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禪的知見:為參話頭做準備(精華版)

原文書名:


9789869751872禪的知見:為參話頭做準備(精華版)
  • 產品代碼:

    9789869751872
  • 系列名稱:

    果如法師說禪
  • 系列編號:

    01
  • 定價:

    280元
  • 作者:

    釋果如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90603
  • 出版日:

    20190603
  • 出版社:

    大喜文化
  • CIP:

    226.65
  • 市場分類:

    命理,堪輿,術數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為什麼禪門祖師說吃飯喝水無一不是禪?
為什麼我一樣吃飯喝水,卻感覺不到半點「禪滋味」?
「禪」,到底是什麼?
把心靜下來,煩惱就消失了嗎?
打坐時,腦袋像演電影一樣停不下來?
聽說打坐會有外靈干擾、走火入魔是真的嗎?
打坐時侯遇到身體不聽使喚,無緣無故動起來,該怎麼辦?
打坐時容易胸悶頭脹,到底有沒有解?
生活非常忙碌疲憊,還能學禪嗎?

很多人想禪修,但不是跟錯人,就是用錯了方法,甚至被一些錯誤的見解誤導,說什麼禪師可以幫您消業障、擔業障、扛業障,或禪師自稱是釋迦牟尼佛派來世間的「佛」,學眾以為「感恩」、「讚嘆」、「供養」就能學禪。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掉入無明的陷阱,誤入歧途!走了許多不該走冤枉路,當您要回頭的時候已是進退兩難的困境,不但自討苦吃,還勞命傷財,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

這些禪病問題,就讓果如法師透過自己的修行及帶禪修經歷,用最淺顯的文字一一為您解答,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您的問題,讓您跳脫出忙碌緊張、煩煩惱惱的生命狀態。這本書正是果如法師為現代人打造的禪修教戰手冊。

祖師大慧宗杲曾批評默照禪是邪禪,但是,默照禪也是祖師禪的源流之一,他這麼批評又是出自何因? 既然祖師禪包含默照禪與話頭禪,怎麼知道自己適合哪種禪法呢?每種禪法都是為了不同特質的學人應運而生、都是為了導引開悟,沒有孰優孰劣。因此,當務之急是透過果如法師在本書中評析禪法的特點,讓學習禪法的學人抉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大多數的人對於「禪」的印象,只是安靜坐著不動的「打坐」,如果是這樣錯解「禪」法,縱使入禪堂打坐,最終仍淪為「冷水泡石頭」。

果如法師在本書中幫讀者破除一般人對禪修的誤解,在資訊爆炸時代,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您,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體得「禪,無所不在」、讓我們能跳脫重重煩惱,在生活中安住身心,忙得自在又歡喜。

對於已經開始學習打坐,因為打坐而產生種種身心反應卻苦無人訴的禪眾,果如法師在書中教導您如何處理身心反應,免除禪病的障礙,讓您安心禪修。

許多人以為,禪修就是要把自己改造成截然不同的面貌,好像是要把每個人統一改造成安靜的樣子。果如法師在書中否定了這樣的錯誤認知。學佛修行、學習禪法,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 更可以說是認識自己內心世界如何運作的過程,唯有深入了解自己,才有突破自行施設藩籬的那天,那就是「開悟」。

透過果如法師這本禪修寶典的種種提點,原來,開悟並非遙不可及;原來,你我都能在為五斗米折腰的忙碌職場生活中,依然自在快樂幸福地做自己的主人。

作者簡介


果如法師

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長老的第一位出家弟子,也是聖嚴長老的法子,曾擔任法鼓山禪堂板首,並於台灣台北創建玉佛寺及祖師禪林。
法師在 12 歲即於中華佛教文化館依止師公東初老人。就讀東方佛學院(後改為佛光山佛學院)期間,隨會性法師學習天台華嚴,隨淨空長老學習唯識,隨唐一玄老人學習禪宗義理,隨方倫居士學習淨土。
法師在煮雲老和尚主法的精進佛七期間,領受佛法的身心體驗;在聖嚴長老禪法的嚴峻鍛鍊中,明白生命實相的圓滿具足。約在 1978 年間,聖嚴長老即領法師至祖堂禮祖,予以印證。
果如法師指導禪法,以棒喝齊下、機關盡出著稱,喝聲一起、香板一落,總教學人當下承擔,無處閃躲。法師於祖師禪法受益,致力於弘揚祖師禪法的教誡,弘法足跡遍及台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瑞士,克羅埃西亞,德國,加拿大,美國。
法師 1951 年生於台灣,為美國喬治亞大學人文科學碩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學學士。法師目前在台灣台北主持祖師禪林,作為專修祖師禪法的道場,不但定期舉辦精進禪期,弘講經典和語錄,更能善巧方便,以念佛禪訓引領大眾親近佛法,以生活禪法導引學人在平常日用中和佛法相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為何靜心、打坐,都不是禪?

忙碌勞苦的現代人,最需要的是迅速擺平一切的「禪」智,這不是靠打坐就能辦到的。
果如法師教您用最簡單的心體會「禪,無所不在」,開悟「祖師禪」的智慧。

即使生活繁忙緊湊焦慮,都可以讓您忙得歡喜自在。隨處進入「在在處處,無一不是禪」的境界,時時刻刻享受「禪,不離生活」的究竟實相。

書籍目錄


編者序

第一章 中國禪法的生命軌跡
先清楚默照不是邪禪、真常唯心不是神我:弘揚祖師禪的前行
怎麼知道自己適合默照或話頭呢?
你知道自己與佛陀的共同本質是什麼嗎?
參禪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二種最容易上手的禪修法門
如何才能看見改變與美好?

第二章 安那般那數息法
想產生超越生命的力量嗎?
只要從一數到十?
什麼是一心?
默照,什麼是默?什麼是照?
「什麼是無?」就是話頭了嗎?
你找到答案了嗎?
入流亡所就是究竟實相了嗎?
有身心反應怎麼辦?

第三章 當個苦中能作樂的自在人
禪修,讓我豁達面對境界

第四章 只要觀照呼吸就好了嗎?
光是呼吸,會產生什麼變化?
怎麼上手隨息?
如何自然調柔身心?
作自己的主人,體驗禪悅歡喜
令人心生嚮往的禪悅

第五章 禪修的身心現象
什麼是氣動?
會氣動,怎麼辦?
怎麼處理沒有情緒夾雜的氣動?
氣觀丹田引發淫慾心,很煩惱嗎?
任何時地都能上手的法門

第六章 基礎禪修法門介紹
終見實相的最簡單法門
從數息終見實相的六個次第─六妙門
數、隨
止、觀
還、淨

第七章 達摩祖師禪法
如何實證自己原來是佛?
達摩禪法中的《楞伽經》地位
生命歷練與禪法的關聯
文字無法框限又機趣叢生的禪法
歷代禪師想讓我們見到什麼?
生活中處處禪修
禪法如何延續至今?
原來禪法傳承也會受政治影響?
「冷水泡石頭」不是禪修!什麼才是禪修?

第八章 達摩祖師二入四行觀
《楞伽經》與入道四行
理入
達摩祖師以「壁觀」入理
行入
報冤行
隨緣行
無所求行
稱法行

第九章 橋流水不流
如何一切自在?
教你當個無入不自得的自在人
到底有得?還是無得?
還能怎麼體證真心實相?

推薦序/導讀/自序


編者序

《禪的知見:為參話頭做準備》是果如法師帶領大慧宗杲禪修營期間,擇錄開示並編輯成冊。內容從說禪,再談禪修,最終聚焦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禪法特色。為因應現代人忙碌不歇的生活型態,為使禪法不再被誤解為遙不可及,果如法師在書中多次以深入淺出的文句舉自身修持的經歷,鼓勵禪眾實修禪法、在生活中運用禪法,即使本身不是佛教徒、沒有佛教信仰,也能學習禪法、透過禪法來改變與跳脫生命困境。而且,甚至可說愈忙碌的人愈應該接觸與學習禪法,才能體會禪法的平易近人、禪法與生命的密不可分,乃至為自己的生命帶來美好的改變。

大多數人一聽到禪修,便立刻聯想到打坐,進而將禪修與打坐劃上等號,事實上並非如此。「打坐」只是禪修的其中一種方法而已,甚至在歷代祖師的開悟公案中,許多祖師都不是在蒲團上打坐開悟的,所以禪門流傳一句話:「開悟,不在腿。」以最廣為人知的祖師─六祖惠能大師為例,他只是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有了領會,乃至他留下一首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終受五祖傳授衣缽,這段期間皆沒有在蒲團上打坐參悟的過程。

那麼,打坐是否沒有用處呢?如果下此結論又太過武斷,因為「打坐」確實是能讓心進入統一狀態的最迅捷方式。果如法師在本書中介紹了數種禪修法門,讓不同特質的禪修者抉擇適合自己的法門,此外,在書中除了表達開悟不靠腿功,卻也用了不少篇幅說明打坐所引起身心反應的處理方式,讓個別不同的禪修者都能在所抉擇的禪修方法中,無所罣礙地正確實修。

本書的目的是讓腳步匆忙又煩惱焦躁的現代人,能夠不離開原來生活地,將禪法運用在生活事務中,不僅如此,也透過此書來建立禪修與學佛的正確知見,最終體得禪法利益、沐浴於禪悅法喜。

文章試閱


雖然現在我帶的禪修是以話頭禪為主,但藉本書的因緣,稍微闡述什麼是「默照禪」、「話頭禪」、「念佛禪」及其歷史背景。而這些法門的特色是什麼?經典的依據是什麼?祖師開展出不同特色的禪法,我們又要如何應用才能使身心從各個教法領略禪修利益?本書主軸仍是談大慧宗杲的話頭。
太虛大師提到:「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禪」。如果要把中國禪法推出去,要以什麼為主軸呢?我們一向自認為不是臨濟就是曹洞的禪法!但自己的傳承是什麼?我們必須認清,並擔當起弘揚「祖師禪」的大任。可是祖師禪到底是什麼?什麼是「話頭」?什麼是「默照」?家師聖嚴法師早期帶我們時,根本沒有教授這些名稱,只是配合我們身心轉變時給予不同方法。最初大家都是從數息入手,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每個人用的進階法門,隨著各自狀態而不同,甚至修到可以給話頭的階段時,每個人的話頭也不太一樣。
這些方法到底從哪裡來?與中華佛教特色有何關連?禪有哪些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有哪些?坦言之,在那段時間裡,我也不甚清楚。直到家師要我回禪堂帶領時,為了領眾圓滿,我便需多方涉獵禪宗語錄等相關典籍,尤其禪堂的主軸法門:「默照」與「話頭」。
到底「默照」怎麼來的?「話頭」又如何產生?為什麼這兩個法門都在同時代,卻又互斥?
如果要比喻默照與話頭的特色,「話頭」的特色是使我們在禪修過程的人(即還未見性之人),藉著話頭起疑情後,在大德棒喝逼拶之下,頓斷自己的攀緣心識,在一剎那間相應清淨心。不管我們身心是不是已經進入到寧靜現象,或有沒有具足對佛法的體認等都沒關係,因為在那一棒一喝之中,會頓斷你攀緣的分別心,當下體悟所謂的清淨覺照又不起二念,這是話頭很重要的一個特色。
至於「默照」,你必須知道實相的本體是什麼,常常不離清淨心,時時起智慧的觀照。其特色是在悟道、見道以後的保任功夫。它指導還未入門的人,在修行過程中,如何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怎麼去用功修行。用功修行時,不要掉落到有所得裡面,所以它要我們「回互」;真正的大道是如此,但不要死在那裡,要回轉過來。
所有禪宗祖師給我們的開導,看起來好像要我們認清或去究明真實的性體、真實的心是什麼?實則要自己去了解所謂的心。哪怕真心也是無形、無相、無名、無緣,如果你落在有個東西可追求可得,都是著相。心一起著,住著在上面,那個心就不叫清淨心了。這樣產生出來的身心覺受或感受、認知,都不是智慧。如果在禪修裡,自己的身心有這些反應與感受,很好!但是千萬不可執著,馬上要用緣起觀來作為修行過程中的指導、觀照,否則落在境界上,會產生很多問題。
不論是透過安那般那(數息的修法)或其他禪坐方法,慢慢從混亂的心到達集中統一的心,甚至一心、無心,這些過程,每一層體驗都給你帶來身心截然不同的覺受,很真實,誰都沒辦法給你的,只有自己才能知道。縱然經典教理上有描述,絕對跟自己禪修體驗出來的不一樣。當那份體驗很深時,很多人就以為這樣最殊勝,便住著在此境界,但這不是「參禪」。
佛法真正的重心,乃是修真正的妙道。你還沒到達那個地步,沒有關係,只要你依著方法實行,將來一定就可以得成。因此不要對自己沒信心,但信心來自於生命的實踐,這樣才會產生真正的大信心,否則只是透過聞知而生的相信,永遠是非常淺薄的。若只把佛法當作學問研讀,或只在文字上理解,卻從未經過生命的實修與體驗,那麼這些認識頂多讓你不致產生顛倒、錯誤的邪知見。但要從般若慧裡開展出對身心真實的受用,尤其是如何在深受病痛折磨時,不被境轉、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的實修。
師公給我的苦多得不得了,再看家師的一些回憶,就會知道為什麼當我說師公是魔王時,家師會對我點頭,因為他也同樣受盡這樣的考驗。但這些苦有助益,尤其是在跟著家師打七後,自己經歷更多的苦,在在都能感受到佛法對於苦並非逃避,也不是不理它。就像家師講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佛法的修行就是如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害怕苦,面對苦不要逃避,而是承當,從體冤進道的承擔來消苦、滅苦,而後達觀。
一層一層修下來,都是我們在面對生命實相時,你用什麼方法去歷練與超越。超越後,你的生命將與智慧相應成一體,你便能以這一法相應其他諸法,包括次第禪法。通常一法掌握住以後,其他的法就容易相應。從禪宗的角度來講,一切諸法本來如如、空寂、不二。從這裡下手,當下你就超脫一切的罪、無罪乃至於所有身心的相,進而直接入到實相的妙諦裡,那當然就更不一樣了。
禪宗的修行,在當下種種的一切見聞覺知,乃至於搬柴運水,在生活種種的一切相之中,你能夠體會到實相的妙趣,也就是真正有般若智慧來直觀照見。如此,你的生命就能夠在現實生活之中,活出真正的喜樂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