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愛,永遠不會滿足:學習聖十字若望靈修的最佳指引
原文書名:St. John of the Cross:the saint and his teaching
產品代碼:
9789869242349系列名稱:
加爾默羅靈修系列編號:
XA0013定價:
240元作者:
費德立克.路易斯.沙爾華多神父(Fr. Frederico Ruiz Salvador , OCD)譯者:
加爾默羅聖衣會頁數:
208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60505出版日:
20160505出版社:
星火文化-大是CIP:
244.93市場分類:
基督教,天主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推薦者
赤足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宮高德神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大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本書作者專研聖十字若望時,辨識出所有衍用的傳統觀念,也建立了聖人的學說體系,他從精細的解析中,透徹知曉聖十字若望所有的措辭用語,以探求根本的答案。作者至極誠摯的研讀,使他的詮釋備受推崇――赤足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本書為廣大渴求靈修成長的人們,打開了聖十字若望的生命內涵,有如一盞明燈,照亮在靈修路途中摸索前進的人――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宮高德神父
◎本書作者談經歷則坦然交代,論生平則絲絲入扣,講理論則井然有序,評詩篇則入木三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特別強調聖人之為「愛的聖師」,他雖身如槁木,卻心懷愛火。――台大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聖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被重新發現。不只在修會,而且是整個教會,甚至連教會外的各式團體,還有非基督信仰的人士。人們認為他是一個尋求生命更深特質與意義的嚮導。然而一般人研讀聖十字若望的著作時,總覺得枯燥難讀、深奧且無法理解,因而覺得他是一個深不可測、嚴肅不可親近的人。台灣專研聖十字若望的關永中教授認為,「要研究聖十字若望的著作,須先閱讀他的詩作;要閱讀他的詩,須先了解他的人。因為他的學理全然引申自他的詩句;他的詩句全然孕育自他的生平。」本書作者路易斯神父是聖十字若望靈修研究的權威,他從聖十字若望的當代意義出發,首先在第一章給我們描繪了聖人的生平樣貌,做為我們接下來閱讀聖人教導核心的出發點。隨後以聖人的著作――《黑夜》、《靈歌》、《攀登加爾默羅山》穿插其生命境遇與生活實例,生動地講述聖人的教導。
◎為什麼聖十字若望的用字譴詞如此細膩謹慎,甚至喜歡使用組合文字來表達雙重涵意,他要表達什麼不一樣的靈修意義?
◎在聖十字若望瀕臨生存絕境時,他是如何依靠著信德的雙重作用來呼吸?
◎什麼是「被虐待狂」的修持法,為什麼聖十字若望特別推崇?
◎聖人特別看重以「人」為靈修生活的媒介,他也說Nada、Nada、Nada(棄絕一切)才是與主結合的捷徑,到底怎樣才能做到以心役物而不役於物呢?
◎什麼是愛 ?什麼是歡愉的感受?怎麼樣的情感是錯亂的?將這些辨別清楚為什麼對靈修生活那麼重要 ?
聖十字若望是神祕神學家,可是卻相當具有人味,一點也不道貌岸然;當<黑夜>詩出版時,他被視為哀傷和痛苦的聖歌手,但這詩卻是在晴空萬里、如花似錦的大自然中寫成的;當他被關在監牢受苦時,所寫的卻是愛情洋溢的詩<靈歌>。
對於聖十字若望我們還有多少誤解或是不解?
跟隨路易斯神父的指引,我們彷彿觸摸到聖十字若望本人,並能掌握到他的靈修真義。
目錄
推薦序一 中譯再版代序 台大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推薦序二 密契的結合與信仰的提升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宮高德神父
推薦序三 那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 呂玉貞
作者簡介 加爾默羅靈修使徒 赤足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前言
第一章 聖十字若望是誰?
教人讀書寫字,而非神魂超拔
姊妹比弟兄更懂他
他書寫祈禱,不是寫書
第二章 聖十字若望,被愛占有的人
被愛占有
捨棄得多,愛得更純粹
靈修生活的進程
第三章 他不教靈修學,他活出來
聖十字若望的信德
信德的中心:天主的奧祕
在基督內的啟示
信德之光:信者的心態
在信德中相遇
第四章 經由愛而轉化
聖十字若望個人的愛德
超德基礎:我們被造是為了愛
錯亂的情感:欲望、渴望
意志的愛
神化的愛
第五章 使用媒介
超德生活中的媒介
聖十字若望個人使用的媒介
以感官作為媒介及其克修
神祕經驗中媒介的角色
第六章 收斂心神和歸返內心
聖十字若望時代,神修語詞中「收斂心神」的觀念
今日重新發現收斂心神
超德的收斂心神
心理學的歸返內心
習慣性的收斂心態
以愛注視天主
附錄:聖十字若望與私人啟示
作者引言
聖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被重新發現。真是這樣,不只在修會,而且是整個教會,甚至連教會外的各式團體,還有非基督信仰的人士。他被視為尋求生命更深特質與意義的嚮導。
身為加爾默羅會兄弟姊妹的我們,想到他是我們當中的一位,這是個很大的喜樂。那麼,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問,是什麼引導這位聖人進入修會,及他如何度修會的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幫助我們了解他的著作。然而,回答這個問題卻不是件簡單的事。他不像亞味拉的聖女大德蘭,或里修的聖女小德蘭,因為他沒有寫所謂自傳的書。在著作中,他也從不談自己。許多沒有留下的記錄,對今日的我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寫下的東西,後來也被損毀了。不過,這份靜默和沉靜,反而完整地保持了聖十字若望的特質,及他整個生命的意涵:這是他內在靜默的一個面向。
由於我們對他的傳記所知甚少,我們易於聯想若望是個專業作家,這完全是誤解。他在修會內和會士們共度真正的團體生活。他尋求與努力度默觀生活的人交往,他的著作無非是這個修行的流露。因此,他的靈修生活包含全部的因素:默觀、團體生活、教導、操作、獨居和展望遠方傳教。若望完全深入加爾默羅會生活的各個幅度。他不僅富於才幹,也常隨時待命為人服務,不僅講道理和聽神功時如此,連在花園和建築工地時也抱相同的態度。他正是我們今日所謂的「完全付出」、隨時待命、腳踏實地和接近生命的人,他的著作正是從這樣的生命抒發出來的。他確實特別關心他所認識的人,即具體的人。他沒有帶領他們進入神祕主義的神魂超拔,卻常常只教導教會的要理,例如對待身分卑微的人,他也教他們讀書寫字。
聖若望的著作應被視為他在修會中口述教導的延續。他自己認為寫作本身居於他價值表的末位。但他已有良好的準備從事論著。若望的文化涵養普遍廣泛,非常完整,又獲益於他在藝術和護理上有過多方經歷。他在撒拉曼加接受了極好的教育。個人的豐富經驗、修會十二年的教導和牧靈工作,使他尚未著手著作時已獲得完整豐富的陶成。他並非以教育學的觀點寫作,他的論述是他內心經驗的迸發;他的著作可謂聖三光榮頌,意即獻給天主的著作,不是為發表,也不是為了人而寫的。這是祈禱的書,而不是關於祈禱的書--或至少可說二者兼有。
一九二六年,聖十字若望被宣封為教會聖師 (Doctor of the Church)。大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前,關於聖十字若望該被稱為教會聖師或本會導師,曾掀起一場爭論。若望確實未曾寫下任何加爾默羅會生活的論著,也不曾註解《會規》或《會憲》。他同樣沒有論述其他的古典論題,如倫理道德、聖事、聖母學。由此可見,若望實在不合乎十六世紀的時潮。他那世紀偉大的作家們已逝世,業已停止著作,大德蘭亦然。
當時西班牙文學作品中,有關靈修生活的著作,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合計一起的其他科學。若望不想重複別人已經說過;反之,他有意補充其缺。他總是關心那最本質的。他的大主題常是圓滿的基督徒人性生活。他看加爾默羅會士,首先是天主的子女,而不是赤足加爾默羅會士,或禁地的隱修女。不過,他常以加爾默羅會士自居,寫給加爾默羅會士。他作詩題獻給他們。但他始終考慮到所有的基督徒;眾人都被邀請閱讀和品嘗他的書。最重要的,他希望在著作中教導人如何度三超德的生活。透過信德、望德和愛德,這是天主與人之間存在性的關係。
推薦序
那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 呂玉貞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我和二位菲律賓朋友一起到西班牙的塞谷維亞,事先我們並沒有作任何觀光功課,我們是為聖師十字若望而去的,因為他的棺槨就在那裡。到了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座由河川、綠蔭、城堡所組成的美麗小山城,而且還是個頗負盛名的古城。
登上進堂的階梯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側一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很是醒目。
聖師的靈柩就放在側殿,高高的放置在一塊大理石基台上,正前方有個祭台。當時是午後二時,正有一位年輕的神父在舉行聖祭,輔祭的是一位更年輕的執事,有二位教友參與彌撒。寧靜,正是當時的氛圍。
彌撒後,我靜坐於堂內,凝視著聖人的棺槨,雖已在這裡待了好一陣子了,但還是很難分辨眼前的是真實?還是夢境?
二○一三年七月,我在彰化靜山首次看到聖師十字若望的書,第一本閱讀的是《兩種心靈的黑夜》,他那驚人的信德及專注的真愛,讓我不禁要問:「這是怎樣的一個人?竟可以如此看透真相!心靈可以如此自由!」此後,我陸續閱讀了所有他和聖師大德蘭及相關的書。
從書中得知,這是二位非常重視友誼的聖人,此後,我不管到那裡,行李中一定有他們二人的書,像與好友同行一樣,除了他們的教導提供了我旅程中不絕的靈性養分及心靈的提昇外;許多因他們的存在而帶來的驚喜,也總是在預料之外出現。
二○一五年八月的西班牙的朝聖之旅就是其一:原本只是暑期法國的短期進修,因朋友發現我熱愛二聖,而主動提出在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的禧年,陪我走一趟西班牙的朝聖之旅。
初到亞味拉已深夜,第二天清晨走出小旅館,走沒多久,仰頭看到建築物上的幾個大鳥巢,鳥巢之大前所未見。我馬上想到,十字若望在《攀登加爾默羅山》書中,談到來自壞習慣的小罪時,曾提到一個小鳥的譬喻,寫道:「小鳥被細線或粗線綁住,並沒有差別。因為,即使是細線,小鳥被困住,與綁在粗繩上完全一樣,小鳥無法掙脫細線,展翅高飛。細線較易掙斷,這是真的,然而,無論如何容易,不先掙斷,小鳥仍然不能飛翔。」(山1.11.4)讀到這裡,當時我心頭曾掠過一個問號:「世上有那種粗繩、細繩都可綁住的『小鳥』嗎?」看到那宛如茅草屋大的鳥巢,我可以想像當年十字若望看著大鳥巢或飛翔的「小鳥」時,他心中惦記的,是如何協助一個被捆綁的靈魂,重獲他一再關注的心靈自由。
聖十字若望是教會聖師,也是著名的靈修大師,在此之前我雖然沒看過他的書,但他的教導卻是很早就已出現在我的信仰陶成中,只是當時教導我的人不一定提到他的名字,更可能的是,曾提到他的名字,但我因為太陌生而沒印象。
在我學習祈禱的過程中,就不乏被教導:寧靜祈禱、信德祈禱、默觀祈禱;不要重視感覺、神慰,有,很好!感謝天主;沒有,天主一樣在;信仰不可依賴感覺;……等等。因此,當我開始看十字若望的書時,發現有許多的概念是早就存在的、熟悉的,因此,共鳴不斷。
聖師十字若望的「以人為中介」的教導,也影響我頗深。很早我就被教導:生活中的重要決定或有疑慮的事,要請教明智而可信任的人。就如費德立克.路易斯神父在本書所提的「沒有得到人的肯定和証實,天主所賜予的神祕恩寵不會生效。」因為聖師如是說:「天主不希望有人單憑自己,相信個人的經驗來自天主,或沒有透過教會或聖職人員,而確認或肯定它們。因為對這樣孤單者的心,天主不會賦予真理的明晰和確認。」(山2.22.11)
很慶幸最終可以接觸到聖師的四大名著的中文新譯本(以下由星火文化出版):《攀登加爾默羅山》、《兩種心靈的黑夜》、《聖十字若望的靈歌》、《愛的活焰》,讓我對聖師的教導不再是領略片段,而是更詳細且完整。
在接觸聖師的中文譯本時,意外發現幾本非常可喜的小書,作者大多出自聖師聖十字若望和大德蘭的嫡傳——加爾默羅聖聖衣會的男、女會士。
英國依恩.瑪竇神父的《天主的撞擊》;日本奧村一郎神父的《祈禱的美麗境界》;英國瑪麗.麥克瑪修女的《走進倫敦諾丁丘的隱修院》;還有出自西班牙會士的本書﹙以上均由星火文化出版﹚;台灣加爾默羅聖衣會修女來台史、訪談及其他資料,則收在林保寶先生編著的《用靜默擁抱世界》。
身為受惠者之一,我覺得必須一提的是,台灣加爾默羅聖衣會的修女們,為了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早在二十幾年前即著手翻譯她們的會父、會母的著作。為了更貼近原著,譯者甚至不惜下苦功修習西班牙文,此番用心確實也得到天主豐沛的降福;加上譯者自身得自加爾默羅的修行經驗,譯文順暢且深廣度兼具的靈修鉅著新譯本,經由星火文化出版,一本一本陸續在各地上架,不只是基督徒,就連一般國人都可近身接觸,讓四百多年前二聖的靈修經典、與他們當代男女弟子的熱誠與實踐,安靜的走進台灣社會人群中,甚至步入各處華人團體。
這些見證小書,雖然表述的風格各異、對象不同,相同的則是充盈著他們愛主的熱情和因愛人而生的福傳向度。
推薦序一
中譯再版代序
台大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有位篤信佛教的學生,在選修過聖十字若望神祕學課程後,自然而然地向不同宗教背景的朋友們分享道:「基督信徒的靈修,在乎與上主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乍聽之下,他們似乎有點錯愕,向來活在渡眾生、證真如、得上智的東方傳統脈絡下,好似不容易一下子調息過來作考量。但漸而終能體認到那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及其造化可被濃縮為一個「愛」字;這點恰好被聖十字若望的著作所點化。
然而,要研究聖十字若望的著作,須先閱讀他的詩作;要閱讀他的詩,須先了解他的人。他的學理全然引申自他的詩句;他的詩句全然孕育自他的生平。固然,人物傳記,可以華而不實,也可以質樸無文,唯獨路易斯神父所作的描述,卻剛剛恰到好處:談經歷則坦然交代,論生平則絲絲入扣,講理論則井然有序,評詩篇則入木三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尤強調聖人之為「愛的聖師」,他雖身如槁木,卻心懷愛火;讀其行文,恰如親見聖人風範。驟聞此書中譯再版,欣喜之餘,特此大力推薦,但願人手一本,以廣流傳。
密契的結合與信仰的提升
宮高德神父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愛,永遠不會滿足》一書的重點,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為我們論述一般人十分陌生的神祕主義,把信友的生活本質,從跟隨基督的靜態學理,轉化成在基督內生活的動態實踐,使人們深刻體驗到基督在我們內生活,「與基督結合」就是基督徒生活的極致和頂峰。
聖十字若望這位十六世紀最偉大的神祕學家,把神祕結合的經驗描述的淋漓盡致,也教導我們靈性的覺醒,無論是漸悟或者頓悟,在心靈深處實質上覺察到自己為天主所愛、所屬,才能以皈依的行動把自己結合在天主內,正如聖保祿宗徒在《迦拉達人書》二章上,那句大家都能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言:「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
《若望福音》第十七章,全章短短的二十八節就是「神祕學」的泉源,若望宗徒在長久的「默觀祈禱」中,深刻體驗到耶穌救恩的豐盛,「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耶穌的自我祭獻犧牲,完成了天主的許諾和永恆神聖計畫。
在學理探討上,把此種靈修歸屬於「一體模式」類型,與「位格模式」有所區分。「一體模式」很富有東方靈修色彩,耶穌有亞洲人的血統,宣講天國的喜訊自然流露出傳統文化的思考特色。若望宗徒得到完整的天國啟示,給我們這麼清楚的傳授和描述,但是一般人卻對「默觀祈禱」幾乎沒有接觸過,經常因無知而忽略,更錯失這份教會靈修的瑰寶,無從珍惜而浪費了這份信仰上的資產。
「神祕學」是靈修神學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把信仰上的神祕體驗和現象,做系統的架構講解和思路整合,給後學者較清楚的導引。從教父時期起,為表達《聖經》中的奧祕含意,以及基督在聖事中的奧祕臨在,使人對天主有真實的認識;並藉著默觀祈禱,經過感官的淨化與心靈光照,進而能完全與天主密切結合的境界。
有關人們對尋找天主、並體會天主旨意的向上之道,就是神祕神學,我們必須藉著無法言傳的默觀,才能獲得直接的認知;就如在《心靈的黑夜》第二篇上,聖十字若望提到:默觀就是神祕的神學,神學家也稱之為隱密的智慧。聖多瑪斯說,此種智慧是天主藉其聖愛直接通傳傾注於人的靈魂。因此,十字若望教導我們,此種知識是與至高光明榮耀密切結合的果實,超越一切人間的智慧,絕對真光明照人的靈魂,使其完全沉浸於天主的愛情海洋,高深浩瀚無可測量。
經由本書的講解,可以確定的是:神祕生活的體驗完全超越人的能力,天主直接和人的靈魂接觸,使人感受到祂的臨在,人只能感恩的接受,漸漸能加深「信望愛」三超德,讓人深受吸引而無法忘懷,體會到最深的平安愉悅、甘飴滿足,天主的親臨必能提升人的靈魂成長,由淺入深、由部分而整體、由短暫到連續、由偶然到永恆,攀登到「止於至善」進入「天人合一」之生命的圓融幸福。
從路易斯神父的講稿中,給我們揭露了聖十字若望的真實生活體驗,使我們更加認識聖人明顯的超然物外和坐忘,以及多方的愛人熱誠,不斷的自我付出為服事近人。聖人也熱愛軟弱的教會,即是基督的肢體,聖人的渴望承受痛苦和辛勞使人印象深刻,他也熱切地尋求人靈的皈依和聖化,讓我們看到「甘願為弟兄姊妹的利益而付出一切」的榜樣,只因聖人如此的收斂心神、全心擁有基督。
這本書經由新竹芎林天上之主隱修院的精心翻譯並出版,必定受到華語讀者的歡迎,為廣大渴求靈修成長的人們,打開了聖十字若望的生命內涵,有如一盞明燈,照亮在靈修路途中摸索前進的人,因而很樂意為之序。
推薦序三
那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
呂玉貞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我和二位菲律賓朋友一起到西班牙的塞谷維亞,事先我們並沒有作任何觀光功課,我們是為聖師十字若望而去的,因為他的棺槨就在那裡。到了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座由河川、綠蔭、城堡所組成的美麗小山城,而且還是個頗負盛名的古城。
登上進堂的階梯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側一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很是醒目。
聖師的靈柩就放在側殿,高高的放置在一塊大理石基台上,正前方有個祭台。當時是午後二時,正有一位年輕的神父在舉行聖祭,輔祭的是一位更年輕的執事,有二位教友參與彌撒。寧靜,正是當時的氛圍。
彌撒後,我靜坐於堂內,凝視著聖人的棺槨,雖已在這裡待了好一陣子了,但還是很難分辨眼前的是真實?還是夢境?
二○一三年七月,我在彰化靜山首次看到聖師十字若望的書,第一本閱讀的是《兩種心靈的黑夜》,他那驚人的信德及專注的真愛,讓我不禁要問:「這是怎樣的一個人?竟可以如此看透真相!心靈可以如此自由!」此後,我陸續閱讀了所有他和聖師大德蘭及相關的書。
從書中得知,這是二位非常重視友誼的聖人,此後,我不管到那裡,行李中一定有他們二人的書,像與好友同行一樣,除了他們的教導提供了我旅程中不絕的靈性養分及心靈的提昇外;許多因他們的存在而帶來的驚喜,也總是在預料之外出現。
二○一五年八月的西班牙的朝聖之旅就是其一。原本只是暑期法國的短期進修,因朋友發現我熱愛二聖,而主動提出在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的禧年,陪我走一趟西班牙的朝聖之旅。
初到亞味拉已深夜,第二天清晨走出小旅館,走沒多久,仰頭看到建築物上的幾個大鳥巢,鳥巢之大前所未見。我馬上想到,十字若望在《攀登加爾默羅山》書中,談到來自壞習慣的小罪時,曾提到一個小鳥的譬喻,書上寫道:「小鳥被細線或粗線綁住,並沒有差別。因為,即使是細線,小鳥被困住,與綁在粗繩上完全一樣,小鳥無法掙脫細線,展翅高飛。細線較易掙斷,這是真的,然而,無論如何容易,不先掙斷,小鳥仍然不能飛翔。」(山1.11.4)讀到這裡,當時我心頭曾掠過一個問號:「世上有那種粗繩、細繩都可綁住的『小鳥』嗎?」看到那宛如茅草屋大的鳥巢,我可以想像當年十字若望看著大鳥巢或飛翔的「小鳥」時,他心中惦記的,是如何協助一個被捆綁的靈魂,重獲他一再關注的心靈自由。
聖十字若望是教會聖師,也是著名的靈修大師,在此之前我雖然沒看過他的書,但他的教導卻是很早就已出現在我的信仰陶成中,只是當時教導我的人不一定提到他的名字,更可能的是,曾提到他的名字,但我因為太陌生而沒印象。
在我學習祈禱的過程中,就不乏被教導:寧靜祈禱、信德祈禱、默觀祈禱;不要重視感覺、神慰,有,很好!感謝天主;沒有,天主一樣在;信仰不可依賴感覺...等等。因此,當我開始看十字若望的書時,發現有許多的概念是早就存在的、熟悉的,因此,共鳴不斷。
聖師十字若望的「以人為中介」的教導,也影響我頗深。我從很早就被教導:生活中的重要決定或有疑慮的事,要請教明智而可信任的人。就如費德立克.路易斯神父在本書所提的「沒有得到人的肯定和證實,天主所賜予的神祕恩寵不會生效。」因為聖師如是說:「天主不希望有人單憑自己,相信個人的經驗來自天主,或沒有透過教會或聖職人員,而確認或肯定它們。因為對這樣孤單者的心,天主不會賦予真理的明晰和確認。」(山2.22.11)
很慶幸最終可以接觸到聖師的四大名著的中文新譯本(以下由星火文化出版):《攀登加爾默羅山》、《兩心靈的黑夜》、《聖十字若望的靈歌》、《愛的活焰》,讓我對聖師的教導不再是片段,而是更詳細且完整。
在接觸聖師的中文譯本時,意外發現幾本非常可喜的小書,作者大多出自聖師聖十字若望和大德蘭的嫡傳--加爾默羅聖衣會的男、女會士。
英國依恩.瑪竇神父的《天主的撞擊》;日本奧村一郎神父的《祈禱的美麗境界》;英國瑪麗.麥克瑪修女的《走進倫敦諾丁丘的隱修院》;還有出自西班牙會士的本書(以上由星火文化出版);台灣加爾默羅聖衣會修女來台史、訪談及其他資料,則收在林保寶先生編著的《用靜默擁抱世界》。
身為受惠者之一,我覺得必須一提的是,台灣加爾默羅聖衣會的修女們,為了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早在廿幾年前即著手翻譯她們會父、會母的著作。為了更貼近原著,譯者甚至不惜下苦功修習西班牙文,此番用心確實也得到天主豐沛的降福;加上譯者自身得自加爾默羅的修行經驗,譯文順暢且深廣度兼具的靈修鉅著新譯本,經由星火文化出版,一本一本陸續在各地上架,不只是基督徒,就連一般國人都可近身接觸,讓四百多年前二聖的靈修經典、與他們當代男女弟子的熱誠與實踐,安靜的走進台灣社會人群中,甚至步入各處華人團體。
這些見證小書,雖然表述的風格各異、對象不同,相同的則是充盈著他們愛主的熱情和因愛人而生的福傳向度。
望著案上一系列二聖及相關的中文譯作,我彷彿又看到塞谷維亞那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
內文試閱
聖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被重新發現。真是這樣,不只在修會,而且是整個教會,甚至連教會外的各式團體,還有不是基督信仰的人士。他被視為尋求生命更深特質與意義的嚮導。
身為加爾默羅會兄弟姊妹的我們,想到他是我們當中的一位,這是個很大的喜樂。那麼,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問,是什麼引導這位聖人進入修會,及他如何度修會的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幫助我們了解他的著作。然而,回答這個問題卻不是件簡單的事。他不像亞味拉的聖女大德蘭,或里修的聖女小德蘭,因為他沒有寫所謂自傳的書。在著作中,他也從不談自己。許多沒有留下的記錄,對今日的我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寫下的東西,後來也被損毀了。不過,這份靜默和沉靜,反而完整地保持了聖十字若望的特質,及他整個生命的意涵:這是他內在靜默的一個面向。
教讀書寫字、不教神魂超拔
若望早年經由二條途徑接受陶成和教育:護理病人,及求學於撒拉曼加大學(Salamanca University)。他走向加爾默羅會的路並非平坦大道。因為先有醫院神職,後有耶穌會士都想拉攏他。四年求學時期過後,若望陷入一個危機。他在撒拉曼加大學中全神貫注研讀功課,覺得所學的神學理論和實際生活格格不入。當若望會晤聖女大德蘭時,他正面臨轉入加杜仙會(Carthusians)的心境。聖女大德蘭認為,他可在革新的加爾默羅會中尋獲心靈所渴慕的,她便勸服了若望繼續留在加爾默羅會。
由於我們對他的傳記所知甚少,我們易於聯想若望是個專業作家,這完全是誤解。他在修會內和會士們共度真正的團體生活。他尋求與努力度默觀生活的人交往,他的著作無非是這個修行的流露。因此,他的靈修生活包含全部的因素:默觀、團體生活、教導、操作、獨居和展望遠方傳教。若望完全深入加爾默羅會生活的各個幅度。他不僅富於才幹,也常隨時待命為人服務,不僅講道理和聽神功時如此,連在花園和建築工地時也抱相同的態度。他正是我們今日所謂的「完全付出」、隨時待命、腳踏實地和接近生命的人,他的著作正是從這樣的生命抒發出來的。他確實特別關心他所認識的人,即具體的人。他沒有帶領他們進入神祕主義的神魂超拔,卻常常只教導教會的要理,例如對待身分卑微的人,他也教他們讀書寫字。
姊妹比弟兄更懂他
我們的會父,聖十字若望,是德蘭革新修會的父親、老師和嚮導。他是會母所信任的人,但他從未做過會母的長上。終其一生,甚至位居省會長時,仍有上司凌駕他。我們幾乎無法稱他是赤足加爾默羅會的協創者--這名稱其實更適於組織管理革新修會的古嵐清(Jerónimo Gracían Dantisco)--但若望是修會的告解神師、靈修嚮導、陶成者和指導者。他是加爾默羅會精神的喚醒者。由此觀之,他理當被尊為會父。他甚至稱聖女大德蘭為「我的女兒」,雖然會母比他年長許多;會母也說若望是「我靈魂的父親」。若望也稱聖女大德蘭為「我們的會母德蘭」。
每當若望接受任職,他使之變為靈修陶成和指導。他擅長口授教導。他的神恩是交談、對話。他善於長時聆聽。他的回答來自親身經驗,絕非由書本而來。因而給人確信,產生力量和果實。為這種交談,他常預備好隨時被打擾。另一方面,他總不推辭普通的日常工作。有次他擔任某會院的院長,該院前五任院長致力於供應用水毫無成效。若望僅建造一導水管即告功成。他的價值層次中,寫作確實居於最末。我們真幸運,他竟然寫了些東西,且流傳至今。像這樣的作者,即今日所謂的「神祕家」。
作為靈修生活的老師,無疑地,十字若望和赤足加爾默羅會隱修女有極靠近的關係。早年,他的同會弟兄幾乎將他逐出修會;透過修女們的協助,他得以繼續留在會中,且茁壯深入修會。我們已提了聖女大德蘭和她的影響。且有數位院長姆姆以財物資助他成為革新加爾默羅會士。托利多(Toledo)脫險後,加爾默羅會隱修女庇護他,照顧他的健康。珍視愛惜若望著作的也是她們,並予以出版。至於若望,他偏愛關照修女們的靈修。在降生隱院任告解神師時,他陶成了整個團體。脫離監獄後,托利多修女們首先聽到他的詩。他與貝雅斯(Beas)、革拉納達 (Granada)、塞谷維亞(Segovia)三地的修女有很溫暖的關係。他和加爾默羅隱修女的相遇,不斷賦予他靈感。甚至現今時代,當聖若望仍極不被同會兄弟熟知時,依然是修女們瞭解他、認識他且奉他為導師,如里修聖女小德蘭、狄榮的聖三麗沙 (Elizabeth of Dijon)、艾笛.思坦 (Edith Stein)。
但十字若望仍繼續不被瞭解。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是枯燥和沒有人情味;它們有些太難、太神祕了。(如果十字若望描述自己身體、心靈、神祕的經驗,他勢必成為今日暢銷書的作家……!)這一切是聖人靜默的一面。他確信凡內在經驗的事都有意義,並造成人從未覺察的外在效果。他不認為自己投身於某事是「為了什麼……」;他沒有「為了作見證」或「為了給人標記」,而力圖做個會士和神祕家。與基督同處的生活本身即是見證和標記。在他看來,書寫記錄是非常次要的事。若望和耶穌.安納姆姆(Mother Ana de Jesus)之間連繫著很深的信任和友誼關係。如果安納姆姆選擇講述彼此的關係,今日的她必是若望聖師內在生活的特優見證人。但她選擇了靜默;也許她必須給若望這個許諾。
他書寫祈禱,不是寫書
聖若望的著作應被視為他在修會中口述教導的延續。他自己認為寫作本身居於他價值表的末位。但他已有良好的準備從事論著。若望的文化涵養普遍廣泛,非常完整,又獲益於他在藝術和護理上有過多方經歷。他在撒拉曼加接受了極好的教育。個人的豐富經驗、修會十二年的教導和牧靈工作,使他尚未著手著作時已獲得完整豐富的陶成。他並非以教育學的觀點寫作,他的論述是他內心經驗的迸發;他的著作可謂聖三光榮頌,意即獻給天主的著作,不是為發表,也不是為了人而寫的。這是祈禱的書,而不是關於祈禱的書--或至少可說二者兼有。
一九二六年,聖十字若望被宣封為教會聖師 (Doctor of the Church)。大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前,關於聖十字若望該被稱為教會聖師或本會導師,曾掀起一場爭論。若望確實未曾寫下任何加爾默羅會生活的論著,也不曾註解《會規》或《會憲》。他同樣沒有論述其他的古典論題,如倫理道德、聖事、聖母學。由此可見,若望實在不合乎十六世紀的時潮。他那世紀偉大的作家們已逝世,業已停止著作。大德蘭亦然。當時西班牙文學作品中,有關靈修生活的著作,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合計一起的其他科學。若望不想重複別人已經說過;反之,他有意補充其缺。他總是關心那最本質的。他的大主題常是圓滿的基督徒人性生活。他看加爾默羅會士,首先是天主的子女,而不是赤足加爾默羅會士,或禁地的隱修女。不過,他常以加爾默羅會士自居,寫給加爾默羅會士。他作詩題獻給他們。但他始終考慮到所有的基督徒;眾人都被邀請閱讀和品嘗他的書。最重要的,他希望在著作中教導人如何度三超德的生活。透過信德、望德和愛德,這是天主與人之間存在性的關係。
超德生活:這是聖人的一個創新主題。尤其,他寫了許多有關信德的事。某位現代的專家曾說,只有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能與他比美。但若望說的是信德,而非信仰的真理。他說的基督,是所相信的那位,是所愛的那位,是心愛的。他的神祕經驗是超德的生活。他相當保守,甚至懷疑神祕現象。聖女大德蘭逝世後,她的著作迅速流傳,她的個人神恩有被視為加爾默羅會的一般聖召的危險,傾向於製造奇特和感性的氣氛。若望必須緊急剎車。他的著作深入的主題,可稱之為,祈禱是寧靜、以愛注視天主,當時這樣的論述不僅少有,且幾乎被視為危險。
聖若望的著作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詩。開始時並無註解,很快即被詠唱;時至今日,在西班牙常有新創作的樂曲配以原文詩。此外,若望寫了許多簡短、實際的格言,並註明「勤加閱讀」。第三是他的大論著:《攀登加爾默羅山》(The Ascent of Mount Carmel)、《黑夜》(The Dark Night)、《愛的活焰》(The Living Flame of Love)和《靈歌》(The Spiritual Canticle)。大部分是詩的註解。一六一八年,西班牙首次出版他的作品,書名《黑夜》。或許要歸因於這個事實,若望已被視為哀傷和充滿痛苦的聖歌手,這特別和他的牢獄經驗有關。但若望不是在監獄中寫<黑夜>,他是在如花似錦的大自然、在明朗的天空下寫成<黑夜>。獄中寫的神祕愛情詩是<靈歌>。後來,聖人常以托利多的牢獄經驗作為開玩笑的題材。例如,有一次他說,他被鞭打超過三十九下,因為他不是羅馬公民(聖保祿宗徒為羅馬公民,受法律保障,鞭刑不得超過四十下。)。他從未責備或抱怨苦待他的那些人。我們必須強調,同會兄弟加給他的九個月的牢獄生活,若望所經歷的實在不是黑暗時期。聖人自己說,<靈歌>是在天主的光照影響下,也是在愛情洋溢中寫成的。
若望給我們的基本教導是什麼?什麼是他精神遺產的基石?在今日,他對榮福聖三的思想,比他的實際教導更吸引人。他常舉行特敬聖三的彌撒,有次他說:「聖三是天堂上最大的聖者。」我們也該提及他特別敬愛聖母。最重要的,他教導人如何將整個生命導向默觀。藉本性、陶成及恩寵的引導,若望是一位完全的默觀者。對他而言,默觀不是某個祈禱境界,而是根本又全方位地接納他的生命。就是有能力時常注視天主的聖容;在痛苦中注視,但不只痛苦時如此。對他而言,大自然的經驗和與人相遇,是很重要的方法。第三,聖人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是善良的生活方式,散發慈善和謙虛的光輝。有次若望談及某位嚴苛的長上時說道:「在異教徒中,我們也能找到那種嚴厲。」當長上認為應當處罰時,弟兄們應設法求情,使長上慈悲為懷。由於若望的實際護理經驗,聖人常親自照顧修院中的病人,且充滿溫馨和歡喜。加爾默羅會生活方式的更深特質,若望視之為獨居的靜默、空間和時間,及在修會和教會內度團體生活。
推薦者
赤足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宮高德神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大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本書作者專研聖十字若望時,辨識出所有衍用的傳統觀念,也建立了聖人的學說體系,他從精細的解析中,透徹知曉聖十字若望所有的措辭用語,以探求根本的答案。作者至極誠摯的研讀,使他的詮釋備受推崇――赤足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本書為廣大渴求靈修成長的人們,打開了聖十字若望的生命內涵,有如一盞明燈,照亮在靈修路途中摸索前進的人――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宮高德神父
◎本書作者談經歷則坦然交代,論生平則絲絲入扣,講理論則井然有序,評詩篇則入木三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特別強調聖人之為「愛的聖師」,他雖身如槁木,卻心懷愛火。――台大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聖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被重新發現。不只在修會,而且是整個教會,甚至連教會外的各式團體,還有非基督信仰的人士。人們認為他是一個尋求生命更深特質與意義的嚮導。然而一般人研讀聖十字若望的著作時,總覺得枯燥難讀、深奧且無法理解,因而覺得他是一個深不可測、嚴肅不可親近的人。台灣專研聖十字若望的關永中教授認為,「要研究聖十字若望的著作,須先閱讀他的詩作;要閱讀他的詩,須先了解他的人。因為他的學理全然引申自他的詩句;他的詩句全然孕育自他的生平。」本書作者路易斯神父是聖十字若望靈修研究的權威,他從聖十字若望的當代意義出發,首先在第一章給我們描繪了聖人的生平樣貌,做為我們接下來閱讀聖人教導核心的出發點。隨後以聖人的著作――《黑夜》、《靈歌》、《攀登加爾默羅山》穿插其生命境遇與生活實例,生動地講述聖人的教導。
◎為什麼聖十字若望的用字譴詞如此細膩謹慎,甚至喜歡使用組合文字來表達雙重涵意,他要表達什麼不一樣的靈修意義?
◎在聖十字若望瀕臨生存絕境時,他是如何依靠著信德的雙重作用來呼吸?
◎什麼是「被虐待狂」的修持法,為什麼聖十字若望特別推崇?
◎聖人特別看重以「人」為靈修生活的媒介,他也說Nada、Nada、Nada(棄絕一切)才是與主結合的捷徑,到底怎樣才能做到以心役物而不役於物呢?
◎什麼是愛 ?什麼是歡愉的感受?怎麼樣的情感是錯亂的?將這些辨別清楚為什麼對靈修生活那麼重要 ?
聖十字若望是神祕神學家,可是卻相當具有人味,一點也不道貌岸然;當<黑夜>詩出版時,他被視為哀傷和痛苦的聖歌手,但這詩卻是在晴空萬里、如花似錦的大自然中寫成的;當他被關在監牢受苦時,所寫的卻是愛情洋溢的詩<靈歌>。
對於聖十字若望我們還有多少誤解或是不解?
跟隨路易斯神父的指引,我們彷彿觸摸到聖十字若望本人,並能掌握到他的靈修真義。
目錄
推薦序一 中譯再版代序 台大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推薦序二 密契的結合與信仰的提升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宮高德神父
推薦序三 那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 呂玉貞
作者簡介 加爾默羅靈修使徒 赤足加爾默羅會前總會長 Luis Arostegui
前言
第一章 聖十字若望是誰?
教人讀書寫字,而非神魂超拔
姊妹比弟兄更懂他
他書寫祈禱,不是寫書
第二章 聖十字若望,被愛占有的人
被愛占有
捨棄得多,愛得更純粹
靈修生活的進程
第三章 他不教靈修學,他活出來
聖十字若望的信德
信德的中心:天主的奧祕
在基督內的啟示
信德之光:信者的心態
在信德中相遇
第四章 經由愛而轉化
聖十字若望個人的愛德
超德基礎:我們被造是為了愛
錯亂的情感:欲望、渴望
意志的愛
神化的愛
第五章 使用媒介
超德生活中的媒介
聖十字若望個人使用的媒介
以感官作為媒介及其克修
神祕經驗中媒介的角色
第六章 收斂心神和歸返內心
聖十字若望時代,神修語詞中「收斂心神」的觀念
今日重新發現收斂心神
超德的收斂心神
心理學的歸返內心
習慣性的收斂心態
以愛注視天主
附錄:聖十字若望與私人啟示
作者引言
聖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被重新發現。真是這樣,不只在修會,而且是整個教會,甚至連教會外的各式團體,還有非基督信仰的人士。他被視為尋求生命更深特質與意義的嚮導。
身為加爾默羅會兄弟姊妹的我們,想到他是我們當中的一位,這是個很大的喜樂。那麼,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問,是什麼引導這位聖人進入修會,及他如何度修會的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幫助我們了解他的著作。然而,回答這個問題卻不是件簡單的事。他不像亞味拉的聖女大德蘭,或里修的聖女小德蘭,因為他沒有寫所謂自傳的書。在著作中,他也從不談自己。許多沒有留下的記錄,對今日的我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寫下的東西,後來也被損毀了。不過,這份靜默和沉靜,反而完整地保持了聖十字若望的特質,及他整個生命的意涵:這是他內在靜默的一個面向。
由於我們對他的傳記所知甚少,我們易於聯想若望是個專業作家,這完全是誤解。他在修會內和會士們共度真正的團體生活。他尋求與努力度默觀生活的人交往,他的著作無非是這個修行的流露。因此,他的靈修生活包含全部的因素:默觀、團體生活、教導、操作、獨居和展望遠方傳教。若望完全深入加爾默羅會生活的各個幅度。他不僅富於才幹,也常隨時待命為人服務,不僅講道理和聽神功時如此,連在花園和建築工地時也抱相同的態度。他正是我們今日所謂的「完全付出」、隨時待命、腳踏實地和接近生命的人,他的著作正是從這樣的生命抒發出來的。他確實特別關心他所認識的人,即具體的人。他沒有帶領他們進入神祕主義的神魂超拔,卻常常只教導教會的要理,例如對待身分卑微的人,他也教他們讀書寫字。
聖若望的著作應被視為他在修會中口述教導的延續。他自己認為寫作本身居於他價值表的末位。但他已有良好的準備從事論著。若望的文化涵養普遍廣泛,非常完整,又獲益於他在藝術和護理上有過多方經歷。他在撒拉曼加接受了極好的教育。個人的豐富經驗、修會十二年的教導和牧靈工作,使他尚未著手著作時已獲得完整豐富的陶成。他並非以教育學的觀點寫作,他的論述是他內心經驗的迸發;他的著作可謂聖三光榮頌,意即獻給天主的著作,不是為發表,也不是為了人而寫的。這是祈禱的書,而不是關於祈禱的書--或至少可說二者兼有。
一九二六年,聖十字若望被宣封為教會聖師 (Doctor of the Church)。大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前,關於聖十字若望該被稱為教會聖師或本會導師,曾掀起一場爭論。若望確實未曾寫下任何加爾默羅會生活的論著,也不曾註解《會規》或《會憲》。他同樣沒有論述其他的古典論題,如倫理道德、聖事、聖母學。由此可見,若望實在不合乎十六世紀的時潮。他那世紀偉大的作家們已逝世,業已停止著作,大德蘭亦然。
當時西班牙文學作品中,有關靈修生活的著作,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合計一起的其他科學。若望不想重複別人已經說過;反之,他有意補充其缺。他總是關心那最本質的。他的大主題常是圓滿的基督徒人性生活。他看加爾默羅會士,首先是天主的子女,而不是赤足加爾默羅會士,或禁地的隱修女。不過,他常以加爾默羅會士自居,寫給加爾默羅會士。他作詩題獻給他們。但他始終考慮到所有的基督徒;眾人都被邀請閱讀和品嘗他的書。最重要的,他希望在著作中教導人如何度三超德的生活。透過信德、望德和愛德,這是天主與人之間存在性的關係。
推薦序
那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 呂玉貞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我和二位菲律賓朋友一起到西班牙的塞谷維亞,事先我們並沒有作任何觀光功課,我們是為聖師十字若望而去的,因為他的棺槨就在那裡。到了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座由河川、綠蔭、城堡所組成的美麗小山城,而且還是個頗負盛名的古城。
登上進堂的階梯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側一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很是醒目。
聖師的靈柩就放在側殿,高高的放置在一塊大理石基台上,正前方有個祭台。當時是午後二時,正有一位年輕的神父在舉行聖祭,輔祭的是一位更年輕的執事,有二位教友參與彌撒。寧靜,正是當時的氛圍。
彌撒後,我靜坐於堂內,凝視著聖人的棺槨,雖已在這裡待了好一陣子了,但還是很難分辨眼前的是真實?還是夢境?
二○一三年七月,我在彰化靜山首次看到聖師十字若望的書,第一本閱讀的是《兩種心靈的黑夜》,他那驚人的信德及專注的真愛,讓我不禁要問:「這是怎樣的一個人?竟可以如此看透真相!心靈可以如此自由!」此後,我陸續閱讀了所有他和聖師大德蘭及相關的書。
從書中得知,這是二位非常重視友誼的聖人,此後,我不管到那裡,行李中一定有他們二人的書,像與好友同行一樣,除了他們的教導提供了我旅程中不絕的靈性養分及心靈的提昇外;許多因他們的存在而帶來的驚喜,也總是在預料之外出現。
二○一五年八月的西班牙的朝聖之旅就是其一:原本只是暑期法國的短期進修,因朋友發現我熱愛二聖,而主動提出在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的禧年,陪我走一趟西班牙的朝聖之旅。
初到亞味拉已深夜,第二天清晨走出小旅館,走沒多久,仰頭看到建築物上的幾個大鳥巢,鳥巢之大前所未見。我馬上想到,十字若望在《攀登加爾默羅山》書中,談到來自壞習慣的小罪時,曾提到一個小鳥的譬喻,寫道:「小鳥被細線或粗線綁住,並沒有差別。因為,即使是細線,小鳥被困住,與綁在粗繩上完全一樣,小鳥無法掙脫細線,展翅高飛。細線較易掙斷,這是真的,然而,無論如何容易,不先掙斷,小鳥仍然不能飛翔。」(山1.11.4)讀到這裡,當時我心頭曾掠過一個問號:「世上有那種粗繩、細繩都可綁住的『小鳥』嗎?」看到那宛如茅草屋大的鳥巢,我可以想像當年十字若望看著大鳥巢或飛翔的「小鳥」時,他心中惦記的,是如何協助一個被捆綁的靈魂,重獲他一再關注的心靈自由。
聖十字若望是教會聖師,也是著名的靈修大師,在此之前我雖然沒看過他的書,但他的教導卻是很早就已出現在我的信仰陶成中,只是當時教導我的人不一定提到他的名字,更可能的是,曾提到他的名字,但我因為太陌生而沒印象。
在我學習祈禱的過程中,就不乏被教導:寧靜祈禱、信德祈禱、默觀祈禱;不要重視感覺、神慰,有,很好!感謝天主;沒有,天主一樣在;信仰不可依賴感覺;……等等。因此,當我開始看十字若望的書時,發現有許多的概念是早就存在的、熟悉的,因此,共鳴不斷。
聖師十字若望的「以人為中介」的教導,也影響我頗深。很早我就被教導:生活中的重要決定或有疑慮的事,要請教明智而可信任的人。就如費德立克.路易斯神父在本書所提的「沒有得到人的肯定和証實,天主所賜予的神祕恩寵不會生效。」因為聖師如是說:「天主不希望有人單憑自己,相信個人的經驗來自天主,或沒有透過教會或聖職人員,而確認或肯定它們。因為對這樣孤單者的心,天主不會賦予真理的明晰和確認。」(山2.22.11)
很慶幸最終可以接觸到聖師的四大名著的中文新譯本(以下由星火文化出版):《攀登加爾默羅山》、《兩種心靈的黑夜》、《聖十字若望的靈歌》、《愛的活焰》,讓我對聖師的教導不再是領略片段,而是更詳細且完整。
在接觸聖師的中文譯本時,意外發現幾本非常可喜的小書,作者大多出自聖師聖十字若望和大德蘭的嫡傳——加爾默羅聖聖衣會的男、女會士。
英國依恩.瑪竇神父的《天主的撞擊》;日本奧村一郎神父的《祈禱的美麗境界》;英國瑪麗.麥克瑪修女的《走進倫敦諾丁丘的隱修院》;還有出自西班牙會士的本書﹙以上均由星火文化出版﹚;台灣加爾默羅聖衣會修女來台史、訪談及其他資料,則收在林保寶先生編著的《用靜默擁抱世界》。
身為受惠者之一,我覺得必須一提的是,台灣加爾默羅聖衣會的修女們,為了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早在二十幾年前即著手翻譯她們的會父、會母的著作。為了更貼近原著,譯者甚至不惜下苦功修習西班牙文,此番用心確實也得到天主豐沛的降福;加上譯者自身得自加爾默羅的修行經驗,譯文順暢且深廣度兼具的靈修鉅著新譯本,經由星火文化出版,一本一本陸續在各地上架,不只是基督徒,就連一般國人都可近身接觸,讓四百多年前二聖的靈修經典、與他們當代男女弟子的熱誠與實踐,安靜的走進台灣社會人群中,甚至步入各處華人團體。
這些見證小書,雖然表述的風格各異、對象不同,相同的則是充盈著他們愛主的熱情和因愛人而生的福傳向度。
推薦序一
中譯再版代序
台大哲學系 關永中教授
有位篤信佛教的學生,在選修過聖十字若望神祕學課程後,自然而然地向不同宗教背景的朋友們分享道:「基督信徒的靈修,在乎與上主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乍聽之下,他們似乎有點錯愕,向來活在渡眾生、證真如、得上智的東方傳統脈絡下,好似不容易一下子調息過來作考量。但漸而終能體認到那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及其造化可被濃縮為一個「愛」字;這點恰好被聖十字若望的著作所點化。
然而,要研究聖十字若望的著作,須先閱讀他的詩作;要閱讀他的詩,須先了解他的人。他的學理全然引申自他的詩句;他的詩句全然孕育自他的生平。固然,人物傳記,可以華而不實,也可以質樸無文,唯獨路易斯神父所作的描述,卻剛剛恰到好處:談經歷則坦然交代,論生平則絲絲入扣,講理論則井然有序,評詩篇則入木三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尤強調聖人之為「愛的聖師」,他雖身如槁木,卻心懷愛火;讀其行文,恰如親見聖人風範。驟聞此書中譯再版,欣喜之餘,特此大力推薦,但願人手一本,以廣流傳。
密契的結合與信仰的提升
宮高德神父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愛,永遠不會滿足》一書的重點,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為我們論述一般人十分陌生的神祕主義,把信友的生活本質,從跟隨基督的靜態學理,轉化成在基督內生活的動態實踐,使人們深刻體驗到基督在我們內生活,「與基督結合」就是基督徒生活的極致和頂峰。
聖十字若望這位十六世紀最偉大的神祕學家,把神祕結合的經驗描述的淋漓盡致,也教導我們靈性的覺醒,無論是漸悟或者頓悟,在心靈深處實質上覺察到自己為天主所愛、所屬,才能以皈依的行動把自己結合在天主內,正如聖保祿宗徒在《迦拉達人書》二章上,那句大家都能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言:「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
《若望福音》第十七章,全章短短的二十八節就是「神祕學」的泉源,若望宗徒在長久的「默觀祈禱」中,深刻體驗到耶穌救恩的豐盛,「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耶穌的自我祭獻犧牲,完成了天主的許諾和永恆神聖計畫。
在學理探討上,把此種靈修歸屬於「一體模式」類型,與「位格模式」有所區分。「一體模式」很富有東方靈修色彩,耶穌有亞洲人的血統,宣講天國的喜訊自然流露出傳統文化的思考特色。若望宗徒得到完整的天國啟示,給我們這麼清楚的傳授和描述,但是一般人卻對「默觀祈禱」幾乎沒有接觸過,經常因無知而忽略,更錯失這份教會靈修的瑰寶,無從珍惜而浪費了這份信仰上的資產。
「神祕學」是靈修神學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把信仰上的神祕體驗和現象,做系統的架構講解和思路整合,給後學者較清楚的導引。從教父時期起,為表達《聖經》中的奧祕含意,以及基督在聖事中的奧祕臨在,使人對天主有真實的認識;並藉著默觀祈禱,經過感官的淨化與心靈光照,進而能完全與天主密切結合的境界。
有關人們對尋找天主、並體會天主旨意的向上之道,就是神祕神學,我們必須藉著無法言傳的默觀,才能獲得直接的認知;就如在《心靈的黑夜》第二篇上,聖十字若望提到:默觀就是神祕的神學,神學家也稱之為隱密的智慧。聖多瑪斯說,此種智慧是天主藉其聖愛直接通傳傾注於人的靈魂。因此,十字若望教導我們,此種知識是與至高光明榮耀密切結合的果實,超越一切人間的智慧,絕對真光明照人的靈魂,使其完全沉浸於天主的愛情海洋,高深浩瀚無可測量。
經由本書的講解,可以確定的是:神祕生活的體驗完全超越人的能力,天主直接和人的靈魂接觸,使人感受到祂的臨在,人只能感恩的接受,漸漸能加深「信望愛」三超德,讓人深受吸引而無法忘懷,體會到最深的平安愉悅、甘飴滿足,天主的親臨必能提升人的靈魂成長,由淺入深、由部分而整體、由短暫到連續、由偶然到永恆,攀登到「止於至善」進入「天人合一」之生命的圓融幸福。
從路易斯神父的講稿中,給我們揭露了聖十字若望的真實生活體驗,使我們更加認識聖人明顯的超然物外和坐忘,以及多方的愛人熱誠,不斷的自我付出為服事近人。聖人也熱愛軟弱的教會,即是基督的肢體,聖人的渴望承受痛苦和辛勞使人印象深刻,他也熱切地尋求人靈的皈依和聖化,讓我們看到「甘願為弟兄姊妹的利益而付出一切」的榜樣,只因聖人如此的收斂心神、全心擁有基督。
這本書經由新竹芎林天上之主隱修院的精心翻譯並出版,必定受到華語讀者的歡迎,為廣大渴求靈修成長的人們,打開了聖十字若望的生命內涵,有如一盞明燈,照亮在靈修路途中摸索前進的人,因而很樂意為之序。
推薦序三
那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
呂玉貞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我和二位菲律賓朋友一起到西班牙的塞谷維亞,事先我們並沒有作任何觀光功課,我們是為聖師十字若望而去的,因為他的棺槨就在那裡。到了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座由河川、綠蔭、城堡所組成的美麗小山城,而且還是個頗負盛名的古城。
登上進堂的階梯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側一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很是醒目。
聖師的靈柩就放在側殿,高高的放置在一塊大理石基台上,正前方有個祭台。當時是午後二時,正有一位年輕的神父在舉行聖祭,輔祭的是一位更年輕的執事,有二位教友參與彌撒。寧靜,正是當時的氛圍。
彌撒後,我靜坐於堂內,凝視著聖人的棺槨,雖已在這裡待了好一陣子了,但還是很難分辨眼前的是真實?還是夢境?
二○一三年七月,我在彰化靜山首次看到聖師十字若望的書,第一本閱讀的是《兩種心靈的黑夜》,他那驚人的信德及專注的真愛,讓我不禁要問:「這是怎樣的一個人?竟可以如此看透真相!心靈可以如此自由!」此後,我陸續閱讀了所有他和聖師大德蘭及相關的書。
從書中得知,這是二位非常重視友誼的聖人,此後,我不管到那裡,行李中一定有他們二人的書,像與好友同行一樣,除了他們的教導提供了我旅程中不絕的靈性養分及心靈的提昇外;許多因他們的存在而帶來的驚喜,也總是在預料之外出現。
二○一五年八月的西班牙的朝聖之旅就是其一。原本只是暑期法國的短期進修,因朋友發現我熱愛二聖,而主動提出在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的禧年,陪我走一趟西班牙的朝聖之旅。
初到亞味拉已深夜,第二天清晨走出小旅館,走沒多久,仰頭看到建築物上的幾個大鳥巢,鳥巢之大前所未見。我馬上想到,十字若望在《攀登加爾默羅山》書中,談到來自壞習慣的小罪時,曾提到一個小鳥的譬喻,書上寫道:「小鳥被細線或粗線綁住,並沒有差別。因為,即使是細線,小鳥被困住,與綁在粗繩上完全一樣,小鳥無法掙脫細線,展翅高飛。細線較易掙斷,這是真的,然而,無論如何容易,不先掙斷,小鳥仍然不能飛翔。」(山1.11.4)讀到這裡,當時我心頭曾掠過一個問號:「世上有那種粗繩、細繩都可綁住的『小鳥』嗎?」看到那宛如茅草屋大的鳥巢,我可以想像當年十字若望看著大鳥巢或飛翔的「小鳥」時,他心中惦記的,是如何協助一個被捆綁的靈魂,重獲他一再關注的心靈自由。
聖十字若望是教會聖師,也是著名的靈修大師,在此之前我雖然沒看過他的書,但他的教導卻是很早就已出現在我的信仰陶成中,只是當時教導我的人不一定提到他的名字,更可能的是,曾提到他的名字,但我因為太陌生而沒印象。
在我學習祈禱的過程中,就不乏被教導:寧靜祈禱、信德祈禱、默觀祈禱;不要重視感覺、神慰,有,很好!感謝天主;沒有,天主一樣在;信仰不可依賴感覺...等等。因此,當我開始看十字若望的書時,發現有許多的概念是早就存在的、熟悉的,因此,共鳴不斷。
聖師十字若望的「以人為中介」的教導,也影響我頗深。我從很早就被教導:生活中的重要決定或有疑慮的事,要請教明智而可信任的人。就如費德立克.路易斯神父在本書所提的「沒有得到人的肯定和證實,天主所賜予的神祕恩寵不會生效。」因為聖師如是說:「天主不希望有人單憑自己,相信個人的經驗來自天主,或沒有透過教會或聖職人員,而確認或肯定它們。因為對這樣孤單者的心,天主不會賦予真理的明晰和確認。」(山2.22.11)
很慶幸最終可以接觸到聖師的四大名著的中文新譯本(以下由星火文化出版):《攀登加爾默羅山》、《兩心靈的黑夜》、《聖十字若望的靈歌》、《愛的活焰》,讓我對聖師的教導不再是片段,而是更詳細且完整。
在接觸聖師的中文譯本時,意外發現幾本非常可喜的小書,作者大多出自聖師聖十字若望和大德蘭的嫡傳--加爾默羅聖衣會的男、女會士。
英國依恩.瑪竇神父的《天主的撞擊》;日本奧村一郎神父的《祈禱的美麗境界》;英國瑪麗.麥克瑪修女的《走進倫敦諾丁丘的隱修院》;還有出自西班牙會士的本書(以上由星火文化出版);台灣加爾默羅聖衣會修女來台史、訪談及其他資料,則收在林保寶先生編著的《用靜默擁抱世界》。
身為受惠者之一,我覺得必須一提的是,台灣加爾默羅聖衣會的修女們,為了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早在廿幾年前即著手翻譯她們會父、會母的著作。為了更貼近原著,譯者甚至不惜下苦功修習西班牙文,此番用心確實也得到天主豐沛的降福;加上譯者自身得自加爾默羅的修行經驗,譯文順暢且深廣度兼具的靈修鉅著新譯本,經由星火文化出版,一本一本陸續在各地上架,不只是基督徒,就連一般國人都可近身接觸,讓四百多年前二聖的靈修經典、與他們當代男女弟子的熱誠與實踐,安靜的走進台灣社會人群中,甚至步入各處華人團體。
這些見證小書,雖然表述的風格各異、對象不同,相同的則是充盈著他們愛主的熱情和因愛人而生的福傳向度。
望著案上一系列二聖及相關的中文譯作,我彷彿又看到塞谷維亞那棵結實纍纍的美麗梨樹。
內文試閱
聖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被重新發現。真是這樣,不只在修會,而且是整個教會,甚至連教會外的各式團體,還有不是基督信仰的人士。他被視為尋求生命更深特質與意義的嚮導。
身為加爾默羅會兄弟姊妹的我們,想到他是我們當中的一位,這是個很大的喜樂。那麼,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問,是什麼引導這位聖人進入修會,及他如何度修會的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幫助我們了解他的著作。然而,回答這個問題卻不是件簡單的事。他不像亞味拉的聖女大德蘭,或里修的聖女小德蘭,因為他沒有寫所謂自傳的書。在著作中,他也從不談自己。許多沒有留下的記錄,對今日的我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寫下的東西,後來也被損毀了。不過,這份靜默和沉靜,反而完整地保持了聖十字若望的特質,及他整個生命的意涵:這是他內在靜默的一個面向。
教讀書寫字、不教神魂超拔
若望早年經由二條途徑接受陶成和教育:護理病人,及求學於撒拉曼加大學(Salamanca University)。他走向加爾默羅會的路並非平坦大道。因為先有醫院神職,後有耶穌會士都想拉攏他。四年求學時期過後,若望陷入一個危機。他在撒拉曼加大學中全神貫注研讀功課,覺得所學的神學理論和實際生活格格不入。當若望會晤聖女大德蘭時,他正面臨轉入加杜仙會(Carthusians)的心境。聖女大德蘭認為,他可在革新的加爾默羅會中尋獲心靈所渴慕的,她便勸服了若望繼續留在加爾默羅會。
由於我們對他的傳記所知甚少,我們易於聯想若望是個專業作家,這完全是誤解。他在修會內和會士們共度真正的團體生活。他尋求與努力度默觀生活的人交往,他的著作無非是這個修行的流露。因此,他的靈修生活包含全部的因素:默觀、團體生活、教導、操作、獨居和展望遠方傳教。若望完全深入加爾默羅會生活的各個幅度。他不僅富於才幹,也常隨時待命為人服務,不僅講道理和聽神功時如此,連在花園和建築工地時也抱相同的態度。他正是我們今日所謂的「完全付出」、隨時待命、腳踏實地和接近生命的人,他的著作正是從這樣的生命抒發出來的。他確實特別關心他所認識的人,即具體的人。他沒有帶領他們進入神祕主義的神魂超拔,卻常常只教導教會的要理,例如對待身分卑微的人,他也教他們讀書寫字。
姊妹比弟兄更懂他
我們的會父,聖十字若望,是德蘭革新修會的父親、老師和嚮導。他是會母所信任的人,但他從未做過會母的長上。終其一生,甚至位居省會長時,仍有上司凌駕他。我們幾乎無法稱他是赤足加爾默羅會的協創者--這名稱其實更適於組織管理革新修會的古嵐清(Jerónimo Gracían Dantisco)--但若望是修會的告解神師、靈修嚮導、陶成者和指導者。他是加爾默羅會精神的喚醒者。由此觀之,他理當被尊為會父。他甚至稱聖女大德蘭為「我的女兒」,雖然會母比他年長許多;會母也說若望是「我靈魂的父親」。若望也稱聖女大德蘭為「我們的會母德蘭」。
每當若望接受任職,他使之變為靈修陶成和指導。他擅長口授教導。他的神恩是交談、對話。他善於長時聆聽。他的回答來自親身經驗,絕非由書本而來。因而給人確信,產生力量和果實。為這種交談,他常預備好隨時被打擾。另一方面,他總不推辭普通的日常工作。有次他擔任某會院的院長,該院前五任院長致力於供應用水毫無成效。若望僅建造一導水管即告功成。他的價值層次中,寫作確實居於最末。我們真幸運,他竟然寫了些東西,且流傳至今。像這樣的作者,即今日所謂的「神祕家」。
作為靈修生活的老師,無疑地,十字若望和赤足加爾默羅會隱修女有極靠近的關係。早年,他的同會弟兄幾乎將他逐出修會;透過修女們的協助,他得以繼續留在會中,且茁壯深入修會。我們已提了聖女大德蘭和她的影響。且有數位院長姆姆以財物資助他成為革新加爾默羅會士。托利多(Toledo)脫險後,加爾默羅會隱修女庇護他,照顧他的健康。珍視愛惜若望著作的也是她們,並予以出版。至於若望,他偏愛關照修女們的靈修。在降生隱院任告解神師時,他陶成了整個團體。脫離監獄後,托利多修女們首先聽到他的詩。他與貝雅斯(Beas)、革拉納達 (Granada)、塞谷維亞(Segovia)三地的修女有很溫暖的關係。他和加爾默羅隱修女的相遇,不斷賦予他靈感。甚至現今時代,當聖若望仍極不被同會兄弟熟知時,依然是修女們瞭解他、認識他且奉他為導師,如里修聖女小德蘭、狄榮的聖三麗沙 (Elizabeth of Dijon)、艾笛.思坦 (Edith Stein)。
但十字若望仍繼續不被瞭解。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是枯燥和沒有人情味;它們有些太難、太神祕了。(如果十字若望描述自己身體、心靈、神祕的經驗,他勢必成為今日暢銷書的作家……!)這一切是聖人靜默的一面。他確信凡內在經驗的事都有意義,並造成人從未覺察的外在效果。他不認為自己投身於某事是「為了什麼……」;他沒有「為了作見證」或「為了給人標記」,而力圖做個會士和神祕家。與基督同處的生活本身即是見證和標記。在他看來,書寫記錄是非常次要的事。若望和耶穌.安納姆姆(Mother Ana de Jesus)之間連繫著很深的信任和友誼關係。如果安納姆姆選擇講述彼此的關係,今日的她必是若望聖師內在生活的特優見證人。但她選擇了靜默;也許她必須給若望這個許諾。
他書寫祈禱,不是寫書
聖若望的著作應被視為他在修會中口述教導的延續。他自己認為寫作本身居於他價值表的末位。但他已有良好的準備從事論著。若望的文化涵養普遍廣泛,非常完整,又獲益於他在藝術和護理上有過多方經歷。他在撒拉曼加接受了極好的教育。個人的豐富經驗、修會十二年的教導和牧靈工作,使他尚未著手著作時已獲得完整豐富的陶成。他並非以教育學的觀點寫作,他的論述是他內心經驗的迸發;他的著作可謂聖三光榮頌,意即獻給天主的著作,不是為發表,也不是為了人而寫的。這是祈禱的書,而不是關於祈禱的書--或至少可說二者兼有。
一九二六年,聖十字若望被宣封為教會聖師 (Doctor of the Church)。大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前,關於聖十字若望該被稱為教會聖師或本會導師,曾掀起一場爭論。若望確實未曾寫下任何加爾默羅會生活的論著,也不曾註解《會規》或《會憲》。他同樣沒有論述其他的古典論題,如倫理道德、聖事、聖母學。由此可見,若望實在不合乎十六世紀的時潮。他那世紀偉大的作家們已逝世,業已停止著作。大德蘭亦然。當時西班牙文學作品中,有關靈修生活的著作,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合計一起的其他科學。若望不想重複別人已經說過;反之,他有意補充其缺。他總是關心那最本質的。他的大主題常是圓滿的基督徒人性生活。他看加爾默羅會士,首先是天主的子女,而不是赤足加爾默羅會士,或禁地的隱修女。不過,他常以加爾默羅會士自居,寫給加爾默羅會士。他作詩題獻給他們。但他始終考慮到所有的基督徒;眾人都被邀請閱讀和品嘗他的書。最重要的,他希望在著作中教導人如何度三超德的生活。透過信德、望德和愛德,這是天主與人之間存在性的關係。
超德生活:這是聖人的一個創新主題。尤其,他寫了許多有關信德的事。某位現代的專家曾說,只有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能與他比美。但若望說的是信德,而非信仰的真理。他說的基督,是所相信的那位,是所愛的那位,是心愛的。他的神祕經驗是超德的生活。他相當保守,甚至懷疑神祕現象。聖女大德蘭逝世後,她的著作迅速流傳,她的個人神恩有被視為加爾默羅會的一般聖召的危險,傾向於製造奇特和感性的氣氛。若望必須緊急剎車。他的著作深入的主題,可稱之為,祈禱是寧靜、以愛注視天主,當時這樣的論述不僅少有,且幾乎被視為危險。
聖若望的著作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詩。開始時並無註解,很快即被詠唱;時至今日,在西班牙常有新創作的樂曲配以原文詩。此外,若望寫了許多簡短、實際的格言,並註明「勤加閱讀」。第三是他的大論著:《攀登加爾默羅山》(The Ascent of Mount Carmel)、《黑夜》(The Dark Night)、《愛的活焰》(The Living Flame of Love)和《靈歌》(The Spiritual Canticle)。大部分是詩的註解。一六一八年,西班牙首次出版他的作品,書名《黑夜》。或許要歸因於這個事實,若望已被視為哀傷和充滿痛苦的聖歌手,這特別和他的牢獄經驗有關。但若望不是在監獄中寫<黑夜>,他是在如花似錦的大自然、在明朗的天空下寫成<黑夜>。獄中寫的神祕愛情詩是<靈歌>。後來,聖人常以托利多的牢獄經驗作為開玩笑的題材。例如,有一次他說,他被鞭打超過三十九下,因為他不是羅馬公民(聖保祿宗徒為羅馬公民,受法律保障,鞭刑不得超過四十下。)。他從未責備或抱怨苦待他的那些人。我們必須強調,同會兄弟加給他的九個月的牢獄生活,若望所經歷的實在不是黑暗時期。聖人自己說,<靈歌>是在天主的光照影響下,也是在愛情洋溢中寫成的。
若望給我們的基本教導是什麼?什麼是他精神遺產的基石?在今日,他對榮福聖三的思想,比他的實際教導更吸引人。他常舉行特敬聖三的彌撒,有次他說:「聖三是天堂上最大的聖者。」我們也該提及他特別敬愛聖母。最重要的,他教導人如何將整個生命導向默觀。藉本性、陶成及恩寵的引導,若望是一位完全的默觀者。對他而言,默觀不是某個祈禱境界,而是根本又全方位地接納他的生命。就是有能力時常注視天主的聖容;在痛苦中注視,但不只痛苦時如此。對他而言,大自然的經驗和與人相遇,是很重要的方法。第三,聖人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是善良的生活方式,散發慈善和謙虛的光輝。有次若望談及某位嚴苛的長上時說道:「在異教徒中,我們也能找到那種嚴厲。」當長上認為應當處罰時,弟兄們應設法求情,使長上慈悲為懷。由於若望的實際護理經驗,聖人常親自照顧修院中的病人,且充滿溫馨和歡喜。加爾默羅會生活方式的更深特質,若望視之為獨居的靜默、空間和時間,及在修會和教會內度團體生活。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費德立克.路易斯.沙爾華多神父(Federico Ruiz Salvador OCD)
當代聖十字若望靈修研究權威
1933年,費德立克.路易斯.沙爾華多神父(Federico Ruiz Salvador, OCD,以下簡稱費神父)生於西班牙卡斯提,是聖女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的同鄉。1950年,17歲時,在大德蘭的加爾默羅修會誓發聖願。1957年,24歲,被祝聖為神父。他是羅馬德蘭神學院的神學博士,羅馬聖經學院的聖經學碩士,並在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專研信理神學。
畢生的活躍生活中,一直擔任羅馬德蘭神學院和普世母皇學院(Regina Mundi Institute)的信理神學和靈修學的教授。他曾到過許多國家,頻繁發表演講及主持工作坊,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著作等身,發表過許多的文章。從非常年輕時就懷有無比的熱忱,專研並講解偉大的神祕家和靈修大師聖十字若望。
譯者簡介
加爾默羅聖衣會是一個完全獻身於默觀祈禱的修會,祈禱是修會神恩的根源和焦點。一九五四年,加爾默羅會來台建立會院,目前有二座女隱修院,分別在新竹芎林和台北深坑。一九八一年年,加爾默羅男會士開始建立會院於新竹,現今除新竹母院外,增設台北泰山及新加坡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