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全新校譯版)

原文書名:When Time Began: The Earth Chronicles V


9789869685757當時間開始:地球編年史第五部(全新校譯版)
  • 產品代碼:

    9789869685757
  • 系列名稱:

    The Other
  • 系列編號:

    KE0019
  • 定價:

    480元
  • 作者:

    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
  • 譯者:

    宋易
  • 頁數:

    352頁
  • 開數:

    17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0413
  • 出版日:

    20200413
  • 出版社:

    新星球-大雁
  • CIP:

    712.1
  • 市場分類:

    命理,堪輿,術數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暢銷全球40年,銷量破千萬冊經典之作!
《地球編年史系列》第五部──人類如何開始測量及計算地球時間?
追溯地球時間與天體時間的緊密關聯

這一次,西琴博士挖掘各地史前巨石陣及古神廟的建造史,探查建築朝向與曆法演變的關係,包括:地球時間與天體時間的關聯、巨石陣的天文觀測功能、蘇美王古蒂亞奉神命建造新廟的過程、埃及曆法的轉變、被流放的神與曆法的關係、隨著白羊宮時代到來的改變……

◎為何各地古文明都知道黃道十二宮的概念?
當初,阿努納奇來到地球之後,為了連接神聖時間(尼比魯繞日一圈的三千六百個地球年)和地球時間(地球的一年),將黃道帶劃分為符合太陽系成員數量的十二宮,設計了天體時間。然而,春分日的日出點位置持續移動,每隔兩千一百六十年,就會從一個黃道宮移進另一個黃道宮。隨著新黃道宮時代一起到來的,是什麼命運的預兆?是幸福或劇變?是地球上舊秩序的終結,還是新秩序的開始?還是沒有任何改變?在地球上,又留下了多少阿努納奇用於觀測日月和其他星體的起落,以測算時間的古老建築物呢?

•誰是英國史前巨石陣的建造者?
•美索不達米亞神廟的修建特色為何?
•蘇美王古蒂亞也設置了巨石陣嗎?
•中南美洲的古岩畫中藏有天文意涵?
•中南美洲的圓形觀測臺是誰建造的?
•埃及曆法曾隨著統治神的轉換而改變嗎?
•天象變化與地上權力的改變有關嗎?

這一切的答案,都在本書中!

--------------------------------------
在本書中,西琴超越了自己。他緊緊抓住一個令人吃驚的天文單位,將其濃縮在書中,讓我們在極小的篇幅中穿越古今。
──《銳評》(Critical Review)

本書揭示了外星眾神刻寫在石頭上的字跡。
──《阿斯塔拉之聲》(Voice of Astara)

這位飽學之士冷靜、艱苦的工作,再一次造成狂熱的轟動效果。他對古代文獻的解讀真誠而令人信服,具有深厚的意涵,確實是一項顯著的成果。
—《伍斯特晚報》(Worcester Evening News)

有幾個因素讓西琴的作品與其他相關主題的作品截然不同。首先就是他的語言能力,他不僅精通幾種現代語言,得以在其他學者的作品原文中進行查閱,還熟知古蘇美語、埃及語、希伯來語和其他古代語言。
在出版之前,他經歷了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實際調查,為此作品賦予了非比尋常的透澈觀點,也對過往的理論進行了靈活的修整。作者對最早期文獻和實物的追尋,也讓書中豐富的圖片和素描成為可能,其中包含大量的石版、石碑、壁畫、陶器、紋章等。它們貫穿首尾,提供了重要的可見證據……作者並沒有假裝自己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近百年的所有問題,但他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
——羅斯瑪麗.德克爾(Rosemary Decker),歷史學家和研究者

作者簡介


撒迦利亞•西琴 Zecharia Sitchin

撒迦利亞•西琴是一位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陸續出版一系列作品,在全球引起巨大的迴響。這部一套七冊的《地球編年史》至今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印刷將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複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顯示,古代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人們的幻想,而是被我們日漸淡忘的遙遠史實。
這套編年史從45萬年前,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82年發現並命名的第十大神祕行星──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納奇對地球的統治開始,經歷人類崛起以及大洪水災難,到西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人滅亡為止,重新建構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新穎觀點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使這系列書造成的影響力持續30年,至今不衰。
身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阿卡德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馬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甚至被歸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週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
撒迦利亞•西琴於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童年在烏克蘭度過。成長之後赴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歷史、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2010年10月9日病逝於美國紐約。
撒迦利亞•西琴的網站:http://www.sitchin.com

書籍目錄


前言

第1章 時間之輪
地球的誕生╱地球的時間從何時開始?╱神聖時間的單位:sar╱
數字「四十三萬二千」所代表的意義╱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的運行軌道╱
猶太學者的天文學成就╱猶太的陰陽合曆╱天體時間

第2章 石製電腦
英國的史前巨石陣╱巨石陣與希臘文化的關聯╱建造巨石陣的年代╱
分期建造而成的巨石陣╱巨石陣的天文觀測功能

第3章 面向天國的神廟
古代人們對地平線的觀測╱紐塞拉法老的太陽神廟╱諾曼•洛克耶的神廟朝向研究╱
誰是巨石陣的建造者?╱蘇美人建造了巨石陣?

第4章 杜爾安基──「天地紐帶」
大洪水前的時間之殿╱蘇美的伊塔那傳說╱所羅門聖殿的建造與格局╱
美索不達米亞神廟的修建特色╱首批神廟是眾神的住所

第5章 祕密守護者
巴比倫新年節慶儀式╱阿努和安圖訪問烏魯克╱神廟頂層的觀測屋╱
廟塔上的觀測儀器╱古代的日晷╱天文知識的傳授者╱
由阿努納奇眾神傳授的科學知識╱測量神廟的朝向

第6章 神聖建築師
尼努爾塔的功績與新神廟╱巴爾的神廟╱古蒂亞獲得建造神廟的任務╱
伊尼奴神廟的建材╱參與神廟工程的女神╱完工後的新伊尼奴全貌

第7章 幼發拉底河畔的巨石陣
古蒂亞與七根石柱╱埃及太陽神廟和所羅門聖殿的塔柱╱古蒂亞設置了巨石陣?╱
吉爾蘇的石圈╱約旦河畔的圓圈之地╱黃道十二宮概念的源頭╱
新伊尼努與埃及金字塔的關聯

第8章 曆法的故事
基督教曆法的演進╱埃及的太陽曆法╱埃及統治神的轉換╱
生命工藝之主:圖特╱圖特與馬杜克之間的恩怨╱對天空與月份的劃分╱
埃及曆法的轉變╱以七天為一週的起源╱埃及傳說中的數字「七」
古代的曆法遊戲

第9章 太陽從何處升起
馬丘比丘的三窗神廟╱山頂上的英帝華達納石╱石塔的天文視線
庫斯科的太陽神廟╱岬角上的沙克沙華孟遺址與石塔╱安地斯曆法的演變
印加人熟知黃道十二宮╱的的喀喀湖畔的蒂亞瓦納科╱太陽門上的曆法

第10章 跟隨他們的腳步
獅身人面像有多古老╱第一批抵達美洲的人們╱越洋移民傳說╱南美曆法的源頭
亞馬遜河流域的巨岩遺蹟╱南美洲的史前岩畫╱西臺文化在南美洲的傳播
希臘安提基特拉島海域的古儀器╱古代航海地圖

第11章 流放在搖擺的地球上
中美洲曆法的推手╱圖特的圓形建築╱岩畫中的天文意涵
中南美洲的圓形觀測臺╱馬雅長紀曆的神聖數字╱圖特被流放到中美洲
馬杜克(拉)也被流放╱黃道星宮的新時代到來

第12章 白羊宮時代
巴比倫的命運╱埃及崇拜主角的轉變╱圖特與新伊尼奴
星宮時代的轉變與曆法╱烏爾王朝對邪惡諸城的征伐
天象變化與地上權力的改變╱馬杜克的返回與蘇美的毀滅
馬杜克終究獲勝

尾聲
馬杜克成為眾神之神╱占星術的誕生╱黑暗的巴比倫時代
女性地位下降╱四處逃散的蘇美人╱黑海巨石陣

參考文獻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自太初之始,地球人就開始放眼頭頂上的天空。他們是如此敬畏和著迷,也認識到通往天國的道路:群星的位置、日月的更替,以及傾斜地球的旋轉。但是,這一切都是怎麼開始的?又將如何結束呢?在這兩者之間,究竟還會發生什麼呢?
天國與大地在地平線交會。千年來,地球人在這個交會點,看見夜晚的群星在朝陽的光芒下讓路給白晝,於是地平線被認為是分割晝夜的所在,亦即晝夜平分日點。正是從這一點開始,人類在曆法的幫助下,計算著地球的時間。
為了識別布滿繁星的浩瀚天空,它被人為地分割成十二個部分,也就是黃道十二宮。然而,千年之後,這些「恆星」似乎不是恆定不動的。而且,在春分和秋分那一天,以及新年那一天,它們似乎會從一個黃道宮移至另一個黃道宮;於是,「天體時間」被加進「地球時間」裡,這代表了一個新紀元或新時代(New Age)的開始。
當我們站在一個新時代的門檻上,當春分日的日出占據著水瓶宮,而非過去兩千年的雙魚宮時,這種改變是否預示著許多難以逆料的世間境況:善或惡,一個開始或一個結束,還是根本就沒有任何改變?
溫故才能知新,自從人類開始計算「地球時間」的那一天,就已經同時在體驗「天體時間」了—人類早已經迎來了新時代的降臨。對目前關於「時間」的科學來說,這個新時代的前後發生了什麼事,具有許多重大課題。

文章試閱


◎1 時間之輪

據說早期基督教會最偉大的思想家,羅馬的迦太基主教—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是融合《新約》和柏拉圖的希臘哲學巨擘,曾被問過這個問題:「時間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如果沒有人問我,我知道它是什麼;如果要向詢問者解釋它是什麼的話,我就不知道了。」
時間對地球及其上的萬物而言是必要的,對每個人而言也是獨特的:我們透過自己的經驗和觀察得知,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
雖然我們不知道時間究竟是什麼,卻懂得如何測量時間。我們用「年」來計算生命的長短,而「年」只是用來稱呼「軌道」的另一個詞彙,因為地球上的「年」的意思是:地球圍繞太陽走一圈完整軌道的時間。我們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但對它的測量方法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能活得更長嗎?我們的生命週期能變得與眾不同嗎?我們能活在另一個擁有更長的一「年」的行星上嗎?我們能在一顆「數百萬年為一年的行星」上成為「不朽」嗎?埃及法老們會相信他們可以擁有一個永恆的來生,是否因為他們在「數百萬年為一年的行星」上加入眾神的行列?
「在外面某處」是否有其他行星存存?而且我們所知的生命能夠在其上進化發展?或者只有我們的行星系統是獨特的,地球上的生命是獨特的。而我們地球人只有永世孤獨?或者,法老們很清楚他們在《金字塔經文》(The Pyramid Texts)中所提到的事?
「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創世記》15:5)。在達成約定之後,耶和華對亞伯蘭(Abram,即亞伯拉罕)這麼說。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仰望著天空,想像著是否有像自己一樣的其他人在別的大地上。從邏輯和數學上講,的確有這樣的可能性;但直到一九九一年,天文學家們才首次發現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的確有著環繞恆星的行星。
但這個發生在一九九一年七月的首次發現,結果被證明並非完全正確。這是由一個英國天文學團隊所公布的,他們基於五年的觀測,指出有一顆被標識為「脈衝星1829-10」的快速旋轉恆星,是地球十倍大小的「類行星體」。脈衝星被認為是恆星因各種原因塌縮後密度極大的核心,它們會發瘋似地旋轉,在每秒多次的規律爆裂中發出放射性能量脈衝。這樣的脈衝可以被電波望遠鏡監測到;透過這樣的週期性波動,天文學家們猜測,是因為有一顆行星每六個月圍繞「脈衝星1829-10」運行一圈,才會製造出這樣的波動。
結果,這些英國天文學家們在幾個月之後承認他們的推測是不準確的,因此無法證明「遠在三萬光年外的這顆脈衝星,擁有一顆行星伴隨」的結論是正確的。然而,在那個時候,有另一個美國團隊在另一顆較近的脈衝星附近發現了相似的現象,這顆脈衝星被標識為「PSR 1257+12」,是一顆離我們只有一千三百光年的塌縮後的「太陽」(恆星)。天文學家們估算,它的爆炸發生在十億年之前;而且非常確定它擁有兩顆或三顆行星。確定的兩顆行星繞著它們的「太陽」運行的距離,如同水星與我們的太陽之間的距離;而可能存在的第三顆行星,有著與地球相似的繞日軌道。
「這個發現證明了行星系統可以在不同的條件和環境下存在。」約翰.諾伯.威福(John Noble Wilford)在一九九二年一月九日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寫道:「科學家們說,要讓環繞脈衝星的行星孕育生命,是最不可能的。然而,這樣的發現卻鼓舞著天文學家,他們要開啟的是在宇宙中對外星高智慧生命的信號進行系統性的調查。」那麼,法老們是正確的嗎?

•地球的誕生
在法老和那些《金字塔經文》出現之前的久遠年代,一個古代文明—人類已知的最早文明—擁有一套先進的宇宙進化論。六千年前,古代蘇美人已經知道了一九九○年代天文學家們將發現的事物;不僅有著我們太陽系的真實構成(包括最遠的行星)和屬性,同時還提到宇宙中有其他太陽系,它們的恆星(太陽)會塌縮和爆炸,它們的行星會被甩掉—而生命會透過這種方式從一個星系被帶到另一個星系。這是一個被記錄下來的詳細宇宙論。
有一部很長的文獻被記載在七塊碑刻上,叫做《創世史詩》(Epic of Creation),以其開頭文字「伊奴瑪.伊立什」(Enuma elish)而聞名。它曾在新年慶典中被公開朗誦。這個慶典從尼散月(Nissan)的第一天展開,而這一天與春天的第一天恰好吻合。
文獻描繪出我們這個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其中描寫了太陽(阿普蘇,Apsu)和它的信使水星(穆牧,Mummu)是最早從一顆古行星提亞瑪特(Tiamat)加入的;而太陽和提亞瑪特之間誕生了金星(拉哈姆,Lahamu)和火星(拉赫姆,Lahmu)這一對的,接著又誕生了體積超越提亞瑪特的木星(基莎,Kishar)和土星(安莎,Anshar),還有天王星(阿努,Anu)和海王星(努迪穆德,Nudimmud)。後兩者直到一七八一年和一八四六年才分別被現代天文學家發現,但它們在數千年前就被蘇美人知道並描述了出來。當這些新出現的「天神」聚在一起互相推擠的時候,其中一些有了衛星。提亞瑪特位於這個不穩定的行星系統的中部,產生了十一顆衛星,其中的「金古」(Kingu)不斷變大,最終變成一顆具有「天神」條件的行星。現代天文學家對一顆行星能擁有如此多衛星的可能性一無所知,直到伽利略(Galileo)在一六○九年透過天文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四顆最大衛星;但蘇美人卻在數千年之前就意識到這樣的現象。
根據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創世史詩》的說法,在這個不穩定的太陽系中,出現了一顆來自外太空的入侵者—另一顆行星;它不是因阿普蘇而生的,而是屬於其他的星系,被甩開後漫遊於太空。在現代天文學家得知脈衝星和塌縮星的幾千年前,蘇美的宇宙論就已經提到了其他恆星的塌縮和爆炸,以及被甩開的行星。因此,《伊奴瑪.伊立什》中提到,一顆像這樣被拋開的行星,到達太陽系的外圍,並開始向中心前進(見圖1)。
當它經過較外層的行星時,導致了許多至今仍困擾著現代天文學家的改變,例如,為什麼天王星會向一側傾斜,為什麼海王星的最大衛星「特里同」(Triton,是海衛一)是以逆行軌道運行,以及什麼力量導致冥王星從原本的衛星位置移動到一個奇怪的軌道上而成為行星。這顆入侵的行星越接近太陽系的中心,就越朝著撞向提亞瑪特的軌道上前進一步,結果造成了一次天體碰撞。
在一連串的撞擊中,這顆入侵者的衛星多次撞進了提亞瑪特的體內,這顆古行星裂成兩半。其中一半被撞得粉碎,成為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及彗星;另一半雖然傷痕累累,但至少是完整的,它被拋進一個新的軌道,成為一顆行星。後來這顆行星被人類稱為「地球」(蘇美語中稱其為「KI」)。與它一起變換軌道的,還有提亞瑪特最大的衛星,也就是月球。而這顆入侵的行星也擁有了恆定的繞日軌道,成為太陽星系的第十二個天體(太陽、月亮、九大行星和它)。蘇美人稱它為尼比魯(Nibiru),意思是「十字行星」。巴比倫人為了弘揚自己的神,而將它取了與神同樣的名字:「馬杜克」(Marduk)。古代史詩聲稱,在這次的天體碰撞中,尼比魯將從其他地方帶來的「生命種子」傳播到地球上。

•地球的時間從何時開始?
哲學家和科學家審視著這個宇宙,並提供了各種現代宇宙觀,最後都無可避免地展開了對「時間」這一概念的探討。時間本身就是一種尺度嗎嗎?它會是宇宙內唯一真實的尺度嗎?時間只能向前嗎?還是可以倒退?現在,是過去的結束,還是未來的開始?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它是否有一個盡頭?如果宇宙一直就這麼存在著,沒有開端,也沒有結局,那麼時間也是沒有開頭,沒有結尾的嗎?或者宇宙確實有著某種開始,也許就是許多天文物理學家所推測的大爆炸,那麼是在那個時候出現了「時間」嗎?
蘇美人擁有十分準確的宇宙觀,同樣相信有這麼一個開始(由此推出,也有一個不可改變的結局)。很清楚的是,他們認為「時間」是一種測量,是用自己的腳步來丈量這個宇宙的史詩。因為古代的《創世史詩》的開頭語,第一個單字,伊奴瑪(Enuma),意思是「當……的時候」(When):

Enuma elish fa nabu shamamu
當在高處的時候,天國還沒有被命名
Shaplitu ammatum shuma fa zakrat
在其之下,堅實的大地(地球)還沒有被命名

要設想出一個太初階段,需要大量的科學理念,當「只存在著虛無,除了太初的阿普蘇(Apsu),他們的創造者;以及穆牧和提亞瑪特」──那時地球還沒有形成;同時也指出創造地球的「大爆炸」並不是創造宇宙的那一個,甚至不是太陽系誕生時的某一次,而是天體碰撞。在那之後,地球的時間才開始──那一刻,提亞瑪特的一半成為小行星帶,地球被甩到屬於自己的新軌道上,並開始了對時間的年復一年的測量。
這個科學觀點,是古代宇宙觀、宗教和數學的重點,除了《創世史詩》之外,它還在很多其他蘇美文獻中出現過。被學者們當成「恩基(Enki)和世界秩序」的「神話」文獻,實際上是恩基的自傳。這位蘇美的科學之神,描述了地球時鐘的第一個滴答聲:

在往昔的白晝,當天國與地球分離之時,
在往昔的夜晚,當天國與地球分離之時……

另一部文獻的內容經常出現在蘇美泥版上,它透過列出許多在此重大事件之前尚未出現的進化和文明狀態,來傳達「開端」這個觀念。而在那之前,文獻上說,「人類這個名字還沒被叫過」,「那些有用的東西還沒有被造出來」。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在「天國從地球上被移走之後,在地球和天國分離之後」。
我們不必因為在埃及信仰中找到相同的時間起源觀念而感到驚訝。我們能在《金字塔經文》(編號1466)中,讀到對萬物之始的描述:

當時天國還不存在,
當時人類還不存在,
當時眾神還未出生,
當時死亡還不存在……

這個在古代世界得到廣泛認同的知識,起源於蘇美宇宙觀。希伯來《聖經.創世記》的開頭語,也有著相似的說法: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1:1-2)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聖經》中的創世神話是源自《伊奴瑪.伊立什》這類的美索不達米亞故事,Tehom代表「提亞瑪特」,「風」(wind)在蘇美語中代表「衛星」,而「天國」被形容為「被錘打而成的手鐲」,就是小行星帶。然而,《聖經》對於地球開始時刻的說明更清楚;《聖經》是從「地球從沙瑪伊姆(Shama’im,被錘打的手鐲)分裂出來」的這一點,開始提取美索不達米亞的宇宙起源論,並將之當作提亞瑪特分裂的結果。
對地球來講,時間就開始於天體碰撞。

•神聖時間的單位:sar
美索不達米亞的創世故事,開始於太陽系的形成,以及行星軌道還沒有穩定下來,尼比魯(馬杜克)出現的時候。最後,則將太陽系的當前形態歸功給尼比魯(馬杜克),它使每顆行星(天神)獲得其分配的位置(地點)、軌道(命運)和自轉,甚至包括衛星。確實,當一顆巨行星的軌道圍繞著其他所有行星,它「橫穿天空並審視這些區域」,這被認為是太陽系變得穩定的原因:
他建立了尼比魯的地點,以確定它們的天國之帶,沒有誰會越界或落後……
他為行星建立它們的神聖天域,讓它們維持在各自的道路上,確定其路線。
由此,《伊奴瑪.伊立什》(第五碑刻,第六十五行)陳述道,「他創造了天國和地球」—與《創世記》中所用的文字非常相似。
天體碰撞將提亞瑪特從古太陽系中除名了,並將其中一半拋到新軌道上成為地球,也將月球保留下來,成為新太陽系重要的一員;將冥王星拉出來,放入一個獨立軌道;尼比魯也加入太陽系,成為新天體秩序中的第十二位成員。對地球和其上的居民而言,這些就是確定時間的事件。
直到今天,曾在蘇美科學和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數字「十二」(與太陽系有十二個成員符合),過了數千年仍然伴隨著我們。他們將「天」(從日落到日落)分割為十二個「雙小時」(double-hours),這在現今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和十二小時制的時鐘中被保留了下來。一年十二個月至今還被我們使用著,就像我們仍然使用著黃道帶的十二個星宮一樣。這個天體數字還有其他多種表示,例如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和耶穌的十二門徒。
蘇美的數學系統是六十進位的,「基於六十」而不是公制中的一百(後者中,一公尺等於一百公分)。六十進位的優點之一,是它能等分為十二份。六十進位系統靠「六」和「十」的不斷相乘來繼續:由六開始,用六乘十(6×10=60),再乘六,就得到三百六十—這個蘇美人用來表示圓形的數字,至今都還在幾何學和天文學中被使用著。然後,將這個數字再乘十,就得到了一個sar(意思是「統治者,主」,在《第12個天體》﹝The 12th Planet﹞中是SHAR),也就是三千六百,它用一個大圓來表述,以此類推。
Sar是三千六百個地球年,正是尼比魯繞日軌道的週期;尼比魯上的任何事物,都只使用尼比魯時間。按照蘇美人的說法,在尼比魯上還有其他高智慧生物,比地球上的原始人進化程度更高。蘇美人稱他們為「阿努納奇」(Anunnaki),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那些從天國來到地球的人」。蘇美文獻不斷提到,阿努納奇是在很古老的時代從尼比魯來到地球的;而當他們到達時,不是按照地球的時間計算,而是基於尼比魯的軌道來計算的。這種神聖時間的單位,神的年份,叫做sar。
在蘇美國王列表文獻中,描述了阿努納奇在地球上的第一批殖民地,還列出了在大洪水之前,一個sar(即三千六百個地球年)的前十位阿努納奇領袖。根據這些文獻,從首次登陸到大洪水來臨,一共經歷了一百二十個sar:也就是尼比魯繞行太陽一百二十次,等同於四十三萬兩千個地球年。在尼比魯的第一百二十次繞行中,它的引力拖動了地球南極的冰層,使其滑進南部海域,導致巨大的潮汐波,淹沒了整個地球。這就是上古的大洪水事件,蘇美文獻中的記載比《聖經》的更早,而且詳細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