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可以這樣改變人生-佛子行三十七頌

原文書名:


9786267219812我可以這樣改變人生-佛子行三十七頌
  • 產品代碼:

    9786267219812
  • 系列名稱:

    善知識
  • 系列編號:

    JB0049X
  • 定價:

    300元
  • 作者:

    堪布慈囊仁波切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7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225
  • 出版日:

    20231225
  • 出版社:

    橡樹林(城邦)
  • CIP:

    226.965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心靈的寶典,能改變你的內心和念頭,使之成為良善與寬容,只要照著練習,自我強烈剛硬的個性會逐漸獲得改善。
改變內在,外在的一切自然跟著轉變,任何事都能成為善緣,這樣的進步勝過任何世俗的財富。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藏傳佛教所推崇並修持的基本課程,將佛陀的教言及論典的思想要點集合在一起,清楚羅列佛子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並教導我們以慈悲心來對治自心貪、瞋、癡三毒的煩惱。每個佛子在進入佛學院之初,皆需熟背《佛子行三十七頌》,作為學習一切佛法的基礎。
譬如當心中生起憤怒的情緒時,《佛子行三十七頌》教導我們「修忍辱是佛子行」,引導我們從利他的角度出發,發自內心生起慈悲心,則一切障礙自然消解。
堪布慈囊仁波切藉由闡釋《佛子行三十七頌》,把諸佛菩薩主要的實修方法以及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以淺顯扼要、清楚明晰的文字,完整無誤地做了一個開示,可以當作我們一生修持的精要,當內心生起任何糾結複雜的情緒時,只要能思維誦文的意思,並如實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將猶如一把利劍,為我們淨除此生一切障難,並種下來生美好良善的種子。

作者簡介


姓名:堪布慈囊仁波切
仁波切於1967年蓮師殊勝日誕生,出生當天出現了一些吉祥的瑞相。
13歲出家開始修學佛法,在成就者堪布噶瑪策滇仁波切,尊貴的泰錫度仁波切、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二十多位善知識處數年精勤努力學習顯密佛法,自此成為顯密經論解行具足的大學者,是一位具格的上師,也是一位作家。
年輕時即經過三年三個月的閉關實修,閒暇之餘喜歡在各聖地閉關和朝聖。熱愛學習研究南、北傳等各教派之教義,更希望推動三大傳承互相交流融合與團結。
仁波切在東、西方國家等世界各地弘揚佛法,並任菩提三乘林等世界各地般若林佛學會的住持,且為現任印度智慧林佛學院院長,講經弘法近20年,培育了許多能弘揚佛法之眾多僧俗人才。
仁波切在青藏高原創辦了慈智學校協助當地文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並長期推動慈善與關愛,以佛法教育淨化人心、貢獻社會,不遺餘力。

相關著作:《三主要道論: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如何修觀音:改變命運、定慧歡喜得自在》《最勇敢的女性菩薩:綠度母》

文章試閱


六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將佛陀的教言及論典的思想要點集合在一起,把菩薩們主要的實修方法以及發菩提心等許多學處,完整無誤地做一個開示。
就菩薩學處而言,主要是六度(六波羅蜜)的學習。龍欽巴尊者曾經說過:「諸菩薩之總學處,主要為學習六度。」菩薩學處即是六波羅蜜,也就是說,菩薩學處雖然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六度,因此六度包括了所有的學處。

頌二十五 為求菩提身尚捨,身外物自不待言,
布施不盼異熟果,不求回報佛子行。

對渴求圓滿菩提的人來說,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連身體也可以捨棄,那麼身外之物如錢財、物品等等的布施就更不用說了。在做布施時,應當不求對方的回報以及異熟的果報。有些人將錢財、物品布施給別人時,內心有渴求對方回報的想法,或是仍希望有異熟果報、福報的產生,這樣就不是純淨的布施。我們應當是出於對眾生的慈心、愛心、菩提心來做布施,這種方式才是諸佛子菩薩的行持。

錢財、物品的布施 可以分為小的捨、中等的捨、極大的捨。
•小的施捨是將自己所用的錢財、物品上供──供養三寶、下施──布施乞丐等,這些是屬於小的施捨。
•中等的施捨是以指例如所疼愛的子女、非常珍愛或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人、事、物等來做布施,這是中等的施捨。
•極大的施捨是指為了純正的佛法與利他而毫無顧惜地將自己的身體、性命施捨出去,這是最大的施捨。
就實修來說,最重要的是先做到小的施捨。除此之外,最大的施捨──身體、性命的布施,以及中等的施捨──自己的孩子等等,對初修者而言雖然還無法實際做到,但是我們仍可以從內心觀想將自己的身體、性命、兒子、女兒布施出去,依此方式來修持捨棄之心,如此便能逐漸減少自己的貪戀和執著。
布施是指捨棄之心的實修,所以可以經由再三觀修讓自己的捨棄之心增長。但就最大的布施而言,現在做並不是適當的時機,而且以我們的能力也沒辦法做到。
《入菩薩行論》中提到布施時曾經說:「我們所布施的物品及果報都要一起布施給眾生,大家應該如此地行持捨心。」這裡提到捨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布施指的即是內在的捨心,所以在了解《入菩薩行論》所講的內容之後,我們也應當如此來學習。布施物品的大小,或者自己能不能直接做布施,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藉由布施來修捨棄之心。我們常談到布施波羅蜜,是指布施到彼岸、布施圓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當我們布施時,例如使乞丐脫離貧窮的痛苦,就算是布施圓滿了呢?當然不是。那麼,怎樣才是布施波羅蜜呢?布施波羅蜜的圓滿是指透過觀修的方式,讓自己的捨棄之心徹底究竟。
就布施某一方面的成效來說,布施是讓我們積聚福德資糧非常好的方式,也可以藉此淨除我們慳吝的習氣。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曾經針對布施提到:「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每個人都想要幸福,在財富上沒有匱乏,然而財富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上輩子布施而來,所以佛陀在六波羅蜜中首先就開示了布施的實修。就此而言,累積福德資糧、幸福快樂的方式,就是布施。
布施也是一種對治的方式,能夠消滅慳吝的煩惱。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斷除慳吝法,除布施無他。」對治慳吝這個煩惱的方法,就是布施。布施主要是指捨棄之心,如果把捨棄之心觀修得非常好,就能夠對治慳吝之心。如果不好好地觀修捨棄之心,雖然某人也經常做布施,給予別人一些錢財、物品,好施小惠,但他所做的布施並不能對治慳吝之心,也不是純正的布施。

無畏救度的布施 這是指對方弱小、無助,當他的生命、財產受到危脅時,我來保護他的生命,讓眾生的生命得以延續,就稱為無畏救度的布施。例如我們平常修法時,迴向、發願給他,讓他的生命得到保障;或我們以身體、語言、行為,或用自己的錢財、物品等方法,解除對方生命所遭受的危險,能夠活下去。又或者是當對方陷入恐慌、害怕的情況時,我們想辦法解救他免於恐懼、害怕,這也算是無畏救度的布施。
以無畏救度的布施來說,殺生在十不善業中是屬於非常嚴重的罪業,因為憤怒是非常負面的。其次就個人來說,自己最珍惜、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對其他眾生來說也是如此,所以,最大的痛苦與恐懼莫過於生命的消失,也就是死亡,因此殺生的罪業才會這麼嚴重。了解這一點後,我們不僅不能造殺生的罪業,還要保護生命,經常買命放生,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買命放生,我們的善行就會很廣大,就其他生命而言,我們救了他的性命,使其生命得以延續,讓他得到最大的利益,而我們也累積了最大的善根。
如果我們能夠經常保護生命、救度生命的話,以前所造的殺生罪業便可以清淨、去除。了解這些功德、利益之後,平常應當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或錢財、物品來買命放生。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就經常對別人放生的事做隨喜,或是修法、發願、迴向,這也是屬於無畏救度的布施。
如果向眾生布施錢財、物品,雖然能使對方免除冷熱、飢渴之苦,但所得到的利益卻遠遠比不上保護他的生命所得到的利益,因為我們不僅僅可讓他得到溫飽,免除風寒、冷熱之苦,更保護了對方最重視的生命,使他不受到傷害,所以當然會使對方得到最大的利益。仔細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大家應該重視放生這件事,因為這能讓我們累積廣大的善根,是非常重要的布施。
現在社會上也經常有人放生,例如放生魚苗等來保護眾生。但是有許多地方的人,他們的生命受到極大的威脅,例如發生戰爭等。在許多落後的地方,甚至是進步的社會裡,自殺的人愈來愈多,這也表示他們飽受死亡的恐懼。因為我們追隨佛陀的勸導、教化,便應當生起大悲心,例如平常買命放生,讓動物的生命得以持續;此外也要經常迴向給世界,祈願世界和平、沒有紛爭,世上所有眾生都能免除死亡的恐懼;在自己所生存的社會中,要依自己的能力或善良之心勸告、防止很多自殺的發生,能多注意、防範是很重要的。以上這些都屬於無畏救度的布施。

正法的布施 正法的布施是指向對方講說教法、講解佛法詞句,或者是迴向、發願給對方,或是幫眾生、有情生命念誦咒語並迴向給他們,都屬於教法的布施。
即使我們不了解教法,無法講說佛法的內容,仍可以用善良、關愛之心勸導他人,端正他們的行為,這也是屬於教法的布施。
我認識一位在大學教書的教授,聊天時,這位教授談起:「現在當老師很辛苦,教學生很累,而且學生也不一定會認真聽講,有時甚至不是很用功。」我就告訴他:「其實你有非常大的福報,因為你有布施正法的機會。例如,只有已經進入佛法、重視佛法的人,才會學習佛法,因此對上師、僧眾、出家人而言,只對這些人才有機會講述佛法,至於其他人就沒有機會了。但是對在小學、中學、大學教書的老師來說,不管學生喜不喜歡,都必須到學校上課,所以老師可以藉此機會教導他們待人處世的道理、端正他們的品行,慢慢地,如果學 生聽進去了,對他一生的品德、言行都受用不盡,這就是正法布施的機會。」
所謂教法布施,講的內容不一定都是佛法,也不是我們一定得用佛法的詞句教導對方。例如佛法告訴我們要觀修慈心、悲心、菩提心,這是用佛法的詞句來解說,但是教化別人時,雖然我們要宣說的是佛陀開示的內容,卻可以不直接用佛法的詞句來解說。譬如你可以告訴他:「你要有愛心,用同理心去想一想對方的痛苦是什麼?快樂是什麼?經常關懷、照顧他人。」這樣他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如果你跟他說什麼叫慈心?定義是什麼?什麼叫悲心?定義是什麼?他可能並不容易了解。所以,用世俗之人可以了解的語句告訴他,更能幫助他了解和學習,對他的幫助會更大。例如在一個家庭裡,父母要好好教導子女,培養他們的關愛之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在辦公室裡,同事之間有很多聊天的機會,我們也可以告訴他們:如何讓內心獲得平靜?如何讓身體、語言與行為走在端正的道路上?這些都屬於正法的內容,我們在做的,便是教法的布施。等他的身體、語言與行為變得更善良,也慢慢了解善行的重要,就會開始修習佛法了。
如果面對一些學習佛法的人,可是他們的學習方式有點錯誤,身體、語言與行為也不端正,內心也不善良,雖然表面上是在學習佛法,卻走上錯誤的道路,我們也可以慢慢地勸勉他們,引導他們對學習佛法有正確的認識。在辦公室裡,我們也可以鼓勵周圍的人經常日行一善,鼓勵大家行善業、做善事,這些也都屬於正法的布施。
就內道佛弟子而言,要端正身體、語言與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輕忽,絕不能夠修著內道佛法,卻不重視身體、語言、行為等外在的表現,這是完全錯誤的!假設一個佛教徒的談吐很得宜,行為舉止很寧靜、調伏、優雅,別人看到了,自然會重視佛教、喜歡佛法,覺得因為他學習佛法,受到教法的影響,所以行為舉止非常優雅、端正,有良好的品行,心地善良,就會把他當作典範,然後自己也喜歡佛法,認為佛法多麼美好。但是假設一個人學習佛法後,身體、語言、行為都不檢點、很粗魯,其他人看了,就會覺得佛法不好,會說:「你看這個人學習佛法,是一個佛教徒,可是講話卻很粗暴,行為不得體,品行也不端正,經常給別人製造麻煩,可見佛法沒有用處。」這些人因為這個人的緣故而輕視、毀謗佛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自己的品行不好、行為不端正,別人看到之後加以詆毀,也使他累積了罪業,而我們做為一個外緣而讓他人累積罪業,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對一個學習佛法的人來說,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和行為。《入菩薩行論》中提到:「或是自己觀察,或向別人詢問,一定要有高雅的行為。」也就是說要入境問俗。這個地方的身體、語言、行為怎樣是好、怎樣是不好,我們並不知道,所以自己要仔細地觀察,也可以請教別人,然後好好調整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因此,擁有高雅的品行是很重要的。
特別是對學習密咒金剛乘教法的人而言,身體、語言、行為是特別重要的。為什麼呢?密咒金剛乘的教法已經從西藏傳到了許多國家,對其他國家來說,這是一個新興的外來宗教,並不是當地傳統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往往會引起許多社會人士的關注,等到它舊了、久了,就不會那麼受到重視了。例如,有一個新產品剛剛發表時,大家會覺得新奇,想知道它具有什麼功能?效果好不好?有什麼特色?等到時間久了,產品逐漸普及了,就不會有人再去詢問了。所以,密咒金剛乘傳到許多國家時,因為屬於新興的外來宗教,自然會吸引許多好奇的目光,大家會去重視它。西藏的佛法不僅只有密咒乘門的教法,還有顯教乘門的教法,是顯密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是小乘、大乘合在一起的教法。就法而言,是屬於甚深的教法;但這並不是指其他的教法就不深奧,不是這個意思。佛陀的教法就是甚深的教法,不是深奧的法根本不會存在。但是西藏密咒乘門是顯教、密咒乘門道次第完整地結合在一起的道路,是完完整整的教法。現在這種法剛好從西藏傳到世界各地,所以對世界各國而言,這是一個新興的外來宗教,很多人會好奇地探詢,此時正是一個時機,也是一個潮流,如果修法者的身體、語言、行為非常高雅的話,就會引起大家的重視,這是非常重要的。
就過往的歷史來反省、檢討看看:當密咒乘教法在印度顯密合為一個教法而完整地傳到西藏時,遭遇到很多阻礙,因為這在當時是一種新傳進去的教法。之後國王赤松德贊為了弘揚佛法,連生命都受到威脅。有一句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特別是現在這個西藏的佛法才剛開始流傳到世界各地,跟當時從印度傳到西藏的情形是一樣的,在這樣一個時機和時代背景下,學習西藏密咒乘門的人更需重視自己的身體、語言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