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原文書名:The Universal Christ


9786267257241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產品代碼:

    9786267257241
  • 系列名稱:

    Soul
  • 系列編號:

    1MA063
  • 定價:

    450元
  • 作者:

    理查.羅爾 Richard Rohr
  • 譯者:

    周明芹、審訂者?胡國楨神父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5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211
  • 出版日:

    20231211
  • 出版社:

    啟示(城邦)
  • CIP:

    242.2
  • 市場分類:

    基督教,天主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每個信仰耶穌基督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Amazon五星好評
★全球公認具影響力的靈性導師、《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作者巔峰之作

本書探討耶穌被稱為「基督」的真義,
幫助我們放開我執,以默觀的方式去「看」,
在萬事萬物中看到基督的愛與臨在。

☉為什麼我們被稱為「基督徒」而不是「耶穌徒」?
大多數人都知道耶穌是誰,但你知道「基督」是誰嗎?基督只是耶穌的姓氏或用來表明身分的頭銜嗎?基督的角色和耶穌有何不同?從耶穌誕生以來,耶穌與基督不總是同一個人嗎?
身為全球知名的靈修導師,五十年來,羅爾神父幫助了上百萬人意識到信仰與靈性的重要性。在本書中,他首次探討耶穌被稱為「基督」的意涵,以及我們對信仰的這些理解要如何化成實際生活,為生命重新帶來希望和意義。

☉在上主內看見一切,也在一切的事物中看見上主
我們的理解常受到文化、宗教辯論和人類自我中心傾向的局限。羅爾神父邀請我們放開我執,邁入基督真諦的堂奧。他一再強調以「看」來導入基督的奧秘,這個「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用默觀的方式去看,去和不同於自己的人相遇,去體會並充實自己的生命。你將發現,基督在閱讀過程越來越擴大,你和祂的連結也越來越深刻。
本書的思想引人深省,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它也邀請我們,在信仰的表層之下尋找,看見每個人、每個事物的神聖之處。

【牧者、學者、靈修輔導、各界成功人士一致推薦】
林思伶╱靜宜大學校長
胡國楨╱聖博敏神學院教師
黃敏正╱天主教台南教區主教
黃懷秋╱輔大宗教學系教授
黃大德╱香港?生大學講師
陳南州╱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鄒逸蘭╱修女暨靈修輔導
嚴任吉╱耶穌會神父
梅琳達.蓋茲╱前微軟總經理
波諾Bono╱搖滾天團U2主唱
孔茂功╱美國聖公會首席主教
葛藍伯-麥克遜╱美國歸正教會名譽秘書長
克莉絲汀.鮑爾斯╱美國CNN政治評論家
蒂莫西.施萊弗╱國際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主席

作者簡介


姓名:理查.羅爾Richard Rohr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靈性思想家,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方濟會神父,備受推崇的「行動與默觀中心」(Center for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創始人與主任。
他是國際知名演說家,講授的主題包括基督宗教靈修學、自然與地球保護、方濟神學、跨宗教對話、非二元性思考以及九型人格等。他的獨到見解吸引了許多媒體人,知名的《歐普拉脫口秀》與《奧茲醫師秀》都邀他上節目對談。
他運用多種不同平台來傳達以福音改變生命的世界觀,至今已出版20多本著作,皆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中譯本有《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放下對立,遇見喜樂的內心世界》、《不朽的鑽石》。

相關著作:《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不朽的鑽石:假我和真我、復活和轉化的探索之旅》《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

譯者簡介


姓名:周明芹
伯明罕大學城鄉所碩士,曾任貿易業及外商顧問業十五年,包括私立大學企業管理系業界外師、扶輪社講師、企業歐洲業務代表。現為自由工作者。
喜愛寫作與閱讀靈修文章,小品曾刊登於《雲門與我》和《中時副刊》。譯有法文電影劇本《薑茶的滋味》。為領洗十八年的天主教友,擔任英文、法文彌撒讀經及聖詠團員。

相關作者簡介


審訂者╱胡國楨神父
耶穌會士,任教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信理神學、聖事禮儀神學、基督宗教靈修學等課程,並在輔大宗教系所教授宗教學及聖經的相關課程。
同時,他負責輔大神學院的學術季刊《神學論集》及「輔大神學叢書」的編審工作,也是中華基督神修小會、天主教震旦之友協會、活水編譯小組等團體的輔導司鐸,並致力推廣基督徒合一運動。著有《天人相遇:聖事神學論文集》(光啟出版)。

書籍目錄


專文推薦 一條信仰的必行之路╱黃敏正主教
專文推薦 重要的是信仰,不是教條╱陳南州牧師
專文推薦 一本議題豐富的神學與靈修書╱黃懷秋教授
專文推薦 走出舒適圈╱鄒逸蘭修女
專文推薦 在教會、萬物的行動中與天主同行╱嚴任吉神父
導 讀 復活就是基督在世上的顯現╱胡國楨神父

前言 在我們開始之前

PART. 每個事物的另一個名字
第1章 基督不是耶穌的姓氏
第2章 接受你已經被徹底接納
第3章 在我們之內顯現──如同我們
第4章 原初之善
第5章 愛就是意義
第6章 神聖的整全
第7章 前往美好之處

PART.2 偉大的逗號
第8章 做與說
第9章 事物的深度
第10章 天主女性特質的顯現
第11章 這是我的身體
第12章 耶穌爲什麽死亡?
第13章 這無法獨自承擔
第14章 復活之旅
第15章 耶穌和基督的兩個見證人
第16章 轉變與默觀
第17章 不僅是神學:兩個實際操練

後 記 愛之後的愛
附錄一 四種世界觀
附錄二 轉化模式的靈修旅程

推薦序/導讀/自序


本書對教會、甚至對所有宗教,都提供了強烈的挑戰。不是消極的批評或否定,而是邀請人們做深刻的反省。
──黃敏正,天主教台南教區主教

「正確理論」不一定可以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談理論之前先重視我們的實際經驗吧!這是本書最重要的主旨。
──胡國楨,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師

一本神學和靈修兼備的書。本書討論的議題很豐富,用心的讀者必定能從中獲得裨益。
──黃懷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羅爾神父在本書中為讀者指出了一條如何邁向與天主結合的默觀之路,就在萬物的圓滿育成內領悟「宇宙性基督」的奧祕。
──黃大德,香港?生大學講師

這本書激發、擴展我們的神學空間,並挑戰我們把信仰的理解化成實際生活,而且是可以顯明上帝的慈愛、重視人性之尊嚴和萬物之價值的生活。
──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羅爾神父試著幫助讀者貫穿歷史、跨越文化藩籬,邀請我們走出個人侷限的舒適圈,放棄控制,以能更深、更廣的看到基督的愛與臨在。
──鄒逸蘭,修女、精神科醫師

本書教導信徒從生活周邊的泥土、草木、動物,看到天主的創造之美,因而讚頌天主,找到天主,認識天主。
──嚴任吉,神父、耶穌會神父

羅爾神父幫助我們透過耶穌所教導的、所做的、所成為的,來看到與聽到他──也就是上主深愛、釋放、賜予生命的表達和存在。
──孔茂功(Michael Bruce Curry),美國聖公會首席主教

神透過成為萬物來愛它們。就因為這句話,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
──波諾(Bono),U2主唱、《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每個努力實踐信仰的人,都能在本書中找到鼓勵和靈感。
──梅琳達.蓋茲(Melinda Gates),前微軟總經理、《富比士雜誌》評選世界最具權威女性

這是羅爾神父的巔峰之作,完整總結了他的神學見解,這些見解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
──葛藍伯-麥克遜牧師(Wesley Granberg-Michaelson),美國歸正教會名譽秘書長

我們的文化需要重大轉變,本書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關鍵一步。請記住,我們與「每件事物」的連結,對我們的宗教傳統、社會、甚至政治,都有極大的影響。
──克莉絲汀.鮑爾斯(Kirsten Powers),美國CNN政治評論家帶

這本書將改變宗教,使其變得溫柔、和諧而具有轉化力。
──蒂莫西.施萊弗(Timothy Perry Shriver),國際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主席

文章試閱


在我們開始之前


二十世紀的英國神秘主義者卡麗爾.郝思蘭德(CaryllHouselander)在她的自傳《搖擺木馬的天主教徒》中,描述一趟在倫敦地鐵裡平凡無奇的旅程,是如何變成改變她一生的景象。我在此分享郝思蘭德所描述的這段驚人經歷,是因為它深刻地解釋了我所稱的基督奧秘,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自古以來,天主(神)臨在於每個人和每個事物之中:

我當時在一輛地鐵上,在一節擁擠的車廂裡,和各式各樣的人擠在一起,有人坐著,站著的人手拉著吊環。簡言之,各行各業的人在一天結束後準備回家。
突然間,我腦海裡浮現了一個異象,就像一幅美妙圖畫那樣生動,基督就在他們每個人身上。我所看見的不僅如此;不只是基督在他們每個人身上,在他們裡面活著,在他們裡面死了,在他們裡面歡欣鼓舞,在他們裡面悲傷—而且因為祂在他們之內,因為他們當時在這裡,整個世界也就在這裡,在這列擁擠的地鐵上;不只是當時的世界如此,也不只是在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所有人如此,而是對所有已逝的人和所有尚未出世的人來說,皆是如此。
我走到街上,在人群中走了很長的時間。在街道上也一樣,基督在街道的每一邊,在每個路人身上,也在每個角落。
長久以來,我一直被俄羅斯對基督受辱的概念所困擾著,想像著跛腳的基督一瘸一拐地穿越俄羅斯,乞討著祂的麵包;歷經世代,基督可能會再回到世上,甚至會來到罪人面前,因祂的需要贏得他們的憐憫。現在,在這一瞬間,我知道這個夢境是事實、而不是夢,不是虔誠民族的幻想或傳說,也不是俄國人的特權,而是基督在人裡面……
我也看見每個人對罪人應該懷有的敬畏;這個罪實際上是他最大的悲傷,與其寬恕他的罪,不如安慰在他裡面受苦的基督。而我們也該敬畏那些靈魂似乎已死的罪人,因為基督是靈魂的生命。基督在他們之內死亡,他們是祂的墳墓,而在墳墓裡的基督很可能是復活的基督。
基督無所不在;在祂裡面,每一種生命都有其意義,並會影響其他生命。我並非指像我一樣傻的罪人,自覺坦蕩地和墮落之人在世界各處遊走,但基督卻來到他們身邊醫治他們;一個關在自己牢房裡的沉思者從未注視過他們,然而基督在他們裡面,為他們禁食祈禱;基督也許在女清潔工裡面,讓自己再次成為一個僕人;也或許基督是個國王,戴著藏有荊冠的金色冠冕。對我而言,與基督合一是治癒人類孤單的唯一良方,那是生命唯一的終極意義,也是唯一賦予每個生命意義及目標的事。
幾天後,那幅「異象」消失了。每當我與另一個人面對面時,那個曾令我震驚的洞察力不再,基督再度隱藏了起來,人們看起來一如往常。的確,在今後的歲月裡,我必須去尋求祂。通常我在別人身上看見祂,但唯有透過刻意尋求與全然的信仰,我更常在我自己身上找到祂。

對我和我們而言,問題是:郝思蘭德在同車其他乘客身上看到、在他們身上發光的那位「基督」,究竟是誰?對她而言,顯然基督所代表的不只是納匝肋人(拿撒勒人)耶穌,而是具有更大、甚至是無限的意義。怎會如此?而它又為什麼重要?這就是本書要討論的主題。一旦遇到,我相信這個景象將能徹底改變我們所相信的一切、我們怎麼看待他人以及自己和他們的關係、我們所感知的神有多大,以及我們如何理解造物主在我們世界上的作為。
這聽起來像是寄予過高的期望嗎?讓我們回顧一下,郝思蘭德以哪些詞語來形容她看見神視(異象)後所做的改變:

基督無所不在
與基督合一
敬畏
每個生命都有其意義
每個生命對另一生命都有影響

誰不想體驗這樣的事呢?如果郝思蘭德所看到的異象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些太過奇特,那麼對早期基督徒而言肯定不是這樣。當令人狂喜的基督信仰仍具有創造力並廣為流傳時,復活的基督無所不在,而且作為永恆的啟示受到經文與早期教會明確地肯定。
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深刻的觀察模式卻必須以類似開拓工程的方式來達成。在西元一○五四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Great Schism),當西方教會從東方教會分離出來,我們就逐漸失去了對天主(神、上帝)的深刻理解。一直以來,天主是何等令人感到自由並且深愛一切。相反地,我們卻逐漸將天主的臨在(Divine Presence)單單只侷限在耶穌這個人的身上,而祂也許就像光本身一樣,無所不在,也不受人類的界限所限制。
本書將以最廣泛、最美妙的方式來幫忙讀者理解最早期基督徒團體中依時間先後順序出現的Manifestation(復活後基督的顯現)、Epiphany(天主的顯現),以及最廣為人知的Incarnation(「聖言成為血肉」或「道成血肉」)這三個說法所表達的是什麼樣的信仰理念。其實,以上三個說法根本是同義字,它的最終、最完整的說法,就是Resurrection(復活)。直到「復活」概念形成的時候,基督信仰理念持續發展成不同說法的大門就關上了。
東方各正統教會對上述的歷史發展有較廣泛的認知;而在西方教會,無論是天主教或新教,直到現在才開始有了這樣的認識。若望(約翰)在福音裡所寫的「聖言成了血肉」(若望福音1:14)就是這個意思,他用了一個普遍的通稱(古希臘文sarx),是指「構成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元素」,而非指一個人的身體。事實上,你有注意到嗎?在若望福音的序章裡(若望福音1:1-18)從沒提到過「耶穌」這個詞,直到最後倒數第二節才終於提到「耶穌基督」!
東方(希臘)和西方(拉丁)教會的分裂,是從西元一○五四年他們相互逐出對方的主教開始。我們不能低估這對福音訊息所造成的損害。一千多年來,我們並不知道有「唯一、聖潔、不可分割」的教會存在。
然而,你我可以用一把鑰匙重新開啟這扇更古老的信仰之門,這把鑰匙就是正確地瞭解一個我們許多人常用,但往往太不經意就使用的詞語,這個詞語就是「基督」。

如果基督是宇宙中每個「事物」內在所擁有之超性存在的名字呢?
如果基督是一切真愛所延展的寬廣空間的名字呢?
如果基督指的是一條從內部吸引我們,並推動我們向前的無限地平線呢?
如果基督是萬物(在其圓滿之內)的另一個名字呢?

我相信這就是「大傳統」(Big Tradition)一直試著想表達的。但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從未接觸到這個完整且偉大的傳統,我所指的是整個基督身體的智慧,這個長久存在的傳統。這本書特意整合了在東正教、天主教和許多新教支派中都不斷重複並且互相重申的自我更正議題。我知道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但我們現在還有什麼選擇嗎?如果我們強調信仰的真正本質而非它的偶發事件,實際上這並不難做到。
如果你允許我在接下來的內文中細說,我想成為你的嚮導,去探索關於基督和祂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的真實樣貌為何等問題。五十多年來,這樣的追尋一直吸引著我並激勵著我。
為了和我的方濟會傳統保持一致,我想將範圍如此廣大的主題與對話建立在世上所及的事物中,以便我們能像走在鋪著麵包屑的步道上,像穿越森林一樣地跟隨它:從大自然開始,到一個新生兒和他的父母住在簡陋的馬槽裡;到獨自在地鐵裡的女子;以及最終,來到一個別具意義而神秘的名字,而那有可能也是我們的名字。
如果我個人的經驗能作為某種指標,那麼這本書中的訊息將能轉變你在每天日常中看待事物和生活的方式。這將帶給你現代文明所缺乏、卻渴望的一種深刻而普世的意義。它有可能將基督宗教重新定位為一種自然的宗教,而非一種僅基於特殊啟示、只屬於少數幸運開悟者的宗教。
然而,為了體驗這種新的領悟,我們必須經常以間接的方式,透過等待和練習專注來進行。尤其在我們開始的時候,你得允許書中的一些詞句保持神秘(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我知道我們的自我意識常想控制每一步,這樣的閱讀方式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滿與不安,但這正是默觀式的閱讀與聆聽,如此一來,我們才能被帶領到「更大的領域」。
正如英國作家吉爾伯特.基思.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曾寫道:「你的宗教並不是你所屬的教會,而是你所生活的宇宙。」一旦我們知道圍繞在我們周圍的整個有形世界和所有受造物,都是上主所隱藏和啟示的所在,這個世界就變成了一個安全而令人著迷的家,並提供恩寵給任何一位深入觀察者。我稱這種深沉而平靜的觀察為「默觀」(contemplation)。
宗教的基本功能是將我們與萬物完全連結(宗教的拉丁文Re-ligio就是重新締結或重新連結〔re-ligament or reconnect〕之意),這是為了幫助我們從整體看待我們自己和世界,而非只看到局部。真正開悟的人能看見「合一」,因為他們從合一中向外看,而非給每件事物貼上優劣、入選或不入選的標籤。如果你認為只有你得到了「拯救」或開悟,那麼在我看來,你既沒有得救也沒有開悟!
基督廣大無邊的概念是不和任何人競爭,也不排斥任何人,而是包含每個人與每個事物(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10:15, 34),並讓耶穌基督最終成為值得舉世尊崇的神的形像。以這樣的角度理解基督宗教的訊息,感知到造物主的愛與臨在深植於被造的世界,如此一來,在思想上所謂「本性」與「超性」的區分自然就瓦解了。如同愛因斯坦曾說:「你只有兩種方式過生活,一種是好像沒有什麼是奇蹟,另一種則是彷彿一切都是奇蹟。」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將選擇後者!
雖然我的主要學術背景是哲學與聖經神學,但我將借鑒心理學、自然科學、歷史學與人類學等學科來豐富內容。如果能夠,我不希望這是一本嚴格的「神學」書,儘管書中提到許多明確的神學。耶穌來到世上,不是只為了讓神學家理解並做出正確的區別,而是「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望╱約翰福音17:21)。祂來是為了讓我們合而為一,「無論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與自己重歸於好」(哥羅森╱歌羅西書1:19)。因此,街上的每位男女,或搭乘地鐵的人,都該能看到並享受這種合一!
在整本書中,你將發現有些語句或一整組句子被特別強調出來,這些句子和我們上一段敘述有關,舉例如下:

基督無所不在。
在祂之內,
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它的意義,
並和基督有著強而有力的連結。

我特意在段落中安排這些停頓,目的是想邀請你不斷思考這段落中所提及的概念,專注在這個概念上,直到這個概念充滿你的身體、你的心靈以及你對周圍現實環境的意識,更重要的是你與一個更大領域的核心連結。在每個特別強調的句子上停留片刻,如果有必要,再讀一次,直到你能感受到那個句子所產生的影響,直到你能想像它對世界、對歷史、對你的更大含義(換句話說,直到那些句子對你而言已成了鮮活的存在!)。別太快跳到下一行。
在修道院的傳統中,這種反覆思考並深入文本深處的練習,被稱為「聖言誦禱」(Lectio Divina)。這是一種默觀式的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比用頭腦去理解文字、依字面意思給出答案或解決即時的問題和煩惱,都更為深入。默觀是耐心地等候空隙被填滿,所以不求很快地結束或得到一個容易的答案,也絕不倉促地下判斷。事實上,要避免太快下判斷。因為,判斷通常伴隨著自我中心與個人對事件的控制,遠勝於以愛為出發點尋找真相。
瞭解基督所代表的,比耶穌的姓氏更為深奧。讓我們一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這對你我而言都是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