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幸福告別:聖嚴法師談生死關懷(大字版)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575989576系列名稱:
家中寶29系列編號:
1110100291定價:
220元作者:
聖嚴法師?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頁數:
192頁開數:
19x26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20608出版日:
20220608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CIP:
220.113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生死雖為正常事,
但是不容易以平常心看待,
有佛法的陪伴,清楚的方向,
生死相逢時,你可以微笑著幸福告別!
我很小就有死亡經驗,一次是從樹上摔下,一次是跌落河裡,立刻就沒氣息了。我的一生,經歷過幾次大災難,曾眼見屍橫遍野,那時就想到,死亡總有一天臨到我吧!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
——聖嚴法師
善終並不一定就是無痛、無病的往生,有病有痛也可以善終,只要觀念正確、正念分明,臨終可以很莊嚴也很有尊嚴。
生死如日出日落,人生的聚散無常,讓人更珍惜時光、善用生命。我們的生命不只屬於自己,更與整個世界息息相關。溫暖別人,即是溫暖自己;關懷別人,即是關懷自己。種種生死聚散,都是豐富人生的成長。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與父母家人相繫,與同儕友人相親,也與社會國家和天地自然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沒有一個人是孤單的,也沒有一個生命是無依無援的。
佛教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限的。在時間上,有過去無量的生生世世,以及未來無量的生生世世,我們會一生一生地輪回下去,直到最究成佛為止,也就是最終的圓滿。空間上,在我們所處的地球,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外,還有無量十方世界。
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我們要知道,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後還有另一個新的未來在等待著。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覺不可一樣,補充睡眠以後,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嶄新的一天。
聖嚴法師以佛法的智慧談生死關懷,面對生死大事,可以用祝福代替悲傷,生命有限,願力無限!死後不是一無所有,依然能幸福告別,乘願再來!
◆從貪生怕死,到死生自在!
•佛教生死觀
•臨終關懷的理念與方法
•生前吉祥、死後致福的佛事
•超越生死得自在
生死雖為正常事,
但是不容易以平常心看待,
有佛法的陪伴,清楚的方向,
生死相逢時,你可以微笑著幸福告別!
我很小就有死亡經驗,一次是從樹上摔下,一次是跌落河裡,立刻就沒氣息了。我的一生,經歷過幾次大災難,曾眼見屍橫遍野,那時就想到,死亡總有一天臨到我吧!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
——聖嚴法師
善終並不一定就是無痛、無病的往生,有病有痛也可以善終,只要觀念正確、正念分明,臨終可以很莊嚴也很有尊嚴。
生死如日出日落,人生的聚散無常,讓人更珍惜時光、善用生命。我們的生命不只屬於自己,更與整個世界息息相關。溫暖別人,即是溫暖自己;關懷別人,即是關懷自己。種種生死聚散,都是豐富人生的成長。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與父母家人相繫,與同儕友人相親,也與社會國家和天地自然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沒有一個人是孤單的,也沒有一個生命是無依無援的。
佛教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限的。在時間上,有過去無量的生生世世,以及未來無量的生生世世,我們會一生一生地輪回下去,直到最究成佛為止,也就是最終的圓滿。空間上,在我們所處的地球,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外,還有無量十方世界。
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我們要知道,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後還有另一個新的未來在等待著。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覺不可一樣,補充睡眠以後,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嶄新的一天。
聖嚴法師以佛法的智慧談生死關懷,面對生死大事,可以用祝福代替悲傷,生命有限,願力無限!死後不是一無所有,依然能幸福告別,乘願再來!
◆從貪生怕死,到死生自在!
•佛教生死觀
•臨終關懷的理念與方法
•生前吉祥、死後致福的佛事
•超越生死得自在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于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書籍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 超越生死得自在
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
生命,不只屬於我們自己
生命這堂課
自由自在的人際關係
花開花謝,不執著
有聚有散才能成長
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第二篇 佛法的臨終關懷
永恆的關懷
身心靈臨終療護
臨終關懷
如何告知病情?
臨終病患的佛法照顧
死亡的準備工夫
放下與助念
第三篇 生死大事即佛事
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如何守喪
提倡環保的民俗節慶
兩類超度亡與存
真正的自由
第四篇 認識佛教生死觀
生命與死亡、學問與生活
死亡並不可怕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
死後的世界
給自己一個希望
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每一個人都有用
推薦序/導讀/自序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有的人在告別後留下精彩風景,有的人則是成為精神典範。聖嚴法師的身影不只讓人懷念,〈末後偈〉也啟發許多人重新思考生死: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面對世事無常,不該消極等待終老,而要積極發揮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把握時光,珍惜人生,體驗日日是好日。聖嚴法師的一生,即是最佳的現身說法,讓我們看見生命有限,但願力無限。
因此,法鼓文化編輯部特別選編聖嚴法師著作中關於生死的開示,希望能夠藉由佛法引領讀者坦然面對生死,活出自在人生。
全書分為四大篇:超越生死得自在、佛法的臨終關懷、生死大事即佛事、認識佛教生死觀。清楚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後,將能從聚散無常中成長;佛法的臨終關懷,讓我們能以佛法照顧臨終者;莊嚴的佛事能圓滿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生死兩相安;佛教生死觀能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對於死亡提早規畫與準備,心安平安。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精彩,是否盡心盡力、了無遺憾。如何做好準備,才能幸福告別人生呢?若能學習聖嚴法師發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一期生命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死亡將不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實踐願心的起點!(法鼓文化編輯部)
文章試閱
【生命這堂課】
每個人都要上的一堂課
面對親人往生,不要說是在家人,就是像我這樣的出家人,也會傷心。感傷是很正常的,但最好能將這股傷痛,轉化成一股更大的力量來奉獻。
生死這堂課,是每個人都要上的。有人用自己的生命上課,有人從親人身上學習,這些都是深刻的經驗。當然也有人從書本找教材,但是體會不容易深刻。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很小就有死亡的經驗,一次是從樹上摔下,一次是跌落河裡,立刻就沒氣息了;還有我的一生,經歷過幾次大災難,曾眼見屍橫遍野,那時就想到,死亡總有一天臨到我吧!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
面對死亡的兩種層次
死亡在宗教上有兩種層次,一種是把死後的生命,寄望于未來的天國或佛國淨土,也就是與自己的信仰相應,至於什麼時候走,則不必在意。這是每個宗教都有的層次。
另一種層次,則如《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發生,就是現在也是短暫、虛幻的。
但是這麼說並不是消極的,因為《金剛經》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應無所住」,就是不在乎過去、不在乎現在,也不在乎未來。至於「而生其心」的「心」是什麼?指的是對人的慈悲心、對己的智慧心。只要還有一個眾生仍在苦難之中,就代表自己的責任未了;只要自己還有煩惱未斷,那就是自己的責任未了。
斷除自己的煩惱是智慧,幫助他人解脫苦難是慈悲,至於未來會是如何,則不去在意。這是相當高的層次,需要在平時就有修行的基礎,練習著將自己的罣礙、恐怖放下,如《心經》所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有罣礙就不是慈悲心,而是同情心。慈悲心是沒有罣礙的,因為智慧就在其中。面對死亡,心中沒有罣礙,那麼無論去到哪裡,處處都是天堂、淨土。
佛國淨土就像一層保護幔,佛菩薩的願力會庇護每一個眾生,直到眾生修證解脫為止;如果尚未解脫,但是到了佛國淨土,也不會有人間的種種罣礙。
一般人面對死亡,要能做到無有恐怖、沒有罣礙、沒有顛倒,大概很難,平時還是需要有一些修行的工夫。(摘自《生命與信仰的探究——聖嚴法師與龍應台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