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光師父說心經5 了解苦的實相

原文書名:


9786269769315光師父說心經5 了解苦的實相
  • 產品代碼:

    9786269769315
  • 定價:

    280元
  • 作者:

    慧光法師
  • 相關作者:

    編者:李惠貞?繪者:邱秉恆?攝影者:菩薩寺
  • 頁數:

    156頁
  • 開數:

    12.5x18.7x1.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318
  • 出版日:

    20240318
  • 出版社:

    維摩舍-曼殊堂文教
  • CIP:

    221.45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有信心, 佛法才對我們有幫助, 如果只是聽一聽, 雖然理解, 卻沒有將它納受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這是沒有用的。

《心經》第五冊前半部,慧光師父詳述了《大般若經》與《心經》的源由,以及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等大師對譯本的貢獻。當時的法師對佛法的理解、擁有的學識及實踐的力量等各方面都令人尊崇,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反觀現在佛教正在衰微中,佛弟子應自我反省。學習經典的目的不在背誦,而在實踐。

佛曾囑咐阿難:「你若遺忘我所說的其他教法,其罪尚小,但若忘失此經一句,則罪過大大。」有《般若經》流傳之處,即為有佛在此說法。所以《大般若經》的傳承,關乎佛法是否興盛,而《心經》則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本冊後半部,慧光師父為讀者解釋了業障、功德、苦。

佛法所說的苦,是指苦的果報。了解苦的實相很重要,因為了解故能以正念面對,而不起煩惱。「德」是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的品質。有沒有功德,要看自己的心。我們的本性如太陽一般,只是被煩惱的烏雲遮蔽,如果我們的心愈來愈清淨,與法相應、與真理實相相應,自性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照耀一切。

學佛,就是要成佛。

作者簡介


慧光法師

菩薩寺 IBS 總住持

出生於台灣,1994年於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禮星雲大師披剃出家,於佛光山叢林學院進修畢業。曾擔任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佛學院主任,專修龍樹菩薩中觀哲學的教理,熱衷講授《大智度論》、《入中論》、《菩提資糧論》、《心經》、《八識規矩頌》等中觀、唯識課程。

2008年於大陸深圳弘法寺,得禪門泰斗本煥老和尚傳法,為臨濟宗弘法堂上45代禪人,得法號常安慧光。

法師有感於「佛法大乘,般若為本」,於2015年歷經漫長8年其中3次閉關,嚴勘校正並重新標句600卷《大般若經》,印製完成41冊出版。而後經常於港台舉行般若轉經法會,歡喜說法度眾。

為報佛恩及圓滿出家的本願,法師於2014年毅然前往佛出生地尼泊爾興學,開展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僧伽教育的弘法大業。2021年獲頒聯合國維和者聯邦委員會人道主義者奬項。

法師始終秉持大乘菩薩的修行,不捨眾生苦,不忍聖教衰,願正法常住世間。

相關作者簡介


編者
李惠貞
射手座。1969年宜蘭出生,輔大大眾傳播系畢。出版界資深工作者,《Shopping Design》前總編輯。現以獨立工作者身份推廣閱讀,經營「獨角獸計畫」、「工作相談室」,並擔任台中大里菩薩寺企畫顧問。著有《成為自由人》、《給未來的讀者》。

封面書畫
邱秉恆
1948年出生於嘉義,大學就讀師大美術系專攻西畫,在校期間受到廖繼春先生教導頗深。畢業後進入台北市立中正高中擔任美術老師。曾言,「當一件事做到徹底,滲透到我們的心、滲透到我們的生命,這樣我們才能夠去教。」

大學畢業後偶遇一位中國文化造詣甚深的老先生,自此進入全然貫通的藝術之境。「人生就是在鍛鍊穿透力,穿透表象,提煉本質。本質就是心性。練技巧,不如練心,心成就之後,技法是無窮的。」至今創作不輟,仍行走在藝術的道路上。

設計者
霧室
由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作品如《獨情信》、《朝一座生命的山》、《成為自由人》、《沈靜而洶湧的大地》等。

「不只是圖書館年度限定票券本」獲2019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及年度特別獎綠色設計獎
《氣味島》獲2019金蝶獎銀獎
《朝一座生命的山》獲2019金蝶獎榮譽奬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漂浮之境專輯》獲2018德國IF 設計獎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並獲第11屆澳門設計雙年展海報設計類優異獎
《鄉愁與流浪的行板》、《遠行與回歸的長路》獲2015金蝶獎金獎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推薦序/導讀/自序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慧光法師

一般人學習佛法,以為只要依靠信仰或是培養自己的福德就能夠解脫。其實佛說,我們真正的問題並非來自外在的境界,而是我們自己的心。

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成立的。因為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才導致煩惱的生起,因為煩惱生起,才促成業的造作,導致輪迴的苦。我們要斷除煩惱,解決生命中的苦,一定要開智慧,透過智慧將根源解除。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一般人學佛,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樣的學習,也沒有在這上面用功,可以說都還在門外轉,尚未走入佛法的核心,因此根本的煩惱以及苦的問題,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心經》,《心經》能開啟我們對生命正確的領悟,是令我們快樂的方法,也是學習佛法最核心的目的。

佛開示的佛法很多,但是講經說法不同於上課,而是對人的生命或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煩惱和苦,進行引導和開示。由於開示的對象不一,所以每次講的內容也有差異。佛開導的層次非常深廣豐富,有些屬於因果觀念,比如說在家庭或團體裡能夠和諧相處,是因為有慈悲心,倘若我們都只關注自我,一定會常與人結惡緣,慢慢人際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你不去關心別人,心中就會容不下他人,如此一來,就無法得到生活的和諧與快樂。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世尊開演般若的甚深教法,乃是為開啟我們對世間一切現象的了解,並如實地體會萬物存在的實相,也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當你內心強烈地執著有「我」,或認為境界中有一個可被你執著的真實對象,煩惱就會一直存在。由於不知實相是什麼,我們便顛倒地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真實的,因此生起苦惱,輪迴不息。了悟緣起性空,並非意味放棄一切,而是正確地看待世間,不因錯誤的認知導致苦惱。

所以佛教導我們回到認知的原點,去看清楚,深入地觀照,了解境界都是因緣所生。只要是因緣所生,它就是無常的;只要是無常的,它就沒有實體。當你真正地懂了,那不是一種概念或思想上的理解,而是內心如實地接受、明白這個道理,煩惱才能斷除。

如今科學也可以用來佐證佛教所講的緣起無自性的真理。因為物理現象研究到最後,已經沒有物理的特質了,比如量子力學說物理現象只是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呈現的方式是一種波動。物理現象不僅佔有空間、也具有重量,然而到量子層次的時候,它便失去重量的特質,也不佔空間,只是一種能量。你說它有實體嗎?它沒有實體,但確實存在,不能說什麼都沒有。

以佛法來說,這樣的層次已近乎「空」。世間一切萬物皆是能量的組合,這些現象又分為地水火風空識,組成「我」的身心狀態。其中沒有一個實體叫做「我」,也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然而在我們內心深處,卻一直執著有「我」,當面對境界時,便用這個「我」去回應,這就是最初顛倒的認知,從此生起各式各樣的煩惱。

其實我們的心是最好的收發器,具有微妙不思議的能力,可以收到宇宙間很微細的能量波動。如同手機,使用者距離遙遠也能通話,這是因為它能收發空間裡的波動。我們的心也有這樣的功能,能察覺各種能量或現象界的變化,只是平常我們太依賴感官了,習慣用眼睛看、耳朵聽,心開發出來的功能反而少之又少。

有些修行人說自己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例如走進一個空間或去到一個地方,突然感覺似曾來過。我們的心本具感知能量變化的能力,非僅能感知現前的事物,亦可了知過去或未來。

即使是很微細的存在,佛透過禪定的觀照,也可以感知到它的變化,這就是心能了知一切法的根本功德。心,我們每個當下都在用它,但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全部的思惟、感受,各式各樣的心靈活動,都從心出發。心是什麼呢?我說我很快樂,快樂是怎麼生起?我很痛苦,痛苦又是怎麼生起?心到底是怎樣起變化的?這都是佛教要去探索的實相。

佛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講了二十二年,《心經》可以說是其中的精華,只用二百六十個字,就將佛法最核心的智慧圓滿地表達出來。若再深究,《心經》的要義則是「無所得」。透過理解和觀察,明了空性的道理,才能達到無所得的境界。成就無所得的智慧,才有辦法「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斷除種種錯誤的認識,並超越一切恐怖和苦厄,達到究竟解脫。

佛法深廣,大眾很難理解。一般人在生活遭遇的問題,就佛法來看是很枝末的事,比如跟某某人吵架、相處不愉快等等。學佛要探究的是根源,否則同樣的煩惱將會持續擾亂你。為何會跟人吵架?一定有個觸動的點,讓你和別人產生抵觸。這個念頭是怎麼生起的?源自於哪裡?探索到根本,你會發現就是因為有「我」,才生起「他侵犯我」的念頭。

然而一般人關注的都不是根本的問題,探討這些佛法,會覺得離自己正在面對的困境太遙遠了,好像沒什麼關係。但其實我執才是根本,根本解決了,枝末的問題隨之解除。就好像一棵樹,沒有了根,枝芽通通會枯死。只是一味地處理枝末,這邊砍斷,那邊又生出,因為沒有根本解決,所以陷入無盡的輪迴。

學習《心經》即是要去除根本的問題,開啟清淨的智慧。如何讓眾生發心學習,這是最殊勝也是最難的,因此有這系列談《心經》的書。希望用親近的文字,引領大家走入佛法的本質,從而幫助自己的生命。

智慧的圓滿不是一生成就的事,《心經》的探索也沒有終點。佛用了二十二年講解生命的智慧,都含藏在《心經》簡短的經文中。《光師父說心經》系列將藉由現代眼光帶你敞開佛法的堂奧,期盼每一冊都能為你的生命帶來光明與法喜,從無明煩惱的此岸,趣向自在解脫的彼岸。

文章試閱


佛講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有二十二年之久, 不難想像, 這麼長的時間, 如果佛每一天都有講說, 所累積的量, 能成立多少經典?因此, 《大般若經》是全部佛經中最大部的, 份量也最多, 主要的內容是在解釋空性的智慧, 這對一般人來說實在不容易理解。

因為眾生就是對生命的實相不能理解, 才會產生煩惱。 佛講的這一部經, 可以說是開啟我們智慧的關鍵— 能從生死輪迴到解脫涅槃的關鍵。 《心經》將佛二十二年的講說濃縮成兩百六十個字, 每一個字都道出《大般若經》的要領, 所以說《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心」是心要或精要的意思。 「經」的意思呢?梵文叫修多羅, 發音Sutra, 用台語念會比較相近。 修多羅是經的音譯, 如果是意譯的話, 有線、 條、 絲等意義,也有道、 途徑的意思。 因此從原義引申, 就是貫穿和攝持。 貫穿佛所領悟的真理及佛所說的一切法教。 佛講了很多話, 將這些話貫穿結合起來就是一部經。

「以眾生由教之攝持, 而不散流於惡趣; 義理由教之貫穿, 而不散失隱沒, 故稱聖教為契經。 」由於佛是以教法來攝持眾生, 眾生聽聞了佛法, 建立了正見,懂得修善法, 煩惱方能消除, 故不淪散於惡道。 而真理也因教法的貫穿, 我們才能有所領悟, 不至於令其散失或隱沒。 由於佛所教導的法, 上契合佛所證悟的真理, 下契合眾生的根基, 所以稱之為契經。

如果講經只契合佛理, 而不契合眾生的根器或因緣, 眾生是不能受用的。 不能信解, 就無法獲得真實利益。 反之, 若只契合眾生的根機, 卻不契合真理, 這樣的教法也不能實際幫助眾生斷除煩惱, 得到解脫。由於教法不散失, 眾生能得到攝持救護, 真理實相也能恆常流轉, 所以「經」有貫穿諸法, 恆轉不斷的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濃縮了《大般若經》的教義,成為一部闡述諸法皆空的簡潔教典。 全經舉出五蘊、蘊處界三科、 十二因緣、 四諦等世間一切法, 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

我們現在受持的《心經》是比較廣泛流通的譯本,出自唐朝玄奘大師的翻譯。 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傑出的留學生, 他將當時印度大乘的教法, 尤其是唯識的思想完全帶入中國, 對中國佛教有重大的貢獻, 同時也是四大譯經家之一。

《心經》的第一個漢譯本, 來自西元五世紀西域龜茲國的鳩摩羅什大師, 在中國長安譯出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這是目前所流傳下來最早的《心經》版本。

佛教從一世紀傳入中國後, 於二世紀便陸續開始譯經, 距今已有二千年。 現今所見的漢譯佛典絕大部分完成於魏晉南北朝, 也就是三世紀到六世紀之間,以及在隋唐時期, 六世紀到十世紀初。 在這兩段時期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佛經譯師, 其中以西域龜茲國的鳩摩羅什大師、 印度西北的真諦三藏、 中國河南的玄奘大師, 以及斯里蘭卡的不空三藏等四位最為著名,併稱四大譯經家。

以時間來說, 南北朝的鳩摩羅什大師最早, 在西元四世紀到五世紀之間, 再來是五世紀到六世紀之間的真諦三藏, 其後是玄奘大師, 最晚期才是不空三藏。 其餘有記載的佛典翻譯家還有二百多位, 但以這四位最著名, 而且他們所譯的經典數量非常龐大。 在諸譯師努力之下, 共譯出佛典兩千一百餘種, 有六千餘卷。 其中《大般若經》就佔了六百卷, 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