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明公啟示錄:解密維摩詰經的大乘佛法實踐道3--探索小乘與大乘之間的精髓教義

原文書名:


9786267431832明公啟示錄:解密維摩詰經的大乘佛法實踐道3--探索小乘與大乘之間的精髓教義
  • 產品代碼:

    9786267431832
  • 系列名稱:

    Famous.com
  • 系列編號:

    1BF062
  • 定價:

    300元
  • 作者:

    范明公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911
  • 出版日:

    20240911
  • 出版社:

    布克文化(城邦)
  • CIP:

  • 市場分類:

    命理,堪輿,術數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何謂真正的道場?何為授記?
何為著魔?何為真正的布施?
維摩詰藉由機緣為菩薩四大弟子們說法,
傳達般若智慧皆從有為法而來,
都應從最基本的小乘教義開始修起,
把根基打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

由專研多年的范明公以深入淺出方式,點明《維摩詰經》的重要性有二:

第一:此為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深透的體現了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
第二:如何修行大乘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

本書為《維摩詰經》第四品「菩薩品」及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的內容解讀。
范明公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了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之道,即「不捨小乘,不住大乘」。這表示,大乘菩薩道為最尊、最上、最第一之法,但修行還需從最低處起修,如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皆為修行基礎。提醒中土眾生修佛之人應以小乘為根基起修,唯有根基築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也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


@特色1:保留典故及故事,吸引一般人容易閱讀:《維摩詰經》中故事性很強元素,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而且《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
@特色2: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3: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教導眾生如何在入世的生活中,以出世心來應變各種生活中的困頓與難題、苦難、病苦。
@特色4:以凡人非居士或修佛者更貼近經典:身為紅塵人更知紅塵事,因此以其凡夫俗子身份寫來此部經典,讓佛法教義更簡單易讀、更與生活息息相關。

《維摩詰經》是中華佛教史上一部著名的經典,對中國佛教史影響非常巨大。它一共有三卷,十四品,字數為33,236個字。目前《維摩詰經》流傳有七個版本,其中流通最廣且影響力最大是中國姚秦時代,由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也是這本書所依據講解的版本。

《維摩詰經》分三卷,按照佛經的分類,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序分」:序分就像一個前提,即為什麼講這部經?主題是什麼?它主要講述法會的緣起。
第二部分「正宗分」:第二品到第十二品是正宗分,是《維摩詰經》的主幹部分。
第三部分「流通分」:第十三和十四品是流通分,即流通這部經典的功德所在,盛讚受持宏傳這部經典。

在學習經文前,先瞭解這十四品的大意,這是研讀經典的學習方法:第一步先對經典建立一個框架體系,清晰經文的脈絡後,再進一步分解成局部,深入學習經義。
從一至十二品著手,先瞭解經文的緣由及主要內容。

本書主要是從第四品是菩薩品,聲聞乘的弟子不敢去,佛祖又選哪位去呢?於是選大乘的菩薩,比如彌勒,光嚴童子等大乘菩薩,然而這等大乘菩薩也覺得自己道行、境界遠遠不及維摩詰居士,也不敢代表佛祖前去問疾。這一品詳細講述這幾位大菩薩具體哪些修行境界不如維摩詰。這裡所說的維摩詰問疾,僅僅是一個事件,借由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關於修行境界(包括修行方法的高低)的闡述。

第五品是文殊師利問疾品,前面聲聞乘弟子和大乘菩薩都不敢去,於是佛祖就命大乘菩薩中智慧的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前去。通過文殊師利帶領著眾聲聞及大乘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在維摩詰的住所,與維摩詰居士反復論法。這一品深入地闡明:什麼是空,什麼是菩薩行等大乘經義,這是《維摩詰經》裡很重要的一品。

以上講述的是《維摩詰經》主要的觀點、話題、以及充分的解答,這是整部經文的主體。
事實上,如前所提及《維摩詰經》的重要性,主要在以下二點:
第一:《維摩詰經》裡面的論點和主題是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是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
第二:如何修行大乘的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

這些在《維摩詰經》裡講得非常透徹。
從思想、義理這個方面來講,整部《維摩詰經》有兩個最重要的觀點:第一個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第二個是「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這是畫龍點睛之筆。
第一個觀點即唯心淨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唯心淨土在不少的經典中都有涉及,但只有《維摩詰經》裡講述最直截了當,最生動透徹,它對中國的佛教——天臺、華嚴、禪宗這幾個宗派的影響非常巨大。
第二個觀點即世間及出世間不二,不能把世間和出世間對立起來,它是不二即沒有差別,這裡主張是出世就是入世,這是《維摩詰經》最重要的思想特點。

維摩詰居士,本身就是一個為化度眾生而出入世間的人,更甚的是他常在世間諸淫舍酒肆出入(淫舍即紅燈區、夜總會、妓院),天天聲色犬馬,天天喝酒吃肉,但他同時又能保持一塵不染的大悲菩薩。他為什麼要化身成這樣?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就很違反佛理、佛戒、佛律,其實他是用這種方式來告誡修行的眾生應該做到「隨所化生而取佛土」(這是經典裡面的語言),即心中不要有分別,沒有什麼低劣的行業是不可能去修行的;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有我大乘菩薩在,我用我的方法去救度他們,度化他們,這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俗而化它的精神。這樣出世又入世的精神對中國的佛教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把從前被供奉起來的佛教,且高高在上地位給拉下來,拉回到眾生的尋常日用間,使佛教更加落地,也只有更加落地的佛教,才能深植於本土,更廣傳留故。

作者簡介


姓名:范明公 先生
商聖范蠡第七十四代玄孫
相關著作:
《明公啟示錄》九大系列叢書
《明公啟示錄:解密靈界真相》系列
《明公啟示錄:解密禪宗心法》系列
《明公啟示錄:解密中華文明》系列
《明公啟示錄:解密統御六合》系列
《明公啟示錄:解密儒學聖王》系列
《明公啟示錄:解密精英教養》系列
《明公啟示錄:解密鬼谷縱橫》系列
《明公啟示錄:解密易經真諦》系列
《明公啟示錄:解密大道修真》系列

相關著作:《明公啟示錄:范明公解儒學六藝--中華精英的蒙學教育3》《明公啟示錄:范明公解讀儒學經典:圓滿儒學.中庸篇》《明公啟示錄:范明公解讀儒學經典:圓滿儒學.大學篇》

書籍目錄


【序】大乘不離小乘,修行還需從最低處起修!

第一章 開示彌勒菩薩感悟授記和菩提
第一節 過去、現在、未來皆是幻相
第二節 真正的授記、正位
第三節 何處尋菩提?
第四節 修行每一步都有實證的功夫

第二章 指點光嚴童子直心即道場
第一節 「光嚴童子」的名字來歷
第二節 何為真正的道場?
第三節 放下我執法執 即得解脫
第四節 以四攝為道場,隨緣教化
第五節 通世間法智,從博學多聞開始
第六節 大乘菩薩道從有為二乘法修起
第七節 紅塵眾生所在便是修行道場

第三章 闡釋持世菩薩著魔的真相
第一節 真正涅槃狀態為佛魔一體—
第二節 放下虛相,才能追求真的身命財
第三節 持世菩薩執著度眾生,定功被破
第四節 維摩詰看透魔王波旬,教化天女
第五節 無盡燈法門照亮法身

第四章 點化長者子善德布施真義
第一節 長者子善德以財布施
第二節 法布施救人發菩提心
第三節 般若智慧皆從有為法而來
第四節 正行善法,隨其心淨
第五節 隨機說法,平等布施

第五章 文殊利師與維摩詰論道談空
第一節 文殊師利菩薩讚揚圓融真俗二諦
第二節 維摩詰以神通變化接引世人
第三節 古佛相見,皆在表法
第四節 無字真經方為真正的經
第五節 眾生病皆因愚痴貪愛起
第六節 二佛論空性
第七節 破除六十二邪見,成正等正覺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維摩詰經》是中華佛教史上一部著名的經典,對中國佛教史影響非常巨大。它一共有三卷,十四品,字數為33,236個字。目前《維摩詰經》流傳有七個版本,其中流通最廣且影響力最大是中國姚秦時代,由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也是這本書所依據講解的版本。
《維摩詰經》分三卷,按照佛經的分類,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序分」:序分就像一個前提,即為什麼講這部經?主題是什麼?它主要講述法會的緣起。
第二部分「正宗分」:第二品到第十二品是正宗分,是《維摩詰經》的主幹部分。
第三部分「流通分」:第十三和十四品是流通分,即流通這部經典的功德所在,盛讚受持宏傳這部經典。
在學習經文前,先瞭解這十四品的大意,這是研讀經典的學習方法:第一步先對經典建立一個框架體系,清晰經文的脈絡後,再進一步分解成局部,深入學習經義。
從一至十二品著手,先瞭解經文的緣由及主要內容。
本書主要是從第四品是菩薩品,聲聞乘的弟子不敢去,佛祖又選哪位去呢?於是選大乘的菩薩,比如彌勒,光嚴童子等大乘菩薩,然而這等大乘菩薩也覺得自己道行、境界遠遠不及維摩詰居士,也不敢代表佛祖前去問疾。這一品詳細講述這幾位大菩薩具體哪些修行境界不如維摩詰。這裡所說的維摩詰問疾,僅僅是一個事件,借由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關於修行境界(包括修行方法的高低)的闡述。
第五品是文殊師利問疾品,前面聲聞乘弟子和大乘菩薩都不敢去,於是佛祖就命大乘菩薩中智慧的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前去。通過文殊師利帶領著眾聲聞及大乘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在維摩詰的住所,與維摩詰居士反復論法。這一品深入地闡明:什麼是空,什麼是菩薩行等大乘經義,這是《維摩詰經》裡很重要的一品。
以上講述的是《維摩詰經》主要的觀點、話題、以及充分的解答,這是整部經文的主體。
事實上,如前所提及《維摩詰經》的重要性,主要在以下二點:
第一:《維摩詰經》裡面的論點和主題是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是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
第二:如何修行大乘的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
這些在《維摩詰經》裡講得非常透徹。
從思想、義理這個方面來講,整部《維摩詰經》有兩個最重要的觀點:第一個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第二個是「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這是畫龍點睛之筆。
第一個觀點即唯心淨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唯心淨土在不少的經典中都有涉及,但只有《維摩詰經》裡講述最直截了當,最生動透徹,它對中國的佛教——天臺、華嚴、禪宗這幾個宗派的影響非常巨大。
第二個觀點即世間及出世間不二,不能把世間和出世間對立起來,它是不二即沒有差別,這裡主張是出世就是入世,這是《維摩詰經》最重要的思想特點。
維摩詰居士,本身就是一個為化度眾生而出入世間的人,更甚的是他常在世間諸淫舍酒肆出入(淫舍即紅燈區、夜總會、妓院),天天聲色犬馬,天天喝酒吃肉,但他同時又能保持一塵不染的大悲菩薩。他為什麼要化身成這樣?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就很違反佛理、佛戒、佛律,其實他是用這種方式來告誡修行的眾生應該做到「隨所化生而取佛土」(這是經典裡面的語言),即心中不要有分別,沒有什麼低劣的行業是不可能去修行的;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有我大乘菩薩在,我用我的方法去救度他們,度化他們,這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俗而化它的精神。這樣出世又入世的精神對中國的佛教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把從前被供奉起來的佛教,且高高在上地位給拉下來,拉回到眾生的尋常日用間,使佛教更加落地,也只有更加落地的佛教,才能深植於本土,更廣傳留故。
《維摩詰經》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
從《維摩詰經》整體上看,經義中的不二法門思想,對中國後期佛教的發展影響巨大,尤其是禪宗。不二法門的意思是不局限於外相、外在的形式,而注重以心印心,不立文字,這是佛法精髓的傳承。打破文字相,即是前文所說的「文殊無言,淨名杜口」,這是禪宗傳播的重要理論依據。
《維摩詰經》的影響不僅僅在宗教意義上,同時對中國文學發展、戲曲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它濃厚的文學色彩,在文學、語言、文章結構堪稱一代佳作,從隋唐一直到明清,《維摩詰經》裡面的題材、故事(包括裡面的一些哲學思想),變成了文學體、詞賦戲曲。這是《維摩詰經》的一個特點。歷史上所有志文學史的人,無一不通達《維摩詰經》。歷史上很多詩人、畫家、文人墨士極力推崇《維摩詰經》。《維摩詰經》在文學上的造就堪稱妙筆生花。
以上,是整部《維摩詰經》的框架體系及概況,下面我們將正式開講經義。



大乘不離小乘,修行還需從最低處起修!
本書為《維摩詰經》第四品「菩薩品」及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的內容解讀。范明公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了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之道。
從前面的三品中,釋迦牟尼佛祖派座下十大弟子去問疾維摩詰居士,弟子們深覺其境界不及維摩詰,皆曾遭維摩詰呵斥,不敢去探視。
於是,在《維摩詰經》第四品「菩薩品」,佛祖派選大乘菩薩,比如彌勒菩薩、光嚴童子、持世菩薩、長者子善德去問疾,四位菩薩皆以境界不到,推辭無法問疾。藉此機緣說法,如維摩詰教導彌勒菩薩何為授記?指點光嚴童子何為道場?示導持世菩薩為何著魔?並點化長者子善德何為真正的布施?連大乘菩薩都無法勝任。
最後,透過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佛祖讓文殊師利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居士。
因此本書全文都在解讀:何為大乘菩薩道?並明確指出了整部《維摩詰經》的核心宗旨:「不捨小乘,不住大乘。」換句話說,就是大乘不離小乘,「無為法」皆從「有為法」而起。這表示,大乘菩薩道為最尊、最上、最第一之法,但修行還需從最低處起
修,如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皆為修行基礎。
書中經義是對中土眾生修佛的一大提醒,切勿捨小乘,入大乘。小乘為根基,根基築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此為真正離苦得樂之道!

文章試閱


色光、心光、非色非心光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這句話是佛祖派選另一位大乘菩薩——光嚴童子,請他去問候維摩詰病情。
菩薩品一共是四品。光嚴童子,也稱「光嚴菩薩」。為什麼稱光嚴童子呢?其實在佛的經典裡介紹光嚴童子的資料比較少,很多人都不知道光嚴童子。
光嚴童子被稱為「在家的菩薩」,他是維摩詰菩薩和寶積菩薩的法友。他們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論道。光嚴童子的境界也是很高的,是很厲害的一位菩薩、第二章  指點光嚴童子直心即道場是法身大士。光嚴童子的修行到了什麼境界呢?可稱作「居補處」。

五欲清淨身發色光
光嚴童子的「光」在佛法中有三種:第一種光指的是「色光」,第二種是「心光」,第三種是「非色非心光」。
何為「色光」?色光,意即在修四念住時,尤其是修身念住、修背舍五欲時,比如修白骨觀。在修這些時,如果遠離五欲,身體的五欲逐漸清淨,身體就會發出一種光,叫做「八種光明」。佛經上講,發八種光明轉為勝處,一切處因此能放種種光明,即是色光。
色光又是怎麼來的?是個人修身而來的。人們現在的身體是汙穢、障礙、惡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有五欲,形成諸多惡毒,所以身體是汙穢惡臭。當我們不斷地修身念住,修有所成,身得清淨,五欲一點點削弱,身體自然就會有光明。這是色光。
當修到五欲清淨時,身體不僅有光明,還會有香氣。有的人身體有一種莫名的香,這樣的人必是相對比較清淨的人,所以身發香光。欲望欲念愈重的人,身體的體味就越重,是一種腐臭的味道。
所以,我們有時候與人接觸會發現,有的人特別青春靚麗、體生異香。其實對方並沒有塗抹任何香水,但身上沒有異味臭味,都是香味,甚至身發光彩,這種狀態就是色光。
智慧通達之時,心光即發心光,即智慧的光明。當不斷地修行,斷了見惑、思惑後,尤其「所知障」逐漸破除後,智慧通達時,就會有一種光明,叫做心光。
何為「非色非心光」?比如修到了第一義如如不動,第一義光即是心如如不動,當心不亂動、不非議時,心也有光,這種光不是外顯的光,感受不到,這就是第一義光。比如說,菩薩也會放光,《大涅槃經》裡提到的明琉璃光,這種光就屬於非色非心光,這是一種修行的境界,當修行達到了一定的修行境界,自然而然會發出一種法性之光。《大涅槃經》云:光明即是第一義諦,非色非心而見色心。當你真的領悟第一義的真諦,自然就會發出一種光。
菩薩,包括阿羅漢,都有光。比如說,釋迦牟尼佛、菩薩頭頂的圓光就是一種心光。第一義諦「非色非心光」是看不見的,盡虛空遍法界。外道也有光,外道之光基本上是色心二光;只有真正圓滿的佛法,真正大乘佛法,才有第一義光,也叫「不可思議之光」。
以上,我們瞭解到的「光」有三種,光嚴童子菩薩即是修光而有所成。

光和嚴是修的狀態,童子是境界
而光嚴童子的「嚴」即福德、智慧兩種莊嚴,福慧兩種莊嚴。
《法華經》云:明色光即是福德莊嚴,心光即智慧莊嚴,第一義光即是法身,色心二種光嚴,顯發法身,故名「光嚴」。我們就知道為何叫「光嚴童子」,這種修行境界是一種象。
何為童子?即修行到了第八地,這樣的菩薩可以叫做「童子」,不退轉。到了第八地以後即重生了,相對無漏了,生命就已經超越了,這是童子。世間的童子很純粹,心中無染,即心中無愛染,也叫「無愛自妻也」,自妻指的是自己的妻子,也叫做「愛染」。那麼,出世間的童子又是什麼呢?根據《維摩經略疏》裡所提到的「菩薩雖觀三諦,證諸法喜,若於二諦法喜不愛,即是不愛一切女人及他妻,不愛中道法喜,即是不愛自妻。」
在法中而不是現實中的女人,菩薩講究的是已經修到了色界無色界以上,就沒有欲界的老婆、妻子概念,沒有人間之愛欲,是以能捨下對法的愛欲。
當個人修行到第八地菩薩時,亦即「於二諦法喜不愛」,就好像世間不愛一切女人、或者其他的妻子一樣。二諦法喜在菩薩中,就當於世間的其他女人和別人的妻子,我都不愛了。
「不愛中道法喜,即是不愛自妻也」,如果能夠不愛「中道法喜」,也就是所謂的求中道,能放下中道,這就是不愛中道法喜,代表的意思就好像世間的人不愛自己的妻子,對自己的妻子沒有愛欲了,這種貪欲、愛欲沒有了,於是「具此二義,如是童子,故名光嚴童子也。」這是他修到的一種境界。也就是說,光和嚴是修的一種狀態,童子是修的境界。
如前一章所述,通過維摩詰居士對彌勒菩薩的這一番話,其實是為我們指明了什麼是菩提。其實,維摩詰居士在做什麼事情呢?教會我們何謂菩提,教我們如何開佛知見,即佛是怎麼看待菩提的。其中,維摩詰居士一再告訴彌勒菩薩:菩提不在後身,而是當下的無住無生。
而面對光嚴童子,維摩詰居士是在告訴光嚴童子:什麼是道場,真正的道場在哪裡?這個也是在為我們開佛之見,將人們引向大乘菩薩道。這一段其實是在闡述,道場不是世間的場所,道場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