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別修證真假 : 了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787918系列名稱:
經典精要系列編號:
005定價:
350元作者:
原譯:唐.實叉難陀相關作者:
編譯:梁崇明頁數:
288頁開數:
14.8x21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90917出版日:
20190917出版社:
大喜文化CIP:
221.751市場分類:
命理,堪輿,術數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圓頓無上寶典
如何遠離各種自己不自知的相似佛法,以及各種外道等錯誤見解上的過錯。《楞伽經》由大慧菩薩提出一百零八問,為您解開修道上的迷霧,讓您徹底了悟第一義心,印證您所學與佛無誤,明白宇宙、人生的大問題。成就世出世間諸法,獲致充實而超越的人生。
本經的主要內容,是佛開示的五法、三自性、八識和二種無我,並說其一切平等,無有對立或差別,此為大乘思想中超越有無二邊,不執於相又不墮於無相的最高境界。而所有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到達證自覺聖智所行境界。只要掌握本經的要義,善解自心現境界,就是通達佛說第一義,即可在您的世間生活中開展體用智慧,讓您了悟自己與真如本性無差別,達到最終境界佛果位意義的「自證聖智境界」。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摩羅山頂有一個城,叫楞伽城,是大藥叉王住的,這山是難往而且難入的,除非證得五眼六通的聖人們才能進去,也是佛在這裡所講的自證之法。羅婆那王見世上一切諸法本來實無其物,都是自心虛妄分別的結果,愚夫們受一切妄想迷惑不能理解,見佛聽法都是虛妄分別,按照這種方式觀看也就看不見佛。不起分別才能真正見到佛。羅婆那楞伽王棄除了一切雜染,證得諸法唯是自心所變現,住於無虛妄分別之境地,得如實見一切法。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本品由大慧總問,經佛陀略答而直接指示「佛心」所在,此即是經前一百八句問答。佛告訴大慧證智之所知,沒有獲得親證,看不到諸法根本。自心的清淨真識是不會滅去的,滅去的只是妄想及眼等六識,也就是心的造業相。若藏識滅則無異外道的斷滅論。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佛對大慧說,圓成實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之真如境界,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諸佛所說之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外道依據造物有無,看到無常性,而憑藉推理確定常,看到無常的現象,計量推測,妄想一個常與不思議出來。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遠離一切心意識名相妄想,是名大菩薩法無我智。
無常品第三之一
法界體性是常住不變的,通達人、法二無我,斷除煩惱、所知二障,離分段、變易二生死,斷現行、習氣二煩惱,這就是諸佛體性。離種種分別妄想,自心寂靜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知一切境界,唯自心所現,本無所有。
現證品第四
佛說聲聞、緣覺至八地菩薩中,沈醉於由滅盡而起之樂,未能善了諸法唯心所見,為自、共相習氣所薰,計著人、我二無我,生涅槃想,不見諸法本來寂滅。大菩薩善知唯心所現,遠離能取、所取境界,了達諸法唯是心現,於一切法不生分別,不執著於心識及心識外種種性相,如此而能入於如來自覺聖智所證境界。
無常品第五
佛說如來不是常也不是無常,這二種說法都有錯誤。如果如來是常,有能作的錯誤,那就有造作的主宰,這是一切外道說的;如果如來是無常,有所作的錯誤,諸蘊所相和能相不存在,造物隨諸蘊滅而斷滅,而如來實際不斷滅。
剎那品第六
佛說明如來藏是一切善不善法之因,能使得眾生因此而生六趣色身。有智之人,能見不生滅,亦能見諸法之生滅不實;愚癡凡夫唯見生滅法,而不知生滅法為生滅不實,且執著為不生不滅法。
變化品第七
佛回答大慧阿羅漢跟菩薩的差別,及為何佛給聲聞授記成佛。並說明第八識心體上聖凡都是平等的,眾生都具有如來藏,所以都能成佛。
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圓頓無上寶典
如何遠離各種自己不自知的相似佛法,以及各種外道等錯誤見解上的過錯。《楞伽經》由大慧菩薩提出一百零八問,為您解開修道上的迷霧,讓您徹底了悟第一義心,印證您所學與佛無誤,明白宇宙、人生的大問題。成就世出世間諸法,獲致充實而超越的人生。
本經的主要內容,是佛開示的五法、三自性、八識和二種無我,並說其一切平等,無有對立或差別,此為大乘思想中超越有無二邊,不執於相又不墮於無相的最高境界。而所有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到達證自覺聖智所行境界。只要掌握本經的要義,善解自心現境界,就是通達佛說第一義,即可在您的世間生活中開展體用智慧,讓您了悟自己與真如本性無差別,達到最終境界佛果位意義的「自證聖智境界」。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摩羅山頂有一個城,叫楞伽城,是大藥叉王住的,這山是難往而且難入的,除非證得五眼六通的聖人們才能進去,也是佛在這裡所講的自證之法。羅婆那王見世上一切諸法本來實無其物,都是自心虛妄分別的結果,愚夫們受一切妄想迷惑不能理解,見佛聽法都是虛妄分別,按照這種方式觀看也就看不見佛。不起分別才能真正見到佛。羅婆那楞伽王棄除了一切雜染,證得諸法唯是自心所變現,住於無虛妄分別之境地,得如實見一切法。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本品由大慧總問,經佛陀略答而直接指示「佛心」所在,此即是經前一百八句問答。佛告訴大慧證智之所知,沒有獲得親證,看不到諸法根本。自心的清淨真識是不會滅去的,滅去的只是妄想及眼等六識,也就是心的造業相。若藏識滅則無異外道的斷滅論。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佛對大慧說,圓成實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之真如境界,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諸佛所說之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外道依據造物有無,看到無常性,而憑藉推理確定常,看到無常的現象,計量推測,妄想一個常與不思議出來。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遠離一切心意識名相妄想,是名大菩薩法無我智。
無常品第三之一
法界體性是常住不變的,通達人、法二無我,斷除煩惱、所知二障,離分段、變易二生死,斷現行、習氣二煩惱,這就是諸佛體性。離種種分別妄想,自心寂靜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知一切境界,唯自心所現,本無所有。
現證品第四
佛說聲聞、緣覺至八地菩薩中,沈醉於由滅盡而起之樂,未能善了諸法唯心所見,為自、共相習氣所薰,計著人、我二無我,生涅槃想,不見諸法本來寂滅。大菩薩善知唯心所現,遠離能取、所取境界,了達諸法唯是心現,於一切法不生分別,不執著於心識及心識外種種性相,如此而能入於如來自覺聖智所證境界。
無常品第五
佛說如來不是常也不是無常,這二種說法都有錯誤。如果如來是常,有能作的錯誤,那就有造作的主宰,這是一切外道說的;如果如來是無常,有所作的錯誤,諸蘊所相和能相不存在,造物隨諸蘊滅而斷滅,而如來實際不斷滅。
剎那品第六
佛說明如來藏是一切善不善法之因,能使得眾生因此而生六趣色身。有智之人,能見不生滅,亦能見諸法之生滅不實;愚癡凡夫唯見生滅法,而不知生滅法為生滅不實,且執著為不生不滅法。
變化品第七
佛回答大慧阿羅漢跟菩薩的差別,及為何佛給聲聞授記成佛。並說明第八識心體上聖凡都是平等的,眾生都具有如來藏,所以都能成佛。
作者簡介
梁崇明
台灣台中人,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長期從事佛學導讀,佛學書籍編撰出版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相知機》、《科技時代淨土妙法》、《佛事儀軌》、《不淨觀》、《不執著的幸福》、《轉運開心菩薩道》、《藏傳佛教各宗派思想體系表》、《問禪:旅人悟道的喜悅》、《不動怒!打破心結看清真相的智慧:正念禪修覺悟的因素》、《華嚴經開悟後的生活智慧:入法界品精要》、《法華經精要,不可思議的今生成佛智慧:開發您本有的無限潛能》、《大般涅槃經精要: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楞伽經精要,以佛心印心辨別修證真假:了悟第一義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解深密經精要,最真實心識的智慧:生命本無生滅,存在本身即是圓滿安樂自由》、《維摩詰經精要,從入世證出世的智慧:有錢不礙修行,沒錢會障礙你的修行》。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楞伽經》是法相唯識宗也是禪宗初祖達摩傳付慧可的重要經典,其核心思想為「自心現量」,也就是萬法由心而生,一切唯識所造。凡夫和覺者的區別就在於這「自心現量」四個字,覺者一樣在世間,卻不被世間所染;住煩惱,又在煩惱中悟到菩提。
書籍目錄
序
導讀
本經
01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為何分別當下不起分別才能真正見到佛呢?
02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為何沒有獲得親證,自證聖智所證境界,就看不到諸法根本呢?
03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如來藏與外道之神我有何不同?
04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佛所說的真實義,應當依義還是依於語言文字才能了悟呢?
05無常品第三之一
通達人無我、法無我會看到什麼樣的境界呢?
06無常品第三之餘
為何正等覺者是永離一切諸根境界的呢?
07現證品第四
為何說第一義中言思路絕,諸法本來寂滅呢?
08無常品第五
為什麼如來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呢?
09剎那品第六
如來藏的本性是清淨的嗎?要如何才能如實知見如來藏五法體相、三自性、二無我,不為外道惡見所動呢?
10變化品第七
所知障及煩惱障要如何修習,才能得到清淨呢?
11斷食肉品第八
為什麼耽著於肉味,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幸呢?
12陀羅尼品第九
受持讀誦楞伽咒會有什麼功德呢?
13偈頌品第十
為什麼說在不實的因緣中妄執實在而分別有、無,是遠離佛的教法?
愚癡凡夫所分別之外境是幻還是真?了悟外境皆為自心之所現,就是入佛知
見嗎?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為法相宗所依的六經之一,是禪宗初祖印度人達摩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楞伽」是梵語,譯義有二,一是指珍寶,二是指此山不可往及不可入的意思,亦含有此經微義難入難解的意思。此經屬於大乘三系中綜合了「虛妄唯識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經典,亦即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共有三個譯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譯的《入楞伽經》,十卷。三、唐代實叉難陀譯的《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其中唐代實叉難陀譯本較為明暢,易於研讀,與現存梵本比較接近,也是本書所採用的版本。
《楞伽經》的核心思想為「自心現量」,也就是萬法由心而生,一切唯識所造。在全部佛法與佛學中,其無論思想、理論或修證方法,都是一部重要的寶典。本經的開始,由大慧菩薩提出一百零八問,此百八問題皆屬於世間之各種相法,這許多問題,一切總要歸之於心。《楞伽經》主要內容為佛開示八識、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的真實義,並說其一切平等,無有對立或差別。此為大乘思想中超越有無二邊,不執於相又不墮於無相的最高境界。而所有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到達證自覺聖智所行境界。全經一再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識所造,迷的根源,在於無始以來的習氣,及未能了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
禪宗五祖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就告訴我們,學法不識自心,將一無所獲,這句話用在解讀《楞伽經》再適合不過了。讀經並非一味從文字上究竟,須從自覺進入,悟心開始。要正真理解佛經經義,得其真傳,須善解自心現境界,不斷悟入,與佛印心,便能通達佛說第一義。
佛常言:「心外求法,無有是處。」若讀者能通過印心《楞伽經》及其它唯識方面的經典,修證認知自己的身心狀況及徹悟意識之本性,修證到像大慧菩薩一樣「於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在您的世間生活中覺自心現量、捨離能取、所取之對立,理解如幻的現象世界是如何被結構出來的,以及應該如何看出它的虛妄不實性,臻於無所分別之世界,才能夠獲得智慧,獲得生活的指導原則,就能妄想不生、安穩快樂。知心為何物,就能離虛妄,知真實,從而沒有煩惱,獲得解脫。
《楞伽經》相當長,是一部大乘經。一乘佛經難讀,《楞伽經》更是難讀,其中的名相、術語多而且複雜,再者所討論的範疇廣博,如人文、物理、宇宙、術數等,需通達因明,運用邏輯來推證。此經可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寶典,具備完整的佛學理論,裡面包含般若學、唯識學及如來藏的觀念。藉由空性、般若智慧,以及唯識學的名相,都在這部經內作為觀念的基礎。要談成佛,也必須提及如來藏,經典中的自證聖智境界及真如,就是如來藏的理論。這些佛教理論裡重要的理論的環節,此經都頗有重點地強調,此外,修行的立場,此經也有完整的表達。
為令讀者能窺其堂奧,本書粹取《楞伽經》的精華重點內容,將經文以現代白話詞彙整理出來,方便讀者進入複雜名相之語境,並篩選、判斷出較重要的概念後畫線,除了能較為容易掌握唯識學的概念,同時又能引導讀者從真修實證入手,奠基般若智慧及會之於心,入於如來藏的成佛境界,歸於第一義諦。
文章試閱
維摩詰經 原譯經文
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彼諸如來已為我說。』楞伽王!汝言過去但是分別,未來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諸佛法皆離分別,已出一切分別戲論,非如色相唯智能證,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以無相智說名如來。是故如來以智為體,智為身故不可分別,不可以所分別,不可以我人眾生相分別。何故不能分別?以意識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離能分別,亦離所分別。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畫眾生無有覺知,世間眾生悉亦如是無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說。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變化,凡夫外道不能了達。楞伽王!能如是見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分別見,由分別故取著於二。
今譯
楞伽王!你說:『我曾向過去諸如來處所已經問過此義,如來曾為我作過解說。』楞伽王!你所說的「過去」是一種「分別」,「未來」也是分別,我與過去諸佛並沒有什麼差別。楞伽王!諸佛超越一切分別戲論,不能像色相加以分別,只有聖智能夠證知,為了使眾生得到安樂,因而才演說,因是無相之智,故稱之為如來,因此,如來以智為體性,以智為身,因此不可分別,既然不分別,亦無所分別,不可以眾生相妄加分別。憑藉甚麼而不分別呢?因有意識而才有諸境界生起,而有色形諸相,因此擺脫分別,亦無所分別,譬如壁上畫像之眾生,沒有覺知,世間的眾生也是這樣,無有業亦無果報,一切諸法也是這樣,不可聞不可說。楞伽王!世上眾生如同幻化而成,凡夫與外道和不能作出說明。楞伽王!這樣觀察,才是正確的觀察,若不這樣觀察,便有二元之對待。
原譯經文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兔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復有外道,見大種、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已,執兔無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云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今譯
佛說:「大慧!有一種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滅,遂生分別想,兔本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也是這樣。又有外道,看到大種(四大種,地水火風)、求那(德性,萬事萬物生成的原因)、一切根身等形量千差萬別,執著無兔角,而設想有牛角。大慧!此墮虛妄分別之見,不明了萬法唯是自心,但於自心妄加分別。大慧!一切眾生及國土世間,一切正報及與依報,一切諸法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脫離有無,一切事物也是如此,不應該妄想分別。為什麼說兔角離於有無呢?因為是相對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遠離此種種有無之見,因此,於此不應妄加分別。」
原譯經文
佛言:「大慧!云何為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如蘊、界、處離我我所,唯共積聚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能作者,蘊等亦爾離自共相,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分別非諸聖者,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
今譯
佛說:「大慧!甚麼是法無我智?就是觀察五陰(蘊)、十八界、十二入都是妄想所現之相,如蘊界處空無我、我所,唯共積集煩惱業故,如以業愛之繩自縛,由因緣輾轉相生,實在是無我無作者,一切諸法也是這樣離自相共相,由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妄加分別,非諸聖者之智見,這樣觀察一切諸法,遠離一切心意識名相妄想,是名大菩薩法無我智。」
原譯經文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修多羅中,佛所說經皆有是義。大慧!諸修多羅隨順一切眾生心說,而非真實在於言中,譬如陽焰誑惑諸獸令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亦復如是。隨諸愚夫自所分別令生歡喜,非皆顯示聖智證處真實之法。大慧!應隨順義莫著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污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於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於外道我耶?」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今譯
然後,世尊又對大慧菩薩說:「大慧啊!空性、無生、無自性相和不二相包含在一切佛的一切經中,佛經中都會闡述這種意義。大慧啊!這種經為順應一切眾生的心意而宣說,但其真實義不在於文字言句之中,譬如春時陽焰,誘惑諸獸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也是這樣。隨諸眾生之根機智慧,而有種種說法,為令各類眾生皆得歡喜,方便趣入,並非佛經中所說的每句話,都是顯示佛教真實義。大慧,你應當依義莫依於語言文字。」
接著,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有些經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不斷無有變易,具有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體中,而陷入蘊、界和處種種事物中,受貪、瞋、痴和不實妄想和污染,猶如昂貴的寶石陷入污穢事物中。世尊啊!這種如來藏說與外道的自我說有什麼不同?世尊啊,外道的自我說也宣稱有恆常不變的神我,能造作眾生五蘊等,離於求那(不依靠一切緣,周遍不滅的。「求那」是眾緣、條件。)無有生滅,現在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與外道所說相同?」
佛說:「大慧!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大慧!如來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之怖畏,於無所有境界說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大菩薩不應於此執為有我,如陶匠於泥水中,以輪繩、水杖、人功作種種器,如來也是這樣,於法無我中,以隨機攝化,方便說法,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種種名稱各各不同。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化執著於我之諸外道,使其離於妄見,入三解脫,速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諸佛所說之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原譯經文
大慧復言:「世尊!言語分別,為異不異?」
佛言:「大慧!非異非不異。何以故?分別為因起言語故,若異者,分別不應為因,若不異者,語言不應顯義,是故非異亦非不異。」
大慧復言:「世尊!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
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何以故?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大慧!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若展轉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想悉皆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
今譯
大慧又問:「世尊!言語跟分別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佛說:「大慧!既不是不一樣,也不是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已經有分別了,然後才說話,假如言說與分別不一樣的話,就不應是因分別而起言說,如果說言說與分別一樣的話,分別並不顯義,那麼言說也應不顯義,但言說是能顯義的。因此,言說與分別既一樣又不一樣。」
大慧又問佛:「世尊!那麼言語是第一義呢?還是所說是第一義?」
佛對大慧菩薩說:「語言與所說均非第一義。為什麼呢?第一義是已經到達聖樂的地方,因為語言進入,但不是語言本身。第一義就是佛已經內自證的那個境界,不是語言分別智境界,言語分別是不能顯示的。
大慧!因為言語生滅不定,展轉因緣生,如果是展轉因緣生,言語就不能顯示第一義。第一義沒有自相,沒有他相,言語有形相,所以不能顯示。第一義只有證入自性真心,心外無法,所有的外相,全部都沒有第一義,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所以,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