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倉央嘉措詩歌裡所隱藏的秘義:從凡情中成就佛心

原文書名:


9789869464550倉央嘉措詩歌裡所隱藏的秘義:從凡情中成就佛心
  • 產品代碼:

    9789869464550
  • 系列名稱:

    喚起
  • 系列編號:

    24
  • 定價:

    280元
  • 作者:

    丹增偕樂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70522
  • 出版日:

    20170522
  • 出版社:

    大喜文化
  • CIP:

    226.965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獻給倉央嘉措和你
如何看出倉央嘉措的詩文中,哪一首是古魯(道歌)或者雜魯(情歌)呢!
還有詩文?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宮殿秘密,
在非完全自由的時空裡倉央嘉措想做的到底是什麼?
在歷史中,為何找不到一個叫做瑪頡阿碼的女子?
不要在表面羞怯而內心卻狂野地試探,
本書將解析倉央嘉措詩歌裡所隱藏的秘義,
讓三百餘年來,世間流言未斷……,給你一個最好的解釋。

關於倉央嘉措,後世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歷史上,似乎沒有一位達賴喇嘛在時隔300多年後,他的故事仍然被人們記住且廣為流傳。主要是因為那些關於他圓寂前的事蹟,像隱藏在白雲之上的一片彩色的雲朵。他的一生,充滿入世的悲歡,又飽含出世的殊勝。

他是修行者,也是詩人,更是一位充滿傳奇的達賴喇嘛。

有人說是他的 “情詩”打動了後世的人,也有人說是他二十四歲時的隱化造就了相續的傳奇。但無論如何,那都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從沒有任何事物或人物,會在毫無緣由的情況下被銘記。

在倉央嘉措六十四年的世俗生命中,一半演繹了無常,一半驗證了佛法;這何嘗不是“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慈悲和方便。當然,也有人說他的一生只經歷了二十四個年頭。關於這樣的傳說,不必杯葛究竟。

正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倉央嘉措的情詩所帶給我們的才是珍貴的關鍵。也許世人對藏傳佛教的神秘想像,讓倉央嘉措的生平附著了些許神秘。其實,種種的猜想都是對那樣一位喇嘛的緬懷和尊敬。

關於倉央嘉措的詩歌,之所以動人,是他藉由男女愛戀的凡情,成就一顆剔透的佛心。這也是為何會有人以他的名義寫下了頗具才華的作品。他謎一樣的一生因後世的祝福更加撲朔,或許這正是當時時刻不減的加持,也是倉央嘉措詩歌裡所隱藏的秘義。

目錄
序言           
藏於我眼中的你的淚水   
宮殿裡的秘密       
哭泣的北方        
兒時的夥伴       
青海湖的月亮      
流浪的菩薩 

內文試閱
藏於我眼中的你的淚水

一路走來,在這裡我又聽到你的名字,那是充滿了喜悅與悲傷的往事。從達旺到布達拉,從石門寺到廣宗塔;甚至從紅塵到紅塵,人們都在說著你的名字。如風馬旗飄揚於遼闊的大地,亦如你白色念珠輕觸灰色的門環。
山谷中再無阿媽呼喚阿旺嘉措的迴響,八角街也不再有你跳動法舞的步伐。青海湖邊沒有你瘦弱的背影,阿拉善也再不見你策馬賓士。
你不再歌唱,亦不再誦經。世間沒有阿旺嘉措,也沒有達瓦卓瑪。一切都融入虛空與猜想,俗世無法了知佛心與凡情的別樣。少有人會意你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滿心菩提,卻更希望你是世上最美的情郎。
讓我為你唱誦一段你最熟悉的經文吧!那是你的真心。讓我為你再跳一段金剛舞!那是你的真情。俗世再無遺夢,你一路向北的慈悲,如你親手種下的樹苗,如今已經參天茂盛。俗世再無杯葛,你含淚回眸的祝福,如你在沙漠中示出的泉井,此刻仍涓涓不竭。
我不敢輕易想起你,因暖如春風又毅過須彌。你遠在賢劫之外卻又近在眉前,所以世人只能訛傳了你。這是他們的美意,猶如他們為岩石披上新衣。這是他們的善意,猶如他們撰出瑪姬阿米。世人渴望你能不離,那是法的痕跡;世人渴望你能不棄,詮釋情的緣起。
我總是想起你,旁人無法窺探的秘密。你如夜色中我久違的知己,使我安住空寂。你如寺中的塔文我熟記於心,使我不起妄倪。你如藏於我眼中的淚水,翻騰卻不敢在世間蕩起漣漪。


རང་སེམས་སོང་བའི་མི་དེ།
གཏན་གྱི་མདུན་མར་བྱུང་ན།
རྒྱ་མཚོའི་གཏིང་ནས་ནོར་བུ།
ལོན་པ་དེ་དང་མཉམ་བྱུང།།
心中愛慕的人兒,
若能長相廝守,
勝過從大海深處,
采得奇珍異寶。

這樣的詩文乍一看似乎非常暖心,也很煽情;但事實上只是在就著用世俗的習慣的方便,而表達珍惜緣分和福報的勸告。當然,在當時倉央嘉措也確實遇見過為之傾心的女子。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個年輕且才華橫溢的男子,如果對情感和風情沒有絲毫的動心,那麼所謂修行幾乎是不必要的了。如果已經完全斷除無明煩惱和見思煩惱,那幾乎是沒有任何起心動念的境界,已然是超越十地的菩薩了。
世人對情執和色執(色法,泛指物質)是格外深厚的,但是人們見異思遷的習氣更加深厚。無論是對事物和人物,總有著喜新擱舊的習慣。在佛教的觀念中,忠於真理始終如一是非常重要的。過多的揮霍人情和福報是堅決不可取的,因為人們培養福報是格外不易的。當福報一旦耗盡,所面臨的困境將分外痛苦。


འགྲོ་ཞོར་ལམ་བུའི་སྙིང་ཐུབ།
ལུས་དྲི་ཞིམ་པའི་བུ་མོ།
གཡུ་ཆུང་གྲུ་དཀར་རྙེད་ནས།
སྐྱུར་བ་དེ་དང་འདྲ་བྱུང།།
註定邂逅的姑娘,
身上散發著芳香,
如似白色的松石,
拾起卻又丟在路旁。

很有趣,倉央嘉措並不隱瞞對在拉薩城中那位女子有所動心。詩文也的確對人有所指,但他並沒有任由自己動心或衍生出對對方的情執。於是寫下這一段詩文,旨在告訴世人在修行的途中要仔細觀待,要超越情執。所謂“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最好方法就是共同證道,脫離輪回。從年齡上看,這對倉央嘉措而言是莫大的考驗。但是,有哪一位成就者不是衝破了重重的考驗和誘惑。
在家人很難想像出家人的生活和精神境界,由於信仰和人生觀的不同,所追求的自然也不相同。單純的以在家的世俗觀念理解一個出家人的行為,難免會有偏頗。尤其,在情愛方面,在家人通常以情為主導,而很難周全所謂愛(真正意義上自他相換和利他的慈悲)後果。而情本身是不斷波動,甚至隨時可能因為個人好惡和其他原因瞬間遷變的。所以,人們大多痛苦都是來自於情和情緒的困擾。



ས་དེ་ཁ་ཞུར་གཏིང་འཁྱགས།
རྟ་ཕོ་གཏོང་ས་མ་རེད།
གསར་འགྲོགས་བྱམས་པའི་ཕྱོགས་སུ།
སྙིང་གཏམ་བཤད་ས་མ་རེད།
表面融化的凍土,
不是跑馬的地方;
新結識的秘友,
不能傾訴惆悵。

這一首詩文恰恰是反映了倉央嘉措在佛法修持中,對依止上師和依教奉行態度。他也正是通過這首詩文勉勵其他出家人,這樣的心跡大多修行者清晰明瞭。
生活是一天過了,再過一天,周而復始的一天一天的累積。而人生,有時候並不一定也是這樣。人生的意義是以質考量,生活的經驗通常靠量累積。曾經一段時間,倉央嘉措在佛法上的成就幾乎是一日千里。在那樣的情況下,對佛法的精進是無比勇猛和歡喜的。關於那樣的感覺,如人飲水般的無法言傳。
而文中的秘友,並非是指哪一位姑娘。所謂惆悵是在妙智中所觀照到五蘊皆空,而深知凡夫仍舊執著的悲憫。但不得不客觀的說,這樣的心境也確實是因為某人而生起。但這不是狹隘的個人情感的受識,是以一人而普世的觀念。因為智慧的修行者很清楚:如果要成就一個人,便不能忽略與這個人有關的因緣。


ཁྱི་རྒན་རྒྱའུ་ཟེར་བ།
རྣམ་ཤེས་མི་ལས་སྤྱང་བ།
སྲོད་ལ་ལང་སོང་མ་ཟེར།
ཐོ་རངས་ལོག་བྱུང་མ་ཟེར།།
滿腮須毛的黃狗,
心地比人還機靈;
不要說我夜晚出去,
回來已經黎明。

關於老黃狗,其實是格外嚴肅並且頗有淵源故事。倉央嘉措在酒館中和釀酒姑娘的談話曾被一個僧人偷聽到,並且稟報給了第巴。從此,倉央嘉措被限制出宮。而偷聽倉央嘉措談話的人,卻也是緣起于一個本地名聲狼藉的老婦人地挑撥。凡事都有緣由,那個告密僧人曾經是對釀酒姑娘的仰慕者。善良的姑娘並沒有以委婉地拒絕,同時也是為了顧及對方的名聲便也守口如瓶。她自從逃到拉薩之後,一直小心謹慎。姑娘雖是下人出生,但卻是心靈手巧。姑娘在拉薩的生活除了照顧年邁體弱的熱巴阿爸,其餘時間就在酒館裡幫忙。
她和倉央嘉措一樣,拉薩不是故鄉,心裡的話都化做了一碗碗青稞酒。沸騰了旁人的心,而冷落了自己。多舛的命運使人變得沉默,並非是那人兒的心死了,而是不敢活著。姑娘曾在那個仰慕者表露心跡之前,講述過些許自己的過去。也正是那一次坦誠,才導致了她後來又被莊園主抓了回去。那是倉央嘉措離開拉薩前不久的事情,一個使人潸然落淚的故事。
為了是防止倉央嘉措因百無聊賴偷偷出宮,第巴命人在倉央嘉措的寢宮後面的圍牆開鑿了一扇門。門外是一片坡地,可以供倉央嘉措在那裡練習射卦箭。後門的鑰匙由那個告密者掌管,這是第巴最放心的了。為了兼顧到寢宮夜間的安全,就在後門邊上養了一隻黃褐相間色的獒犬。但是後來倉央嘉措悄悄取得了鑰匙,到拉薩城裡請他的發小連夜照樣打了一把。原來的鑰匙又悄悄地還了回去,從此那扇後門就成了倉央嘉措悄悄去拉薩成的唯一途徑。
老黃狗親眼目睹了倉央嘉措多次在夜裡悄悄地出宮,但從沒有發出聲響。而倉央嘉措也非常感激黃狗,每每回來時也總是給黃狗帶些食物。黃狗很機靈,要麼把食物隱藏的很好,要麼很快地吃掉,從沒有被發現。有時候,在倉央嘉措要出宮之前,若是有什麼動靜,老黃狗也會想方設法的告知倉央嘉措。這樣的默契從未打破,而那只黃狗同樣出生在瓊結。這首詩文並沒有被傳唱,也沒有人知道這是他想要說明入世的方便。


作者簡介


丹增偕樂,字元昶、號牧雲山人;學者、詩人、長期從事佛教藝術研究、鑒賞、藝術品收藏。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