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六輯

原文書名:


9786267517062不退轉法輪經講義  第六輯
  • 產品代碼:

    9786267517062
  • 定價:

    300元
  • 作者:

    平實導師
  • 頁數:

    336頁
  • 開數:

    14.8x21x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1129
  • 出版日:

    20241129
  • 出版社: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 CIP:

    221.733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世尊弘法有五時三教之別,分為藏、通、別、圓四教之理,本經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經典,所說之大乘般若正理與所證解脫果,通於二乘解脫道,佛法智慧則通大乘般若,皆屬大乘般若與解脫甚深之理,故其所證解脫果位通於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說第八識無分別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如是第八識能仁而且寂靜,恆順眾生於生死之中從無乖違,識體中所藏之本來無漏性的有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助益學人最後成就佛道;此謂釋迦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靜,此第八識即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靜的第八識真如;若有人聽聞如是第八識常住、如來不滅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實證之因緣,永得不退於成佛之道,是故聽聞釋迦牟尼名號而解其義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世中必有實證之因緣。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推薦序/導讀/自序


自 序
正覺同修會諸同修們證悟的事實,藉由《我的菩提路》第一輯披露以後,在臺灣與大陸某些自稱證悟者跟著仿效,也開始舉辦四天三夜的禪三,並且也要求學員同樣撰寫見道報告,模仿本會同修們寫的報告;然而都只是徒具表相似是而非的假佛法報告,與三乘菩提中的見道全然無關,因為所證的所謂第八識如來藏,全都仍墮五陰之中,未曾脫離,只能說是末法時代佛門外史的又一章罷了,並無實質。
此乃因於大乘佛法之見道極為甚難,何況能以相似的表相佛法而撰寫見道報告。衡之以第八識如來藏的妙法深妙難解,乃至聞者亦難信受,難有實證者出現於世;觀乎釋印順等一派學人,主動承嗣於天竺部派佛教諸聲聞僧的六識論邪見,與密宗應成派中觀古今所有諸師的六識論常見同一步伐,所說並無絲毫差異,然而至死不肯認錯;反而以其見取見而發起鬥爭之業,對所有評論其法之人大力撻伐,不遺餘力,唯獨放過平實一人,對於平實十餘年來於書中多方面公開評論其謬等事,似如一無所知、一無所見,默然以對。由是可知大乘佛法實證之義極難可知、可思、可議、可證、可傳。
而此一法即是第八識如來藏,亦名真如、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教外別傳的禪宗名之為本地風光、莫邪劍、花藥欄、綠瓦、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等無數名,於《佛藏經》中 世尊說之為「無名相法、無分別法」,以如來藏運行之一切時中皆不墮於名相及分別之中故。若人滅其無明,則此識隨時可證,證已即時發起般若正觀,佛菩提中名之為「諦現觀」,即入第七住位而無退失;若人往昔無量阿僧祇劫前曾謗此第八識妙法,則是已墮無間地獄而次第輪轉三惡道中,其數無量阿僧祇劫受諸苦惱,終於業盡受生人間,歷經九十九億佛所奉事、供養、勤心修學,來到 釋迦世尊座下重新受學已,而仍然不得順忍;每聞第八識如來藏妙法心便不喜,連聲聞果的實證都不可能,遑論大乘菩提,由是故說此第八識妙法難聞、難信、難解、難證、難持、難忍。今於此《不退轉法輪經》中重說此法,令一切學人聞「此經」及「釋迦牟尼佛」聖名已,盡未來際不復退轉於此第八識妙法,未來當得不退轉於大乘法輪;以是緣故,特為學人講授之。今以講授圓滿而整理完畢,用饗佛門四眾,普願皆得早立信心,殷重受學,有日必得證悟,得階菩薩僧數之中,是所至盼。
佛子 平 實 謹序
公元二○二二年小暑 誌於松柏山居

文章試閱


經文:【爾時阿難即為大眾百千萬億眾生故,以佛神力令自心知、亦知他心,問文殊師利言:「如是大眾百千億等,聞諸羅漢作是說已,皆生疑惑,唯願文殊為我分別說其因緣。」爾時如來默然而住。文殊師利告阿難言:「是不退轉地菩薩,見諸大德因緣,故作如是說。」阿難言:「文殊師利!不退轉地是菩提耶?」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如是!不退轉地是諸大德菩提。」阿難問言:「諸尊者何故作如是說?」】
語譯:【這時候阿難就為大眾百千萬億眾生的緣故,藉著佛陀的神力令自己了知、也能了知他人心中所想,他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像這樣子大眾有百千億等,大家聽聞諸阿羅漢們作了這樣的說法之後,心中全部都生起了疑惑,如今只有一個希望、盼望您文殊菩薩為我作這些道理上的分別,把這裡面的因緣為我演說。」這時候如來依舊默然而住。文殊師利菩薩告訴阿難說:「這一些不退轉地的菩薩們,看見諸位大德的因緣,所以作出了這樣的說法。」阿難就問:「文殊師利!不退轉地就是菩提嗎?」文殊師利菩薩答覆說:「就像你說的這樣!就像你說的這樣!不退轉地是諸位大德的菩提。」阿難就問:「諸位尊者又是什麼緣故作出這樣的說法呢?」】
講義:所以想要當佛也不輕鬆,因為要能知諸眾生心;如果眾生心在想什麼而他不知道,就沒資格當佛。所以末法時代很多的佛,連真如也不懂,連三縛結也不懂,就宣稱自己是佛,這就怪了!其實不怪,那一些「佛」都叫作凡夫,因為 彌勒菩薩還沒有來人間成佛以前,就不會有誰真的成佛了。就算有佛來示現,祂也不會以佛地的功德來示現,祂可能以八地、九地,可能以七地、三地的身分來示現;因為佛示現在人間不是小事,要有各種因緣條件的配合。如果是為度少數人,這一些人跟某一尊佛有緣,而祂有空閒就前來示現,因為有的世界人壽很長,那麼在這裡只要幾十年就可以了,最多不超過一百年,所以祂可以來示現;但不會示現為佛,因為度那少數一些人,幾十年就能度他們,祂不會示現為佛。
這時候 佛當然都知道,接下來要幹什麼?佛是法主,其實都安排好了,這些大菩薩們、阿難以及舍利弗等阿羅漢菩薩們,早就知道要幹什麼,因為追隨 如來已經無量數劫了,當然知道,而且也知道各自要作什麼,佛以他心通一個一個都通知好了,他們到時候就照本宣科。所以這時候由阿難來問 文殊師利:「像這樣的大眾有百千億等,他們聽聞諸阿羅漢作出這樣的說法以後,心中全部都生起疑惑,我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請文殊師利菩薩為我分別一下,讓我了知這舍利弗等大菩薩們,他們這樣說的道理是什麼。」其實阿難真的不知道嗎?他也是明知故問,因為他一直都當 佛的侍者,一尊佛又一尊佛這樣聽聞過來,早就聽過了,所以他是為大眾而問,文殊師利當然配合演出,所以他就說:「這些不退轉地的菩薩,因為看見諸位大德的因緣,所以才故意這樣講的。」
不退轉,不退轉共有五種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那麼《菩薩瓔珞本業經》有說,菩薩在第六住位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修到最後般若正觀現前。正觀現前好不好?好還是不好?(有人答:好。)好?不一定欸!不一定好,真的不一定好,因為有但書,所以 世尊又說:「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所以常住不退有前提,他願意被諸佛、諸菩薩、善知識所攝受;不願意被攝受就退,退轉的人會怎麼樣?如來說:「若一劫、若十劫退菩提心,」乃至「千劫之中無惡不造。」無惡不造的結果是怎麼樣呢?對啊!依戒律來講就叫作「不起、有墮」,不起就是善根不會再生起了,有墮就是死後會下墮。從人間下墮要到哪裡去?不會下墮在人間,當然就是三惡道,就看犯得重與輕來確定來世的去處。
因此說,位不退都難了,所以如果無法在第七住常住不退,譬如說否定第八識的證悟,說這個不叫證悟,不叫般若正觀現前,而說思惟三無性才是證真如的現觀,那就是否定正法,那就「不起、有墮」,因為第八識正法才是最重要的宗旨。譬如說佛教為什麼能夠成立與存在?是因為正法,如果正法被否定了,那就是最嚴重的罪,很簡單。那麼不退有這五種,三賢位要到第七住位開始叫作位不退,六住以下都稱為有退,不是不退菩薩。那麼到入地以後,那叫作行不退,八地開始叫作念不退,如來地是究竟不退。但是在唯識學中,究竟地有三位—等覺、妙覺、如來—都叫作究竟地,都叫作究竟不退。
現在 文殊師利菩薩說這一些不退轉地菩薩,如果是三賢位的不退轉菩薩,叫作不退轉住;從不退轉住開始是不退轉行、不退轉迴向,但是都歸類為不退轉位,不能稱為不退轉地。表示舍利弗這一些大菩薩們都是地上的菩薩,不是三賢位的菩薩,因此稱為不退轉地菩薩。他們看見在座有許多大眾有證悟的因緣,所以就說了那些看來不合邏輯的話,但 文殊菩薩知道為何這麼說的原因,所以答覆說:「見諸大德因緣,故作如是說。」
那麼既然 文殊說他們是不退轉地菩薩,阿難就特地為大家問了一下:「不退轉地是菩提耶?」說不退轉地是從佛菩提來講的嗎?文殊就說:「如是!如是!不退轉地就是諸位大德的菩提。」所以表示舍利弗等人是不退轉地的大菩薩們,在座也有許多人未來將會成為不退轉地的菩薩。你看,如來說一場法能利樂多少有情?
所以弘法到今天,我都覺得自己好差好差,增上班得不退轉的也不過六百人,還有一些人正要退轉中,唉!真是太差了。如來這一部經講下來,多少人得無生忍,多少人發菩提心,那還都是其餘的小事,有很多人會得無生法忍,這才是大事。所以我們要跟 如來比的話,只能說為枝末。但是你要成佛,總得有個開始;就像 如來在人間建立三寶僧團也有個開始,所以先對一位居士說了法;居士證果之後,接著就是對五比丘,也不過五個人,但總是有個開始。我們一樣有開始,有開始就好,就怕沒有開始;所以我們會裡,你看親教師們也沒有領薪水,也沒有領車馬費,全都是義務的,他們來上課還要自己花車資,但是已經開始攝受佛土了,這就是一個開始,大家藉這個因緣繼續行菩薩道。
阿難聽了就問,當然要回到原來的主題問:「諸位尊者是什麼緣故作出了這樣的說法?」因為這樣的說法是很奇怪的事,要「具足五逆」,然後還要把無量眾生斷了命根;斷了命根以後,教他們都能證菩提、都能「入無餘涅槃」;這真的很奇怪。這時候,我們來看 文殊師利菩薩怎麼回答:

經文:【爾時文殊師利語阿難言:「無明為母,從行生愛;究竟滅盡,悉除怨害。倒想為父,離於顛倒,除滅欲愛。作阿羅漢堅固不壞,盡凡夫想及以僧想;壞是想故,能修一切無壞法想。乃至不取如來之想,習學無生,究竟永離。尊者阿難!諸大德作如是說:『我今云何具足五逆?』何以故?無來去想,是故名為具足五逆。又,阿難!言何者為五欲?是諸比丘,知於五欲如夢、如幻、如水上泡、如呼聲響,如是智慧具足。云何具足智慧不增不減?云何五欲亦不增不減?何以故?如是五欲究竟無體無相,如實知已,即五欲相得證智慧,是故名為具足五欲。以是義故,諸大德作如是說:『我今具足五欲。』」】
語譯:【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告訴阿難尊者說:「無明就是母親,從諸行之中出生了貪愛;究竟滅盡了,無行以後,就把所有的怨家災害滅除了。顛倒想就是父親,離開了各種的顛倒想,也就除滅了諸欲的貪愛。如果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心裡想阿羅漢果是堅固不壞的,那麼滅盡了凡夫想以及僧寶之想;毀壞了這樣想的緣故,就能夠修證一切無壞法之想。乃至於不取如來之想,習學無生之法,到達究竟的地步而永遠捨離。尊者阿難!諸位大德他們這樣子說:『我如今要怎麼樣具足五逆?』為什麼呢?於五逆之中沒有來去之想,由這個緣故就稱為具足五逆。此外,阿難!說什麼是五欲呢?這一些比丘們,知道五欲猶如夢境、又猶如幻化、如水上暫有的泡沫、猶如呼喚的聲響,像這樣子智慧具足。什麼叫作具足智慧而不增不減?什麼叫作五欲也不增不減呢?為何這麼說呢?像這樣的五欲從究竟地來看,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體,也沒有什麼法相可說,如實了知這個道理以後,就在五欲的行相當中得到了所證的智慧,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名為具足五欲。由於這個道理的緣故,諸位大德就這樣子說:『我如今具足五欲。』」】
講義:這裡講的「無明為母,倒想為父」,這跟《楞伽經》講的有一點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楞伽經》裡面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但這裡有不同的說法,是說無明是一切有情的親生母親,諸位想想看是否如此?有時候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所以出生了這個五陰,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這裡說無明為母,那麼無明是母親就表示無明跟眾生最相應,時時刻刻都跟眾生同在一起,所以眾生才會不斷的出生,猶如母親一樣。
無明有兩種,就是無始無明、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屬於煩惱障,無始無明屬於所知障,所知障函蓋煩惱障。所以《勝鬘經》也說,一念無明等無明叫作四住地無明,以無始無明為最大,因為一念無明也是無始無明中的一部分,所以煩惱障是所知障所攝,是所知障裡的一部分,但是為了解脫道的實證,就把它分離出來叫作煩惱障,叫作一念無明。
所以無明就函蓋了所有的不如理作意,以無明為母就會有種種行不斷的出現。行就是無明的具體表現,除非你依無分別智或者依解脫智為出發點,然後去作任何事情,那才叫非無明,否則都是無明所行。但是無始無明有時候會以一種很奇特的模式表現,譬如說你們來學法,在正覺學法最有名的作功夫就是無相拜佛,要作無相念佛的功夫;可是學上兩個月,後來有時會一兩週就是無法拜佛,老是不想拜佛,心裡想著就是要出去走一走。出去走一走到底要幹嘛?也不幹嘛,不貪不瞋、不煩不躁,但就是要出去走一走,不為什麼。這就是無始無明的具體表現,沒有目的,就是要出去走一走,所以無明會有很多狀況出現。
一般人常常會說:「沒辦法呀!我們家裡那位老人家就閒不住啊!」有沒有聽過?常常聽過,他年紀大了又不必賺錢,也不必營生幹什麼,家裡也不分配工作給他,就是要給他養老,結果他總是閒不住,一定要東摸摸、西摸摸,這樣動一動、作一作,你問他為什麼?「我也不知道。」他就這麼答。這也是無明。所以無明的表現有很多種狀態,因此無明跟任何有情都息息相關、念念相應,就說為眾生的母親。
因此「無明為母」就會產生各種行,有時候他坐在那裡,眼睛發呆看著前方地上,他也沒在想什麼,就呆呆的坐在那裡,這也是無明。你說:「奇怪!可是他沒有行啊!」不!坐在那裡不動時也有行,他的心行有點類似定,但又不是定,他心中也不起妄想,就在那裡呆呆的坐著。這也是無明的表現,所以無明的樣態很多種,隨時都會顯示出來。
無明具體的表現就是行,所以有這個五蘊在的時候,他就藉著五蘊有各種行相出現。可是行,行之已久變成串習,串習以後就生愛了。所以如果有人要請你上館子,能推就推,真推不掉的話,就跟他先約好,一次為限;因為你不想串習,如果串習成功了,串習上一年以後,換你邀約他:「這裡又有家新館子開了,那個素食做得很好吃,你來、你來,我請客,我請客。」成為串習以後,接著還會影響別人,會呼朋引伴。從這樣的串習成功,由行生愛就必然了。如果能夠究竟滅盡,也就是徹底的把它滅盡了,這個無明怨害就消失了。所以無明是一切有情之母,當然要把它殺掉,這樣殺掉就成就第一逆。
接下來:「倒想為父,離於顛倒,除滅欲愛。」顛倒想就是眾生受生的原因之一,由於種種的顛倒,所以會有種種的行,然後執著說:「我這樣才對,你那樣不對。」而其實他說的不一定對。所以這樣的顛倒想,就是促使他繼續受生的因緣,因為不能如理作意了知實相,對假名的我與法看不透,無法遠離二取,就會繼續對蘊處界有所貪愛。如果顛倒想滅除了,他再也沒有顛倒,欲愛也就滅了,那就是殺父,具足第二逆。今天只能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