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越有人性,越有神性:再探多重宇宙靈修

原文書名:


9786269788705越有人性,越有神性:再探多重宇宙靈修
  • 產品代碼:

    9786269788705
  • 系列名稱:

    Search
  • 系列編號:

    XB0020
  • 定價:

    400元
  • 作者:

    李碧圓修女
  • 頁數:

    320頁
  • 開數:

    17x2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202
  • 出版日:

    20240202
  • 出版社:

    星火文化-大是
  • CIP:

    244.93
  • 市場分類:

    基督教,天主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李純娟修女(天主教聖功會)
胡國楨神父(天主教耶穌會士)
陳德光教授(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陳美琴副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
蔡怡佳教授(輔仁大學宗教系) 推薦


◎海洋、天空、大地、河流等大自然的一切原本都無界限的,原本整個宇宙是一個大團體。耶穌說:「真理使人自由」,問題是「誰是真理,或誰有真理呢?你是從哪一個範疇來看的真理呢?」甚麼是全世界的真理呢?豈不是全人類都有權生活在一個地球(土地)上,享受同一天空、大氣、水源、森林嗎?

◎「當我們能編織一個美麗的生命網絡,或者在世界中滋養一個森林,我們就會跨入一個永續的將來。」
作者擔任靈修輔導多年,本書探討左右腦,理性感性的相互關係、意識和潛意識,甚至宇宙性生態藝術靈修,並和今日科技所涉及的量子領域等。天主是宇宙大自然萬物的主和創造者,宇宙萬物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人類參與這大宇宙網絡編織的一環,也是參與了宇宙的進化過程,其實這就是宇宙基督。
作者嘗試從直線式的思考模式,走向螺旋式的、整體式甚至是超越時空的思想方式,另一方面是從不同的向度,來探討當今自然生態復原力的課題,和教會需要給世界什麼樣的福音園地? 也可以說是繼續探討東西整合的宇宙生態靈修性之可能。簡單說來,天地人一直是在聖神╱靈內的共同舞蹈中的進行曲吧!

本書用很多圖表達,因為宇宙生態靈修是和靈修或能量有關的,所謂「量子力學」基本上探究的是有關是「能量」的本質及其運行的模式等相關課題。圖和其色彩是能量的重要表達。圖的表達和文字是不完全一樣的,文字是透過文字言語而進入思考,是直線型的表達;圖的表達是給人進入直覺整體感的、螺旋式的、有厚度、寬度和廣度同時呈現的,而藝術常是天人交會的場域的。既然講整合性生態靈修,圖就不只是插圖而已,還是一個重要的解說幅度和表達,為很多人——尤其是較右腦型的人——看圖的領悟比文字的快。  

宇宙性靈修旅程的圖像,與其說是地圖,不如說是一個羅盤,因為是我們走出來的路,而大地母親的生生死死和復活就是巴斯卦的奧蹟。
教宗方濟各曾說過,我們的使命不是策略,不是計劃方案,而是來自天主聖神的一個禮物。有很多條道路可去天主那裡,就如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路途一樣,而天主聖神是才是真正的力量。

作者簡介


李碧圓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修女
著有《天地人共舞:基督徒談宇宙性靈修》(光啟文化出版)
學歷:美國加州聖名大學生態藝術文化靈修學碩士畢業
輔仁大學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
靜宜大學數學系畢業
經歷:現任納匝肋靈修中心避靜導師
曾任明道中學數學老師 / 輔仁大學夜間部導師 / 生命線義工之培訓老師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初學導師、會長
台灣女修會會長聯合會主席-和好2000運動發起人之一
生命教育師資班講師暨輔導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羅馬總會總參議員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李純娟修女
推薦序二 胡國楨神父
推薦序三 陳德光教授
推薦序四 陳美琴副教授
推薦序五 蔡怡佳教授

作者序 鄉愁與聖召
Nostalgia and Vocation
專欄一 量子糾纏簡釋

第一部分 天:宇宙與創造
Cosmos and Creation

第一章 無限聆聽
Unlimited Listening
專欄二 〈太陽歌〉

第二章 整體宇宙觀
Holographic Universe
專欄三 〈宇宙史詩〉

第三章 宇宙深層意識與量子領域
Consciousness and Quantum Realm

第二部分 人:人生道上,與宇宙同行
Synodality with Cosmos

第四章 左腦和右腦/全腦與生命
Left and Right Brain
第五章 身體——聖神的宮殿/上主的居所/性靈力之所在
Our Body:the Temple of the Holy Spirit
專欄四 內觀祈禱的操練
第六章 生活是天主的言語
Life is the Language of God
第七章 藝術的創造與靈性/藝術是天人交會的場域
The Art of Creation and Spirituality

第三部分 地:生態靈修
Ecological Spirituality

第八章 大自然生態復原力和教會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the Church
第九章 當真理碰上愚蠢
When Truth meets Foolishness
對亞西西方濟的省思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石頭與水的對話)

第四部份 省思今日信仰生態共感
The reflections on Today’s Echo of Ecological Faith

第十章 這世界需要什麼?
What the World needs?
對今日信仰生態共感的省思
專欄五 U型理論之創生式聆聽/交談/對話過程
Generative Listening/Dialogue/Conversation process

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一 與宇宙同行的靈修 聖功修女會 李純娟修女

不再分門別類,不再支離破碎,不僅是科學,經濟、社會、心理、哲學等都已在跨領域中探究。我們所居住的是統整的地球村,面對的是多重浩瀚的宇宙。無論你知道不知道,或是承認不承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麼追求修身養性,心性成長的靈修愛好者或作為施恩行善教化眾生的宗教人,能持續故步自封、停留在井底蛙或是鴕鳥的狀況中嗎?

記得約三十年前筆者為《見證》期刊寫了一篇短文〈淺說新物理與靈修〉,試著給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思想典範,一種整合性的認知模式和其理論基點。文中簡述了相對論、量子論、不確定原則、整體原則,然後進入新物理與靈修。「相對論」迫使我們在信仰生活中不得不去正視「關係」和生命一體「萬殊一本, 一本萬殊」的靈修課題。「整體╱一體」原則強調的是整體大於部分,如果要改善團體,只處理個人問題是無濟於事的,整個團體參與整個革新過程是必要的。新物理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變化難測的「量子糾纏」、無邊際的宇宙,人與宇宙萬有同出一元,分享一共同的生命根源。

在投稿之前先請台灣至今仍備受尊敬懷念的神學家張春申神父看,頗了解民間「疾苦」的神長對筆者說,「修女,不要送了,因為沒有人看得懂。」可是,我沒聽話,還是送了。刊出後不久另一位頗具聲望的神學家金象逵神父,衝著李雅娟修女問:「妳是那位寫〈淺說新物理與靈修〉的修女嗎?我對那篇文章很有興趣。」弔詭本是宇宙萬物的原則之一!

看,三十年後終於有了李碧圓修女的《越有人性,越有神性》,〈淺說新物理與靈修〉竟然盡了拋磚引玉之責。三十年前的僅是「淺說」,今天的《越有人性,越有神性》則是「詳述」。但是讀者不用擔心,這本「詳述」絕不是枯燥、抽象純理論的論述。李碧圓修女《越有人性,越有神性》的內容、構思、文體、形式是不折不扣的多元、統整的創作。有個人的故事,有深入淺出的學理,有賞心悅目的畫作。全書的第一部分〈天:宇宙與創造〉,第二部分〈人:人生道上,與宇宙同行〉,第三部分〈地:生態靈修〉,第四部分〈省思今日信仰生態共感〉。

這些大標題第一個引起我的興趣與好奇的是第一部分,吚,怎麼不是宇宙「的」創造,而是宇宙「與」創造?第二部分,人生道上,不僅限於跟人擠來擠去,而是要與「宇宙同行」,多麼宏偉昇華!第三部分,我們再不關心照顧生態家園,她也無法照顧我們了,已經在發生了!第四部份,我們這些靈修愛好者和施恩行善教化眾生的宗教人的指南針!《越有人性,越有神性》可說是一本有血、有骨、有肉、有靈,深具啟發力,催迫人省思、激勵人起而行的著作。

推薦序二 試著度追尋導向的靈修生活 胡國楨神父
本書按一般的出版慣例來說,應該稱作李碧圓修女前一本書《天地人共舞:基督徒談宇宙性靈修》這本書的「修訂再版」。為什麼?這因為這是一本涉及最新科學理論的作品,雖然談的是基督徒靈修,但內容包括了最新的科學理論:大到宏觀的全息宇宙(Holographic Cosmos),小到微觀的量子物理,再將這些觀點應用到生命系統上。這些最新的科學理論,通常十年、二十年都會再刷新一次,所以談及這方面有關科學的書籍每十年、二十年、最多三十年,作者都會根據這方面科學的最新發展,做小幅度、或大幅度的修訂。我們看所有談科學與宗教之間關係的作品,幾乎都如此;這是作者負責任的表現。很高興,李碧圓修女也在該書出版發行十五年之後,也負責任地出了這本修訂再版的新作品。本人作為與李修女結緣幾乎近六十年的朋友,與有榮焉。
其實,要真正讀懂本書,有沒有最新的科學知識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跟上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基督靈修觀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若我們能從靜態的宇宙觀及生命觀的思維模式,移轉成為動態的宇宙觀及生命觀的思維模式;能夠放下善惡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那麼本書所提倡的一體性靈修觀就不難懂了。這也是張春申神父生前大力提倡的中國基督徒一體性靈修的基調。
梵二之後,最先明確指出這種靈修思維典範轉移的是盧雲神父。他第一個提出:我們應把傳統上一直採用的「定所導向」(dwelling-oriented)靈修觀,改變成為「追尋導向」(seeking-oriented)靈修觀。
何謂「定所導向」靈修觀?這種靈修觀適用於一九六○年代早期以前的美國,以及一九八○年代解嚴以前的台灣。這個時代的社會安定,價值觀相對穩定;這種狀態下的靈修生活,相對是穩定的,且給人安全感,人們不需要自己去尋找,只需要參與、或遵守一些規定好了的秩序就可以了。所以,此時的教會或社會權威機構訂定下一套一套的規矩,讓我們照著做就好了。這是靜態宇宙觀及生命觀下的靈修觀。
可是,時代變了。一九六○年代晚期以後的美國,以及一九八○年代解嚴以後的台灣,上述「定所導向」的靈修觀很難再適用了。這時的社會價值觀變得相對多元,世代交替的速度不斷加劇。這時,在現實生活中,在家庭、在社區團體、或在整個國家中的生活,都不可能是完美而安適的。這種狀態下的靈修生活,也不可能是安穩固定的,需要按照每個時刻自己所處的情境去追尋,在聖神引導下,好好思考自己與天主的關係,甚至會跟自己的靈魂討價還價,找到當下最適當的生活方式。這種靈修觀稱作「追尋導向」的靈修觀。這樣的靈修觀,特別重視活在當下。
其實,這種靈修不會把一些所謂的缺陷看得太嚴重,所以有人稱盧雲所提倡的是「正視瑕疵的靈修」(spirituality of imperfection)。人走向天主的靈修旅程總是前進三步,然後後退兩步,不過整體來說是進步的,不必太過分在意退步的那個時段,只要往前看就可以了。
除了盧雲之外,我們還願意在梵二之後、盧雲之前之後,推薦幾位靈修作家的作品供本書讀者參考。第一位是印度耶穌會會士安東尼.戴邁樂神父(Anthony deMello, SJ);第二位是加拿大無玷聖母獻主會會士榮.羅海瑟神父(Ronald Rollheiser, OMI);第三位是美國方濟會會士理查.羅爾神父(Richard Rohr, OFM);第四位是美國耶穌會會士瑪竇.林恩神父(Matthew Linn, SJ)及他的靈修推廣團隊。他們各以不同的角度,幾乎談的都是同一方向的靈修觀:「放下對立,你就可真正遇到天主的奧祕」。這些作品都有中文譯本,值得一再重讀,並藉以試著度追尋導向的靈修生活。

文章試閱


大體來說,我們的社會是以成功為導向的。我們常習慣用成功、失敗來形容人性生活和經驗。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真正的成功,只有成長或停滯。我相信從我的過錯、失敗中,比在成功中學到更多的東西。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如果你真正愛人,你一定會受傷。如果你不要有受傷的經驗,那只有兩個地方可去:要麼去天堂,要麼去地獄。其實我們的心之所以受造,是為被擘開的。

盧雲神父《負傷的治療者》一書中有一個圖像,本來是出現在《塔木德》(Talmud,猶太人的《法典》):

肋未家的約書亞在西默盎洞穴入口處碰到厄里亞,他問厄里亞說:
「默西亞何時會來?」
厄里亞答:「你自己去問祂呀!」
「祂在哪裡呢?」
「坐在聖殿的大門前。」
「我怎麼能認出祂呢?」
「有個人,他滿身傷痕,與窮人坐在一起。其他的人把傷口全部解開,然後又再慢慢把傷口都包紮起來。但是他卻一次只解開一個傷口,把它包紮好,且對自己說:『也許有人會需要我,所以,我必須隨時準備好。免得耽誤時間。』這個人就是默西亞了!」

這個圖像聽說是取自沙漠教父們豐富的靈修傳統,這個傳統非常了解人性的限度;我們是透過耶穌的傷,被治癒了!我們永遠無法一次完全被治癒,或是不會再受傷了,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受傷,被治癒,又受傷,只是一次又一次更深地體會耶穌那無條件的愛和慈悲,叫人欣慰罷了。通常我們不能寬恕別人,是因為我們不能寬恕自己,當我能寬恕別人時,我就釋放了一個囚犯,就是我自己。諾斯替(Gnostic gospel)福音內有這麼一句話:「引出內在的你,你將得救,如不引出內在的你,留在裡面的,將毀滅你。」是很真實的。越意識到我們的下意識,越讓它浮現到我們的意識中,我們就有機會面對真實的自己。下意識層次的上升╱浮出,就是向深淵的探索。聖安東尼說:「能認識自己,就能認識一切。」通常我們的意識層是屬於左腦的工作,而下意識是右腦的工作,是包容對立性的,而這兩者常是矛盾的。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說:「真正的治療是超越我們一般對和錯、好和壞、痛苦和享受、愛和恨的觀念,而必須使相對的兩極得以喜樂活潑的共存修和,使生命成為一個有意義的經驗。」

生命本身是矛盾的,在生命的有機體中,相對性是必要的,這就是陰陽論所要談到的。而這層次,通常是我們的EQ部分。老子有一句話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意識層次裡,「為學日益」,表示人的學問愈高,知識累積愈多愈有益處;但是「為道日損」,是道行的操練,每天的操練是靠放下、自我空虛、自我捨棄的淨煉;事實上人的軟弱就在這裡,除非靠天主,我們無法超越它。因此。靈修生活最重要的是內在的旅程,內在的自由,與真我接觸,就會同時經驗越深入大地,也越進入天心,天地人在深處交融!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這是存在我們人內的共同心理層,它超越個人的下意識,但卻是每個人潛意識的休憩之所。在這裡,有人類經驗的共同心理象徵圖像,這是實質的,榮格稱為「原型」(archetype),是普世性的形式,卻被發現在每個文化中。這就是為什麼夢在我們的靈修旅程中是很重要的。這部分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有如地下溪流滋養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天主聖神的居所,是真理,是無條件的愛,是沒有判斷、沒有分別心,全然慈悲的地方。我相信這是卡蘇稱為「零點」的地方。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原祖違命之前的情境,是一個整體的,而原祖的違命就是破壞了樂園的一體性。

榮格主張,「看似巧合而同時發生的事件」(synchronistic events),是在集體潛意識或原形層中。他認為集體潛意識是普世性,也是與生俱有的真實能量。珍.筱田.博倫(Jean Shinoda Bolen)認為,榮格的真我和「同時性律動(synchronicity)」是 「道的心理學」,因為「道」經驗到比我們更大更深的部分。其實這個「道」,是基督宗教的天國願景,是宇宙和我們的連結;換句話說,我們的心理或我們的整體意識是一個小宇宙,是一個不能破裂的整體,它不能分割且不斷的運行。這與老子《道德經•四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相似。有一個禪的問題「我是誰?」教宗若望廿三世說:「我比教宗大。」因為教宗只是一時的角色,而我比我的角色還要大。

你坐的椅子只是由能量和波動的頻率形成的;量子領域的發生是在於光速,能量的不同資訊是靠波動的頻率……在深層裡,我們與世界的一切東西是沒有界限的,我們的認知常受限於五官的三個向度的知覺,例如:當我們看到一面旗子飄揚,但是旗子在動還是風在動呢?都不是,而是意識在動。能量的不同資訊是靠波動的頻率,如收音機、電視、手機、無線網路……等等。又譬如,巴西的蝴蝶的翅膀撲拍,會造成美國德州的龍捲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隱藏的影響,但可造成巨大的後果。


量子物理學家玻姆(David Bohm)說:「人類的意識深處是一體的,除了外觀,我們之間是沒有界限的。在宇宙裡,一切的萬物無限地連結在一起,所有的意識是相連的。」我們的夢也是一種普世性的語言,是為服務人,讓人回到一體;甚至精神病患也能經驗某種整體的事實,因為精神病患的時空感是沒有破裂的整體,他們缺乏一般「正常人」的現實感。

喬普拉在《願望的自然實現》(The Spontaneous Fulfillment of Desire)一書中,提到,宇宙大自然存有三個領域:

物質領域、量子領域及超越局部性的領域三者,是不可分的整體。這三領域的互相運作,就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

物質領域(Physical Material Domain, The Visible Universe)
是看得見的物質世界,即:有清楚的界限、包含三個空間向度、是在我們五官經驗之內的、非永久性、有其開始、終結,像是一直線式的時間觀。

量子領域(The Quantum Domain)
一切皆由資訊和能量組成的,即:在此領域的一切都是「非實體的」(insubstantial),也就是不可觸摸、無法由五官來察覺的。例如:你的自我(self)、感性、理性、思想、心靈、ego等,就是這個領域。這些都非物體形態,但你知道,這是「你的實相」。事實上,宇宙中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是量子領域中的能量和資訊的顯現;換言之,物質世界是由資訊和能量構成的。意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MC2,所以物質和能量是相同的東西,只是不同的形式而已。一切皆由一組(套)資訊和能量的波(wave)形成。 量子(Quantum)基本上就是能量,在物理學中,量子是參與基本相互作用的任何物理實體(物理性質)的最小量。量子的概念,皆涉及一個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是在全息宇宙和同時性律動中運作的波動能量。換句話說,宇宙萬物都是能量構成的,能量的流動和量子的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或說量子是訊息系統,例如祈禱等。

又如:你坐的椅子只是由能量和波動的頻率形成的;量子領域的發生是在於光速,能量的不同資訊是靠波動的頻率……在深層裡,我們與世界的一切東西是沒有界限的,我們的認知常受限於五官的三個向度的知覺,例如:當我們看到一面旗子飄揚,但是旗子在動還是風在動呢?都不是,而是意識在動。能量的不同資訊是靠波動的頻率,如收音機、電視、手機、無線網路……等等。又譬如,巴西的蝴蝶的翅膀撲拍,會造成美國德州的龍捲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隱藏的影響,但可造成巨大的後果。




在深層意識裡,我們與世界的一切東西是沒有界限的,但我們的眼睛常受限於我們五官的三個向度的知覺。又如:小小的手機就能傳達我們的聲音、資訊、影像至全球各地,這在四十年前豈不是科幻電影?其實,我們的心靈是一個能量與資訊的場域,每一個理念,每一種顏色都是由能量與資訊形成的。這些非實體的波充斥在我們的世界中,只要頻率相同就會呈現出來。這不就是今天網路無遠弗屆的奧妙嗎?今天的各種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如機器人 AI就是運用量子原理,所以今天全世界對晶片的需求變成極大的議題。

為我們的信仰,祈禱是產生能量最強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能同心合意的祈禱時,其能量會更強。但詛咒也是有能量的,但那是消極的能量。我們的身心靈是不可分的整體,因為一切的波都相互影響。


超越的領域/非局部性領域(The Non-local Domain)
這個領域是由智力或意識組成(intelligence or consciousness),也可被稱為德行領域,或靈性領域(virtual domain or spiritual domain),是一個潛能的場域,一切資訊與能量都由這潛能的瀚海中浮出。大自然中最基本的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和資訊場域,而是純粹的潛能,這是超越領域的事實層面;它超越時、空,它不在你內或在你外,它就只是「是」,即存有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