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故宮千年御寶,宋開慶元年壽聖寺刊本,每匣皆附雷射防偽專屬授權卡)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570870275系列編號:
120025定價:
4200元作者: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頁數:
104頁開數:
23x39.5x6.5裝訂:
精裝上市日:
20240516出版日:
20240516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CIP:
221.44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 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式授權,每匣皆附專屬授權卡,並有故宮雷射防偽標籤與流水編號。★
《金剛經》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全文無「空」字出現,但通篇陳述空的智慧,探討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金剛經》語句精煉,是一部最適合現代人入門閱讀與善用的佛教經典。
本次復刻出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故宮館藏最早宋刊本,是世上極為珍稀的宋刊精品。佛經內頁以剛正有力的顏體字精刻,字體工整秀雅,筆畫雄強、墨色濃郁。宋刊本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存世數量極少,而其製作工藝精湛、書法風格秀美、雕刻技巧高超,這些特點使它難以仿效,充分顯現千年宋代印刷技藝風華。
宋理宗是宋朝第十五個皇帝,在位四十年(1224-1264)。即位時距離宋室南渡臨安(今杭州)已經將近百年,然而原來宋、金、夏三足鼎立的情勢因為蒙古的崛起而有了改變。鐵木真(成吉思汗)首先打敗了西夏,接著準備滅金。局勢的轉變,對於未來並無把握的宋理宗來說,也許是一個轉機,於是他將年號改為「開慶」,表示對宋室未來的期待。宋理宗一生尊崇理學,但也對佛教感興趣,理解佛教教義,同時親題寺院匾額,為僧人賜號。
1259年這一年,宋理宗令太平壽聖寺主持釋延福,校勘401-413年間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擇吉開雕,印施名山古剎,永遠讀誦,所集功德,伏願聖躬萬歲,四海永清。」他企望這部經書在亂世中讓人心安定,認識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若要成就無上智覺,就要破除一切執著,掃除一切法相。儘管「開慶」年號只用了一年,宋理宗也在五年後過世,宋朝則在1279年敗亡,但是這部《金剛經》卻成為宋朝留下來最有代表性的經書。「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便是安定力量的永遠啟示。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金剛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經中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
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長老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那裡呢?應如何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起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
《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
「金剛」也譬喻為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愚痴煩惱),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般若」,意譯為「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彼岸者,是對此岸者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簡單來說,就是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到彼岸並不是說已經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岸至彼,所以重在從此到彼的方法。
「經」,是佛所說的法,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唯有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才能認識真相。故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若能悟得諸相皆虛妄不實,就能證見如來了。)
要如何不執著呢?《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
《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住相。」世人在布施時,每施一東西,即作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此布施行為將積累多少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也就是要對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和所布施的財物不產生任何的執著,方能證得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雖應不執著於外相,但也不能否定「相」的存在。即是肯定「性空」,也不否定「幻有」。一切都是「緣起性空」,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但自性本空。「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
《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意思是,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宜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聞、思、修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就會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精髓。其意思是指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現象都是空幻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因此,修行者應該「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間的執著或眷戀,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
總而言之,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主要譯本共有六種,以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本,最為通行。它是一部記錄佛陀與其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錄,並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該經典群是卷帙宏大的經典,其中《金剛經》不僅是進入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導覽,而且是千年來探討及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經典之一。
▍出版特色
◆ 故宮館藏之宋開慶元年壽聖寺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上下卷合為一冊,採經摺裝,上下單欄,字體為約兩公分見方之顏體字。經文採用西元402年鳩摩羅什(344-413)譯於長安的譯本,是六種《金剛經》漢譯本中最早也最通行的譯本。
◆ 原收藏於乾清宮,書中所鈐印信均為內府收藏章,包括「乾隆御覽之寶」、「秘殿珠林」、「乾隆鑒賞」等乾隆八璽及「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兩方,可見其受到歷代皇帝之重視,顯現其藝術收藏與宗教文化之獨特價值。
◆ 卷末有一段刻經跋文:「太平壽聖寺沙門延福,奉聖旨校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擇吉開雕,印施名山古剎,永遠讀誦,所集功德,伏願聖躬萬歲,四海永清,凡屬有生,咸躋壽域,吉祥如意者,開慶元年三月重勘。」
◆ 由故宮授權出版,同時委請專業師傅以繁雜細緻的工序,一頁一頁手工黏起經摺處,函盒亦使用手工裝訂,為了完善裝幀細節,整體編印作業時間歷時三個月。
◆ 以現代印刷技術還原古書裝幀原貌,將原本典藏於故宮中的佛學經典能廣為流通,不但讓經典更加平易近人,也進一步展示佛經傳播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 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式授權,每匣皆附專屬授權卡,並有故宮雷射防偽標籤與流水編號。★
《金剛經》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全文無「空」字出現,但通篇陳述空的智慧,探討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金剛經》語句精煉,是一部最適合現代人入門閱讀與善用的佛教經典。
本次復刻出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故宮館藏最早宋刊本,是世上極為珍稀的宋刊精品。佛經內頁以剛正有力的顏體字精刻,字體工整秀雅,筆畫雄強、墨色濃郁。宋刊本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存世數量極少,而其製作工藝精湛、書法風格秀美、雕刻技巧高超,這些特點使它難以仿效,充分顯現千年宋代印刷技藝風華。
宋理宗是宋朝第十五個皇帝,在位四十年(1224-1264)。即位時距離宋室南渡臨安(今杭州)已經將近百年,然而原來宋、金、夏三足鼎立的情勢因為蒙古的崛起而有了改變。鐵木真(成吉思汗)首先打敗了西夏,接著準備滅金。局勢的轉變,對於未來並無把握的宋理宗來說,也許是一個轉機,於是他將年號改為「開慶」,表示對宋室未來的期待。宋理宗一生尊崇理學,但也對佛教感興趣,理解佛教教義,同時親題寺院匾額,為僧人賜號。
1259年這一年,宋理宗令太平壽聖寺主持釋延福,校勘401-413年間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擇吉開雕,印施名山古剎,永遠讀誦,所集功德,伏願聖躬萬歲,四海永清。」他企望這部經書在亂世中讓人心安定,認識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若要成就無上智覺,就要破除一切執著,掃除一切法相。儘管「開慶」年號只用了一年,宋理宗也在五年後過世,宋朝則在1279年敗亡,但是這部《金剛經》卻成為宋朝留下來最有代表性的經書。「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便是安定力量的永遠啟示。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金剛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經中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
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長老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那裡呢?應如何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起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
《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
「金剛」也譬喻為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愚痴煩惱),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般若」,意譯為「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彼岸者,是對此岸者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簡單來說,就是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到彼岸並不是說已經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岸至彼,所以重在從此到彼的方法。
「經」,是佛所說的法,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唯有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才能認識真相。故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若能悟得諸相皆虛妄不實,就能證見如來了。)
要如何不執著呢?《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
《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住相。」世人在布施時,每施一東西,即作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此布施行為將積累多少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也就是要對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和所布施的財物不產生任何的執著,方能證得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雖應不執著於外相,但也不能否定「相」的存在。即是肯定「性空」,也不否定「幻有」。一切都是「緣起性空」,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但自性本空。「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
《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意思是,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宜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聞、思、修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就會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精髓。其意思是指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現象都是空幻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因此,修行者應該「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間的執著或眷戀,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
總而言之,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主要譯本共有六種,以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本,最為通行。它是一部記錄佛陀與其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錄,並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該經典群是卷帙宏大的經典,其中《金剛經》不僅是進入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導覽,而且是千年來探討及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經典之一。
▍出版特色
◆ 故宮館藏之宋開慶元年壽聖寺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上下卷合為一冊,採經摺裝,上下單欄,字體為約兩公分見方之顏體字。經文採用西元402年鳩摩羅什(344-413)譯於長安的譯本,是六種《金剛經》漢譯本中最早也最通行的譯本。
◆ 原收藏於乾清宮,書中所鈐印信均為內府收藏章,包括「乾隆御覽之寶」、「秘殿珠林」、「乾隆鑒賞」等乾隆八璽及「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兩方,可見其受到歷代皇帝之重視,顯現其藝術收藏與宗教文化之獨特價值。
◆ 卷末有一段刻經跋文:「太平壽聖寺沙門延福,奉聖旨校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擇吉開雕,印施名山古剎,永遠讀誦,所集功德,伏願聖躬萬歲,四海永清,凡屬有生,咸躋壽域,吉祥如意者,開慶元年三月重勘。」
◆ 由故宮授權出版,同時委請專業師傅以繁雜細緻的工序,一頁一頁手工黏起經摺處,函盒亦使用手工裝訂,為了完善裝幀細節,整體編印作業時間歷時三個月。
◆ 以現代印刷技術還原古書裝幀原貌,將原本典藏於故宮中的佛學經典能廣為流通,不但讓經典更加平易近人,也進一步展示佛經傳播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344-413)
天竺人,翻譯成漢語是「童夀」的意思。其父親鳩摩羅炎,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了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並被聘為國師。但卻被國王的妹妹逼婚,於是,就有了鳩摩羅什和佛沙提婆兩兄弟。羅什七歲時,母親卻出了家,且還帶著他一起出家,遊歷各地。羅什初學小乘佛學,後來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佛典,使其譽滿西域,名被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滅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迎來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時,羅什已經五十八歲了。姚興篤信佛教,對羅什非常尊敬,以國師禮待,安排他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還遴選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隨後的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基業。
羅什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從他的譯籍在歷史上受重視的程度就可知,大部分成為中國佛教各宗立宗的經典依據。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成為般若學的要典,後來《維摩詰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為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成為淨土宗的要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論著,《法華經》成為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十住毘婆沙論》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所譯出的其他禪經和戒律類經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羅什全面譯介了根據般若類經而建立的大乘空宗經典,從而推動了般若學的傳播,被譽為四大譯經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弘始十一年(409)8月19日,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向僧眾告別,自言個人才德不足,忝為佛經傳譯,願其所譯經典能流傳後世,發揚光大,並在大眾面前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頭不焦爛。(荼毘:火葬的意思。)
翌日,羅什圓寂於長安,遺體於逍遙園荼毘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