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心靈環保經濟學(增訂版)

原文書名:


9786267345061心靈環保經濟學(增訂版)
  • 產品代碼:

    9786267345061
  • 系列名稱:

    般若方程式11
  • 系列編號:

    1111050112
  • 定價:

    240元
  • 作者:

    釋果光
  • 頁數:

    148頁
  • 開數:

    15x21x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018
  • 出版日:

    20231018
  •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CIP:

    220.16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佛法與經濟學的跨領域對話。
最經濟的經濟學,帶來最大的幸福!

在經濟風暴、金融危機持續的年代,
聖嚴法師所提出的「心靈環保」,
是否能解決當代面臨的經濟情勢、地球危機?

本書作者果光法師具有專業經濟學及管理實務背景,在將近二十年的出家生活中,充分體會到心靈環保經濟學——這個全然異於新古典經濟學假設的行為模式,所帶來的單純、安定、喜悅。

二十世紀以來,主流經濟學所探討的範圍,是在有限的物質及時間資源下,為滿足無窮的欲望,所做的經濟行為選擇;卻忽略了經濟行為對身心、社會、環境所產生的問題,因而成為今日世界性災難的關鍵。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貪欲,導致人的身心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種種衝突,而形成生死流轉之苦。

心靈環保經濟學是從「心」出發的經濟學,幫助人類由自私的貪欲,轉向無我的利他,它所提倡的觀念與心法,涵蓋人的身心、家庭、社會、環境之平衡,足以使世界朝向心靈富足、環境永續、及社會和諧的方向發展,達到真正的「快樂、平安、健康、幸福」。

【聯合推薦】
由個人的欲望轉向無我的利他,運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來處理經濟問題,為社會謀求最大福利,其所建構的「利和同均」理想經濟體系,對提昇經濟發展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蕭萬長(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副總統)

從佛教教義切入的經濟分析,必然與傳統坊間的經濟學分析不同。個人沒有足夠的佛學素養去做斬釘截鐵地論斷;但是我認為這兩種經濟觀點最根本的差異,就是對經濟行為的目的,做了不同的假設。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書深入探討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模式及癥結,並提出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以期人人得到真正的快樂、平安、健康與幸福,值得大家體會與閱讀。
——詹仁道(前泰山集團總裁)

作者簡介


釋果光
1959年出生於臺中,成長於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父親為人類學者。1991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並繼續博士後研究。1993年進入東初出版社擔任編輯,1995年在聖嚴法師座下出家。出家後,曾任法鼓文化叢書部主編、法鼓山創辦人機要祕書、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行政中心副執行長、法鼓山教團都監、三學研修院女眾副都監等執事,現任法鼓山僧伽大學女眾副院長暨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書籍目錄


【推薦序】創造幸福經濟 蕭萬長
【推薦序】利人利己的經濟目標 朱敬一
【推薦序】新生活主張:心靈環保經濟學 詹仁道
【增訂版自序】散發因陀羅網的光輝
【自序】心經濟思潮

前言
Chapter 1 心靈環保的思想根源
一、經典中的心靈環保思想
1.《阿含經》中的心靈環保思想
2.《維摩經》中的心靈環保思想
3.《金剛經》中的心靈環保思想
4.《華嚴經》中的心靈環保思想
二、禪宗祖師的心靈環保思想
1.六祖惠能的心靈環保思想
2.永明延壽禪師的心靈環保思想
3.蕅益智旭禪師的心靈環保思想
三、心靈環保的當代實踐與如來藏思想

Chapter 2 心靈環保經濟學之思想
一、心靈環保經濟學之發展背景
二、原始佛教之經濟生活
1.僧團經濟生活
2.居士經濟生活
三、佛教經濟學之思想

Chapter 3 心靈環保經濟學之實踐
一、現代佛教經濟生活
1.法鼓山僧團之經濟機制
2.現代居士經濟生活指南
二、心五四的經濟生活
1.四它態度
2.四要消費
3.四福生產
4.四安分配
5.四感財富
三、當代經濟生活體系比對

Chapter 4 心靈環保經濟學的時代意義
一、職場倫理╱禮儀環保
二、生活倫理╱生活環保
三、自然倫理╱自然環保
四、人間淨土╱永續發展

附錄
 附表一: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附表二:法鼓山的理念體系

參考文獻

圖目錄
圖一:經濟活動循環圖
圖二:十二因緣生死流轉
圖三:五善根
圖四: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立體結婚蛋糕模型

表目錄
表一:心靈環保之思想根源
表二:原始佛教僧團經濟行為模式
表三:佛制居士之經濟行為模式
表四:現代佛教經濟行為模式
表五:原始僧團與法鼓山僧團物資之差異
表六:四安工程之工作內容
表七:主流經濟學、佛教與心靈環保經濟學之經濟行為模式比較
表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立體結婚蛋糕模型
表九:心靈環保經濟學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創造幸福經濟】

經濟發展是目前全球各國的重要課題,為了改善經濟現況,許多專家學者相繼提出各種解決方案,但至今仍找尋不出突破瓶頸之道。值此之際,果光法師在新書《心靈環保經濟學》中提出的經濟思惟,恰為近來低迷的經濟提供一反思的方向。

臺灣需要覓得經濟再造的契機,而正當各國都以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做為經濟成長指標,我們卻發現人民的平均GDP與幸福感,並不能畫上等號。如果能參考本書的主張,讓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以促進大眾共同的福祉為方向,我們將可一起擁有美好的經濟生活。

本書作者果光法師擁有專業的經濟學背景,且長期在法鼓山承擔行政管理職事,他提出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經濟思惟,主張從「心」出發,幫助人類開闊心量,由個人的欲望轉向無我的利他,運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來處理經濟問題,為社會謀求最大福利,其所建構的「利和同均」理想經濟體系,對提昇經濟發展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在力拚經濟、追求幸福的時代,「心靈環保經濟學」展現少欲的智慧、利他的慈悲,讓個人、企業不會只追求各自的幸福,而能致力回饋社會,相信在這份心靈環保的帶動力量下,將使得世界和諧、地球永續。

蕭萬長
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副總統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自序
【散發因陀羅網的光輝】

法鼓文理學院校園禪林小徑的樹蔭下、石板地上,擺上一個茶席,師生圍坐茶席,一邊品嘗在地的紅茶、咀嚼著裸食茶點,同學們分享著這個學期來,調整經濟行為的行動方案構想、執行過程的體驗及感受。樹林間的蟲鳴鳥叫聲,與師生的歡笑聲,迴盪林間,交織出動人的黃昏光景。是的,這是這學期心靈環保經濟學課程圓滿的一幕!距離初版《心靈環保經濟學》一書,轉眼十年。

十年來,個人持續在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及人文社會學群社會企業碩士學位學程,開設佛教經濟學或心靈環保經濟學課程。在教學的場域中,同學們從第一堂課的好奇:心靈環保或佛法與經濟學有何關係?透過相關書籍、論文之閱讀,各種案例的分享,還請同學們各自設計一個行動方案,嘗試在學期當中改變經濟行為。有的同學在消費行為上調整,素食、減塑、省水、節能、調整洗潔劑、或各種環保用品,有的進行自然農法耕種,在家、在學校的培福園地,甚至有幾位同學一起到宜蘭租地耕種。今年還有位同學在消費的同時,也儲存累積小額款項,隨時做布施。一個學期下來,聆聽同學們分享利他、照護地球的想法與身體力行,感受到一種由內心轉化而帶動行為轉化的效應。

除了此領域的教學,也鼓勵佛教徒經濟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在幾位學者們的持續努力下,佛法與經濟學的跨領域對話,已逐漸為人所熟悉,並陸續舉辦了佛法或心靈環保跨領域的學術研討會。

回頭看十年前為報師恩所寫的這本著作,內心總希望能補充的更為充實,一是心靈環保的思想根源,曾與常諗法師共同爬梳撰寫於〈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一文中,感謝法師同意將此節收錄於本書中,這次再做了修潤與補充。另外是聯合國於二○一五年提出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值得分析心靈環保經濟行為與永續發展目標的關聯性,若能將貪、瞋、癡煩惱轉為一念心清淨,帶來身、口行為清淨,擴展至環境清淨,淨土便在眼前,多項永續發展目標自然達成。兩個面向的補充,使本書在思想源頭上更深入紮實,對於現代永續發展的運用更加具體。

反思三十年前對主流經濟學困惑的自己,走上出家修行之路,一路向內心探索,十多年前為報師恩而開展「心經濟」領域,近兩年投入環境教育,將禪法融入課程中,體會到自己與眾生、大自然的連結,如因陀羅網之深化、擴展,微妙而不可思議!祈願現前一念的善心如因陀羅網展開,帶給地球、宇宙光輝!

果光
二○二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文章試閱


二十一世紀二○年代,世界經濟情勢受到三大因素衝擊,一是新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二是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三為通膨帶動的全球貨幣緊縮,且三大因素交互影響使結果更加惡化。 從二○一九年底全球爆發新冠病毒疫情至二○二二年趨於平緩,病毒之高傳染率、高死亡率,各國封關、封城措施,嚴重影響勞動市場、製造業、服務業、餐飲業、旅遊業、運輸業等。二○二二年二月初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攻擊,引發俄烏戰爭並持續膠著;歐美各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措施,而全球主要石油、天然氣輸出國之一的俄羅斯,乃以能源供給做為武器,導致油價飆高;戰爭亦影響農作之生產及輸出,糧食不足及價格升高,均造成生活成本上升。此時,氣候變遷危機持續,熱浪、野火、洪水和颶風在許多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世界經濟的重創。疫情、戰爭、災難對經濟局勢的衝擊,加劇了通貨膨脹,導致金融狀況趨緊,放大了金融脆弱性,並加劇了政策不確定性。

二○二三年一月於瑞士達沃斯(Davos, Switzerland)舉行之「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主題是「碎片化世界的合作」(Cooperation in a Fragmented World),俄烏戰爭和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能源危機、糧食短缺與通貨膨脹,成為最緊迫的全球問題,正尋求著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早在二○一二年的論壇,便曾以「大轉型:型塑新模式」(The Great Transformation:Shaping New Models)為主題,激烈討論:「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制度,能否適應二十一世紀的現實?」這個在二十世紀未被質疑的主流經濟制度,在長期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的開發地球資源,雖帶給人類生活上更多的便利及欲望的滿足;卻同時也帶來對地球及人類的負面影響,如地球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汙染、能源的危機、人類關係的疏離等等;今日所面臨經濟活動失序所引來的物價波動、供需失衡、高失業率、貧富懸殊、資源分配不均、金融風暴乃至經濟衰退等問題,已讓政府及專家們省思二十世紀以來經濟發展之問題根源所在。

到了二○一五年,聯合國宣布了「二○三○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十七項核心目標(見附表一),其中又涵蓋了一六九項細項目標、二三○項指標,呈現出經濟、社會、環境的關聯性,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發展。然而,二○二二年,世界經濟在接近實現二○三○年永續發展目標中點之際,遭遇了上述一系列嚴重且相互疊加的衝擊。

面對全球的情勢,儘管大多數的政治、經濟、企業人士,仍維護資本主義;西方主流經濟制度所面臨的挑戰實與日俱增。東、西方經濟學者,早已不斷地尋求資本主義以外的解決方案,如德裔英國經濟學家修馬克(Ernest Friedrich Schumacher) 於一九五五年提出「佛教經濟學」一詞,一九六六年發表〈佛教經濟學〉("Buddhist Economics")一文,並收入一九七三年出版的《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一書,展開佛教的思想與觀點對經濟學之深遠影響。

全球知名的漢傳佛教禪師,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以下簡稱法師)則於一九九二年提出超越於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心靈環保」理念,並於跨入二十一世紀之際,積極參與世界性國際會議:二○○○年之「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UN Millennium World Peace Summi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二○○二年之「世界經濟論壇」(WEF)、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The World Council of Religious Leaders,簡稱WCRL)、全球女性和平促進會(The 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簡稱GPIW)、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二○○四年之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World Youth Peace Summit,簡稱WYPS),及二○○五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舉辦的「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Leaders Meeting on Faith and Development)等國際會議。在會議中,向全世界呼籲以「心靈環保」為主軸,來解決今日世界人類的共同問題,受到與會人士的普遍認同。這不僅是宗教議題,更是解決世界經濟問題的觀念與實踐方法,筆者將此範疇命名為「心靈環保經濟學」。

然而,法師所提出的「心靈環保」是否能影響現代人的經濟行為?是否與佛陀所指導的經濟生活原則一致?佛陀的教法如何在當代社會實踐?以及「心靈環保」是否能解決當代所面臨的經濟情勢、地球危機?這些即為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為探究上述問題,本書就「心靈環保」經濟學之思想與實踐兩個面向論述之。

首先,溯源「心靈環保」之思想根源,包括經典中的心靈環保思想、禪宗祖師的心靈環保思想,以及心靈環保的當代實踐與如來藏思想。

第二,探討心靈環保經濟學之思想根源-佛教經濟思想,故先敘述由佛教經濟學至心靈環保經濟學之發展背景,再追溯原始佛教的經濟生活方式,包括對出家及在家的經濟生活指導,並介紹佛教經濟的思想核心。

第三,考察心靈環保經濟學之實踐,即法鼓山如何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佛法、禪法為基礎,透過「心五四」之生活主張,指導法鼓山僧團、在家居士們,乃至非佛教徒,以「四它」面對當今的經濟現況、建構「四要」消費、「四福」生產、「四安」分配的經濟體系,並擁有「四感」的心靈財富;亦即過著少欲知足、利他的生活;並比對西方主流與「心靈環保」、佛教之經濟生活體系。

最後,從上述的經濟思想與生活實踐,總結出「心靈環保」對當代「倫理」、「環保」、「永續發展」的影響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