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茶園裡遇見佛陀

原文書名:


9789575989736茶園裡遇見佛陀
  • 產品代碼:

    9789575989736
  • 系列名稱:

    琉璃文學46
  • 系列編號:

    1111700461
  • 定價:

    280元
  • 作者:

    張顥嚴
  • 頁數:

    208頁
  • 開數:

    15x21x1.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1212
  • 出版日:

    20221212
  •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CIP:

    430.13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小時候吃的菜都很有「菜味」,果實不美但有酸有甜;
人本來就該吃有能量的食物!
讓世界更美好的「心農法」耕作奮鬥史。

無防治、不殺生,頂多用手摘摘避債蛾,
鄰居看他三不五時才去撒點肥料,
更過分的是居然都撒在雜草上,簡直邪門外道。
然而茶葉拿去參加有機茶分級比賽,全得了獎。

作者擁有臺大農化專業,返鄉從事有機茶園,
從自信滿滿到挫折不斷,
他傾聽土地的聲音,以緣起智慧突破慣性思維,
印證了佛法用在農業生產的可能。
本書為充滿禪機的「心農法」耕作奮鬥史。

作者簡介


張顥嚴
一九八七年生,成長於南投縣竹山鎮西南角的山村。自小看著父親苦讀醫書長大,雖然無緣走向濟世之路,卻種下喜好閱讀研究的基礎。
臺大農業化學系學士、碩士畢業,短暫從事環境顧問工作後,決心返鄉扛起茶園農事。曾獲農委會第三屆百大青農輔導,並擔任外交部第一屆南向青農大使。
目前從事有機茶業工作,擁有約三公頃的認證有機農地,皆以「無防治」、「不殺生」,活化土壤生態系的方式做茶園栽培管理,參加國內舉辦的有機茶分級賽屢屢獲獎。因理論與實務兼備,經常應邀擔任學校食農教育與環境教育講師,並於各大專院校相關課程授課,推廣慈心農法不遺餘力。


書籍目錄


自序 讓世界更美好的心農法

一、重新學習心農業
  歸園自然
  除雜草?除心草?
靜觀省力處
  當頭「樑」喝
  土地的滋味
  所思與所為的相互印證
  與福岡正信的對話
  農學與佛法的交會

二、以農法實踐佛法
  種地瓜葉種出四攝法
  茶園窺緣起
  福報最重要
  農事斷捨離
  有機農法也有戒律?
  由心塑根性
  心的力量
  佛菩薩的心語
  八風吹得動

三、尊重大自然生機
  救蝌蚪記
  哈達的故事
  螞蟻的路
  讓愛傳出去
  菩薩的茶
  誠意吃水甜
  有機的初心
  誰給了肥?
  幫土壤鬆筋

四、護生的慈心農法
  菩薩的農法
  耕耘出十善的社會
  農耕也能持戒?
  心與心的傳遞
  同心打造大同世界

後記 心改變,創造無限可能


推薦序/導讀/自序


讓世界更美好的心農法

我不是一個喜歡作農的人,卻好像願力注使業風吹送般「必然地」進入農業這個領域。

從小母親用身教告訴我,作農是一件很苦的事,做有機更苦,千萬不要像你老爸一樣,頭殼壞去做有機。所以從小我就在一種莫名的恐懼與自卑中長大,恐懼自己會像母親描述的那樣陷在社會的底層,而自卑感,自然是來自原生於這個苦的階級裡。

當父親中風後,我再三抉擇考量,決定放下已有的學歷與準備開展的職涯,返鄉從農,那時我心中充滿著幽暗與陰影,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味道在,完全不敢把這決定告訴最親愛的老師與關心我的人,直到離開臺北的前一天,他們才知曉。

回首那一天,總覺得一定有些過去的因緣,才會讓這趟心路之旅變成必然。返鄉前一夜的佛學研討班下課,我將我的決定告訴研討班班長,她那充滿關懷之意的眼神我都還記得,她很殷重地告訴我,一定不能離開有佛法的環境,只有在有佛法的地方,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我把這話聽進去了。返鄉以後,我還是先去找了有佛法的環境。其實在我的感覺中,並不是找到了這個環境,心就不苦了,更多時候像是緩解一下身心上的逼迫,在課堂上聽聞佛法的道理後,下課會感到特別開心,感覺又有心力去應對明天的紛雜與焦慮,周而復始。

這樣的日子不知道要過到何時,不知只要福報夠了,機緣自然就會到來。二○一八年冬季大旱焦枯了一片我承租的茶園,剛好芳姊苦無人手能接管她的茶園,我就順勢承接過來,透過耕作她的茶園,我才明白什麼叫作自己的癡心妄想,看到芳姊這種「憨人式」的管理,居然有如此好的收成與作物品質,當下有種窗紙被一指捅破的感覺,全部都貫通了。

從此以後,我管理茶園的方式,就是以「健全活化土壤生態系」為目標,因應氣候與現地條件做變化調整。漸漸地,我發現我的茶園不再遭受茶角盲椿象襲擊,我使用的肥料愈來愈少,茶葉的品質愈來愈受客戶肯定,拿去分級比賽全得了獎!我沒有使用任何資材做防治,頂多是用手摘摘避債蛾,鄰居看我三不五時才去撒點肥料,更過分的是,肥料居然都撒在雜草上,在他們眼中看來,簡直是邪門外道。

這不過是從芳姊的茶園中證得的體會,當我們用一個整體的觀點來看待農業生產,運用緣起智慧突破慣性思維,所謂的「農法」並不是非得要如此才行,湊足現象發生的因緣,我們就能感受到天地對人類無私的愛,原來一直在身邊,只是被貪婪無明屏蔽掉罷了。

隔年年中,一日,我接到了果祥法師來電,他希望我能夠參加法鼓山舉辦的「心靈環保農業創生」研討會,做為青年代表,分享自己在有機農事中的心得體會。那時我很驚訝,我並不認識法師,為什麼法師會關注到我這個種有機茶的農友?或許是因緣成熟,也或許那時臉書的演算法,就恰巧讓法師看到我,而那場研討會的內容,就是這本《茶園裡遇見佛陀》的雛形。

研討會後,又接到果禪法師與常濟法師的邀約,至雲來寺長談,除了受邀一起參加隔年的國際青年論壇以外,果禪法師也邀請那時擔任《人生》雜誌主編的法師一起討論,那時法師就直接了當地說,希望我可以試著把學習佛法的心得,農事生產的親身經驗,與感受到佛法暗通農法的體會,用輕鬆活潑生活化的文字,介紹給《人生》雜誌的讀者們。

我永遠記得主編法師的善巧。名義上我是個被邀稿的專欄作家,但實際上我就是個農夫,寫作素人,近十年除了研究報告書以外,我幾乎沒有寫過任何抒情文。法師挑選了一些範例文章給我,並希望我先提交二、三篇文章讓他看看寫作風格是否合適,於是我洋洋灑灑地寫了三大篇科學農業與有機農業發展的歷史,以及論述佛法對有機農業發展可以有絕對的貢獻。

依稀記得法師是這樣回覆的。

「顥嚴菩薩,感謝您寄過來的文章,我看得非常過癮!都沒有想到原來有機農業發展的歷程是這樣子。

「但是,我們希望你可以用淺白易懂的文字,寫你生活的體會,你有感受的東西,讀者才會有感受。

「我們希望,文字是可以傳遞心意的。」

手機螢幕傳來的文字讓我楞了許久,原來我學了很多佛法知識,卻常常忘記體會佛法在自己身心上的作用,法師一席話點醒了我,該用心體會被佛法點亮的生命。

從那時候起,我開始觀察有機耕作路上出現的人、事、物,看著妻子揮汗在菜園裡工作,想像要如何寫下她犀利又天馬行空的理路;與想要從事有機栽培的農友對話後,他被我化成「榮哥」這個角色,點出自然農法中「自然」二字的真義;芳姊是我的好地主,是一個有福之人,也懂得如何造福,當然是透過與她的對話,說明想要順利做有機農業,福報有多重要。S君、小R、陳老師都真有其人,就連我參加工作坊的場景,平常在通訊軟體群組裡的討論,只要是其中有點禪意的,全變成我寫作的素材。

專欄的編輯師姊非常盡責,她總是非常善巧地提醒我「寫得太佛了喔」、「沒有積稿了,要努力喔」、「這篇超有畫面!就是要這樣寫」,若非她的提點,以我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懶散個性,肯定是沒辦法完成一本書的。

把專欄最後一篇稿子交給編輯以後,我把放在桌上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打開,這是影響我非常深的一本佛法著作。科判表上依序串修的內容,三惡趣苦、念死無常、皈依、業果、四諦、緣起、六度四攝、定、慧,由依止善知識串起,如珍珠瓔珞般閃耀的法類,原來已經散落在這三年來我的寫作內容裡。

佛法浸潤了我的生命,透過佛陀的眼,我看到該是百家爭鳴的農法,背後都有著一顆想讓世界更美好的心,彼此各有所化,交相輝映,好似一群菩薩說好一起再來一樣,你怎麼能不感動呢!

把我看到的這顆心寫出來,散在這土地上千千萬萬菩薩們,勤勉耕耘的行誼,就是這本《茶園裡遇見佛陀》。


文章試閱


歸園自然

榮哥是竹山當地人,少小離家,目前是假日農夫,有一塊四分地的茶園。

他會認識我,是因為這小地方沒什麼祕密,他總聽說有個肖年仔(年輕人)不認真除草,懶惰不愛照起工,沒有認真施肥打藥,茶產量跟別人比總是很低,但這些年茶樹長得還不錯,如果再噴藥一定會更好更漂亮……

從他的口述中,我才知道「鄰人心中的我」是什麼形象,也大概知道兄臺來找我這個肖年仔所為何事。幾輪茶起茶落後,他開始吐出心中的糾結。

自然農法的迷思

「我回來接手這片茶園,其實是想從事自然農法,當初也有很多人給我不同的意見,最困擾我的是,到底要怎麼達到自然農法、不用農藥。」他雙手交纏托著頭,一臉苦惱。

「帶我進入自然農法的前輩,告訴我的轉作方法非常簡單,不要除草、不要施肥、也不要噴水,偶爾去拉拉茶樹上的藤蔓就好。這樣的方法讓我很不安,除了旁邊的鄰居一直告訴我,草會競爭茶樹的肥分外,雜草到底要留多長也困擾著我,常常我從臺北回來,面對的就是滿園與茶同高的雜草,除也除不盡,叢頭雜草拔除又費時費力。天氣濕熱,雜草長得又快又猛,我的體力只夠工作到太陽冒出頭,每次工作都有種無力感。難道從事自然農法,我的農園不能像公園的草皮一般美觀嗎?」他問。

果然又是「著相」的老症頭,我心底琢磨著該怎麼回答他。

「榮哥,你覺得什麼是有機農法?什麼是自然農法?你覺得你屬於哪一種農法?」我問。

「有機農法就是不用農藥、不用化肥,經過專門的驗證機構驗證核可,就是有機農業;而自然農法就是要師法自然,以我的茶園來說,就是自然農法。」

「那什麼是自然呢?」我問。

「自然……自然是很自然的狀態?」榮哥突然楞住,不知如何回答。

「那我換個方式問,你覺得一塊自然的田地裡,要有什麼?」我看著榮哥問。

依靠自然力量的農法

習慣從負面表列來描述有機農法或自然農法,我們似乎很少想過,一片自然的田園,應該要存在什麼。自然農法,是因為在這環境下,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緣起,彼此相互依存而成為這個整體,本自具足,故為自然。

實行自然農法時,為何僅在田地播種,少用功力,就能長成肥美作物,不需要靠農人勤力多勞?是因為這方田地早已具足成熟作物的種種條件。例如,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陽光能量、水分、礦物質養分與空氣,不需要靠農人勉力,在這片田地都可以自然不間斷地供應,我們便稱這樣的農法為「自然」農法,依靠自然的力量的緣故。

那麼,何謂自然的力量呢?最直觀的理解,近似於生命求生存的力量。試觀察一片葉子掉落到田地化成虛無的過程:枯葉落在田地,一時半晌看不出變化,三五日後,枯葉便出現不規則與凹凸崎嶇的坑洞;有時翻開枯葉,便看到不知名的節肢昆蟲逃竄。

兩週後,只剩下脈骨與脈痕,能證明兩週前枯葉曾經存在,還有那曾被稱為枯葉的物件旁的土面,有一堆堆蚓糞顆粒堆聚。一個月後,若非刻意追想,否則曾經存在枯葉的土面,只剩青草茵茵,或許還有野芳綻放,以及不遠處又一片片的落葉枯草,重複這樣的過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國詩人龔自珍看花開花落有感,英國爵士把眼光放至那方春泥,有機農業的鼻祖艾伯特.霍華(Sir Albert Howard)在一九四○年出版書籍《農業聖典》(An Agricultural Testament),寫了這樣一段話:「生命之輪由兩個部分所構建:生長與分解,並互為彼此的另一面。」

是的,生命無非就是為了求生存而努力,落在土壤的葉子能成為繼起的生命,節肢昆蟲、蚯蚓、真菌、細菌、原生動物、線蟲、哺乳類、爬蟲類等,依序繁榮的因緣,這片葉子的落下,便與這個環境無法分割。相對地,當這些生物為求生存、繁衍所做的種種努力,最後死亡回歸大地,這方春泥便具足植物萌吐新芽繁榮成長的所有條件,因為如此,才能是本自具足。

有機,就是有生機

如果農人沒有認知到這一層,何能稱所做為自然?如果已經體會到這一層,不管是有機農法也好,自然農法也好,友善農法也好,什麼名相都好,他都已經走在與環境共處、共存、共榮的這條路上。

有機,就是有生機:土壤有生命,環境有生氣,如此才有孕育健康作物的條件,農人一切農業作為──除草、不除草、噴水、不噴水、施肥、不施肥、噴藥、不噴藥等,都必須圍繞著這個中心理念而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然就心平氣和,不會為眼前一片雜草蔓生而慌亂,也不會心生妄想把自己的田園打造成公園了。

「所以,如果拔下來的草可以幫助豐富土壤生命,那我就拔;如果天氣太熱,除草會讓土壤太乾,傷害土壤生態系,那我就不拔。如果像公園一樣的草皮不能豐富生命,那種草皮就沒意義;如果雜亂的草有助於田地健康,那何必一定要它整齊乾淨。」榮哥喃喃總結。

「這席茶沒有白喝,你得到它了。」我笑著再為這位菩薩斟上一杯茶,同行路上多此一友,想來也是彼此的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