經記錄。佛弟子在網路時代,藉用科技工具,展現合作學習的模式,超越傳統一地、一時、一人的局限,可以隨時、隨地、遠端相互切磋。十多年來,參與讀書會的成員已將四部《阿含經》讀過數遍,如實呈顯的閱讀心得,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多元思考。其共同努力的成果,足以揭示佛法正知見以及疑義的解答。線上讀經的模式,正在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和佛教弘法方式。而本書的出版,記載了佛教線上讀書會的學習歷史,標誌著佛教弘傳方法的跨越。
時代在進步,站在前人的肩膀,佛法的弘傳將更向前邁進!願當代佛法的弘傳,善用數位科技,與日俱進,燃燈供佛、普利人間。
釋自衍
序於香光尼眾佛學院
2014年12月25日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佛教圖書館館刊》暨《佛教圖書館電子報》主編)
編序
【願解如來真實義】
《長阿含經》等經典記載,佛陀在涅槃前告訴弟子,要辨識什麼是真正的佛說,得要依經及依律來審查判斷,而不盲信任何人。佛陀也要弟子在佛涅槃後以經為師、以戒為師,如此就能如同佛陀還在世。
在當今各宗派之說百家爭鳴、諸學者看法百花齊放的情況下,躬自讀經不啻是客觀理解佛說最穩當的方法。
從2000年開始,有一群在「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網路上的佛弟子們,分別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地,相約每週閱讀《阿含經》,並分享摘句、筆記。十幾年過去了,讀經班已閱畢四部《阿含經》數遍,持續至今。從當年對佛法生澀地理解,到對佛經讀出興味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管是在對佛法的體會上、對正見的釐清上、對修行的實作上、還有對佛法在生活的運用上,《阿含經》都帶給成員們深刻地影響。
早些年要取得《阿含經》並不是那麼容易。雖然有新文豐出版社出版的《大正藏•阿含部》較經濟實惠,但字體略小、密密麻麻,閱讀較為吃力;後來有出版社重新編輯《阿含藏》,雖整齊易讀,然費用較高,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因此,種下了往後要結緣《阿含經》想法的種子。多年之後有經濟能力實現當初的想法了,但朋友們建議:如果不能讓讀者較容易瞭解《阿含經》的意義,那麼印經的效果就非常有限。希望加上註解,幫助讀者理解,至少也能節省讀者查詢佛學辭典的工夫和時間。
因此,從2008年開始,一起讀經的許多朋友,基於「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自1995年來的討論以及2000年開始線上讀經會的記錄,開始將《阿含經》加以標註,希望能結合大家讀經的經驗,協助新手快速地自學,掌握《阿含經》的內容。
本書的編輯及註解,即希望能夠協助讀者體會《阿含經》內容的意義,並運用在生活及修行上。因此首重文筆的白話及簡潔,經文之外的內容一律是白話,避免名相堆砌,愈講愈玄。然而有興趣讀《阿含經》的人,大多是為了探究佛陀說法本懷。為了讓讀者自行深入經藏、不假他人之手,因此不是給予全文的白話翻譯,而是做盡量客觀、直譯的註解,希望讀者在熟悉佛經的體例及用詞後,未來不論閱讀哪部佛經,都能悠然自得。
本書的編輯完全由義工發心合作,期許在這個過程中,讓參與的大眾同霑法益,並從對《阿含經》的瞭解開始,自利利他。雖然都是無償的義工,但佛經的註解必須特別嚴謹,因此各卷都是由編輯們謹守以經解經的原則,參照阿含各經及《大藏經》中其餘經典的用法,以及南傳《尼柯耶》的內容,交叉比對;也向法師、大德們請教,以期盡量把握住經文的原意。
為了方便流通,本書的紙本版免費授權給法鼓文化出版,於書店流通;若有收益,也由法鼓文化做佛法上的用途。至於網路版、電子書版,則永久由「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免費提供閱讀及下載。另外,編輯或站友也會結緣紙本版給有需要的佛弟子。
二十多年前,筆者首次接觸《阿含經》時,國內關於《阿含經》的研究相關資源都相當有限,也沒有研修《阿含經》的風氣,甚至連經文的取得都不是很容易,遂讓我們有了流通《阿含經》的想法。這些年來,透過許多法師及大德們的努力,佛教界已有了閱讀《阿含經》的風氣,並希望藉本書的出版能貢獻一分心力。
期許本書的發行能協助佛弟子對佛法有更深入地瞭解,並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自在解脫地行走人間。
邱大剛
2015年1月1日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站長、現觀科技執行長)
文章試閱
【讀經拾得】 第 567 經(0149c06)
佛教中各三昧的最高境界都是無貪瞋癡
單就定的層次來看,印度當時也有外道修到和本經提到的三昧相近的定力,例如佛陀在成道前的外道仙人老師修無色定,或是婆羅門教修四無量心定。但在佛法中,這些三昧結合了四聖諦的觀照,而能啟發智慧、獲得解脫。
因此在佛法中這些三昧的最高境界都是無貪、無瞋、無癡。
「慈無量心」有什麼漸進的入門方法?
「慈無量心」的修法要發起慈心(願給眾生安樂的心),讓慈心沒有限制、沒有邊際。
首先要發起慈心,可以憶想能激起自己慈心的文句或是畫面,例如一個小孩或可愛的動物的畫面,接著將這慈貫注身心,充盈滿溢。
成為盈滿的慈心穩定後,開始散發慈心:就像被簾子遮蓋的一盞燈,首先掀開前方的簾子,慈心就如光線般自然映射前方無邊無際的空間。
如同太陽光的照耀沒有邊際,也像大法螺吹起時的宏偉音聲瞬間遠近皆聞,只要我們不自己設限、不加上邊界,自然就沒有邊界,向無邊無際的前方散發慈心。
這樣穩定後,以順時鐘方向掀開右方的簾子,即能向右方無邊無際的空間散發慈心。接著一一掀開後方、左方、上方、下方的簾子,以無邊無際的慈心遍滿十方。
之後也可以呼吸為輔助,在無邊無際地散發慈心時,吸氣時意念稍微著重於「慈」,呼氣時意念稍微著重於「無量」(無邊無際地散發),持續於慈無量心。
修習慈無量心可以練習到對人事物的第一反應即為慈心,甚至最終可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沒有分別,所以稱為「無量」,這樣達成的定境即稱為「(慈)無量心三昧」。
這個慈無量心的修法,是無著比丘基於四無量心相關經典的研究所整理而成。
慈心對治瞋恚,修習慈無量心能讓脾氣火爆的人較不易生氣,對人更為和善,因而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及善緣。在遇到逆境甚至打坐腿痛時,修習慈心也能讓人較不煩躁。
「空三昧」有什麼漸進的入門方法?
《雜阿含經》卷三第80經提到「空三昧」是觀五陰無常、本空,而入的定境,能讓修行人印證「諸行無常」,本經則解說空三昧可以「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來修習。也可參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 1〉第190經小空經、第191經大空經。
一種淺嘗的方法是以空無邊處定(以無邊的空間為所緣而修定)入手:在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三拜後,觀想身體分解成為游離分子,將分子全部釋放,然後視角離開地球、進入太空,太空無邊無際,只有極遠處點點的星光,心念專注於無邊無際的空間。
這過程中如果有想到身體、或是心中起雜念,都知道是無常的,一切都會消逝,剩下無邊無際的空間。睡前也可作這種觀想而入睡。
【讀經拾得】 第 616 經(0172b23)
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有什麼入門的方法?
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可以承接身念處作連續的練習,也可以單獨分開練習。由於這四個念處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細緻,平日工作或生活會讓心散亂掉的人,可先以身念處收攝身心,心不太散亂後才能清楚覺知較抽象的受、心、法。如同行住坐臥可隨時「念身」,在修受念處乃至法念處各步驟時,也保持對全身的覺知在背景來幫助繫心。
•受念處:苦、樂、不苦不樂
在修身念處時覺知不同身體部分的感受,或是覺知當下呼吸的感受,就是「受」。因此自然能從身念處轉向受念處。
修受念處時,要能知道此時感受是苦、樂、還是中性的不苦不樂。持續知道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三者的哪一種。
《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71經說感受就像是風,有時吹東風、有時吹西風、有時吹南風、有時吹北風,風有時強、有時弱,但我們通常不會因為風怎麼吹而心煩意亂,不會執著風要從東邊來,也不會因為風較強而生氣,因為這是沒有意義的事。「受」也是如此,苦、樂、不苦不樂的受來來去去,不須要執著。不需要太在意「啊!我真是快樂呀!」或是「啊!我真傷心呀!」樂與苦並不是永恆的,受就只是受,這個正觀可逐漸地減弱感受觸發激烈反應的力道。
例如打坐時腿痛,修受念處時,可將主觀的痛覺轉作客觀的分析對象,腿痛有時就不會那麼難耐,痛而不一定苦。
•心念處:貪、瞋、癡等
修受念處時覺知感受的,知道苦、樂、不苦不樂的,就是「心」。因此能從受念處轉向心念處。
心念處的練習須要知道內心當下的狀態,心的狀態有很多種,初學者可以先練習知道貪、瞋、癡的有與無,要知道目前心中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
當覺知有貪、瞋、癡時,初步還不須要立刻就否定貪、瞋、癡,第一步要做的是認知貪、瞋、癡,瞭解目前的心裡面發生了什麼?
如果貪、瞋、癡變少了,也要認知到。
因此在修心念處時,不只要知道什麼時候做錯了,也要知道什麼時候做對了,兩者對心念處都一樣重要。正如照鏡子能讓人發現要如何增進自己的外貌,照見自己的心鏡能讓人發現如何增進心的狀態。
四念處在練習時,要一一標記(知道)當下的狀態,以收攝心念;等到覺知已經穩固後,可不再須要特別一一標記當下的狀態,只要輕鬆地、客觀地覺知,維持純粹的知和持續的念。《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4〉第102經念經講述在穀物收成前,牧牛人要小心不要讓牛跑進田地內亂吃、亂撞,就像我們要斷除貪、瞋、癡等不善的心念,以免禍患。但在穀物收成後,田地一片乾淨,牧牛人就可以在樹下輕鬆坐著,這就像沒有不善的心念又具有正念時的狀態,是很開闊的、現前的心,是放鬆的、放下的。
•法念處: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心念處修得好時,五蓋自然會減輕。
要知道這五蓋的有與無。
認出一個蓋現前的同時,也應該認出導致生起這個蓋的原因,以及能除去它的原因。這是法念處的特點。
當五蓋都沒有時,自然就會有喜悅。「喜」是一個覺支(覺悟的一個要素),這「喜覺支」可在四念處修得好時生起。
修習四念處就是「念覺支」;在修念處時判斷在哪種狀態,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就是「擇法覺支」;擇有益的法,努力修行念處,就是「精進覺支」;發現沒有五蓋時,就會有「喜覺支」生起;這沒有了煩惱的喜悅能讓身心都輕安,是「猗覺支」;自然內心就能定了下來,而是「定覺支」;心裡愈來愈專注,在平等的狀態,成就「捨覺支」。這些就是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
同樣地,要知道這七覺支的有與無。
觀察這七覺支的起因、條件,也就是因緣。
因此而可藉由四念住的修行,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體悟因緣法而成道。
練習入門的方法純熟後,也可參考本卷末線上「進階辨正」所收錄更為詳細
的說明。
【讀經拾得】 第 621 經(0173c12)
從年少比丘到阿羅漢,都應該修四念處
本經與卷二十第543經都提到,即使是阿羅漢,也都繼續不放逸地繼續修習四念處。卷十第259經則提到,阿羅漢仍繼續於五陰正思惟。
經中處處可見佛陀及阿羅漢們,是如何用生命在精進修行。就連佛陀本身在臨涅槃前不久,身體衰敗到必須躺著的時候,一聽見阿難尊者說七覺支,也堅持勉力坐直身體聽法,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27經所載。
可見真正的修行是時時刻刻地努力,這種持續的精進,並不因為證得了聖果而有差別。(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