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深時遠見:時間感如何影響決策,人類如何擺脫短期主義的危局
原文書名:The Long View: Why We Need to Transform How the World Sees Time
產品代碼:
9786263105744系列名稱:
不分類系列編號:
RV1240定價:
500元作者:
理查.費雪Richard Fisher譯者:
張毓如頁數:
384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108出版日:
20240108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494.1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世界加速崩解的同時,能活著看到二十二世紀的世代已經出生了◢◤
「一部文字優美、冷靜勸說,但具有急迫感的書。」──伊恩•麥克尤恩
◢◤全球共同危局 ╳ 人類時間觀 ╳ 認知心理學◢◤
BBC資深記者──理查•費雪──深思熟慮之作
詹宏志∣作家、出版人
何飛鵬∣出版人、企業家
顏擇雅∣作家、文化評論人
──盛讚推薦
▍▍金字塔、巨石陣、大教堂耗時數百年才能完成,古人為何會開始明知此生看不到成果的計畫?
快轉至數千年後的人類世,現在的人們又是用什麼時間跨度的眼光做出決策?
福特汽車在一九六○年代因為競爭對手的壓力,趕著兩年內設計量產出小車Pinto,致命的瑕疵導致多起意外;傳承五代的百年家族企業鐵姆肯公司,敵不過投資人的獲利要求,被迫分割公司,終結傳奇;華爾街因為短視重新包裝不可靠的次級房貸,引發二○○八年的金融危機……我們對於這些短視決策釀成災禍的事例並不陌生。
這種短期主義隨處可見。我們可以在商業中看到:財務季度主導企業思維、市場股東的需求,鼓勵公司領導者只進行週期思考。我們可以在民主政治中看到,促使政治人物只考慮對下一次選舉有幫助的政策。我們可以在環境議題上看到,當前的經濟競爭讓各國無法真正合作解決氣候變遷和海洋酸化的問題……
▍▍但人類並非一直都是這樣的,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不同的時代、民族、文化、語言的人如何看待時間,又如何規劃未來?
古羅馬人相信命運,認為時間朝他們流過來,未來不會改變。他們腦中的未來是「靜止的現在」,認為後世之人將跟他們有著同樣的需求和生活;
早期的基督徒認為時間由創世開始,會在末日終結。於是他們一直在等待。這種末世觀滋生出一種短期主義,認為應即時狂歡,任何阻擋大災厄努力都是徒然。
直至一千年多後,科學接手了時間觀:地質學家赫頓發現了地球存在數十億年的證明,「深時╱deep time」的發現自此顛覆了人類對時間的認知,西方社會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歷史學家將其稱為「發現未來」,哲學家康德在其中看到了啟蒙文明的新高度;再來,時鐘的普及使眾人同步,帶來集約化和商品化,工業使時間成為「可以操縱、管理、控制的可量化資源」,在西方產生深遠的影響;最後是電腦,以光纖速度前進的數位發展,我們的分秒決定都左右人類的未來。
BBC未來頻道資深記者理查•費雪在書中詳細闡述短期思維如何主導西方社會,為什麼這可能對未來帶來災難,並探討了歷史性的以及現實世界中具有長遠眼光的例子。
費雪除了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甚至語言學,探討我們對短期思維的時間偏差外,還提供了一些方法,包括納入透視思維,即以未來存在的心態來看待生活,擁抱長深時遠見之美。
「人類所做的一切、所處當代的微小勝利,以及我們所講述的所有歷史,只是人類尚未完成之事的序曲。」
──H•G•威爾斯
★★★★ 四方盛讚 ★★★★
「深遠的未來是另一個國度……理查•費雪是令人著迷的導遊,讓我們知道,我們所處的現在,在人類的時間地圖上是多麼微小的光點。對於深度時間的思考,不僅讓人在氣候變遷上投入更多力量以付諸行動,更普遍擴大了我們在道德感和美感上的可能。他認為,這樣的思考也暗示我們可以如何追求幸福,因為它充分滿足我們從未謀面的後代子孫的利益……這是一本文字優美、冷靜勸說,但具有急迫感的書。」──伊恩•麥克尤恩╱小說家、劇作家
「一本帶有好奇心和希望、明智且富有人性的書。本書會開闊你的心智和視野,並讓你對於未來的所有可能感到頭暈目眩。」──湯姆•查特菲爾德╱《如何思考》作者
「急切而深刻。理查•費雪的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以不同的角度思考時間,來改變世界。未來始於我們的想像。對於任何希望成為好祖先的人來說,這都是必不可少的讀物。」──大衛•法里爾)╱《足跡》作者
「不同於現今關於未來主題的新聞標題所展現的悲觀,理查•費雪描繪出一條通往二十三世紀充滿希望的道路……本書令人驚歎。」──文森•伊亞倫提╱《深度時間估算》作者
「我們的強大力量來自於思考未來的能力。費雪帶領我們踏上一趟迷人的長期思考之旅,也讓我們知道它為何重要。」──湯瑪斯•薩登多夫╱《明天的發明》合著者
「富有哲理、洞察力、娛樂性。在目光短淺的世界裡,此書有效地幫助我們理解未來,並讓我們與未來連結。鑑於氣候緊急狀態,長期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安德烈•賽恩•馬納松╱《在冰川消失之前》作者
◢◤世界加速崩解的同時,能活著看到二十二世紀的世代已經出生了◢◤
「一部文字優美、冷靜勸說,但具有急迫感的書。」──伊恩•麥克尤恩
◢◤全球共同危局 ╳ 人類時間觀 ╳ 認知心理學◢◤
BBC資深記者──理查•費雪──深思熟慮之作
詹宏志∣作家、出版人
何飛鵬∣出版人、企業家
顏擇雅∣作家、文化評論人
──盛讚推薦
▍▍金字塔、巨石陣、大教堂耗時數百年才能完成,古人為何會開始明知此生看不到成果的計畫?
快轉至數千年後的人類世,現在的人們又是用什麼時間跨度的眼光做出決策?
福特汽車在一九六○年代因為競爭對手的壓力,趕著兩年內設計量產出小車Pinto,致命的瑕疵導致多起意外;傳承五代的百年家族企業鐵姆肯公司,敵不過投資人的獲利要求,被迫分割公司,終結傳奇;華爾街因為短視重新包裝不可靠的次級房貸,引發二○○八年的金融危機……我們對於這些短視決策釀成災禍的事例並不陌生。
這種短期主義隨處可見。我們可以在商業中看到:財務季度主導企業思維、市場股東的需求,鼓勵公司領導者只進行週期思考。我們可以在民主政治中看到,促使政治人物只考慮對下一次選舉有幫助的政策。我們可以在環境議題上看到,當前的經濟競爭讓各國無法真正合作解決氣候變遷和海洋酸化的問題……
▍▍但人類並非一直都是這樣的,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不同的時代、民族、文化、語言的人如何看待時間,又如何規劃未來?
古羅馬人相信命運,認為時間朝他們流過來,未來不會改變。他們腦中的未來是「靜止的現在」,認為後世之人將跟他們有著同樣的需求和生活;
早期的基督徒認為時間由創世開始,會在末日終結。於是他們一直在等待。這種末世觀滋生出一種短期主義,認為應即時狂歡,任何阻擋大災厄努力都是徒然。
直至一千年多後,科學接手了時間觀:地質學家赫頓發現了地球存在數十億年的證明,「深時╱deep time」的發現自此顛覆了人類對時間的認知,西方社會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歷史學家將其稱為「發現未來」,哲學家康德在其中看到了啟蒙文明的新高度;再來,時鐘的普及使眾人同步,帶來集約化和商品化,工業使時間成為「可以操縱、管理、控制的可量化資源」,在西方產生深遠的影響;最後是電腦,以光纖速度前進的數位發展,我們的分秒決定都左右人類的未來。
BBC未來頻道資深記者理查•費雪在書中詳細闡述短期思維如何主導西方社會,為什麼這可能對未來帶來災難,並探討了歷史性的以及現實世界中具有長遠眼光的例子。
費雪除了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甚至語言學,探討我們對短期思維的時間偏差外,還提供了一些方法,包括納入透視思維,即以未來存在的心態來看待生活,擁抱長深時遠見之美。
「人類所做的一切、所處當代的微小勝利,以及我們所講述的所有歷史,只是人類尚未完成之事的序曲。」
──H•G•威爾斯
★★★★ 四方盛讚 ★★★★
「深遠的未來是另一個國度……理查•費雪是令人著迷的導遊,讓我們知道,我們所處的現在,在人類的時間地圖上是多麼微小的光點。對於深度時間的思考,不僅讓人在氣候變遷上投入更多力量以付諸行動,更普遍擴大了我們在道德感和美感上的可能。他認為,這樣的思考也暗示我們可以如何追求幸福,因為它充分滿足我們從未謀面的後代子孫的利益……這是一本文字優美、冷靜勸說,但具有急迫感的書。」──伊恩•麥克尤恩╱小說家、劇作家
「一本帶有好奇心和希望、明智且富有人性的書。本書會開闊你的心智和視野,並讓你對於未來的所有可能感到頭暈目眩。」──湯姆•查特菲爾德╱《如何思考》作者
「急切而深刻。理查•費雪的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以不同的角度思考時間,來改變世界。未來始於我們的想像。對於任何希望成為好祖先的人來說,這都是必不可少的讀物。」──大衛•法里爾)╱《足跡》作者
「不同於現今關於未來主題的新聞標題所展現的悲觀,理查•費雪描繪出一條通往二十三世紀充滿希望的道路……本書令人驚歎。」──文森•伊亞倫提╱《深度時間估算》作者
「我們的強大力量來自於思考未來的能力。費雪帶領我們踏上一趟迷人的長期思考之旅,也讓我們知道它為何重要。」──湯瑪斯•薩登多夫╱《明天的發明》合著者
「富有哲理、洞察力、娛樂性。在目光短淺的世界裡,此書有效地幫助我們理解未來,並讓我們與未來連結。鑑於氣候緊急狀態,長期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安德烈•賽恩•馬納松╱《在冰川消失之前》作者
作者簡介
姓名:理查•費雪Richard Fisher
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新聞倫敦辦公室的資深記者,為英國廣播公司未來頻道(BBC Future)撰寫及委託外製報導。從二○一九至二○二○年,理查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奈特科學新聞獎學金,工作地點分處劍橋與麻州兩地。他同時也是倫敦大學學院的名譽研究員。他撰寫的電子報名稱為《長遠眼光:現場指南》(The Long View: A Field Guide)
譯者簡介
姓名:張毓如
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從事出版業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版權主任。譯有《旅行許可證:人類何時需要批准才能移動?法老時代、中國漢朝到現代國家,一部關於護照的全球文化史》等書。
書籍目錄
前言
長遠的觀點
第一部
短視的時間概念:短期主義的根源和原因
章一 悠長時光的簡史
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看待過去和未來的?
章二 賣空:資本主義無情的即時性
短期主義的生意,以及如何擺脫它
章三 政治壓力與民主的最大缺陷
為什麼政治在遠見性和大膽革新計劃上如此窒礙難行
第二部
一種暫時的心態:解鎖我們的時間意識
章四 計時猿
「心理時間旅行」的進化故事
章五 昨日、今日、明日的心理學
頭腦如何處理時間,以及它所有的偏見和怪癖
章六 長期術語:語言的力量
你說的語言會影響你的觀點嗎?
第三部
長遠眼光:擴展我們的時間觀
章七 令人愉快的恐怖:深度時間的崇高規模
思考極長時間尺度的艱鉅但有益的道路
章八 時間觀:從信仰、儀式、傳統學習
來自宗教和土著經驗的長期智慧
章九 長期主義:優先考慮未來的道德案例
數千年後思考的倫理論據
章十 時間的窗口:科學、自然、人類世
我們在自然界中的長期角色
章十一 符號和故事的說服力
最具創意的遠景路線
章十二 深厚的文明
長遠眼光的好處
謝詞
文章試閱
前言:長遠的眼光
「如果想要改善未來,就必須擾亂現在。」─卜凱賽琳
二月的一個夜晚,在倫敦一家醫院裡,我對時間的感知縮短到一瞬間。在妻子分娩大約二十四小時後,我們被送往急診室,因為我們的寶寶受感染。醫生手術時,我的世界彷彿什麼都不存在。在危機時刻,你只能專注於當下。
當妻子康復,而我們剛出生的女兒格蕾絲完成抗生素療程後,她們母女兩人在產科病房住了一個星期。那段時間沒有以前或以後,沒有昨天或明天,只有成為新手父母的急迫和生病女嬰帶來的壓力。
最終,我們回到家。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再度擁有時間意識,開始思考她可能成為什麼樣的孩子,長為什麼樣的大人。直到那一刻我才想到,格蕾絲很可能會活著看到二十二世紀,在新年前夕與家人一起迎接二一○○年,煙火在天空中綻放,相愛的人彼此擁抱,唱著跨年頌歌。
我們很容易忘記,現在已經出生的人,有數百萬人可以活到二十二世紀。在我女兒出生的那一年,全世界還有一億四千萬人出生,超過法國人口的兩倍。若是展望未來,會有將近一百一十億兒童在二一○○年之前來到人世。幸運的話,其中一些人─包括格蕾絲的孫輩─將活到二十三世紀。透過我們的家庭關係來看,遙遠的未來比我們以為的更接近。
在我身為記者的職業生涯中,看過許多新聞報導、報告或預測中提到二一○○年,但很少帶著慶祝口吻。
「二一○○年之前,海平面上升和惡劣天氣將導致許多城市沒入水中。」
「到本世紀末,人類有六分之一的機率遭遇滅絕命運。」
「二一○○年之前,地球上將近一半的物種可能會滅絕。」
「二十二世紀之前,自動化將使人類成為無業游民。」
在這個每況愈下的世界裡,二一○○年經常被描繪成社會衰頹的里程碑,有時甚至被視為我們可能無法逾越的障礙。這些關於未來氣候危機、生物多樣性崩潰、科技造成破壞的故事,常常讓人感覺還在十分遙遠的未來,但我們與那個轉折點的距離,只有一或兩代人而已。
在一七○○年代,政治思想家艾德蒙.伯克寫道,社會是一份契約:「不僅是活著的人之間的夥伴關係,而且是活著的人、死去的人、即將出生的人之間的夥伴關係。」不幸的是 ,這種幾代人之間的夥伴關係正在破裂。如果後代要診斷出我們這一代人最有害的習慣,會觀察到一種危險的新形式短期主義,尤其是在西方。在二十一世紀初,「現在」占據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當前時刻的事件阻擋了任何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感覺。世界充滿資訊,生活水準前所未有的高,然而,要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個新聞週期、政治術語或商業季度之外往往很困難。如果時間可以切割,我們會感覺到時間變得愈來愈細碎。
這種短期主義如此有害的原因,在於它的隱而不顯。它潛意識地刻意拉高近期目標的優先性:一種滲透到資本主義、政治、媒體、流行文化中的狹隘觀點。(中略)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擁有強大的科技,足以透過原子、生物戰、數位創作的力量使文明產生災難性的倒退。人類第一次有能力不可逆轉地危害地球的生物圈和氣候……經過長遠的進化,人類更有能力理解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後略)
【試閱段落2】
第1章 悠久時光的簡史
(前略)然而,到了十九世紀,菁英分子和受過教育的人愈來愈認識更深的自然時間尺度。一八三二年,作家湯馬斯.卡萊爾首次提到「深度時間」(deep time),儘管背景是文學而非地質,用於推測英國作家山繆.詹森的作品是否會流傳千古。
在這一時期,科學和智識對過去和未來的認識延伸,也讓我們做好準備,在了解自己和地球上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達爾文提出演化論,深刻解讀自然世界的時間,說明人類在其中並非位於中心。在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他寫道:「雖然我們實在無法確定,到目前為止,已知的世界歷史究竟有多長,但自從第一個物種出現後,衍生出無數已滅絕和仍舊現存的後代,而和那些早已消逝的年代相比,之後的時間對我們來說不過只是短暫的片段。」
與此同時,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深度時間早已寫在夜空之中。他晚年時告訴一位熟人:「我對太空的觀察比過去任何人都要深入。我觀察過星星後可以證明,這些星星的光必須經過二百萬年才能到達地球。」這位熟人是詩人湯瑪斯.坎貝爾,他在談話中顯然得到了一些關於時間的啟示:「我真心感覺此刻自己好像在與超自然的智慧對話。」詩人又寫道:「和赫歇爾分別之後,我感到振奮並難以自持……這是我生命中最有趣的時刻。」
十九世紀時,時鐘也愈來愈普遍。雖然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包括法國、亞洲和伊斯蘭國家,因為遵循不同的日曆,人們並未意識到一八○○年代已經開始,但歐洲人在日常生活中正開始出現共享計時的感覺。
教堂早已不再是計算時分的主要權威,西方正進入「工業時間」時代。如果還有人像古羅馬寄生蟲(見頁21)一樣,希望完全按照自己的內在節奏生活,將會非常辛苦。在這種加速進步的過程中,孩子長大後會過著與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父親陶格瓦爾德和兒子陶格瓦爾德的日子開始消逝。
歷史學家認為,推動工業革命的機器不是蒸汽機,而是時鐘,因為時鐘可以使眾人同步。工業的出現帶來集約化和商品化,對於西方看待未來的態度產生深遠的影響。
社會學家芭芭拉.亞當曾指出,有幾種不同的「時間景觀」塑造出現代性,工業時間是其中一種。就像描述地理空間的城市景觀或自然景觀一樣,時間景觀描繪出現世狀態,包括自然時間、心理時間、宗教時間等。根據亞當的說法,工業時間景觀之所以如此強大,是因為它提出對未來的要求。她寫道,工業將時間商品化,使其成為「可以操縱、管理、控制的可量化資源」。工業化除了使人們同步,以便提高效率和經濟價值,也開啟開發未來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工業革命之前的農業,主要是由氣候和季節的自然時間景觀形塑。然而,在一八○○年代中期,英國科學家兼企業家發現以硫酸處理過的碎骨能大幅提高作物產量。再加上工業化的其他影響,這些「過磷酸鈣」肥料將為農業帶來新的時間景觀,這意味著農民不再需要依代價的階段性改變。
總而言之,在歷史上的這一刻,未來成為可以在工業規模上開發以滿足當前經濟需求的一方空間。而在很多方面,接下來的發展就是我們要說的故事。(後略)
【試閱段落3】
第7章 令人愉悅的恐懼:深度時間的崇高規模
「無限往往會讓心智充滿令人愉悅的恐懼,這是最真實的效果,也是對崇高最真實的考驗。」─艾德蒙.伯克
在一八六○年代,科學家卡爾.恩斯特.馮.貝爾試圖想像,對時間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會是什麼樣子。他想像了兩個人,一個叫分鐘人,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經歷完整的一生;另一個叫做千年人,他的壽命長達數百萬年。這是一個思想實驗,它對我們自己的時間感知以及我們能夠和不能夠直接體驗的事物上了有用的課。
身為科學家,馮貝爾可說十分博學多才:他研究北極永凍土,後來因發現哺乳動物卵子而被譽為胚胎學之父。他之所以欣然接受哲學問題和更廣闊的自然觀,是來自他發表的關於生物圈內時間感知如何變化的有趣演講,題目是《大自然中的哪個概念才正確?》。他在演講中做出大膽推測,但有些事情他沒說對─例如,他提出動物的心跳與其感知速度相關。但他提出的一個問題至今仍引起共鳴:如果人類對時間流逝速度的感知與現在截然不同會如何?
所以,他想像出分鐘人,以比其他人快得多的速度體驗一切─事實上,速度快到他的一生只相當於在我們的時間內持續大約四十分鐘。對於分鐘人來說,我們的世界看起來幾乎完全不動:一顆子彈幾乎靜止地懸在空中,停留在閃閃發光的雨滴旁邊。「如果他們的耳朵構造仍舊與我們的相同,那麼他們肯定聽不見我們聽到的每一道聲音,但他們可能會聽見我們聽不到的聲音。」馮.貝爾評論道。
在第二個假設中,他想像人以地質學的速度過著慢得多的生活。千年人的生命將延續數百萬年,他們的心臟每隔幾個世紀跳動一次。對千年人來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快得看不見:所有的生物都在他來得及記錄下之前出現、死亡、腐爛。但是,遠遠超出我們自身感官能力的變化會在他眼前上演:山脈的造山運動像海浪一樣起伏,大陸在地球表面漂移,銀河系在天空中重新排列成新的形狀。物種會出現消逝,自然選擇的宏偉故事會在他的注視下成形。
今日反思馮.貝爾的思想實驗,我們會發現,我們掌握了其中一種觀點,但還沒有掌握另一種。現在要以分鐘人的角度思考相當容易:透過相機科技,我們能夠以非凡的保真度減慢時間,光是智慧型手機就能做到。然而,千年人的觀點有點難以理解。正如分鐘人無法在春天看到花朵綻放,在秋天看到樹葉變色或看著孩子長大,我們的心智也難以理解百萬年的年表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藉由理論模型模擬地殼均衡說的山脈抬升或物種的演化,但以我們的感官能力而言,無法實際體驗。
因此,反思真正的長遠眼光可能會令人望而生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