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監控國家:中國全力打造的數位烏托邦,一座不斷進化、從上到下集體共構的全景監獄

原文書名:Surveillance State: Inside China's Quest to Launch a New Era of Social Control


9786263106291監控國家:中國全力打造的數位烏托邦,一座不斷進化、從上到下集體共構的全景監獄
  • 產品代碼:

    9786263106291
  • 系列名稱:

    麥田國際
  • 系列編號:

    RP4010
  • 定價:

    590元
  • 作者:

    李肇華Josh Chin、林和Liza Lin
  • 譯者:

    李易安
  • 頁數:

    432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401
  • 出版日:

    20240401
  • 出版社:

    麥田(城邦)
  • CIP:

    574.1
  • 市場分類:

    政治(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書是真正具有開創性的調查……作者將「全視」監控的概念描述為未來的某種場景……他們呈現出令你驚訝的數據、政治和現實狀況。任何關心科技、中國或自由意志未來的人都不能錯過本書。──《野心時代》作者歐逸文(Evan Osnos)

常見場景一:
每個到中國作政治或社會研究的人都會被告誡,身上至少要有兩支手機,一支空機裝微信、百度地圖、大眾點評等各種中國版的實用app,另外一支才是真正自己資訊與有聯絡通訊錄的手機。一旦「重要會面」或談論到「重要」話題時,過往可能是將手機關機、把sim卡拿出來或放進防監聽盒裡,然而現在,甚至可能必須在離開中國前就將手機丟棄!

常見場景二:
每條發出擁有敏感詞的訊息,只能在網路世界中真實存在數分鐘,只能擁有那段時間的破口,努力在那段時間中試圖傳得更廣更遠,然後就永遠被刪帖屏蔽與模糊噤聲……

維穩、河蟹、被牆、請喝茶、掃二維碼聯查、實名制、無所不在的攝像頭……這些中國政權常用來治理人民的手段,在高舉社會與民族和諧的道德大旗之下,加上極權國家科技的推波助瀾,這些進擊的維穩手段,已發展出毛骨悚然的各種監控方式與企業協作者。新的國家社會治理方式,未來將可能如何發展?

連傅柯都不曾想像過的全景敞視監獄,正活生生上演與進化。
而你我可能都是共謀,也同樣可能身處其中而不自覺……

帶著共計二十五年來對在中國進行報導的底蘊,兩位《華爾街日報》得獎記者李肇華(Josh Chin)和林和(Liza Lin)透過五年來在中國、非洲、美國與其他地區的深入調查,聯手開拓這個最前沿但卻又對全球政治與社會至關重要的主題:「國家監控」。當然,「監控」從來都不是新鮮事,老大哥不只早在一九八四年之前就看著我們,這類意圖與監控手法更橫跨各大洲、各個國家、強權與政府,甚至從我們自身社會的歷史紋理中,我們都能抽絲剝繭出鄰里綿密細緻的監控網絡。

然而有諸多跡象、證言與故事在在都顯示出,現在的「國家監控」遠超出以往的規模、方法與手段,中國共產黨政府這次是「動真格」。當代中國挾著勢不可擋的高度經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發展經濟壓力與「維持社會穩定」的政權壓力,讓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運作體系與各種手段紛紛出籠。即便中國共產黨嘴上說「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實際上卻在開創一種新的政治模式:不是透過投票選舉,而是精準卻殘酷地利用數據來左右人民意願。

本書故事從在中國遙遠的中亞邊疆——新疆開始。由於伊斯蘭維吾爾分離運動努力對抗黨的掌控。為了對付並控制分離分子,中國領導階層在此建立一個反烏托邦警察國度,派出配備AI科技的保安部隊,隨時監控該區數百萬人民。另外,遠在另一端的「中國矽谷」杭州,政府則編織綿密的數位烏托邦,由各家科技巨擘協助美化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摩擦。作者記錄下中國政府利用數位監控的威力(有時甚至利用美國技術),打造全新「和諧社會」的野心。

末了,兩位作者從人民的視角,以令人戰慄的細節,分享故事一開頭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家庭的故事,訴說他們的生活與自由如何慢慢被國家扼殺,直到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逃跑。

而這些故事進一步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科技發展與極權政體之間的關係,可能超乎我們想像的緊密與帶來高速發展。我們除了必須以人道與戰略安全的角度,了解中國政府全面發展監控科技的事實與影響外,我們也必須正視並且深思一個更大的挑戰:中國並非唯一這麼做的國家。隨著人們對民主原則的信念開始動搖,監控科技進展已在全球多國推翻國家安全與人民自由之間平衡,而我們該怎麼設想這件事?當何去何從?

作者簡介


李肇華(Josh Chin)
《華爾街日報》中國分部副局長,在此之前,他為該報報導有關中國政治和科技新聞超過十年,並帶領調查團隊獲得二○一八年國際新聞報導最高榮譽羅布獎。二○二○年擔任新美國智庫研究員,並獲丹.博爾斯獎章。他出生於猶他州,目前往返於首爾和台灣之間。

林和(Liza Lin)
《華爾街日報》記者,負責有關數據和隱私權的相關報導,也是二○一八年國際新聞報導獲得羅布獎的一員。在此之前,她曾任職於彭博社和彭博電視台。

譯者簡介


李易安
《報導者》記者,曾獲Openbook好書獎、卓越新聞獎,及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獎助。著有《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斷裂的海》,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等書。

書籍目錄


作者註
緒論 家門口的反烏托邦

第一部 平台
一 「關鍵信息」
二 靈魂的工程師
第二部 回到未來
三 人與機器
四 中國夢
五 小大哥們
六 數據烏托邦
第三部 貿易之風
七 數位絲路
八 預測犯罪的伙伴
九 國土安全
第四部 中國解方
十 重新定義的隱私
十一 全景監獄和波坦金式AI
十二 傳染
十三 嶄新的秩序?
尾聲 流亡

致謝
精選參考資料
關於受訪者和姓名的說明

文章試閱


緒論:家門口的反烏托邦
他們先是採集了塔依爾・哈穆特(Tahir Hamut)的血液。接著是他的聲音和指紋。最後又將他的臉部做了存檔。
那名警員指了指一張放在相機對面的凳子,塔依爾感覺到一股倦意襲來。他和妻子瑪爾哈芭(Marhaba)已經在這個沒有窗戶的地下室裡耗了整個下午,一語不發地在每個新的關卡等待,卻不敢詢問為什麼警察要找他們過去。那些警察守口如瓶,每個都面對自己的電腦,活像一個個急躁的機器人,用著帶點威脅意味的平淡語氣發出指令。
在中國其他地區,警察不過就是一群地位高尚的保全。他們沒有配備武器,而且訓練不足,你偶爾會在街上看到他們在被告知不得霸占公共空間而心懷不滿的一群退休長者面前認輸敗退。但在新疆就不一樣了。在這個國家位於中亞門戶、遙遠的最西疆裡,警察可不好惹,而且都裝備精良。和他們的任何互動,都帶著某種可能會引發暴力衝突的危險氣氛。如果時間短暫,這種緊張氣氛還可以忍受,但若要面對他們好幾個小時,那可就累人了。
塔依爾在凳子上坐了下來,看著警員擺弄那台相機。那台相機配備的不是一個大鏡頭,而是三個在黑色罩子上水平並置的小型鏡頭,罩子的長度和厚度與一根小警棍相差無幾。他拍片拍了不只十五年,卻從來沒看過那樣的東西。
那名警員要塔依爾坐直,接著調整了三腳架,直到鏡頭線和他的臉部中央完全對齊。那台相機有傳輸線連接到他對面桌上的電腦。操作那台電腦的女人用單調的聲音發出指令。轉到右邊,然後轉到左邊。然後轉過來面對鏡頭。然後往上看,再往下看。
「慢慢轉,」她說道。「但別太慢啊。」
塔依爾挺直背盯著鏡頭看。他將頭轉向右邊,然後停了一下,再轉回左邊。
「停,」那個女人說道。「太快了。重來一次。」
塔依爾重新又轉了一遍。但那名警員再次要他停下。這次太慢了。
第三次終於搞定。就在他轉動頭部的同時,他的皮膚反射著頭頂上方螢光燈的光波,而鏡頭則捕捉了那些光波。相機將光波轉化成好幾串由一和ま組成的數字,再輸入電腦裡,而電腦裡的程式則將那些數字轉成一個數學圖像。程式將數字組合起來,標示出他高挺的鼻梁和深沉的膚色——那是像他這樣的維吾爾族,和在中國占優勢地位的漢人族群之間的典型差異。那些數字記錄了他眼皮微腫的雙眼,以及薄薄的嘴唇;他熟練地擺出面無表情的樣子。電腦程式也給出了其他數字,用來代表他那向後梳齊、有些灰白、瀟灑及肩的頭髮——在烏魯木齊這樣一個位於北京以西千多公里遠的內陸城市裡,這種大都市的時髦髮型顯得格外突出。
等他完成之後,那個女人要他張開嘴巴,然後再闔上嘴巴。塔依爾盯著鏡頭,用嘴唇圍出一個大大的「O」形,彷彿金魚在大口喝水一般。等他闔上嘴巴之後,那個女人點了點頭。
「你可以走了。」
暈頭轉向的他站到一旁,接著輪到瑪爾哈芭。她努力地以固定的速度轉動頭部。每失敗一次,她的挫敗感就愈深。最後她試了六次。等她完成之後,他們夫妻倆沿著樓梯爬上警局大廳,然後步出警局,穿過一個剛設置的安檢門,走進傍晚的烏魯木齊。
遠方的山頂上仍有皚皚的白雪覆蓋,閃耀著五月漸暗的陽光。這個時節夾在該地區的嚴冬和酷暑之間,通常是新疆一整年氣候最舒適的時間。然而漸暖的天氣,卻未能驅散籠罩在維吾爾社區上頭的那股寒氣。
新疆是一片由山嶺、沙漠和草原所組成的崎嶇地區,面積大約是美國德州的兩倍;這個地區已經漂泊在中華帝國的邊緣長達數千年之久。新疆在一八まま年代末正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清朝的統治者在當時把新疆設為行省,但就算過了一百多年,那裡感覺依然像是另一個世界。這種差異在維吾爾族占多數的地區更加明顯。維吾爾族是一個突厥穆斯林族群,他們的祖先來自散落在新疆南部沙漠裡的綠洲城鎮。維吾爾族的飛地聚落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伊斯坦堡,而不是北京;那裡有熱鬧的巴札(譯按:維吾爾語對「市集」的稱呼,源於波斯語)、用阿拉伯字母書寫的商店招牌,還有宣禮塔(編按:清真寺常設有用作召喚信眾來寺禮拜的高樓或高塔,源自阿拉伯語)召集信徒禮拜,這些東西都呈現出中國共產黨想要抹除的獨特認同。
黨中央在六個月之前啟動了幾個計畫,希望對新疆施加更強大的掌控,其程度前所未見。為此,地方政府開始在新疆全境織起一張由數位感應器組成的綿密網絡,以便更輕易地監控維吾爾族,以及該地區其他突厥裔少數民族。多年來,新疆早已充斥各種監控措施,但舊的系統需耗費大量人力。警察會為了追查某個目標對象的行動,而花好幾個星期的時間觀看錄影畫面、聽錄音檔。新的系統則使用人工智慧來解決人力缺乏效率的問題。這種系統可以同時從數百個監視器和麥克風匯入資料,然後在幾分鐘,甚至是幾秒鐘之內,就能全數掃描一遍、辨識出目標,讓維安部門可以快速出擊,在目標逃走之前逮補。
塔依爾和瑪爾哈芭開車回家的一路上,就有許多東西體現了這個正在持續擴張的監控網:嶄新的灰白色監視錄影器,像有害的藤壺一般爬滿了路燈柱和建物外牆;用鋒利鐵絲網包覆的金屬路障,將居民引導到大門口接受身分檢查;政府突然在大多數路口設置了新崗哨,手持黑色智慧型手機掃描器的警察不斷在此進出。
有愈來愈多的街區感覺起來就像戰區。
開著車時,塔依爾感到有點反胃,那是一種混合著疑惑和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他不知道警察做那些紀錄的用途是什麼,但從新疆當時的狀況來看,幾乎都可以肯定不會是什麼好事。但最重要的是,警察最後讓他和瑪爾哈芭離開,對於這點他已經謝天謝地了。
他們夫妻倆最近從南疆的朋友那邊聽到一些故事,據說維吾爾族會被警察抓走,送去某個神祕的設施裡。警察把那些設施稱作學校,但不會說那些學校裡在教些什麼。沒人聽說有哪個被送去「學習」的人可以獲准回來。塔依爾心想,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遲早也會開始被送去那裡。
塔依爾也猜想,自己過去的經歷很有可能也會讓他消失。他是一位知名的藝術家,在新疆的知識分子圈裡很受敬重;他在保存、形塑維吾爾文化的工作中扮演具有影響力的角色,但共產黨卻把這些行為視為反抗的源頭。他有護照,也有出國的紀錄,這代表他可能曾和國外的新疆分離主義者接觸過。他年輕時也曾留下反抗政府的紀錄,比如在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廣場抗議中擔任領導人物——這個經驗甚至曾讓他被關進了勞改營。當他和瑪爾哈芭被叫去警察局時,他以為輪到他們要被抓去「教育」了。他們竟然可以走出警局,讓他難以置信。
其他人就沒這麼幸運了。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塔依爾和瑪爾哈芭看著他們社區裡的人變得愈來愈少。有天塔依爾在外頭散步時意識到,混合酵母和芝麻能夠喚起無數回憶的烤饢氣味突然消失了。那個經營烤爐的年輕男子不見了。很快地,其他年輕男子——肉販、水果販、司機——也開始消失。然後是中年男性和一些女性。人行道上原本一到週末就會擠滿人潮,此時卻變得空蕩蕩的,水泥鋪面上只看得到幾個腳印,彷彿聽得到踩踏時的回音。
不消多久,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就開始將愈來愈常見的監控措施、生物識別數據的採集工作,和人們開始消失這件事連結在一起。由於新設的安檢門激增,居民們必須隨身攜帶身分證件、掃描臉部,才能在城裡到處走動。維吾爾族的身分證和臉部如果觸發警鈴,便會被送往警局,然後再被送去那些神祕的學校。人們開始流傳政府建立了一個系統,會依據維吾爾族對社會的「安全」程度來進行分類。
隨著時間演進,塔依爾逐漸理解去過那個警局地下室代表什麼意義。政府現在掌握了他的生物識別特徵,而且他無法改變這些特徵。有了他的臉部掃描紀錄,監視攝影機便可以從任何角度辨識出他。如果這個新的系統認定他對社會秩序造成了威脅,他根本無處可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