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直到沒有戰火的那一天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968820系列名稱:
VIEW系列編號:
VP00150定價:
480元作者:
彭光偉頁數:
240頁開數:
14.8x21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1105出版日:
20241105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542.2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三立媒體集團 總經理 高明慧
三立電視新聞部 副總經理 白舒樺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執行長 陳靜雲
臺大新聞所 教授 洪貞玲
師大永續所 教授 葉欣誠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 副教授 張景安
臺大大陸研究中心 資深研究員 尹麗喬
重磅推薦
親眼目睹伊拉克警察部隊與伊斯蘭國駁火
輾轉26小時只為了進入葉門這個充滿危險的國度
臺灣首位專訪胡賽組織、塔利班等恐怖組織的戰地記者
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火,再到敘利亞和葉門的戰地採訪,每一段經歷都是對人性、勇氣和信念的考驗。這些戰地報導不僅僅是新聞,更是我對這個世界的深切反思。
在每一個戰地國家,我見證了無數的悲劇和希望。敘利亞難民營裡孩子們的笑容、葉門大學生對人生的期盼,戰地醫院裡無助母親的失落等,這些畫面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戰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同時也讓人們更加堅強,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貴。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不斷反思作為記者的角色和責任。我們報導戰爭,揭露真相,但我們能改變什麼?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些許的啟發和反思。我們生活在一個動蕩的世界,每一個人的行動都可能影響到他人的命運。臺灣雖然面對中國的威脅,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個幸福安逸的國家,當戰爭世代逐漸凋零,包括我在內的多數人都不曾親身經歷過戰爭的無情。
三立媒體集團 總經理 高明慧
三立電視新聞部 副總經理 白舒樺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執行長 陳靜雲
臺大新聞所 教授 洪貞玲
師大永續所 教授 葉欣誠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 副教授 張景安
臺大大陸研究中心 資深研究員 尹麗喬
重磅推薦
親眼目睹伊拉克警察部隊與伊斯蘭國駁火
輾轉26小時只為了進入葉門這個充滿危險的國度
臺灣首位專訪胡賽組織、塔利班等恐怖組織的戰地記者
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火,再到敘利亞和葉門的戰地採訪,每一段經歷都是對人性、勇氣和信念的考驗。這些戰地報導不僅僅是新聞,更是我對這個世界的深切反思。
在每一個戰地國家,我見證了無數的悲劇和希望。敘利亞難民營裡孩子們的笑容、葉門大學生對人生的期盼,戰地醫院裡無助母親的失落等,這些畫面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戰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同時也讓人們更加堅強,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貴。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不斷反思作為記者的角色和責任。我們報導戰爭,揭露真相,但我們能改變什麼?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些許的啟發和反思。我們生活在一個動蕩的世界,每一個人的行動都可能影響到他人的命運。臺灣雖然面對中國的威脅,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個幸福安逸的國家,當戰爭世代逐漸凋零,包括我在內的多數人都不曾親身經歷過戰爭的無情。
作者簡介
彭光偉
臺灣大學新聞所畢業,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所博士候選人。資深國際新聞記者,長期關注戰地、人權及地緣政治經濟議題。
《失控聖戰──伊拉克烽火前線》獲2017年卓越新聞獎,《阿富汗──塔利班之國》獲2022年吳舜文新聞獎。
《消失的國界》
臺灣三立新聞台的旗艦節目,製作第一手國際新聞報導,舉凡戰地實況、各國政經時事、環境生態、區域文化等專題內容均原創自製。開播15年,記者的採訪足跡遍布上百個國家;2022年勇奪卓越新聞獎「新聞節目獎」,是各類新聞獎項的常勝軍。
書籍目錄
自序
寫在出版前
第一章 誰的應許地──以色列、巴勒斯坦
復燃:中東火藥庫的引線
啟程:瞬間移動的即戰力
風向:以色列與哈瑪斯的媒體戰
烈士:占領區的怒吼
封鎖:雷馬拉的科技突圍
綁架:以巴的政治算計
第二章 塔利班之國──阿富汗
旋風:二週打下的江山
交涉:塔利班的簽證
肅殺:喀布爾街頭的安檢
罩袍:阿富汗女性的韌性
轟炸:坎達哈農村的墓地
毒品:提供鴉片原料的罌粟田
貧窮:無力回天的賣腎村
制裁:西方國家的經濟控制
談判:塔利班重掌政權的轉變
第三章 失控的聖戰──伊拉克
油田:直衝天際的火焰
圍攻:摩蘇爾的困戰
越界:穿梭邊界的人脈
前線:庫德敢死隊的防線
密道:伊斯蘭國的巢穴
外援:跨越國境的正義與力量
滅族:亞茲迪人的苦難
第四章 浴血的千年玫瑰──敘利亞
斬首:對全世界的恐嚇
簽證:難以想像的境地
險境:身處駁火之間
苦難:災厄與烽火齊聚之地
第五章 被漠視的百年飢荒──葉門
質問:邊境移民官的小房間
煎熬:二十六小時的車程
轟炸:滿目瘡痍的首都
浩劫:截斷物資引發的飢荒
骨氣:用畫作傳達的抗議
卡特:葉門男人的活力來源
摩卡:頂級咖啡的起源
第六章 走過烽火大地
幕後:代理人的戰爭
下場:美國介入的失敗
風險:地緣政治的衝突
後記
文章試閱
第一章 誰的應許地──以色列、巴勒斯坦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恩怨情仇,不管如何書寫,都難以完整的梳理。對以色列人而言,全世界的阿拉伯人都可能是他們的敵人,不僅是該國地理位置上被眾多穆斯林國家包圍著,還包括宗教聖地的爭奪。耶路撒冷的地位崇高,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共同聖地,卻只有以色列能夠全權掌控。以色列一向與西方國家交好,基督徒來去自由沒有太大問題,但若穆斯林想到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朝聖禮拜,如果不是住在耶路撒冷老城區的阿拉伯人,就得突破重重關卡,取得以色列官方的同意,才能有機會進到這個伊斯蘭教的第三大聖地。
發生在阿克薩清真寺的衝突年年上演,以巴雙方總有些屬於光譜極端的人試圖挑釁。猶太極端主義者在聖殿山獻祭,和以色列籍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發生衝突;或是巴勒斯坦人抗議以色列的入侵與非法統治,朝著以色列軍警、交通工具丟擲石塊等。各方都有傷亡,巴勒斯坦人沒有完整的軍事系統或訓練,總歸居於弱勢,而以色列的強大軍事力量,撐著這個國家對抗他們認為的外來威脅。
每一次的小衝突,都在為未來的大規模戰爭累積能量。中東一直是全世界的衝突熱點之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無解心結,更是重中之重,就算每次的戰爭後停火了幾年,但總有些引子能重新點燃這座彈藥庫。
復燃:中東火藥庫的引線
二○二三年十月七日,近五千枚火箭彈飛向以色列各城市,中東火藥庫的引線再度點火。直接導火線是加薩走廊政治、宗教和軍事組織「伊斯蘭抵抗運動」,又稱「哈瑪斯」,對以色列的突襲。但點燃導火線的背後原因,當然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包括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的長期封鎖,和以屯墾為名、侵占土地為實的壓迫。
哈瑪斯啟動「飽和式攻擊」,任誰都想不到,以色列一向引以為豪的鐵穹系統,竟然在這波攻擊中失去作用,數千枚火箭彈齊發,讓電腦來不及計算和攔阻,一顆顆掉進鄰近加薩的城市,甚至臺拉維夫,這只是其一。
當時以色列超新星音樂祭(Supernova Music Festival)正在鄰近加薩城市雷姆(Re’im)舉行,哈瑪斯成員衝進會場,持槍掃射,徹夜狂歡的人潮還來不及反應,已經有許多人中槍倒下、死亡。音樂祭現場人群狂奔四散,恐慌瞬間擴散到整片場域,哈瑪斯不僅近距離開槍殺人,也綁架人質,這些畫面在全球各地的新聞中一一被報導出來。
沒有人會知道期待已久的音樂盛宴,竟是自己的人生終點站。事後統計,這場音樂祭有三千五百人入場,多數是以色列人,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現場有保全警衛,但終究抵不過哈瑪斯的襲擊,現場將近二百七十人死亡。
近千名哈瑪斯成員分批行動,有人進到音樂祭,有人闖入周邊社區,包括貝埃里(Be’eri)有一百零八人死亡、卡法阿札(Kfra Aza)有將近二百人死亡,還包括其他城市在內,以色列這方總計死亡人數約一千四百人,超過二百人被挾持進加薩作為人質。
這一天,臺灣時間正好是國慶連假的開始,臺灣媒體大多在準備著各種國慶活動的報導,以及總統的國慶演說內容,而我也剛開啟了我的連假模式,沒想到哈瑪斯就在這時候行動了。晚間我接到了主管電話,討論前往以色列採訪的可能性,身為國際新聞記者,我蠢蠢欲動,但因為事件剛剛發生,加上以色列可能擴大報復,引發周邊國家的連動反擊,過去戰地採訪的經驗告訴我,再觀察一下比較好。
這場被媒體稱為「奇襲」的攻擊,哈瑪斯把它命為「阿克薩洪水行動, عملية طوفان الأقصى,Al-Aqsa Flood」,從行動名稱就知道哈瑪斯的策畫意圖,洪水來得又大又急,勢必造成無數死傷,會被洪水吞噬的城市地區,多是毫無防備甚至沒有危機意識,最後下場總是慘痛。
從未真正停止過的以巴衝突,出現了被外界視為半世紀來最慘烈的一次。但這算是奇襲嗎?不,巴勒斯坦從來沒有放棄反擊以色列,他們只是在等「適當」時機。向來以國防軍武科技為傲的以色列,沒有偵測到哈瑪斯的行動,過於自傲、忙著算計、情報網被滲透,讓以色列吃了這記悶棍。
事件爆發的第一時間我就相信,以色列的報復行動絕非哈瑪斯可敵,但除非以色列「殲滅」所有阿拉伯人,否則我大膽先說結論,以巴衝突毫無解方,只能等待大自然把人類滅絕。
阿克薩洪水行動策畫縝密,絕非臨時起意就能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攻擊,光是數千枚的火箭炮準備就位,就得費上好大功夫,這麼周全的計畫,僅由哈瑪斯就能發起嗎?我個人持保留態度。中東問題得綜觀全面,哈瑪斯或許只是影武者,背後真正的主謀另有其人。多數人猜測是伊朗,我認為可能性極高,武器、戰略和各項支援都是強而有力的後盾,只要能對以色列造成任何程度的傷害,都符合哈瑪斯的政治目的,他們有立場可以極大合理化這項行動,就是以色列數十年來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
攻擊以色列,對長期處在以色列對立方的伊朗來說並無害處,但伊朗不能自己動手,因為以色列的背後是美國,一旦美國介入,就不會只是以巴衝突這麼簡單而已。伊朗長期被美國制裁,但他們能忍,也總能給美國出其不意的一擊。
而對於以色列人,他們的愛國情懷幾乎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比較,他們也從沒有忘記過千年前的亡國之痛,我曾經採訪過以色列的「獰貓」部隊,裡面有超過六成是女兵,取名獰貓,就是希望和這種生物一樣能在艱困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並且快速又精準地擊殺獵物。他們在沙漠中進行軍事訓練,各項操演沒有因為性別差異有所輕重,他們凝聚的是團體的向心力,沒有人會被落下,慢了,自然會有隊友推你一把。在這一次的戰爭爆發後,立刻就可以從媒體上看到報導,許多海外以色列人已經整裝返國,一起對抗外來的攻擊。
巴勒斯坦人的重砲反擊,不出意外又是從加薩走廊發起,以色列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官方甚至說這場衝突將長時間延續。事實上,就如我一開始提到的,以巴衝突從未停止,只是這次大規模的攻擊引發了關注。
要挺以色列或是巴勒斯坦?世界各國開始選邊站,但老百姓的想法未必會跟政府同步。
美國想當然耳率先發聲,力挺以色列對哈瑪斯進行報復,並譴責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拜登立刻表態:
我們政府對以色列安全的支持堅若磐石且毫不動搖。我要把話說清楚,此時此刻,不容任何敵視以色列者,利用這些攻擊獲取利益,全世界都在關注。
My administration's support for Israel's security is rock solid and unwavering. Let me say this as clearly as I can, this is not a moment for any party hostile to Israel to exploit these attacks to seek advantage. The world is watching.
除了美國之外,多數我們認知的西方先進國家,幾乎都和以色列同一陣線,譴責哈瑪斯的恐怖行動,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許多政府高層甚至親赴以色列表達支持,光是布林肯就在一個月內去了三次,雖然後來已經是騎虎難下,對以色列無差別攻擊造成大量平民百姓死亡,幾乎難以制止。世界上其他親美陣營,也都陸續表態,包括臺灣。
蔡英文總統在十月八日,哈瑪斯攻擊以色列隔天,透過社交平臺表達對以色列的支持:
我代表臺灣人民和政府,向所有在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事件中受傷或失去親人的人,以及所有以色列平民表達最深切的哀悼。
我已經指示外交部和駐以色列代表處關注當地情勢的最新發展,確保所有臺灣僑民在當地的安全。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並譴責對平民的攻擊行為。臺灣將持續和志同道合國家合作,共同打擊威脅和暴力,捍衛自由及民主。
On behalf of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 of Taiwan, I express my deepest condolences to all those who have been injured or lost loved ones in Hamas’ attack on Israel and Israeli civilians.
I have directed our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loc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to stay updated on the latest situation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any Taiwanese people in the area.
As a democracy, we oppose any and all forms of terrorism and condemn attacks on civilians. Taiwan remains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 like-minded countries to fight threats and violence and to safeguard freedom and democracy.
臺灣和以色列互設代表處,長久以來都有很好的合作以及經貿往來,我認為臺灣政府在第一時間表達對以色列的慰問和支持並無不妥。但顯然政府的考量不僅僅是如此,在地緣衝突緊繃的年代,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被全世界放大關注,甚至被認為是全球最容易引爆衝突危機的區域之一,臺灣必須找到有力的盟友,讓自己更安心。在和中國沒有任何和平對談或交流的前提下,選擇和美國站在同一邊,這是臺灣能夠做的,似乎也沒有其他選擇。
總也要有人站在哈瑪斯這一邊,而伊朗就是指標。
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在攻擊發生後幾天公開談話,否認伊朗主導這一次行動,不過他也強調,伊朗支持巴勒斯坦,並對策劃這一次對錫安政權發動攻擊的年輕人引以為傲。
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也認為,發動攻擊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為反抗壓迫樹立了良好典範:
他們(巴勒斯坦)的抵抗在這次光榮行動中堪稱典範。這些巴勒斯坦青年的決心彷彿創作出一部史詩鉅作,並證明了也許壓迫一個民族、使人民流離失所、占領他們的土地會持續長久的時間,但這樣的壓迫行為會導致這些人民反抗,他們將忍無可忍。我希望上帝幫助這些戰士們解放他們的土地。
Their resistance in this glorious operation is exemplar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young Palestinians has created a great epic and demonstrated that oppressing a nation, displacing people, and occupying their land may last for a while, but it infuriates the oppressed people, and they are no longer willing to endure the oppression. I hope God helps the fighters in liberating their land.
哈瑪斯有伊朗的支持,已經吃下一顆定心丸。這並非事後論,伊朗協助哈瑪斯擴大軍事規模,增強武力,早已持續數年。
哈馬斯領袖哈尼雅(Ismail Haniyeh)曾經在接受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訪問時表示,哈馬斯已從伊朗獲得七千萬美元的軍事援助。他進一步指出,雖然哈馬斯有本地製造的火箭,但遠程火箭則是從伊朗、敘利亞和其他國家透過埃及進口。來自伊朗的軍事援助不僅讓哈馬斯能夠對以色列發動攻擊,也讓他們在以色列的報復行動中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若以伊朗為首,黎巴嫩、敘利亞也幾乎對伊朗言聽計從。
黎巴嫩真主黨率先攪局,趁亂偷襲以色列北部,當然以色列也立刻還以顏色,雙方你來我往,雖然不是大規模戰爭,但也已經造成數百人死亡,其中以色列的飛彈還誤炸媒體團,導致在以色列和黎巴嫩邊境採訪的一名記者身亡,多人受傷。
除了黎巴嫩,敘利亞也不時挑釁。以色列多次宣稱敘利亞有組織以無人機攻擊南部城市,因此派兵空襲敘利亞,美國也以伊朗組織不時偷襲美軍中東基地為由,下令攻擊敘利亞東部的伊朗軍事設備。而遠在阿拉伯半島底端的葉門胡塞組織,竟也有能力發射中程彈道飛彈,朝著以色列的南部攻擊,他們的武器火力從哪裡來的?
中東火藥庫的引線持續延燒,大家都在等,這火藥庫一炸開,受波及的就不會只有中東國家而已。
啟程:瞬間移動的即戰力
要當好一名有作戰能力的國際新聞記者,除了經驗的累積、反應的迅速、能找到關鍵人物,還要有瞬間移動能力,這些都是「即戰力」的重要元素。而我提出的即戰力,就是指隨時隨地可以立即出發到新聞現場採訪的能力。
我們雖然暫時觀望,沒有在哈瑪斯攻擊事件爆發第一天就出發前往以色列,但我早就開始預做準備,就是要讓自己在決定出發的時候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啟程。這段時間的工作,就是聯絡以及關注事件發展。
Fixer(在地新聞嚮導)絕對是戰地採訪的最重要關鍵之一。在衝突現場,不能說「好的Fixer帶你上天堂」,似乎不太吉利,但經驗豐富的Fixer,絕對能夠讓記者取得重要且符合新聞元素的報導內容及素材。通常我會找的Fixer都有豐富的新聞事件拍攝經驗,而且和國際媒體合作過,尤其是和電視記者共事過的經驗。畢竟電視新聞和平面報導要呈現的方式大不相同,我們需要大量的現場動態畫面,讓觀眾跟著我們的鏡頭一窺事件發生經過和原貌。
這一趟採訪決定的臨時,我雖然已經有了Fixer名單,但還沒討論到細節,包括費用和工作時數等。於是在確定要出發後,我請Fixer給我報價,他丟了一串文字給我,我瞄一眼覺得冷汗直流,果然是很「以色列的價格」。
Rates: 費用 Fixer day rate: $650 (USD) per day, up to 12 hrs day. 嚮導費用: 每日650美金, 工時最高12小時 Car: $150 per day + gas, toll. 租車: 每日150每進 油錢另計 We charge 15% production company fee on top of costs. 以上總金額外加15%公司製作費
我只能複製貼上轉給主管,讓公司知道一旦出發就是這麼昂貴。這還不包含機票、住宿、膳雜或突發狀況可能衍生出來的費用。不過我可以理解戰地的Fixer收費昂貴有他的道理,首先,他也得跟著記者出生入死,工作的安全風險十足地高;此外,他還得拿出自己的人脈,讓記者得到豐富的新聞素材。光是生命安全這件事情,我就不會對他們開出來的價碼有任何討價還價,頂多如果我自己覺得貴,我可能就找其他的Fixer,畢竟每個人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有不同的認定,不是我們可以隨意貶抑的。
在臺灣,商業電視臺願意長期養一批記者做固定時段的國際新聞專題節目,除了三立的「消失的國界」節目,截至本書出版前,似乎還沒看到第二個。更遑論,要派記者到戰地前線採訪,多數電視臺主管第一考量就是安全問題,再來就是昂貴的費用。
有了公司全力支持,我開始了這一趟戰地採訪行程,也是我在二○一六年第一次進到以色列、巴勒斯坦採訪之後,重返以巴衝突之地。
我還記得,決定出發的時間是十月十九日的下午四點多,我開始聯絡熟悉的旅行社幫我訂機票,我自己則是一邊申請以色列的記者證,告知我的攝影夥伴王為璜,放下手邊工作,趕快整理器材和行李,當晚就要出發了。
我和為璜的生日只差三天,分別是十月二十三日和十月二十六日。我們其實都在生日當天安排了計畫,我注意到,為璜在假表上填了四天連假,想必是女朋友要幫他慶生。但事已至此,我只能對他說:到戰場上去過生日吧。
當晚,我們五點訂了飛往杜拜轉機臺拉維夫的單程機票,晚間九點半抵達桃園機場、十一點半登上飛機,中間搞定Fixer、採訪證申請、駐臺辦事處的聯繫等事務,攝影裝備器材、防彈衣等用品,而次要的住宿地點,到了再說吧。
採訪國際突發新聞,得跟時間賽跑,我們踏上的是一個陌生環境,而且只有一組人,最新訊息隨時在發生,得靠著公司同事的強大支援,我們才能在第一線知道背景脈絡,採訪提問時精準到位。在外頭,我們常碰到國際大型新聞通訊社如美聯社、路透社同業,或是像CNN、BBC等在全球享有高知名度的電視臺。這些單位賣的是他們的資源,他們採訪的內容和素材,會賣給全世界電視臺使用,所以他們大量派人到現場毫不猶豫。
就以以色列哈瑪斯戰爭來說,光是CNN,就派出了Anderson Cooper、Clarissard Ward、Erin Burnett、Nic Robertson、Wolf Blitzer、Mathew Chance、Ben Wedeman,都是國際衝突新聞前線的重量級記者,可攻現場、可連線、也可分析觀察,這些是十幾年採訪經驗的累積,內容皆是擲地有聲。有些國際採訪的場合,如果有好幾間臺灣不同電視臺的記者同業,就算嘴上不說,還是會出現彼此競爭的氣氛,當然,除了昭告天下的記者會,能搶先問到獨家訊息、拍到稀有的獨家畫面,都是各憑本事。
我們順利抵達以色列臺拉維夫的本古里安機場(Ben Gurion Airport),通往海關的大面石牆和通道重啟我對以色列的回憶。以色列海關對出入境者的安全檢查相當嚴格,根據二○一六年造訪的經驗,我們帶著大批攝影器材,曾經被要求所有設備從箱子裡取出,讓安檢人員一一細查。 這回,雖然因為戰爭爆發,機場沒有太多旅客,我還是做了長時間安檢的準備,卻不想,我們跟引領排隊的人員自我介紹是來自臺灣的記者,立刻被帶到沒人排隊的櫃檯,簡單詢問我們的來意後就放行,前後大約不到十分鐘。
我感受到了以色列政府開放外媒進入採訪以哈戰爭的積極和迫切感。只有夠多的國際媒體進入,以色列政府的訴求才能在更多國際場域曝光。但相對的,以色列鎖住了加薩走廊所有能夠進出的關口,以為這麼做,就能單獨詮釋戰爭的樣貌,他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