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正念的奇蹟
原文書名: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產品代碼:
9786267219843系列名稱:
善知識系列編號:
JB0122X定價:
300元作者: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譯者:
何定照頁數:
244頁開數:
17x2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205出版日:
20240205出版社:
橡樹林(城邦)CIP:
225.7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一行禪師在台灣銷量最高著作★
★2004年出版至今,20年長銷不墜!★
★2024年重新改版!★
正念,就是當下覺照:吃飯就是吃飯,上廁所就是上廁所。
但,我們就是喜歡吃飯時聊天、上廁所看手機。
於是,我們錯過了正念的奇蹟……
這是一行禪師在台灣最受歡迎的著作,寫給每一個不想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告訴你,禪修不在他方的深山裡,而是在你每天的生活中。
什麼是正念?正念就是保持覺照,清清楚楚地覺察當下的存在狀態,也就是走路時,走路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走路;剝橘子時,剝橘子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剝橘子;洗碗時,洗碗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洗碗。
這聽起來有些愚蠢,但你知道你真的做到了以後,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會發生嗎?你真的不想好好地活生命的每一分鐘嗎?
所謂的正念,就是一行禪師的禪修方法,也是禪修目的。因為正念不只是禪修時才練習,而是從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開始。一行禪師告訴我們從「呼吸」開始練習,一直練習到覺知到自己的每一「呼吸」,每一瞬間的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覺,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我們就能在一瞬間招回渙散的心思,整合成一個奇蹟。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好好地活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此時,當我們在正念中向大地踏出每一步,感知自己正走在這不可思議的地球上時,這樣的時刻,存在本身就是個絕妙的奇蹟;而沒有正念的我們,卻一直沒有認知到這個奇蹟。
一行禪師做到了,他從呼吸開始保持正念,在一九六○年代被美軍密集轟炸的越南中,每一個和他在一起的人,都從他身上經驗了另一種可能性:用愛來克服恨的可能性。中斷人類歷史上似乎永無止盡的暴力連鎖反應是可能的,這所有的可能,都在一行禪師的這本書中。
◎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時此刻◎
一行禪師以他最單純的心境,把觀呼吸和四念處的法義,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如。如果我們懂得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我們就不會有煩惱,而且可以安住當下,內心中流洩出平靜的自在和喜樂。
很多人把修行和生活分開,修行的時候坐在靜室裡,不讓旁人打擾,生活的時候又攪在煩惱痛苦之中,如此硬生生地將修行和生活切成兩半,這是完全不懂得修行的法要。一行禪師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時此刻,心念離開當下就是拖死屍的人、離開覺性也等於是夢中人。
陳琴富(「水月蘭若」禪修中心主持人)
◎ 日常生活是通往奇蹟的入手處◎
在他的字裡行間,學派傳統不被提及,有的只是經典名稱,也沒有太多的佛學專有術語。讓人讀來貼切感動的是他溫厚直接的觀察,沒有價值判斷、道德訓示,而是對現象的可改進處提供一套細膩貼切的方法。這種禪風呼應出嚴峻禪門中的溫厚慈悲,但卻沒有落入任何形式。相反地,修行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洗碗、喝茶、走路,陪太太孩子及和別人談話。禪修可以無所不在,出禪堂、下坐後,正是用功的好時機。藉由正念禪,日常生活的點滴不再是瑣碎無意義的細節枝末,而是通往「奇蹟」的入手處。
自鼐法師(香光尼眾佛學院講師)
★一行禪師在台灣銷量最高著作★
★2004年出版至今,20年長銷不墜!★
★2024年重新改版!★
正念,就是當下覺照:吃飯就是吃飯,上廁所就是上廁所。
但,我們就是喜歡吃飯時聊天、上廁所看手機。
於是,我們錯過了正念的奇蹟……
這是一行禪師在台灣最受歡迎的著作,寫給每一個不想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告訴你,禪修不在他方的深山裡,而是在你每天的生活中。
什麼是正念?正念就是保持覺照,清清楚楚地覺察當下的存在狀態,也就是走路時,走路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走路;剝橘子時,剝橘子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剝橘子;洗碗時,洗碗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覺知自己在洗碗。
這聽起來有些愚蠢,但你知道你真的做到了以後,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會發生嗎?你真的不想好好地活生命的每一分鐘嗎?
所謂的正念,就是一行禪師的禪修方法,也是禪修目的。因為正念不只是禪修時才練習,而是從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開始。一行禪師告訴我們從「呼吸」開始練習,一直練習到覺知到自己的每一「呼吸」,每一瞬間的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覺,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我們就能在一瞬間招回渙散的心思,整合成一個奇蹟。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好好地活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此時,當我們在正念中向大地踏出每一步,感知自己正走在這不可思議的地球上時,這樣的時刻,存在本身就是個絕妙的奇蹟;而沒有正念的我們,卻一直沒有認知到這個奇蹟。
一行禪師做到了,他從呼吸開始保持正念,在一九六○年代被美軍密集轟炸的越南中,每一個和他在一起的人,都從他身上經驗了另一種可能性:用愛來克服恨的可能性。中斷人類歷史上似乎永無止盡的暴力連鎖反應是可能的,這所有的可能,都在一行禪師的這本書中。
◎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時此刻◎
一行禪師以他最單純的心境,把觀呼吸和四念處的法義,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如。如果我們懂得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我們就不會有煩惱,而且可以安住當下,內心中流洩出平靜的自在和喜樂。
很多人把修行和生活分開,修行的時候坐在靜室裡,不讓旁人打擾,生活的時候又攪在煩惱痛苦之中,如此硬生生地將修行和生活切成兩半,這是完全不懂得修行的法要。一行禪師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時此刻,心念離開當下就是拖死屍的人、離開覺性也等於是夢中人。
陳琴富(「水月蘭若」禪修中心主持人)
◎ 日常生活是通往奇蹟的入手處◎
在他的字裡行間,學派傳統不被提及,有的只是經典名稱,也沒有太多的佛學專有術語。讓人讀來貼切感動的是他溫厚直接的觀察,沒有價值判斷、道德訓示,而是對現象的可改進處提供一套細膩貼切的方法。這種禪風呼應出嚴峻禪門中的溫厚慈悲,但卻沒有落入任何形式。相反地,修行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洗碗、喝茶、走路,陪太太孩子及和別人談話。禪修可以無所不在,出禪堂、下坐後,正是用功的好時機。藉由正念禪,日常生活的點滴不再是瑣碎無意義的細節枝末,而是通往「奇蹟」的入手處。
自鼐法師(香光尼眾佛學院講師)
作者簡介
姓名: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1926年 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在慈孝寺當見習僧,為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後赴美研究並教學。
1960年代 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後,一直留在西方弘法,直至2005、2007年才分別返回越南。
1967年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1982年 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Village Des Pruniers)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
1995年 曾到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2011年 再次受邀來台進行寶島諦聽之旅,包括在花博戶外會場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禪」。
2017年 推出首部紀錄片《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
2022年1月22日 一行禪師於越南順化慈孝寺圓寂,享耆壽95歲。
為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著作超過一百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台灣出版的有:《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祈禱的力量》《接觸大地》《回到家,我看見真心》《一行禪師講金剛經》《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一行禪師講心經》《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等書。
相關著作:《一行禪師 你可以不生氣:佛陀的最佳情緒處方》《一行禪師 佛雨灑下─禪修《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中道因緣經》》《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一呼一吸間,回到當下的自己》《祈禱的力量》《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的生命故事與教導》《一行禪師講《心經》》《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一行禪師 活在正念的愛裡:從慈悲喜捨的練習中,學會愛自己也愛他人》《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一行禪師 你可以不生氣:佛陀的最佳情緒處方》《一行禪師 心如一畝田:唯識50頌》《正念的奇蹟 (電影封面紀念版)》《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在工作裡找到成功+快樂的模式》《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金錢與權力能帶給你什麼?》《一行禪師講金剛經》《正念的奇蹟》
譯者簡介
姓名:何定照
一行禪師 Thich Nhat Hanh
1926年 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在慈孝寺當見習僧,為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後赴美研究並教學。
1960年代 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後,一直留在西方弘法,直至2005、2007年才分別返回越南。
1967年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1982年 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Village Des Pruniers)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
1995年 曾到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2011年 再次受邀來台進行寶島諦聽之旅,包括在花博戶外會場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禪」。
2017年 推出首部紀錄片《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
2022年1月22日 一行禪師於越南順化慈孝寺圓寂,享耆壽95歲。
為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著作超過一百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台灣出版的有:《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祈禱的力量》《接觸大地》《回到家,我看見真心》《一行禪師講金剛經》《一行禪師談生命真正的快樂》《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初戀三摩地》《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一行禪師講心經》《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等書。
書籍目錄
目次
【推薦序】生活即是禪修 陳琴富
【英譯序】這本書本身就是奇蹟 摩比.侯
【緣起】一行禪師--以慈悲之眼觀照 詹姆斯.佛斯特
【導論】持續靈光一閃的頓悟 釋自鼐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1.有了無限的時間
2.洗碗就是洗碗
3.你手中的杯子
4.吃橘子
5.日常的叮嚀
第二章 在大地上行走就是奇蹟
1.每一步都是無上驚奇
2.靜坐
3.看好呼吸
4.數呼吸與隨順呼吸
5.平靜的呼吸
6.數呼吸
7.一舉一動都是儀式
第三章 正念日
1.今天是你的
2.在正念中甦醒
3.在正念中入睡
第四章 鵝卵石
1.做一顆鵝卵口
2.觀心
3.心如何觀心?
第五章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蘊
1.有「自我」嗎?
2.從受苦中解脫
3.騎在生死的浪頭上
第六章 你前院的杏樹
1.你真的看到前院的杏樹了嗎?
2.漲潮的聲音
3.禪修:揭露實相與療癒
4.水更清,草更綠
第七章 三個絕妙答案
1.皇帝的三個問題
2.為誰服務?
第八章 32個正念的練習
1.早晨醒來時,輕輕地微笑
2.閒暇時,輕輕地微笑
3.聽音樂時,輕輕地微笑
4.發怒時,輕輕地微笑
5.平躺,全身放鬆
6.坐姿放鬆
7.深呼吸
8.用腳步測量呼吸
9.數呼吸
10.聽音樂時,隨順你的呼吸
11.談話時,隨順你的呼吸
12.隨順你的呼吸
13.運用呼吸,靜定身心以知喜
14.對身體的姿勢保持正念
15.泡茶時,保持正念
16.在正念中洗碗
17.在正念中洗衣服
18.全神貫注地打掃房子
19.慢動作洗個澡
20.想像自己是一顆鵝卵石
21.正念日,做自己的主人
22.觀照組成自己的五蘊
23.觀照自己與宇宙
24.觀照自己的骸骨
25.尋找你出生前的本來面目
26.觀照一位逝去的摯愛
27.了悟五蘊皆空
28.慈悲地觀照你最恨的人
29.觀照他人的痛苦,生起慈悲
30.以「無住行」的精神工作
31.以緣起觀來觀照人生的成就
32.不受限於緣起法,也不背離它
【附錄】佛經選讀
1.正念的基礎:《大念處經》
2.正念的呼吸:《入出息念經》
3.觀心念:《學處集要》
4.不住無為:《維摩詰所說經》
5.般若之心:《心經》
文章試閱
有「自我」嗎?
讓我在這裡用幾行字來談談幾個修行法門,藉由這些方法,能讓你跳脫狹隘的見解,變得無懼且慈悲。這些方法就是:緣起(相互依存)觀、無常觀與慈悲觀。
以定觀照事物間相互依存的本性
當你坐襌時,在看好自心之後,你就能以定觀照特定物體間相互依存的本性(依他起性)。這種禪修法並非對相互依存做哲學的推論思考,而是以心觀心,是修行者藉由定力,以揭示所觀物體展露的真實自性。
想想這個簡單而古老的真理:認知的主體不能獨立於認知的客體而獨立存在。「看」,就是去看某樣東西;「聽」,就是去聽某樣東西;「憤怒」,是因為某事而憤怒;「希望」,是希望某事;「思考」,乃是思考某事。一旦認知的對象(那個事物)不存在,也就沒有認知的主體。
修行者禪觀內心,而藉由這麼做,得以洞察「能知的主體」與「所知的客體」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當我們修習入出息念時,能認知呼吸的就是心;當修習身念處時,能認知身體的就是心;當修習觀照外身時,能認知這些事物的還是心。因此,觀照所有物體間的依他起性(緣起觀),就是「觀心」。
觀照自身五蘊的和合
心的所有對象就是心本身。佛法上,我們稱心的對象為「法」。「法」通常被歸類於五個範疇:
一、色
二、受
三、想
四、行
五、識
這五個範疇通常稱為「五蘊」。不過,第五蘊「識」含括了其他的四蘊,而且是其他四蘊存在的基礎。
緣起觀是對諸法的深入觀照,藉以契入它們真實的本性,洞見它們其實都只是實相這一大「整體」的一部分,也領悟到實相這個整體乃是不可分割的,無法被切成小塊而各自獨立存在。
觀照的第一個對象是我們自己,亦即我們自身五蘊的和合。你可以就在此時此地,觀照那組成了你自己的五蘊。
你將覺察到色、受、想、行和識的存在。持續觀察這些「對象」,直到你看到它們每一個都與你身外的世界緊密相連:如果世界不存在,那麼這五蘊的和合也就不存在。
你和宇宙本為一個整體
想想桌子這個例子。只有在我們或可稱之為「非桌子的世界」,像是森林(樹木在那裡生長,並且被砍伐)、木匠、鐵礦(變成釘子和螺絲),以及其他無數與這張桌子有關的東西,包括木匠的父母及祖先,乃至於讓樹得以生長的陽光和雨水等存在時,桌子才有可能存在。
如果你領會了這張桌子的實相,你就會看到,這張桌子中存在著所有那些我們通常認為它們是屬於「非桌子的世界」的事物。如果你將這些「非桌子」因素中的任何一個抽走,並把它還原至它的本源,像是讓釘子恢復成鐵礦,讓木材回到森林,將木匠還給他父母,這張桌子就不存在了。
一個能經由觀照這張桌子而看到整個宇宙的人,就是見道的人。你要用同樣的方式禪觀自己五蘊的和合。禪觀它們,直到你在自我中看到「一」的實相的存在,看到你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本為一個整體。
如果五蘊還歸至它們的源頭,自我就不存在了。這個世界的每一秒都在滋養著五蘊,自我就是五蘊的和合,在宇宙萬物的形成、創造與滅亡之中,五蘊的和合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譯註
緣起觀:此處的「緣起」是《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緣起」,即任何事法皆為整個法界無限的一體的表徵,所有的事法皆互為因緣而相依並存。此章的標題「一即一切」,並非說通常任一事法即是一切事法,而是說,任一事法,在法界緣起觀中,與一切事法同為無限的一體。因此,在此理體上,任一事法與一切事法都無從分割,因此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無常觀:我們的心並非永遠不變,而是時時刻刻都在生滅,這就是無常。而眾生執著萬物皆恆常不變,而不知此均有生滅現象,所以「觀無常」是用來破除眾生對「常」的執著。
慈悲觀:慈悲一切眾生的觀法。
從受苦中解脫
人們通常將實相切割成不同部分,因而看不到所有現象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看到了一切中的「一」和「一」中的一切,就是突破了一個大障礙,這個障礙限制了人們對於實相的感知。佛教稱這個阻礙為「我見」。
洞察「五蘊皆空」
「我見」是指相信有獨立存在,而且永遠不變的實體我。突破這個妄見,就能從各種害怕、痛苦,以及焦慮中解脫出來。對越南和平工作人員有眾多啟發的觀世音菩薩,在洞察了「五蘊皆空(無我)」的實相時,她就從各種折磨、苦痛、懷疑與憤怒中解脫了。這種襌修法對每個人都適用,假如我們堅持不懈,精進地觀照五蘊,我們也能從受苦、害怕、恐懼中解脫。
為了成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而活著,我們必須除去所有障礙。人並非像一個包覆在厚貝殼裡那樣的孤立個體,與世界隔絕,能夠不受外界影響而自由穿越時空。如果那樣與世隔絕地活個一百世或十萬世,那就稱不上是活著,而這種情況也根本不可能發生。
學著將眼前的人看成自己
我們的生命是萬象的展現,就像我們自己也身處各種不同現象中。我們就是生命,而且生命是無限的。也許我們只有在過著世間生活時,也就是在經歷著別人的悲苦、喜樂時,才算是活著的。別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
如果生命是無限的,那麼組成我們的五蘊也會是無限的。宇宙的無常、生命的成敗,都不能再擺佈我們。如果能了悟緣起的實相並深深契入,就再沒有什麼能壓制我們,你就解脫了。全跏趺坐,觀察你的呼吸,並為那些為他人獻身的人禪修。
我們應該時時刻刻練習禪觀事物的相互依存關係,讓它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只在靜坐時練習。我們必須學著將眼前的人看成自己,而自己就是那個人。我們必須能洞察所有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事件的緣起與相互依存關係。
騎在生死的浪頭上
我不能略過生死問題不談。
許多年輕人和不少人出於對受苦者的愛,來這裡為他人服務,為和平而工作。他們都很清楚,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死的問題,但是常常看不清生與死不過是同一實相的兩面。一旦我們領悟這個道理,我們就有勇氣面對生死了。
不知怎麼死,就不知怎麼活
在我年僅十九歲時,一位年長的比丘要我禪觀「墓園裡的一具屍體」這個意象。我覺得這很困難,於是抗拒這種禪修練習。但現在我不這麼覺得了,不過,那時我覺得這種禪修方式應該是屬於較年老比丘的。
但是在那之後,我看過許多一個挨著一個躺著,動也不動的年輕士兵,他們有些才不過十三、十四或十五歲,對死亡一點準備都沒有。
現在我知道,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怎麼死,就幾乎不知道怎麼活,因為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在兩天前,摩比(Mobi)告訴我說,她認為一個人二十歲大就可以禪觀屍體了。而她也才不過剛滿二十一歲。
我們必須直視死亡,辨識出它,並接受它,就像我們直視生命,並接受它一樣。
佛教的《正念經》(譯按:《大念處經》)中,談到如何觀屍體︰禪觀身體的腐爛,禪觀身體如何膨脹、淤紫,如何被蛆吃得只剩幾絲血肉附在骨上。一直禪觀到它只剩下白骨,然後慢慢朽壞,直到化為塵土。像這樣禪觀,知道你的身體也將經歷同樣的過程。禪觀屍體,直到你變得寧靜且安詳,直到你的心變得輕安,直到你的臉龐泛起微笑。
只有在當下,才能超越生死
藉著克服嫌惡與懼怕,生命將會被視為無限珍貴,每一秒都該珍惜。進一步來說,不是只有自己的生命該珍視,而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每一個存在,以及每一個其他的實相,都應該受到珍視。
我們不會再被「為了自己的生存,毀滅別人是必要的」這樣的想法所迷惑。生和死是生命的兩面;如果兩者不同時存在,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就像一個銅板必須要有兩面才得以存在一樣。只有在當下,我們才有可能超越生死,才有可能知道怎樣去活,怎樣去死。
佛經上說,菩薩洞徹了相互依存的實相,突破了一切狹隘的見解,因而得以像人駕著小舟,卻不被生死的浪頭淹沒或溺亡一樣,能自由地進出生死。
有些人說,如果你以佛教徒的角度去看實相,就會變得悲觀。但是用「悲觀」或「樂觀」這樣的詞語,都太過簡化真理了,重點是要看實相真正呈現出來的樣子。悲觀的態度,永遠不可能綻放安詳的微笑,就如菩薩和其他得證道者的唇上浮現的寧謐微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