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山上的醫生館

原文書名:


9786267205044山上的醫生館
  • 產品代碼:

    9786267205044
  • 系列名稱:

    人文系列
  • 系列編號:

    A104-049N
  • 定價:

    420元
  • 作者:

    于劍興
  • 頁數:

    400頁
  • 開數:

    15x21x1.9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1212
  • 出版日:

    20221212
  • 出版社:

    經典雜誌
  • CIP:

    783.3886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為解山地偏鄉無醫師服務困境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承接大埔醫療站
中醫師葉明憲每週三往返山區百多公里
二十年來不曾間斷的漫漫行醫路
寫就與大埔鄉親相知相惜的人生篇章





一個想遠離煩囂的中醫師
一群在山上討生活的苦悶鄉民
一場在偏鄉醫療站的偶遇
一起笑看人生如何運轉

有如畫般的湖光山色,嘉義縣大埔鄉五個村落卻因曾文水庫阻隔而像一串斷掉的珍珠項鍊。交通不便讓大埔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曾有好幾年被歸為「無醫鄉」,隨著醫療站的設立,居民終於可以即時紓緩身心的苦痛。

大林慈濟醫院葉明憲中醫師,自告奮勇配合「無中醫鄉巡迴醫療試辦服務計畫」,二まま三年起至今,每週三到嘉義縣大埔鄉開設中醫門診。
從小幫忙家裡養豬、大學讀畜牧系,因好友的鼓勵報考「學士後中醫」,最後當了中醫師的葉明憲,在大埔鄉醫療站和當地鄉民建立起信賴及友誼,像家人般的陪伴了彼此的人生路。



名人推薦


從屏東一處畜牧場走出來的葉明憲,基於自身精勤不懈的奮鬥和努力,不僅完成博士學位,還成為一位醫術精湛的中醫師;他「千金一諾」,每週撥出一天時間,發心走入雲深不知處的阿里山大埔鄉,為長年勞動的鄉民看診扎針,這一堅持歷時二十年而不悔!特別要感恩大林慈院公傳室的劍興,將剎那化為永恆,不讓動人心弦,又富有啟發性的故事淹没在歷史煙塵中。期待葉醫師的故事激起更多的迴響,讓更多人關注偏鄉人口老化的問題,就是偏鄉民眾之福了。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大林慈濟醫院與大埔醫療站,相距七十公里,看似遙遠,但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我們貼近鄉民的需求,更與他們的心相契。非常感恩,這些年來前仆後繼上山的醫療團隊夥伴,還有二十年如一日從黑髮到髮梢斑白的葉醫師,能以真誠的心付出愛,真是一種無比歡喜的享受。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心臟內科醫師)

作者簡介


于劍興
一九六九年生於嘉義,畢業於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著作包括:《醫者的容顏》 (2006,原水文化)
《當聲音去流浪》(2014,南方家園)、
《阿吉伯與簡骨科》(2015,經典雜誌)
《刎頸之交》(2018,經典雜誌)
《昏迷六十天,從遺忘到重生的奇蹟:陳金城醫師搶救生命志工作伴》(2019,經典雜誌)

書籍目錄


推薦序
醫愛無涯:葉明憲的中醫新天地 釋證嚴
只此一家 別無分號 林俊龍


寫在故事開始之前

1.腦麻少女求生記
2.在路上
3.金牌醫師
4.雙葉
5.雲彩媽
6.老爸的家庭醫師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

醫愛無涯:葉明憲的中醫新天地╱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從屏東一處畜牧場走出來的葉明憲,基於自身精勤不懈的奮鬥和努力,不僅完成博士學位,還成為一位醫術精湛的中醫師;他「千金一諾」,每週撥出一天時間,發心走入雲深不知處的阿里山大埔鄉,為長年勞動的鄉民看診扎針,這一堅持歷時二十年而不悔!

在臺灣本島,儘管醫療十分普及,仍有澎湖的七美、金門的烏坵和嘉義的大埔鄉因為缺乏醫院或診所,而被歸類為「無醫鄉」。在這僅僅兩千人口的偏鄉,多數年輕人外流到大城市拚搏,守在山上的農戶終年操勞,身體負荷過重,老來多種慢性病纏身,痠、痛、麻的症狀很常見。葉醫師發心上山為居民看診,透過針灸、刮痧、拔罐,外加一週的中藥。僅僅十幾分鐘的治療,就能紓緩居民當下的痠痛麻之苦,居民倚賴甚深,每次看診病患都逾百人。近幾年,甚至外溢到臺南、高雄、嘉義的居民聞風也專程上山求治。

其中有幾位病患,總讓葉醫師揪著心,不捨他們的際遇,卻又無能為力。醫療有其極限,只能治療身體的真病,無法醫治心病;大埔病患的心病,來自為掙一口飯吃,不得不長年操勞割筍,但是鄉民年歲已高,超過體力的負荷,換得痠痛麻反覆發作,卻又無法跳脫這種輪迴。子女都在外地,身上的病痛、內心的孤寂,要與何人說?

就如年逾七十的鳳為,勞動之餘還要照顧腦麻兼小腦萎縮的愛女吟淑整整五十年了。來到暮年,體力不如以往,孩子成了她內心的隱憂;如若她先離開了,誰來照顧吟淑呢?來到醫療站,葉醫師對準穴位扎針,痠痛一起襲來;同時感受到折磨身心苦痛的枷鎖,正逐漸解開。她終於覺悟到頭終須放手,將來孩子也可以送到療養院照顧啊!

葉醫師每週三依約開車上山到大埔醫療站,病患又多,護理師雅如的角色就很重要了。舉凡環境打掃、事先作業,連換燈泡到印表機維修等等,準備簡單的中餐,都能一肩扛起。還要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搭船送藥給對岸行動不便的長輩,再趕著回診所準備下午的門診。千處祈求千處現,醫護攜手,在鄕民眼中就是有求必應的菩薩。

葉醫師藝高人膽大,開車技術一流,不過也有幾分僥倖;像二○○四年的敏督利颱風過境,還不清楚路況下,又不捨山上居民盼望著一週一會可以抒解身上的痠痛麻之苦,依舊開車上山。山上土石繼續滑落,道路十分泥濘,車輪又打滑;幸好一塊石頭直擊前方的保險桿,讓車子彈回路面,方才結束這場驚魂記。

這本自傳性的專書,大埔義診就占了三個專章,可見二十年來葉醫師每週依約上山問診,看著年輕的居民陸續下山尋找更好的就學、就業機會,留守在山上的長者一日日老去,拖著老邁多病的身體掙扎著求生,始終是他內心放不下的牽掛。

第四章筆觸一轉,寫的是葉醫師與大林慈院中醫部葉家舟部長的相知相惜相牽成。從小熟稔《三國演義》的葉明憲與愛讀百科全書的葉家舟,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葉家舟想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取向來解構中醫;而平常就勤於練功的葉明憲,從中體會到各種氣與內勁的變化,比較起來,中醫跟練功很接近,都是講經脈。深入就會解入,也是好因緣,家舟部長和葉醫師亦師亦友亦知己,一路相?相持,用西方科學將中醫邏輯化,讓大家知道中醫對疾病是有脈絡可尋的推敲診斷與治療。當明憲還在徘徊猶豫的時候,尤其要感恩家舟部長總在關鍵時刻指出一個方向,終於,雙葉在大林慈院合體,為雲嘉南的鄉親提供最貼切適宜的服務。

很感恩明憲的母親徐雲彩居士,她也是師父的好弟子,從她開始穿上「藍天白雲」的那一刻起,就積極投入慈濟工作。不只將「甘願、歡喜」放在嘴邊,且是身體力行,做得法喜滿滿。受其影響,夫婿也終於結束經營大半輩子的養豬副業。
這對菩薩母子,站在各自的崗位,做到「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將生命的價值發揮到極大化,委實令人讚歎!

這本書從撰寫編輯到出版,特別要感恩大林慈院公傳室的劍興,就是多了一分用心,將剎那化為永恆,不讓動人心弦,又富有啟發性的故事淹没在歷史煙塵中。期待葉醫師的故事激起更多的迴響,讓更多人關注偏鄉人口老化的問題,就是偏鄉民眾之福了。

【推薦序】

只此一家 別無分號╱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恰如一顆遺落在群山間的珍珠,大埔鄉坐擁湖光與山水共一色的美景。不過,世居於此的住民得因此面對「小病忍、大病滾」那般沒醫師可依賴的窘境,很難想像吧。而同樣難以想像的是,葉明憲醫師從二十年前自告奮勇地,答應我接下每週上大埔開設中醫門診的任務後,到今天仍持續不輟。

醫師除了醫療專業的素養外,還需要什麼?應該就是具有一副菩薩心腸,並能踏進具體實踐大慈無悔、大悲無怨的場域吧。回到醫療的本質去思索,醫者父母心,葉醫師與許多醫療拓荒者的行徑,也就沒那麼難想像。

九二一大地震後隔年,臺灣逐步從傷痛中恢復,而慈濟醫療的種籽也從花蓮灑向西部,大林慈濟醫院在八月啟業,我出任第一任院長,肩負「以病為師、拔苦予樂」的師命。當兩年後嘉義縣衛生局正為健保局偏遠地區醫療門診計畫乏人問津而煩惱時,我們毅然接下別人眼中的燙手山芋。為什麼呢?因為這可是難得的服務機會,也正是慈濟成立醫院的目的。

我曾參與南區慈濟人醫會在大埔的義診,熟悉這裡缺乏醫療的情況。大家在遇上小病小痛時能忍就忍,否則,就得搭車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最近的醫院,真是說不出的苦。確實,尋找願意上山服務的醫護同仁可不簡單,但天助自助者,經過一番波折總算找到具有熱情的醫師願意上山駐診,並搭配週間上山支援不同科別看診的醫師,以及與大林慈濟兩地視訊門診,不只看病,更撫慰身心。

大埔山城的醫療從無依無靠到日夜有人守候,甚至成為朋友與家人般的存在,醫病間彼此熟識、相互關懷,那是種很特別的信賴關係,這顆在群山間的珍珠是醫療桃花源般的存在。
大林慈濟醫院與大埔醫療站,相距七十公里,看似遙遠,但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我們貼近鄉民的需求,更與他們的心相契。非常感恩,這些年來前仆後繼上山的醫療團隊夥伴,還有二十年如一日從黑髮到髮梢斑白的葉醫師,能以真誠的心付出愛,真是一種無比歡喜的享受。現在把這二十年來葉醫師在大埔行醫的溫馨故事結集成冊,樂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