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575988449系列名稱:
智慧人系列編號:
1111110361定價:
340元作者:
釋寬謙頁數:
280頁開數:
15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00518出版日:
20200518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6.22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 336字的生命密碼,構成一張成佛地圖。
★ 寬謙法師經典授課內容,首度集結出版!
寬謙法師以建築理工的背景,繪出豐富的圖像與圖表,並以親切慈悲的文字說明,破解「唯識:佛教心理學」的迷霧,讓您從此看懂《八識規矩頌》。
◎ 理解宇宙的遊戲規則,看懂人生萬象。
◎ 讀懂唯識生命觀、八識、五蘊與百法。
◎ 活用書中修行圖表,為自己規畫出——走向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
◆ 我們要看懂球賽,就必須先懂得球賽的遊戲規則;我們想要看懂人生,更需要理解與體驗人生的遊戲規則。——寬謙法師
我學佛是從唯識學《八識規矩頌》入門,因為大學就讀建築系的背景,讓我習慣使用圖表來理解分析問題,研究佛法也是如此。我一邊研讀文字,一邊繪成圖像,文字與圖像兩相運用,讀完《八識規矩頌》文章時,也畫好圖表,連起了「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的生命時間觀。
我從中發現了十法界眾生,盡虛空界的空間觀,時間與空間的複雜交錯,不就是我們所處的世間嗎?當我重新建構生命的時空觀,找到修行方向後,非常希望能將這些學習心得與圖解佛學的方法,與大眾分享。
「唯識學」是「佛教中的心理學」。佛教特別注重心理作用,因為心理作用的關係,從過去世、現在世到未來世,不停地造作業力,而透過這些業力紀錄,可以清楚整個生命的生死輪迴。因此,想要破解生命密碼,不再生死輪迴,就必須學習唯識學,而《八識規矩頌》是一方便入徑。
我們學習唯識,經常苦於名相多如繁星,如果只死背名相,卻不懂得整體架構系統,就會愈學愈痛苦,反而徒勞無功。不但無法活用於對治煩惱,更會望而卻步,縱然學佛修行的寶典,就擺在眼前,也視同畏途,放棄學習的人,比比皆是,那就太可惜了。這就如同落入錯誤的學習英文模式,從死記、死背的點滴拼湊方式學習,必然無法學以致用。
有鑑於此,我建議大家反過來學習,就像孩童學英文一樣,只要試著表達意思,就能達到溝通解決問題的目的。本書將會以這樣的方式,先透過《八識規矩頌》的架構,以按圖索驥的方式來介紹唯識學,讓我們直接面對生死輪迴,回到現實生活,活用唯識找到成佛的修行道路。
縱然視野有限、煩惱沉重,有了《八識規矩頌》為唯識的入門與指南,無論世間如何風起雲湧、眾生喧嘩,我們再不會迷失生命的方向,直指成佛的究竟圓滿境界!
★ 336字的生命密碼,構成一張成佛地圖。
★ 寬謙法師經典授課內容,首度集結出版!
寬謙法師以建築理工的背景,繪出豐富的圖像與圖表,並以親切慈悲的文字說明,破解「唯識:佛教心理學」的迷霧,讓您從此看懂《八識規矩頌》。
◎ 理解宇宙的遊戲規則,看懂人生萬象。
◎ 讀懂唯識生命觀、八識、五蘊與百法。
◎ 活用書中修行圖表,為自己規畫出——走向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
◆ 我們要看懂球賽,就必須先懂得球賽的遊戲規則;我們想要看懂人生,更需要理解與體驗人生的遊戲規則。——寬謙法師
我學佛是從唯識學《八識規矩頌》入門,因為大學就讀建築系的背景,讓我習慣使用圖表來理解分析問題,研究佛法也是如此。我一邊研讀文字,一邊繪成圖像,文字與圖像兩相運用,讀完《八識規矩頌》文章時,也畫好圖表,連起了「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的生命時間觀。
我從中發現了十法界眾生,盡虛空界的空間觀,時間與空間的複雜交錯,不就是我們所處的世間嗎?當我重新建構生命的時空觀,找到修行方向後,非常希望能將這些學習心得與圖解佛學的方法,與大眾分享。
「唯識學」是「佛教中的心理學」。佛教特別注重心理作用,因為心理作用的關係,從過去世、現在世到未來世,不停地造作業力,而透過這些業力紀錄,可以清楚整個生命的生死輪迴。因此,想要破解生命密碼,不再生死輪迴,就必須學習唯識學,而《八識規矩頌》是一方便入徑。
我們學習唯識,經常苦於名相多如繁星,如果只死背名相,卻不懂得整體架構系統,就會愈學愈痛苦,反而徒勞無功。不但無法活用於對治煩惱,更會望而卻步,縱然學佛修行的寶典,就擺在眼前,也視同畏途,放棄學習的人,比比皆是,那就太可惜了。這就如同落入錯誤的學習英文模式,從死記、死背的點滴拼湊方式學習,必然無法學以致用。
有鑑於此,我建議大家反過來學習,就像孩童學英文一樣,只要試著表達意思,就能達到溝通解決問題的目的。本書將會以這樣的方式,先透過《八識規矩頌》的架構,以按圖索驥的方式來介紹唯識學,讓我們直接面對生死輪迴,回到現實生活,活用唯識找到成佛的修行道路。
縱然視野有限、煩惱沉重,有了《八識規矩頌》為唯識的入門與指南,無論世間如何風起雲湧、眾生喧嘩,我們再不會迷失生命的方向,直指成佛的究竟圓滿境界!
作者簡介
釋寬謙
一九五六生於臺北,一九八六出家於新竹法源講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現任新竹永修精舍住持、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負責人。曾協助新竹福嚴佛學院及臺北慧日講堂、花蓮聖覺寺等重建。歷任福嚴、圓光佛學院、弘誓學院、玄奘大學講師、華梵大學特聘教授。
一九九九年起海外弘法,遍及美、加、紐、澳、德、瑞、日、中、新加坡等地。二まま二年起電視弘法,二まま八年架設覺風全球網站電視台。擅長以理工思考模式,運用圖表來圖解佛法,提供組織化、系統化的學佛方式。發行《八識規矩頌》、《心經》、《成佛之道》等DVD計四十部,千六百多集,並彙集於播經機。歷年舉辦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學術研討會、展覽會、佛法與文化課程、佛教藝術課程並配合朝聖旅行,對社會大眾的推廣,不遺餘力。
書籍目錄
【自序】從《八識規矩頌》出發的修行
〈第一講〉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一、《八識規矩頌》是修行指南
(一)學唯識解生死煩惱
(二)《八識規矩頌》思想起源
(三)《八識規矩頌》組織結構
二、唯識的生命觀
(一)何謂生命?
(二)淺層的唯識生活
(三)深層的唯識生命
(四)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五)理解宇宙遊戲規則
(六)看懂人生萬象
三、十法界眾生
(一)六凡
(二)四聖
四、凡夫居住的三界九地
(一)欲界(五趣雜居地)
(二)色界
(三)無色界
五、人道苦樂參半好修行
(一)三事勝諸天
(二)依凡夫修行成聖者
〈第二講〉八識、五蘊與百法
一、心王與心所的對應
二、心所五十一的作用
(一)五遍行
(二)五別境
(三)善十一
(四)六根本煩惱
(五)隨煩惱
(六)四不定
三、識蘊:相應心王八法
(一)第六識(識)
(二)第七識(意)
(三)第八識(心)
(四)前五識(識)
四、色蘊:色法十一法
(一)五根
(二)五境(五塵)
(三)法處所攝色
五、受蘊與想蘊
(一)受蘊
(二)想蘊
六、行蘊:心所相應行與不相應行共七十三法
(一)心所相應行
(二)不相應行
七、無為六法
八、八識、五蘊與百法
〈第三講〉成佛的修行地圖
一、凡情階段
(一)凡夫菩薩的資糧位
(二)加行位的四善根位
二、聖智階段
(一)見道位斷三結
(二)解脫道發出離心
(三)菩薩道發勝義菩提心
(四)成佛究竟位
〈第四講〉凡夫的情執
一、三性、三境、三量
(一)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
(二)三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
(三)三量:現量、比量、非量
二、第六識的了境分別
(一)第六識的性、境、量
(二)第六識的界地
(三)第六識的相應心所
(四)第六識的依緣
(五)第六識的體相業用
三、第七識的思量雜染
(一)第七識的性、境、量
(二)第七識的界地
(三)第七識的相應心所
(四)第七識的依緣
(五)第七識的體相業用
四、第八識的異熟種現
(一)第八識的性、境、量與相應心所
(二)第八識的界地
(三)第八識與聲聞之諍
(四)第八識的體相業用
五、前五識的自性分別
(一)前五識的性、境、量
(二)前五識的界地
(三)前五識的相應心所
(四)前五識的依緣
(五)前五識的體相業用
六、唯識學的修行過程
(一)第六識轉迷啟悟
(二)第七識轉染成淨
(三)第八識記錄善惡種子
(四)善用前五識
〈第五講〉超凡入聖的轉識成智
一、第六識的聖智:妙觀察智
(一)第六識的觀行
(二)第六識的斷惑轉智
(三)第六識的果用
二、第七識的聖智:平等性智
(一)第七識的觀行
(二)第七識的斷惑轉智
(三)第七識的果用
三、第八識的聖智:大圓鏡智
(一)第八識的觀行
(二)第八識的斷惑轉智
(三)第八識的果用
四、前五識的聖智:成所作智
(一)前五識的觀行
(二)前五識的斷惑轉智
(三)前五識的果用
五、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一)凡夫與聖賢菩薩的分段生死
(二)菩薩乘願再來
(三)無生法忍,變易生死
(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五)佛以三身度化眾生
(六)般若船登彼岸
六、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一)緣起性空,中道不二
(二)般若與唯識學的對應
【附錄】《八識規矩頌》
【拉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過程
三大阿僧祇劫與五種修行階位
《八識規矩頌》對照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從《八識規矩頌》出發的修行】 釋寬謙
一九八六年,我於新竹法源講寺出家,披剃於覺心長老座下。開山祖師斌宗師公,是最早將天台宗「教觀雙美」道風,引入臺灣的僧人,開創臺灣講經說法風氣之先,期許臺灣的佛法從此源源不絕,流注眾生心。繼承此道風,從一九八七年起,我開始在常住開講佛法課程,也在佛學院、大專院校授課,而後說法空間漸漸向外延伸,自國內外受邀弘法,至二○○二年電視弘法與雲端直播。
說法的內容涵蓋了學佛整體次第,以及中觀、唯識與真常的大乘三系,共為四部分,其中唯識系的《八識規矩頌》最具特色。今年出版的本書,乃是繼影音弘法後的另一嘗試,實感誠惶誠恐,若有不足與疏漏之處,尚請諸位方家予以指導。
我是從《八識規矩頌》入唯識之門,而得以開啟對生命現象較為深刻的理解,當我豁然開朗後,就很希望能將自己從中受益的修行啟發,與大眾分享。因此繼發行《唯識學入門──八識規矩頌暨唯識三十頌》DVD後,十多年來一直醞釀著出版解讀《八識規矩頌》的文字書。但由於北投覺風佛教藝術教育園區的整頓建設、固定的海內外弘法行程,占去多數時間,出書也為之一延再延。
今年,因著法鼓文化發心促成,期待已久的書終於出版問世,此書積累我二十多年講授《八識規矩頌》課程,及相關唯識經論的學習經驗,期望有志研究唯識學者,因此更容易踏進唯識的修行。
本書分為五講,第一講「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從無盡時間與十法界,闡發《八識規矩頌》:影響超凡入聖的關鍵在於第六識,如能以第六識為修行的下手處,便能帶動八識轉識成智、跳脫輪迴的機會,並走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菩薩道。
第二講「八識、五蘊與百法」,從完整的百法架構,對應五蘊,認識八識規矩,八識則重於其中的心王、心所與色法三者。八個心王與五十一個心所的業用,尤其是根本煩惱、隨煩惱等二十六個心所的對治。在圖表中,很容易看清八識各個的心所分布狀態,而能清楚認識心所,如有一面鏡子,即時照見情緒的起伏,度一切苦厄。
接著第三講揭櫫了「成佛的修行地圖」,從凡情的執著,走向聖者的解脫;從起初的增上求福,而到菩薩道的發勝義菩提心,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完成自利利他,指出了明確的、正確的方向與目標。以上三講,都是為八識,鋪設整體修行的時間與空間觀。
第四講「凡夫的情執」,進入《八識規矩頌》凡情部分的偈文,從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及前五識,依照軌則,將各識的性、境、量、所屬界地、相應心所、依緣與體相業用,逐句解說。第五講「超凡入聖的轉識成智」,是聖智頌文的說明,一樣依照軌則:觀行、斷惑轉智、果用,逐識釋義。希望書中的圖表,能提供知生活、識生命、入勝諦的指標。
回想當年在自學的摸索過程中,以建築學的專長,藉著畫圖與圖表輔助,依眼、耳、鼻、舌、身五根,緣著色、聲、香、味、觸五境,起了眼、耳、鼻、舌、身五識,而前五識又依於心。心的層面有深淺之分,第六識受到前五識的影響,不斷地往外攀緣,而胡思亂想,因此是這顆心最上面、最淺層的部分。再往下即是第七末那識更深的細意識,專門無間斷地提供呼吸、心跳、循環、新陳代謝等根身的生命現象,卻又是自私自利的習性所在。
第八阿賴耶識即是最深的心,記錄了所有一切起心動念的善惡種子,於是畫出了「八識熊掌圖」,透過圖像表達「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的八識架構。
每個八識熊掌圖,就是一輩子的生命時段,藉著第七、八兩識因緣的連結,而串起無始無終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記得早期每每閱讀印順導師的著作,總向家父(楊英風)心得報告,家父條理出「十法界」的空間圖表,開啟我透過圖表來圖解佛法的概念。我又架構「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過程」的時間圖表,希望有助於人們打開唯識學寬廣深奧的領域。《八識規矩頌》正是轉迷起悟、轉染成淨、轉凡成聖、轉識成智的入口處。
期待大家藉著本書,按圖索驥,能理解並超越凡夫的特性,朝向聖道而修行,發願累劫宿世實踐普利眾生的菩薩道,直到成佛的究竟圓滿境界。
文章試閱
【般若船,登彼岸】
我有一次搭飛機時,當飛機剛離開地面時,還可以看得到地面,但是漸漸愈飛愈高,飛到雲端後,所看到的都是雲。在還未進入雲端前,我很驚訝地發現,山河大地竟是一片寧靜,從而體會到佛陀所說的,佛菩薩們就是處在高高的境界往下看,看我們在低低的地面上;他們愈是從高處往下看,所見到的現象,就愈是平等,範圍也愈大。他們所見到的,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從不平等而達於平等的相;但是我們同樣都站在平地上,因為執著外相,所以看起來的世界現象,都不平等。
「佛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佛陀所看到的有情眾生,都如同看待他的兒子羅睺羅,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差別。佛陀能夠這樣慈眼視眾生,因為佛陀站的高度,足以用非常明淨的心來看眾生,自然就覺得眾生是完全的平等。
修學成佛的過程,正是在幫助我們提昇意境的視野,雖然我們的色身一直在不斷地生死輪迴,那只是累世色身肉體的改變。今生色身是前五意識所現出來的業報體,是從第八識種子所變現出來的果報,所以很難改變。
而八識裡,最容易變化的是第六識,一個人在宇宙間,是多麼地渺小,雖然這麼渺小,我們卻還是可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實就是學習佛菩薩,不斷地擴充心量、提高視野,讓所看的範圍更加寬廣。當視野的範圍變得寬廣的時候,就等於我們的意境,正在往上提昇。
我們如何才能往上提昇呢?就是放下執著。所謂執著,很像地心引力,總是將我們牽制在地面層上,一旦能放下執著,意境就會不斷地提昇。舉例來說,將禪宗六祖惠能禪師,和神秀禪師的偈子做比較,六祖惠能大師做的偈比較高明,那是因為他用的是般若,用的是性空,用的是否定句。
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從法相來談;而惠能禪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用否定式的性空來談。性空本身的意境是提昇的,透過性空,可以潛入海底,體會深海的寧靜;透過性空,也可以讓我們的思想,有機會升級,透過性空,讓我們的意境,能夠不斷地提昇,直到成佛後究竟圓滿。
李白的詩作〈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雖然視野有限、煩惱沉重,無論世間萬象,如何風起雲湧,眾聲再喧嘩,都不會迷失修行的方向了。透過《八識規矩頌》的詳盡介紹成佛的修行道路,知道了如何轉識成智、超凡入聖,而能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回鄉快感。
修學佛法,唯有透過因緣觀,才能夠對治我們的愚癡。也就是說,所謂緣起法,都是在啟發我們的智慧,我們愈能放下,才愈有智慧。換句話說,學習智慧,必須透過放下才學得到。凡夫眾生,處在同樣的水平,看待世間,沒有超越的視野,所以容易斤斤計較於芝麻綠豆小事。例如會在意別人穿名牌衣服、開名牌跑車……,互相較勁生活現況,都是在雞毛蒜皮的現象上,比來比去,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放得下,才能爬得高,當我們爬到高樓層,再往下看,所能夠看到的景象範圍隨之廣大,所見世界愈平等,不再目光短淺。
【看懂人生萬象】
人生的萬象,就是每個人起心動念的善因、惡因,與人結善緣或惡緣,造成的善惡業力,善業力將呈現出福報,惡業力將呈現出業障。有些人會抱怨自己為何一生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為何自己總是徒勞無功,別人卻能福星高照、一帆風順?人生命運的好壞,皆由自己的起心動念善惡業所造成。不要抱怨業障深重,福報不足,所有的福報、業障,其實都是過去所造就出來的結果,也就是「自作自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因此,我們有生之年所造作的一切業力,過程雖然有福報或業障的現象暫時留存,不過終歸還是會緣滅的。直到我們一口氣上不來的時候,這輩子所擁有的一切家屬、學位、事業、財富、地位等,終將隨著這期色身的緣滅,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業,就是因、緣的紀錄,「因」記錄在第八識,而「緣」就記錄在第七識。根身壞死,因為第七、八兩識脫離,經過一段中陰期的結算,善惡因緣所呈現的成績單,第七識帶著第八識,找到與我們因緣最深的父母,投胎轉世。
十二緣起中的「識」,就是第七、八兩識,去尋找父母投胎轉世,第七、八兩識中記錄著過去世的無明(惑),與行(業),準備成為今生的果報體(苦)。最簡單的生命輪迴就是惑、業、苦,如環之無端。今生的開始,是由「識」去投胎,結合父精母血(色)成為「名色」。第八識的種子,成長出今生的果報體: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及意根,也就是「六入」。等到九、十個月,六根長全了,瓜熟蒂落,成熟出胎。
出胎後依於六根,緣於六境,而生起八識,名為根、境、識和合相「觸」,這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開始。我們的生日是「觸」的開始,但這期生命的起始是投胎之時。「觸」後即有「受」,有可意受、不可意受,對「受」的敏銳與遲鈍,是與生俱來的習性。
【深層的唯識生命】
唯識學特別切割出第七識以及第八識,是為了方便解釋「識」的深淺。
第八識是生命的泉源,專門儲藏善與惡的種子。第七識的最大特性就是雜染不淨,只顧著自我的執著不放,本身就是雜染,必須放下執著,雜染才能轉為清淨。唯識學能詳實細密地分析各種生命意識執著的現象,提供改變生命的機會,從轉染成淨乃至轉識成智。
我們生活中的前六識,都是透過第七識,傳達來自第八識的生命泉源。第七識與第八識,關係至為密切,就依止來說,第七識依於第八識,第七識是能依,第八識是所依。而事實上,第八識亦依止於第七識,兩者相互依存,除非第七識轉染成淨,也就是第七識的雜染消失,僅剩餘第八識。第六識則隨時被前五識,帶著往外攀緣五境,前六識往外奔放,第七識只往內與第八識密不分離,直至死亡,第六識與第七、八兩識才會分離。
我們活著的時候,根身具有生命力,前六識、六根如同電氣用品,插上插頭(第七識)接電源(第八識),輸送第八識的電源,讓前六識、六根充滿生命泉源,可以生龍活虎、活蹦亂跳、任意來去;所謂死亡,就如同第七識的插頭脫落,即使還存在第八識的電源,讓前六識、六根因無法通電而停擺不動,如同廢鐵,再也沒有生命的現象,無法活存。
於是第七識帶著第八識去投胎轉世,經過中陰時期,記錄在第七、八兩識中的因緣,會大量成熟,決定下輩子的引業,引到六道其中一道,而由滿業決定富貴貧賤的程度。因此第七、第八識是生命深層的部分,於人往生時最後離開,卻是下輩子最早來投胎的意識。所謂的中陰時期,也就是此生死亡到下輩子投胎之前,只有第七、八識,生死相伴。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生死是密不可分的,人一出生,就必須接受總有一天會死亡的事實。不管一生成就輝煌,權傾天下,終究不能逃離死亡。生命的流程中,第七、八兩識是並存的,但是種子、因緣等的紀錄,則是隨時隨地都不停地改變。
例如上佛學課程,從上課到下課,心裡的種子也會有所不同,多上一堂課程,就會多增加一些佛法的種子。我們隨時隨地都在起心動念,善惡念頭不停地進進出出,就像電腦的硬碟,儲藏龐大的資料,不斷地輸入與輸出資料,雖然內容不易被覺察,在死亡當下,大量的因緣,將透過中陰期排列組合,決定來生的果報。
第七、八兩識如同飛機上的黑盒子,一直都在默默地進行記錄,一旦飛機失事了,黑盒子就成為主角,從中了解飛機平時的飛行狀況,包含:機器設備、飛機上所有工作人員的談話。如同我們平日活著,第七、八兩識盡責地做記錄,包含:起心動念的任何善惡種子、人際之間所結的善惡緣分。
這些被記錄的種子,起初都是隨眠的狀態,不具任何力量,但是等到眾多善因與善緣成熟,就會變現出福報來;眾多惡因與惡緣成熟了,就會變現出業障來。所有的因緣會全自動地排列組合,物以類聚,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真理法則,也是宇宙人生的遊戲規則,也是「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要看懂球賽,就必須先懂得球賽的遊戲規則,我們想要看懂人生,更需要理解與體驗人生的遊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