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佛藏經講義 第四輯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803885定價:
300元作者:
平實導師頁數:
359頁開數:
14.8x21x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00130出版日:
20200130出版社: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CIP:
221.733市場分類:
佛教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宗教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經說明為何佛菩提難以實證之原因,都因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的邪見,引生此世求證時之業障而難以實證。並以諸法實相詳細解說,繼之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說明諸佛與法之實質;然後以淨戒品之說明,期待佛弟子四眾堅持清淨戒而轉化心性,並以往古品的實例說明,教導四眾務必滅除邪見轉入正見中,然後以了戒品的說明和囑累品的咐囑,期望末法時代的佛門四眾弟子皆能清淨知見而得以實證。
本經說明為何佛菩提難以實證之原因,都因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的邪見,引生此世求證時之業障而難以實證。並以諸法實相詳細解說,繼之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說明諸佛與法之實質;然後以淨戒品之說明,期待佛弟子四眾堅持清淨戒而轉化心性,並以往古品的實例說明,教導四眾務必滅除邪見轉入正見中,然後以了戒品的說明和囑累品的咐囑,期望末法時代的佛門四眾弟子皆能清淨知見而得以實證。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書籍目錄
序文……………………………………序01
第一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二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三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四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五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念佛品 第二 …………………313
第六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七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八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念法品 第三 …………………***
第九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第十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念僧品 第四 …………………025
第十一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二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三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淨戒品 第五之一 …………175
第十四輯 淨戒品 第五之一 …………001
第十五輯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01
淨法品 第六 ………………207
第十六輯 淨法品 第六 ………………001
往古品 第七 ………………173
第十七輯 往古品 第七 ………………001
淨見品 第八 ………………241
第十八輯 淨見品 第八 ………………001
了戒品 第九 ………………303
第十九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第二十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囑累品 第十 ………………291
第二十一輯 囑累品 第十………………001
文章試閱
回到經典來說:「這樣的菩薩為斷諸法故,勤行精進,」「斷諸法」我們上週好像有講過了,就是要斷除三界愛的諸法,也要斷除三界愛的習氣種子,進而要斷除異熟性的各類種子,使得如來藏心中的一切種子永遠是常而不再變異;當種子是常而不再變異了,而「無名相法」如來藏自體是常也不變異,這樣才是真正的常。這樣真正的常才能說已經遠離分段生死,已經遠離變易生死,煩惱障、所知障一切都斷盡了,這時種子不再變異,是真實的常,這個境界才是諸佛的快樂境界。
那麼有常有樂一定是大家所喜歡的,可以稱之為我。如果自身是無常的,又是每天每一剎那都是痛苦的,你們願意這個是你們的自我嗎?願意嗎?不願意的,對不對?所以地獄的眾生都希望趕快死掉不要住在那裡,可憐的是惡業未消,就得要繼續在地獄受苦;所以才剛剛死了,業風一吹又活過來,捨報都捨不了,所以他們不願意自我存在,因為自我的存在就是苦。如果是生滅的,又時時刻刻都是苦,沒有人願意這個是自我。如果自己是常而且永遠都是快樂的境界,那當然可以是我,而且最好我就是這樣子永遠都不變異;到佛地時就像這樣子。
雖然實際上跟眾生因地是大大不同,所謂的樂其實沒有樂,但是因為是常而不變,內外俱常,因為心體是常而裡面的種子也是常,內外俱常所以永遠不變異,因此叫作常樂。是常是樂當然可以說:「這就是真實的我。」所以佛地的這個第八識是真實的我,這樣叫作常樂我。但還有一個呢?(大眾答:淨。)欸!就是淨,因為內外俱淨。既然內外俱淨,就表示淨是經由種子永遠不再變異而顯現出來的清淨現象,所以這叫作「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時就完全無倒。外道以及凡夫眾生之所以會成為凡夫、會成為外道,就是因為四倒:非常說常,常說非常;同理,樂、我、淨也都是如此,所以非樂說為樂,樂說為非樂;不是真實的我說為真我,真我說那不是真我。這些就是凡夫以及外道們的四倒,而四倒是相對於常樂我淨而說的,但這部分是表示到達佛地時具足「常樂我淨」,才是究竟之法。
那麼到了這個究竟的境界時,佛地的如來藏就不再稱為如來藏。如來藏的意思是什麼呢?有一句話說:「如來藏中藏如來。」表示他的自心如來功德還沒有全部顯發出來,所以才叫如來藏;若是已經成佛了,如來藏中含藏的如來究竟地功德全部顯發出來時,就不能再叫作藏了,就可以稱為究竟位的「如來」。因此有些經中講的如來是在講第八識,不是講應身如來,也不是講化身如來,有時講的如來就是指第八識。佛地第八識不叫作如來藏,只叫作如來或者無垢識,是因為祂內外俱淨。當如來藏中的種子全部清淨而不再變異時,就是度過變易生死了,那時如來藏有一個功德出現了才改名叫作「無垢識」──就是祂可以跟五個別境心所法相應,也可以和善十一心所法相應。
與五個別境心所法相應,如果你們還沒有破參又沒有在增上班學過,可能不懂這意思,我要解釋一下。我們八識心王每一個識,從眼識到阿賴耶識,都有五個遍行心所法;遍行心所法就是觸、作意、受、想、思,有時候說作意、觸、受、想、思,有不同的意義。總而言之,這五個心所法遍於八個識,每一個識都有這五個心所法。可是接下來的別境心所法就不一樣了,別境心所法就是欲、勝解、念、定、慧。「欲」是什麼?是對某一法有興趣而想要去作,叫作欲。這時不是指五欲的「欲」,而是他有一個欲想要去作某件事,想要去作就是「欲」;那麼,想要去作的事或者想要去聽的事、想要去學的事,想要的作意叫作「欲」。
欲之後有一個心所法叫作「勝解」,例如你來正覺講堂聽聞佛法,一定是你心中有欲:「我今天想要去聽經。」才會來講堂。這表示有個欲心所法的功能,使你採取動作來到講堂聽經。來聽經時,且不談路上的事,路上有很多的勝解、很多的欲就不談它;但你是怎麼來的?以及每一個時刻的經過你都知道,這就是「勝解」。再來說聞法的勝解,你在聽法時聽了有理解,這叫作「勝解」。關於勝解,有很多的層次差別,我們現在不談它,先來解釋這五個部分。
這五個別境心所法所謂的「別境」就是了別境界,這五法是了別境界的心所法。這了別境界的心所法是如來藏所沒有的,第八識如來藏沒有這些心所法,直到成佛之後才有。有了欲之後想要來聽經,但坐在這裡時如果沒有欲心所法你就不會想聽,當你不想聽時就會打瞌睡;如果你想聽,即使累了也會硬撐著聽,硬撐開一直要合起來的眼皮:「我要聽,我要聽。」那就是欲心所法。然後聽著聽著,雖然眼皮一直垂下來,可是其實有聽進去,還是不少聽懂的法,懂了就叫作「勝解」;這個勝解是意識心所有的法,這最厲害;欲心所也是一樣,而勝解也是意識心最厲害。那麼經由耳識聽進來,意識心懂了,就說是有勝解;有勝解時就會記住;如果沒有勝解,得要記住每一句話的每一個字──那幾句話的每一個字要去記憶,那就是沒有勝解而用死背的。老實說,用死背的,人腦記憶有限,用背的常常會忘記,也記不了多少,然後常常會背錯。那你如果有勝解就不必死背,自然就記住了,就能知道那是什麼道理,這時就有了念心所。
「念」,譬如說:「你好久都沒有來看我了,我每天念著你呢。」就是那個念,純念就是把它記住的意思。譬如孩子到美國去留學,有些事情都還沒有處理好,就先放下,因為想媽媽,就打電話回來,媽媽問:「你忙完了嗎?」他說:「還沒有啊!我行李一大堆亂七八糟。」「你怎麼還不趕快整理?還打電話來?」兒子說:「我想念您啊!」這叫作「念」。有念,表示他去到美國時還記著媽媽,這就是念。為什麼他會記著?因為他記著媽媽這個人,以及互相之間的關係……等,他完全勝解而記住了,所以他就有了念心所;這個念心所是源自對媽媽有勝解,就會有念心所。諸位來聽經,聽懂了就會有勝解,有勝解就是懂這個意思,雖然我講的那些字句你都忘光光也沒關係,但人家一問起來你就可以為人解說──「這個道理我告訴你」,這就是有念心所,念心所是從勝解而來的。
這樣欲、勝解、念,有三個心所法了。有了念心所時能不能心得決定?不一定。有時他聽懂了,也瞭解那個意思所以記住了,可是他也許覺得:「好像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我不相信。」那他對於所聽的這個法,就不可能心得決定,沒有心得決定就表示他心中沒有這個定心所;所以他會偏來偏去,某甲講這樣子,他又覺得這樣好像有道理,某乙講另外一種,他又覺得好像有道理,然後回來正覺講堂又聽蕭平實這麼講:「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三個不一樣,到底哪一個正確?」他心中不得決定,這表示他沒有「定心所」。
如果他能有智慧去作思惟、觀察然後加以抉擇,當他有了抉擇分時,就能心得決定:「唉!蕭老師講的才對,某甲、某乙都不對。」於是他有定心所,有定心所時智慧就開始出生了。沒有定心所時這部分的智慧就不會出生,瞭解這個意思嗎?一定有人懷疑說:「真的嗎?」不必懷疑,從我們退轉的人為例子來講,那三批人都是一樣的;當他們對於所證的這個如來藏不信受,認為這不是如來藏時,他的知見與說法就開始偏,越偏越遠,然後自以為是增上,就敢來否定我們的正法,就會被我們師兄姊破到一塌糊塗。這表示他們智慧退失了,他們雖然以為是增上,其實是退失。所以說,對如來藏的妙理沒有定心所時,智慧生不出來。
這是從法義上來講,可是如果要從「境界受」來講,也是一樣有欲、勝解、念、定、慧,這個就不再談,不然再談下去將會談到很遠的法義去了。境界受中一樣有欲、勝解、念、定、慧。因為有欲、勝解、念、定、慧,所以你們來聽經時,能了別我所講的法道理是什麼,就是你能了別出聽經時所聽到的這一些境界內容如何,這就是聞法時的五別境心所法。「境界受」還是要講,不然你們無法如實瞭解,因為你們不是增上班的同修,大部分人還不是,因此還是得要講。
例如我突然把手伸出來轉一轉,大家看見了,那你想要見,所以眼睛就會盯著我的手看,這就是「欲」的表現。那麼有這個欲心所,所以你真的來看我的手在動,那你對我手動的狀況有了「勝解」,你知道是這樣動的,就不會去跟人家形容是那樣動,而且你可以用動作來形容:「他就是這樣動的。」表示對我的手在作這樣的動作有勝解。有欲而且實際上見了而有勝解,那麼有勝解時下課回去,或者明天、後天一直到後來十年後,你都還會記得:「十年前某一天講經時,蕭老師手這樣動作。」這表示什麼?這就是念心所,幫你記住了。因為你親眼所見,你瞭解是怎麼樣作的,你也可以模仿來作。
這表示你已經有「欲心所」想要去見,而看見了以後你有了「勝解」,所以你記住了是怎麼動的,有這個「念心所」。有念心所時,當別人跟你說:「不!那天蕭老師手是這樣動的,和你說的不同。」你就說:「不!他是這樣動的。」表示你對於所見心得決定,不會被人家改變,這就是有「定心所」;有定心所時就可以跟人家說明:他那天動手時是怎麼樣動的,大概舉多高,大概什麼方向,不是在胸前,不是在那一邊動而是在這一邊。你都可以形容清楚,表示你有對這件事的智慧,你對於所見有慧,就是有「慧心所」。這樣子就因為欲、勝解、念、定、慧,使你能了別境界。謝謝!救兵到了,不是這付眼鏡。現在才知道為什麼一個老人要那麼多付眼鏡?換眼鏡了,就可以把經文挪近一點。剛剛講到哪裡?講到別境心所的「慧心所」,這表示你對於所見的境界可以確定內涵,那你就有智慧可以來為人家說明,為人家解釋說:「那一天蕭老師的手是怎麼動的。」這就是五個別境心所法,如果沒有這五個別境心所法,你沒有辦法了別境界。
那麼意根沒有這五個別境心所法中的前四個,所以意根不會說:「我想要這樣,我不想要那樣。」這都是意識所分別的事。五別境中祂只有一個心所法,就是最後那個「慧」。可是祂的慧又很差,為什麼很差呢?因為祂什麼都攀緣,就像八爪章魚,應該叫十六爪章魚一般什麼都攀緣;包括上一世埋在泥巴裡的臭骨頭也攀緣……等。因為這個緣故祂的了別慧很差,而且祂又不會思惟,那只好靠意識;意識若是思惟錯了,祂就跟著生起錯誤的認知和決定。
至於如來藏,這五個別境心所法完全沒有,如來藏什麼時候才會有這五個別境心所法?到了究竟成佛時。所以成佛時如來藏也可以直接了別一切六塵境界,並且也能有所決定。你們找到如來藏的人想想看:你的如來藏能幹什麼?在五別境的功能上絕對一點點功德都沒有。得要到如來藏中所有的種子不再變異,成為內外俱常,因為究竟清淨了,如來藏這時才成為「佛地真如」,才叫作「無垢識」,才能跟五個別境心所法相應。因為,這時如來藏除了本有的五個遍行心所法以外,還有五個別境心所法,那就是跟意識一樣可以了別六塵。這樣像不像世間人所說的「我」?很像了;但畢竟不是,因為是究竟清淨的法。但是有世間人所認知的「我」的特性,所以又叫「常樂我淨」的「我」。這樣的我具有這個意義,是佛教界所不知道的,這是我們正覺才敢說、才曾經說過的,但是平常講經沒機會講,只有在增上班講過。
這樣子,既然像意識一樣又可以了別境界,當然那時可以自覺有我,可以自知有我,這時誰都不能說祂不是「我」了,所以佛地可以叫作「常樂我淨」,因為祂是究竟清淨的,也可以自行決定要作什麼。而且佛地這個「無垢識」每一個心所法祂都可以自行去運作,妙覺菩薩們無法想像。所以妙覺菩薩見到了 佛陀依舊恭恭敬敬五體投地禮拜,因為根本無法想像佛地的境界。至於佛地有十個境界相,那就不談它,因為那十個境界相連妙覺菩薩都聽不懂;單單第一個境界相就聽不懂了,就別說後面九個。那我們距離妙覺還那麼遠,就不必談它,說之無義。要像這樣子,這個「常樂我淨」才可以說是佛地的境界相,到這個地步才可以說一切法已經斷盡,如果沒有到這個地步而說他成佛了,顯然他還有無量無邊的法都還得要斷,那都是徒託空言,絕無實義,地獄報在不遠。
真正的菩薩證得這個「無名相法」以後,對這個「畢竟空法」不驚不畏;就是證得如來藏以後,瞭解這才是真正的空,而且智慧生起心得決定而不驚疑。所謂的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十八空等都不是真正的空,這個空才是真正的空,所以這個空是畢竟的。菩薩證得這個法以後,對這個「畢竟空」不驚不畏,可是也自覺還沒有成佛,因此要努力悟後起修的目的是「為斷諸法」,斷諸法目的是什麼?就是把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該斷的斷、該除的除,最後該發顯出來的就能發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