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們永遠都在:慈悲利他.慈濟醫療志工誌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744677系列名稱:
人與土地系列編號:
NL00048定價:
380元作者: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頁數:
304頁開數:
17x23x1.4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1201出版日:
20231201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419.333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自一九八六年以來,愛的橋梁,
慈濟醫療志工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陪伴與關懷!
我們一直都在,不僅在一如往常的平凡日子裡,也在最艱難的時刻中。
在多年的奔走募款之後,慈濟醫院終於在花蓮的土地上昂然挺立,靠著青翠大山,頂著燦爛的陽光,敞開明亮的大門迎接著一個個抱著病痛前來尋求治療的病患,同時也溫柔的歡迎每一位歡喜回「家」的慈濟志工。
啟業之後,醫院對醫療志工而言,是一個可以自由來去的「後頭厝」,無論是身心俱疲的時候,或是卸下一身疲憊,也無論心懷喜憂,或是歡悲,無須組隊,也不用報名,只要他們願意,隨時都能回「家」探望。
每天回「家」的志工人數不拘,有時十人,有時達三十人,有些大家都不湊巧的日子裡,寥寥幾人也是有的。無論人多人寡,難得振翅飛返,他們就像急於撫育雛鳥的母親,急急的想奉獻所能。
超過三分之一世紀以來,醫療志工們第一次離去,即使是二○○三年那一場來得令人措手不及又心驚膽戰的SARS,他們也未曾離開過醫院。
整整三十五年來,每天一早,來自全省、上百人次的醫療志工井然有序的走進醫院來,他們睜大眼睛,張開耳朵,仔細觀看與聆聽每一個徬徨與需求,無論是無助的病患與家屬,或是忙不過來的醫療團隊,整整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日子裡,無論窗外陰晴圓缺,日復一日,他們始終都在。
COVID-19的來勢洶洶,無情的將始終陪伴在病房的志工推往房門之外,花蓮慈濟醫院的醫護團隊比以往更堅強,他們深知必須得挺過這一役,才能讓志工回到他們身邊,也才能迎來往日的歲月靜好。
人們常說,慈濟醫院院址選得好,後有大山做背,然而之於慈濟醫院同仁而言,他們的依靠,不是那座看似雖近,實則遙遠,且難以在第一時間呼喊其名的綠山,而是在他們身邊那些來去匆忙三十五年的無數身影,他們有著溫暖和煦的笑容,穿著簡便的背心──迷你袈裟,還有個他們常呼喚著且再熟悉不過的稱號——醫療志工。
本書述說,愛與善的成就,無數醫療志工愛與善的心血投注,用愛與關懷解除其苦,將慈悲化為有形的事業,成就了慈濟醫院!三十八年來的點滴歷程。
三十八年前,師父只是提出「醫院志工」的概念,真正身體力行走出一條恢宏開濶的志工大道,正是以靜曦為首,包括靜易、慮衡、慮熹、慈?、慈芬、惟銘、慮雯等以院為家的常住志工的努力,還有來自全臺連連接接的梯次志工,適切的扮演醫病間的橋梁,也改變無數病患、和病患家庭的命運。穿上這襲「迷你袈裟」的志工菩薩,不僅是醫院的亮點,也是醫護和病患的貴人。──釋證嚴
醫療志工是從慈濟第一家醫院啟業開始,就出現的大助力,這群從地湧出的菩薩,以溫暖的笑容、謙卑的彎腰、堅定的腳步,關懷病人、安撫家屬、協助醫護與病人溝通。對於病人家屬來說,志工理解、陪伴他們化解家族心結、協助處理病後的種種困境,是讓病人能安心就醫的依靠。……醫療志工是慈濟醫院不可或缺的成員,是慈濟醫療軟體中的軟體,也是醫界最美的人文風景。──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慈悲利他-我們永遠都在。」是醫療志工三十八年來恆持初發的那一念,以單純的心,信守對上人照顧醫院,自然連人一起照顧的承諾。因為從「利他無我」愛醫院與同仁,發展出有求必應全方位補位的後盾,如床邊照顧、助念、甚至幫忙送骨灰回鄉,勸捐器官與骨髓捐贈、捐大體、扮演良語良師,只要呼叫就全力以赴無一不包。這是慈濟醫療最重要的寶貝,任何一秒不能缺少他們,這也是全球各知名醫療,紛紛想要取經的慈濟醫療人文。──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醫療志工就像地藏王菩薩,天天帶著我們行菩薩道,其中有數之不盡的志工更幾乎用了一輩子的青春歲月奉獻在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全年無休,守護著醫院,也守護著我們醫務同仁,是行走人間的菩薩。──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專文推薦│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自一九八六年以來,愛的橋梁,
慈濟醫療志工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陪伴與關懷!
我們一直都在,不僅在一如往常的平凡日子裡,也在最艱難的時刻中。
在多年的奔走募款之後,慈濟醫院終於在花蓮的土地上昂然挺立,靠著青翠大山,頂著燦爛的陽光,敞開明亮的大門迎接著一個個抱著病痛前來尋求治療的病患,同時也溫柔的歡迎每一位歡喜回「家」的慈濟志工。
啟業之後,醫院對醫療志工而言,是一個可以自由來去的「後頭厝」,無論是身心俱疲的時候,或是卸下一身疲憊,也無論心懷喜憂,或是歡悲,無須組隊,也不用報名,只要他們願意,隨時都能回「家」探望。
每天回「家」的志工人數不拘,有時十人,有時達三十人,有些大家都不湊巧的日子裡,寥寥幾人也是有的。無論人多人寡,難得振翅飛返,他們就像急於撫育雛鳥的母親,急急的想奉獻所能。
超過三分之一世紀以來,醫療志工們第一次離去,即使是二○○三年那一場來得令人措手不及又心驚膽戰的SARS,他們也未曾離開過醫院。
整整三十五年來,每天一早,來自全省、上百人次的醫療志工井然有序的走進醫院來,他們睜大眼睛,張開耳朵,仔細觀看與聆聽每一個徬徨與需求,無論是無助的病患與家屬,或是忙不過來的醫療團隊,整整超過三分之一世紀的日子裡,無論窗外陰晴圓缺,日復一日,他們始終都在。
COVID-19的來勢洶洶,無情的將始終陪伴在病房的志工推往房門之外,花蓮慈濟醫院的醫護團隊比以往更堅強,他們深知必須得挺過這一役,才能讓志工回到他們身邊,也才能迎來往日的歲月靜好。
人們常說,慈濟醫院院址選得好,後有大山做背,然而之於慈濟醫院同仁而言,他們的依靠,不是那座看似雖近,實則遙遠,且難以在第一時間呼喊其名的綠山,而是在他們身邊那些來去匆忙三十五年的無數身影,他們有著溫暖和煦的笑容,穿著簡便的背心──迷你袈裟,還有個他們常呼喚著且再熟悉不過的稱號——醫療志工。
本書述說,愛與善的成就,無數醫療志工愛與善的心血投注,用愛與關懷解除其苦,將慈悲化為有形的事業,成就了慈濟醫院!三十八年來的點滴歷程。
三十八年前,師父只是提出「醫院志工」的概念,真正身體力行走出一條恢宏開濶的志工大道,正是以靜曦為首,包括靜易、慮衡、慮熹、慈?、慈芬、惟銘、慮雯等以院為家的常住志工的努力,還有來自全臺連連接接的梯次志工,適切的扮演醫病間的橋梁,也改變無數病患、和病患家庭的命運。穿上這襲「迷你袈裟」的志工菩薩,不僅是醫院的亮點,也是醫護和病患的貴人。──釋證嚴
醫療志工是從慈濟第一家醫院啟業開始,就出現的大助力,這群從地湧出的菩薩,以溫暖的笑容、謙卑的彎腰、堅定的腳步,關懷病人、安撫家屬、協助醫護與病人溝通。對於病人家屬來說,志工理解、陪伴他們化解家族心結、協助處理病後的種種困境,是讓病人能安心就醫的依靠。……醫療志工是慈濟醫院不可或缺的成員,是慈濟醫療軟體中的軟體,也是醫界最美的人文風景。──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慈悲利他-我們永遠都在。」是醫療志工三十八年來恆持初發的那一念,以單純的心,信守對上人照顧醫院,自然連人一起照顧的承諾。因為從「利他無我」愛醫院與同仁,發展出有求必應全方位補位的後盾,如床邊照顧、助念、甚至幫忙送骨灰回鄉,勸捐器官與骨髓捐贈、捐大體、扮演良語良師,只要呼叫就全力以赴無一不包。這是慈濟醫療最重要的寶貝,任何一秒不能缺少他們,這也是全球各知名醫療,紛紛想要取經的慈濟醫療人文。──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醫療志工就像地藏王菩薩,天天帶著我們行菩薩道,其中有數之不盡的志工更幾乎用了一輩子的青春歲月奉獻在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全年無休,守護著醫院,也守護著我們醫務同仁,是行走人間的菩薩。──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專文推薦│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林靜憪(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作者簡介
總策畫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口述
顏惠美、范春梅、林玉雲、李節子、洪家明、蔡宜蓉、陳惠馨、陳靜妙、黃明月、張紀雪、蘇足、楊芳嬌、蘇秋忠等資深醫療志工
撰文
凃心怡
書籍目錄
目錄
序
走上醫院志工的修行路╱釋證嚴
如風不可少──慈悲是他的基因╱佛教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靜憪
感恩慈濟醫院軟體中的軟體──醫療志工╱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林俊龍
看見人間菩薩的身影╱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林欣榮
楔子 我們永遠都在
輯一 信──當病人的守護者
第一章 希望人人都有機會耕福田
第二章 匯聚眾人的愛來成就
第三章 有虔誠的信仰就能愛得透徹
第四章 以付出為志
第五章 只願病患得到最好
第六章 徵求為眾生服務的人
第七章 讓甘美的泉水源源不絕
輯二 願──照顧院內,守護院外
第八章 以誠,以正
第九章 願以病障取代事障
第十章 但願眾生得離苦
第十一章 熱心與恆心
第十二章 用愛與關懷解除其苦
第十三章 做人所無法做的事
第十四章 將慈悲化為有形的事業
第十五章 愈艱鉅,愈該堅持
第十六章 集合力量扛起千斤萬擔
輯三 行──擁抱國際
第十七章 發善心,立大願
第十八章 把擔心化為支持的力量
第十九章 軟體中的軟體
第二十章 守護生命的磐石
第二十一章 止病才能防貧
第二十二章 充分使用每一天的生命
輯四 守護──成為最堅強的後盾
第二十三章 把寶貴的時間用來做好事
第二十四章 願做良醫
第二十五章 愛與善的成就
推薦序/導讀/自序
走上醫院志工的修行路╱釋證嚴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已第三十八年了,感恩被譽為「軟體中的軟體」的志工菩薩,很稱職的承擔起連結醫護與病患間的角色;不僅是醫病之間的潤滑劑,也是醫護菩薩的好幫手。使得步調緊湊沉悶的醫院各角落,因為有志工菩薩的穿梭服務,就如同天空有了雲彩,乾旱的大地得到雨露滋潤一樣;因為志工熱情的諮詢指引,不僅醫護同仁可以稍微喘口氣,病患也不再徬徨無助了。
其中被大家尊稱為「志工老兵」的顏惠美(法號:靜曦),原本是花道老師,也是一位精進的慈濟委員。為了師父要在花蓮啟建醫院,她發心到處募款,逢人就說慈濟。曾經進到臺北名剎善導寺,面對坐在觀眾席來自各道場的大法師,本來內心還有一點怯弱,但為了成就這座救人的醫院如願矗立在東部,立時勇氣倍增,大步向前,侃侃談起師父的建院理念。這分膽識和堅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成就花蓮慈院順利竣工啟業無數小水滴中一滴水的力量。
更感恩的是,花蓮慈院竣工啟業後,她的目標很清楚,就是響應師父號召,要回來慈院擔任常住醫療志工。究竟醫療志工要扮演怎麼樣的角色才能恰如其分?先是觀摩臺大醫院行之有年的志工服務如何運作,邊作邊學習。慈院啟業一段時間後,她又東渡日本向當地的醫療院所取經,綜合所長,再內化成慈濟模式的志工服務。
病患百百種,尤其經濟落後、青壯人口嚴重外流的後山花蓮,慈院收治的病患有不少是經濟弱勢的長者和身障者。醫護菩薩基於天職,一律施予無差別的醫療救治,目的是讓患者健康出院回家。此類病患或積習已久,或者家庭得不到支持,心態比較消極;其實「三分身病,七分是精神」,醫療和投藥只能療治他的身病,心病就有賴醫療志工發揮智慧,技巧的探索病患內心深處的需求,方能就病象提出解方。
醫院會有醫療爭議,多數是醫病溝通不良。即便醫師站在病患立場,幫他找尋省錢又適當的醫療資源,才會開出轉院單;但病患不知其中原委,以為院方趕他出院而忿忿不平。靜曦服務久了,很清楚勞保局的規定,語氣溫和但立場十分堅定的說:「您若要持續作復健,就必須回到戶籍所在地,才能得到補助喔!」就在緊要時刻,及時平息病人的誤解與憤怒。
醫院裡有很多悲歡離合,賺人熱淚的故事。癌末父親眼見時間在倒數,他最後的願望但求父子相會就心滿意足了;但因過去放蕩的人生,置家庭於不顧,使得孩子也複製他的錯誤,目前關押於某監獄。這群志工菩薩為了圓滿受刑人的願望,立時展開尋人的超級任務。當父子再見面時,面對孩子冷漠的面孔,父親就像得到救贖一樣很滿足,終於不用帶著遺憾離開世間了。只求孩子能叫他一聲「爸爸!」孩子很彆扭很不情願,靜曦及時扮演潤滑劑的角色,促成父子相會。既圓滿父親的願望;孩子的肢體表情儘管很不自在,將來也不會扼腕後悔了。
很感恩我們志工菩薩的服務不僅限於院內,甚至走出院外,對出院病患進行居家關懷。若有醫護菩薩同行,還可以作簡單的檢查和衛教。靜曦看到病家環境髒亂,心生不忍,立時與同來的幾位志工捲起袖子開始打掃,接著牆壁門窗還要重新上漆,有時看到桌上的飯菜都發餿了,打開米甕,粒米全無,心中一陣酸楚;志工自掏腰包很快地為貧苦家庭送上白米青蔬。
醫療有慈善作後盾,對病患,尤其經濟弱勢的病患;以靜曦為首的常住志工常常自掏腰包,及時提供病患需要的物資,或者幫助病患尋找其他資源。志工無所求的愛,病患是點滴在心。對於醫療束手的重症患者,志工試著與病患溝通身後的器官捐贈,或者成為大體老師;多數人初聞提議,震驚難免,但也不會當面排斥,沉澱一段時間後,靜曦手上又多了好幾張大體老師、器官捐贈的同意書。這些捨身菩薩的名字將永遠鏤刻在醫學院的紀念碑上。
三十八年前,師父只是提出「醫院志工」的概念,真正身體力行走出一條恢宏開濶的志工大道,正是以靜曦為首,包括靜易、慮衡、慮熹、慈?、慈芬、惟銘、慮雯等以院為家的常住志工的努力,還有來自全臺連連接接的梯次志工,適切的扮演醫病間的橋梁,也改變無數病患、和病患家庭的命運。穿上這襲「迷你袈裟」的志工菩薩,不僅是醫院的亮點,也是醫護和病患的貴人。
文章試閱
第一章 希望人人都有機會耕福田
一九八一年,籌建醫院的經費仍然遠遠不足,正當眾人陷入苦惱之際,東洋傳來了好消息。日本一間會社的社長慨然允諾將捐款兩億美金,這筆相當於新台幣七、八十億元的捐款猶如一道活水,解決了建院資金不足的窘境,弟子們聽聞無不萬分雀躍,但證嚴法師卻婉拒了這筆善款。
眾人錯愕,但法師自有理由。
「如果接受這龐大的捐款,大家只要坐著看醫院蓋起來就好。」他表示,雖然很輕鬆,但好事卻僅讓一個人做,「我希望人人都有機會耕福田,所以寧可五十元、一百元地辛苦勸募,啟發眾人的愛心。」
錢不夠。
自從國福里那塊建地被國防部徵收後,慈濟功德會尋尋覓覓,終於才又找到一方合適建醫院的土地。集結眾人所願的花蓮慈濟醫院終於在一九八四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動土興工,這一天同時也是慈濟功德會十八週年紀念日。
動土的日子意義非凡,這也是歷經眾多波折後,第二次的動土。花蓮市新生南路(現為中央路)上原是花蓮農校實習農場的這片土地既遼闊又平坦,來自全台各地的祝福在此栽下夢想多年的種子,眾人都在期待醫院落成啟業的那一天,但是在那之前,慈濟志工的挑戰才剛開始。
錢,這個世俗的貨幣,擾亂了諸多清靜的心。
建院預算上修八億,但在第二次動土這一刻,功德會不過才募到一億四千多萬而已。不夠,真的不夠。
鑿井,雖是萬般辛苦,但是愛也隨之源源不絕湧出。慈濟志工各出奇招,有人取來家裡所有的金飾,有人捐出棺材本,也有人凌晨即起,到橋上當清潔工,替人洗碗、幫傭想為師父多籌些建院資金的人也不在少數,每一分錢來自說破口舌、磨破手皮,點點滴滴累積而來。
然而隨著工程不斷堆疊進展,功德會每半年就要繳上一次工程款,面對時間壓力的無情追趕,初投入志工行列的顏惠美積極的向親友、同事勸募,但她知道,這樣還是太慢了。
「我一個人認識的有限,只對我身邊的人講,要講到什麼時候才能募到足夠的經費?」於是腦筋動得快的她不禁思考,如果能夠透過媒體的力量,是否就能將訊息傳遞得更廣,吸引更多有心人共同投入?
即使已經時隔近四十年的歲月,那段勸募記憶仍然在顏惠美的腦中鮮明如昔,哪怕是每一個再微小的細節,都沒有因為時光流逝而有一絲一毫的破損殘缺。
「當時佛教界有兩本雜誌,一本是《菩提樹》月刊,一本是《慈雲》雜誌。」雜誌裡的佛言佛語,初入佛門不久的顏惠美略略還讀得懂,但版權頁上的編輯群她卻一個也不認識。即使如此,她還是拿起了話筒,循著《慈雲》雜誌上印得黑亮的電話號碼一個數字、一個數字撥了過去。
等待接通的時間很漫長,她的腦中不斷浮現師父們做手工籌錢的模樣──織棉紗手套、壓瓶蓋墊片、製作漏電斷路器、蒐集養樂多空瓶製作蠟燭、縫製嬰兒鞋等,每一樣工作耗時費工,換來的收入卻相當微薄。曾有一陣子他們代工高週波嬰兒尿褲,從一片塑膠片到完工成型,必需要經過九人之手,運用一千度高溫將塑膠部位黏合,然而一打的工資卻僅不到二十元。
顏惠美每次見著,心裡總是萬般不捨,「辛辛苦苦才賺個十幾二十元?這麼克勤克儉的過日子,又要蓋醫院,太辛苦了!」
電話接通了,隨著對方客氣的詢問她要找誰,顏惠美腦中那些勤儉的身影頓時被掃進心中某個角落,忽明也忽暗,彷彿正在提醒著她這一通電話的來意為何。於是當時才三十出頭遂、年輕氣盛的她一開口就說要找創辦人樂崇輝。
簡短的招呼之後,顏惠美開門見山說明這通電話的來意,「樂居士,我想跟你說慈濟,不知道你什麼時間比較方便,我過去找你。」
問顏惠美,在此之前,認識對方嗎?
即使如今年歲已過七十,但顏惠美揚起的笑容仍然淘氣的像個孩子,直說著:「我哪裡認識他!但找他,效果最快!」
意外中上台, 勸募建院資金
如今想來,當年撥那通電話是莽撞的,但上天垂憐,顏惠美幸得溫暖的包容,樂崇輝不僅接受了她的唐突,也很快就與她約定時間,並給了她一個位於台北的地址。
從小在大稻埕長大的顏惠美沒有在這座快速變遷的繁華都會中迷失方向,順著地址她很快就找到了忠孝東路,但卻遲遲找不到樂崇輝給她的門牌號碼,豎立在眼前的唯有一間寺廟,在台北頗負盛名,名為善導寺。
時間已經來到約定的下午兩點,熾熱的太陽高掛空中,顏惠美顧不得心中的疑惑,邁開步伐走進去,諾大建築內的沁涼給了她一身涼爽。
見了人,她問:「你好,我跟樂崇輝居士有約,請問他人在哪裡呢?」
似乎是早有交代,對方對她微微一笑,指著一方階梯:「你順著樓梯走上去,他就在上面。」
顏惠美的步伐輕快,但內心卻像著轉個不停的陀螺,等一會兒她該說什麼?又該怎麼說?豈知紛亂的思緒還沒有個了結,已經走到二樓的她就被眼前的情景嚇了一跳!
一排披著紅衣迦裟的大法師端正坐在前方,在他們身後一排排座椅滿滿都是人。她抬眼向上一看,一個紅布條掛在那裡,上頭斗大幾個字寫著「佛教會員大會」。
她還來不及反應過來時,樂崇輝就朝著她走來,顏惠美於是急急的自我介紹,說:「樂居士,我今天想跟你講慈濟。」
「對呀!」對比顏惠美的緊張不安,樂崇輝爽朗的笑容顯得輕鬆自在,「等一下等正在演說的這位大師說完之後,就輪到你上台跟大家分享慈濟在做些什麼。」
這一句話像道洶湧大浪,朝著她迎面撲來,令她震驚的語無倫次了起來,直搖動雙手,說:「不是的,我只是要跟你講而已。」
樂崇輝擁有一雙清澈平靜的眼,彷彿能看透對方的心思,他微微一笑,回答:「難道你不想為慈濟講話嗎?」沒說出口的是,這樣的場合遠比單獨與他會談效果要來得好多了。
顏惠美波濤洶湧的心還沒鎮定下來,司儀的介紹詞就傳進了她的耳裡。
「接下來,讓我們請花蓮慈濟功德會的委員顏惠美居士來跟我們說慈濟。」
突然之間,現場的眼神朝著她看了過來,顏惠美力圖鎮定,但強而有力的心搏就像衙門外的大鼓,咚、咚、咚地敲動著她嬌小的身軀,她一度懷疑,會不會還沒開口講話,自己的身體就要被那強而有力的心跳給震碎?
「當時我才剛進慈濟不久,也不懂得多少佛法,只知道慈悲喜捨。」幾十年後的現在,當回憶起那段時光時,顏惠美仍掩不住激動的情緒,但掛在臉上的卻是笑容,而非瑟瑟發抖的當初,「還好麥克風是架在桌子上的,於是我就假裝大方的把兩隻手掌平放在桌面上。」
她笑了出聲,笑當年的自己看似智勇雙全,其實是在掩蓋內心的惴惴不安,「其實這個姿勢只是因為我手會抖,這樣放,人家就看不出來了。」
瞇起眼,回想起那個一點都不懂得如何佛言佛語的自己,在一群修行人、法師面前,要張開口該有何等的勇氣?而給她力量的,是師父們窩在小小的靜思精舍一角,做著手工的模樣,是籌措建院經費這些日子以來,多少委員、會員奉獻捐獻的故事……
顏惠美知道,這一開口必定毫無條理,但她很想將這些日子以來自己所感受到的悸動分享出去,期待也能因此感動到部分的人,一同為建院資金加柴添薪。於是她勇敢的開口:「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感嘆貧病是雙胞胎,將要在東部蓋一間醫院救人,雖然建院資金非常龐大,但是功德會一開始不也是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捐出買菜的五毛錢開始當菩薩救人的嗎?她把佛陀所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永恆說了一遍,誠摯邀請佛教徒的各位一起共襄盛舉,歡迎大家到花蓮來,我會在靜思精舍為大家奉茶。」
她在掌聲中顫抖著雙腳走下了台,法師們看著她的眼神沒有疑惑,而是肯定。但顏惠美在回花蓮的火車上,仍然不止一次的問自己:「我到底有否表達清楚?我這麼說真的會對建院資金的籌募有幫助嗎?」
各出奇招,溫柔的守候
「其實當天大會結束之後,就有人來找我說要當功德會的會員。」顏惠美的笑始終沒有從臉上褪去,雖然人正端坐在二○二一年的現在,但她的靈與魂彷彿早已回到那段艱辛而美好的歲月,「那時我還問對方:『你真的有聽懂我剛剛在說什麼嗎?』」
從台北回到花蓮之後,顏惠美在靜思精舍住了下來,以常住志工的身份日復一日的勞動著,她告訴自己,既然要為慈濟發聲,那麼就應該更加投入,「至少要再出去講慈濟時,我也才知道要說些什麼。」
日子大部分時候依舊平凡如昔,但開始有些日子變得不再相同,開始有陌生人到精舍來,開口指名要找「顏居士」。她總是不明所以,但仍克盡職責,領著他們介紹慈濟、說著醫院的進度與未來規畫。
一次、兩次、三次,有一回甚至有八位佛學院的年輕師父一起來找她,這回她終於忍不住了,問對方:「請問……你們怎麼會來找我呢?」
眾人相視而笑,先是對她說聲抱歉,沒有好好的自我介紹,緊接著才坦言來此的目的,「前陣子在佛教會員大會上,我們長老聽到妳在講慈濟,知道慈濟要在東部蓋醫院,所以請我們來瞭解一下。」
問顏惠美,可知到當時這麼一上台,替慈濟醫院募得多少善款,她搖搖頭,說她並不知曉,但那一陣子,每個慈濟志工為了讓醫院能如期完工,大家「各出奇招」,自己這招,只是其中一個招式罷了。
採訪的此時,正值農曆年前,花蓮氣溫陡降,即使在室內也覺得寒意刺骨,顏惠美說著,一聲嘆息在冷冽的冬天裡呼出一道煙,薄霧裡的水氣都是由滿足所構成的。「那時候募款的速度變得很快,會員一直在增加,可以感受到大家的善心很大!」
日子一天天的過,善款點滴俱足,一九八六年八月才剛要開始,花蓮慈濟醫院在眾人的期待之下落成,並自八月三日起展開為期兩週的義診,義診結束後才正式啟業。
「那兩個禮拜,好多捐款的志工、會眾從全台各地來,要來看看我們的醫院。」我們的醫院,這幾個字顏惠美講得輕柔,就像一位母親,歷經懷胎十月終於看見 了與自己相連多時的骨肉。
當時她帶著志工、會眾,一面參觀醫院內部,一面對他們說:「這一間醫院雖然你們是第一次踏進來,但這裡處處都有你們的足跡,處處都有你們的愛心。」
腳步不停歇,眼睛也捨不得眨,入眼所及的一磚一瓦,都象徵著美夢成真,顏惠美的話也愈說愈柔軟,「醫院是蓋起來了,但是我們的任務還沒有結束。這間醫院現在就像一個初生嬰兒,需要我們去呵護、保護它,我們要再繼續護持這間醫院,陪伴著它茁壯成長。」
這番話,不僅是對每一個來參觀的人說,每一次講,其實也是顏惠美與慈濟志工們在對自己說。從這時候開始,他們就知道,自己沒辦法再離開了,終其一生,他們會溫柔守候在此,守著醫院、守著醫療團隊,守著每個與他們有緣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