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原文書名:In the Camps: China’s High-Tech Penal Colony


9786267236284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 產品代碼:

    9786267236284
  • 系列名稱:

    春山出版 春山之巔Summit
  • 系列編號:

    WT02020
  • 定價:

    450元
  • 作者:

    戴倫.拜勒(Darren Byler)
  • 譯者:

    閻紀宇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522
  • 出版日:

    20230522
  • 出版社:

    春山出版-時報
  • CIP: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在新疆,高科技監控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城市中監視器密布宛如「天網」,每隔兩百公尺就有一個檢查站,人們必須掃描身分證,通過依族群劃分的通道。另一端,螢幕中的人臉被以綠框或黃框鎖定,方框旁是人物的基本資料,綠框代表你是「還沒問題的人」,黃框則標示出你「需要被注意」。公安可以隨時要求你交出手機,檢查是否有「可疑」的聯繫紀錄,並強制安裝官方的監測APP。
  中國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監控系統,一方面是以全民健檢的名義,蒐集新疆兩千五百萬人的生物特徵,包含臉孔、虹膜、聲紋、血液、指紋和DNA,另一方面,從美國西雅圖及矽谷移植而來的科技,也成為國家監控的核心技術,不僅如此,自美國九一一事件以來的全球反恐論述,也正當化中國對伊斯蘭的壓制,即便政府宣稱對所有族群一視同仁,但只要造訪清真寺超過兩百次,就會被系統辨識為「預備犯」,穆斯林逐漸失去集體實踐宗教及文化的自由——再教育營,就是對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族群進行強迫改造的具體例證。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本書受訪者涵蓋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國回族大學生、哈薩克族農夫、卡車司機,以及協助抓人的輔警、被迫於再教育營「教學」的老師,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瞭解再教育營的多面視角。作者透過扎實的研究觀點與人物故事,呈現新疆再教育營的現況、中國的監控治理網絡,以及跨國的高科技產業關係。
  中文版特別新增五篇文章:維吾爾記者埃賽爾.蘇萊曼(Eset Sulaiman)的導讀、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阿不都外力.阿尤普(Abduweli Ayup)的推薦序、本書簡體中文版翻譯小組推薦序、《真相製造》作者及國際新聞記者劉致昕對作者的專訪,以及戴倫・拜勒為中文版新寫的序。

作者簡介


戴倫.拜勒(Darren Byler),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國際研究助理教授,是目前國際上頂尖研究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拜勒定期為SupChina網站撰稿,作品也散見於《衛報》(The Guardian)、《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所意雜誌》(Noema Magazine)、《前景雜誌》(Prospect Magazine)、《格爾尼卡》(Guernica)、《中參館》(ChinaFile),以及多本學術期刊。

譯者簡介


閻紀宇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重要譯作包括《中國即將崩潰》、《遮蔽的伊斯蘭》、《魔鬼詩篇》、《非理性的魅惑》、《紙醉金迷哈瓦那》、《別對我撒謊》、《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強國論》、《決斷2秒間》、《價格戰爭》、《永不屈服》、《向法西斯靠攏:從尼采到後現代主義》、《石頭之屋:家園、家族與消逝中東的回憶》、《美國夢的悲劇》等書。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 新疆、香港、臺灣
推薦序 監獄裡的齋月第一日(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阿不都外力.阿尤普)
推薦序 新疆就在我們身邊──禁言、炸號、喝茶,在恐懼中,我們因為新疆走到一起(簡中版翻譯小組)
導讀(維吾爾記者埃賽爾.蘇萊曼)

緒論
第一章 預備犯罪
第二章 電話災難
第三章 兩面人
第四章 動物
第五章 不自由者
結論 在西雅圖的背後看見新疆
延伸閱讀

附錄:戴倫.拜勒專訪(《真相製造》作者及國際新聞記者劉致昕)

推薦序/導讀/自序


「新疆的中國移居者殖民主義所呈現的結構性種族主義,會讓人聯想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種族主義;但是戴倫・拜勒記錄、分析了中國穆斯林少數族裔承受的新的、數位方式的種族化(racialization)——亦即透過龐大拘留營系統進行的『自動執行的種族化』(automated racialization)——如何將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的意義帶到截然不同的層面 。這本書怵目驚心、非常悲慘,但是又以滿懷同理心來細膩呈現受害者。任何人想要探討世界各地種族正義,這本書都是必讀之作。拜勒的書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現實也正是全球的現實,當一個殖民政權遂行暴力,全世界都是幫凶。」
——史書美(SHU-MEI SHIH),美國比較文學協會主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愛德華・薩依德比較文學講座教授。

中文版序:新疆、香港、臺灣(節錄)

  二ま一九年香港「反送中」示威抗議期間,民主倡議者經常喊出「昨日疆藏, 今日香港, 明日臺灣」。這個口號充分顯示昔日清帝國邊疆地區人民今日的感受,他們努力爭取得來的主權正遭受當代中國威權主義擴張的攻擊。這些地區的境遇有許多共同之處,隨著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實力崛起,在地的社會體制面臨財富與權力的嚴重打壓。然而從某些層面也可以看到,地區性的差異能夠提供一道屏障,來對抗新疆全面高壓控制模式的威脅。
  對於過去十年新疆地區世居民族突厥裔穆斯林的遭遇,本書具體呈現了幾個層面;同時也探討維吾爾族地區拘留營與工廠系統的動態關係,是如何從中國殖民主義的一段歷史萌生出來。

(……)

新疆,中國的未來
  我描述中國政府在新疆如何以科技來控制社會生活,這種控制並未止步於無限期鉗制穆斯林的人身自由。二ま二ま年,中國各地政府使用類似新疆當局的工具,實施全面、嚴峻、網格狀的執法與社區監控,試圖追蹤與遏阻新冠肺炎疫情。民眾想要離家外出就必須使用的「健康碼」應用程式(小程序),很快就被當作封鎖整個社區與城市的根據,不論遭封鎖地區的民眾到底有無感染病毒。監控科技與執法的目的不再是追蹤與遏阻病毒感染,而是做為政治控制的工具。
  中國政府對新疆維吾爾族施行的「清零」政策比其他地區時間更長、手段更重,意謂在極端嚴酷的社會控制之上,再加上一道公衛控制。還有一點相當重要,這意謂有史以來頭一回,過去協助以控制系統對付穆斯林鄰居的新疆漢族,如今也必須在政府構築的數位圍場中接受控制。
  也許因為這些漢族移居者以政府代理人自居,所以他們敢於在二ま二二年十一月發起抗議政府防疫管制的行動,並且蔓延到全國。儘管抗議的導火線是烏魯木齊一幢遭封鎖公寓發生大火、造成多位維吾爾人罹難,但是最受這場大火衝擊的人們並沒有因此走上街頭。新疆和西藏的情況同樣令人訝異,針對「清零」政策的抗議來自單一族群。這是因為早在當局祭出防疫措施之前,維吾爾族與藏族已被監控與拘禁系統緊緊鉗制,無法像漢族移居者那樣伸張抗議權。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
  香港的警察也努力向新疆取經。多名新疆公安與輔警的重要主管被派往香港,協助執行他們在新疆慣用的反叛亂和預防性執法。香港在二ま二ま年施行《維護國家安全法》之前,中國官方媒體已經將香港民主抗議運動者貼上「恐怖分子」的搧動性標籤。
  李靜君等學者指出,過去二十年來,香港已經淪為當代中國的內部殖民地( internal colony)。香港的治理結構與關鍵社會體制(例如學校、法院)已經被中國政府的代理人滲透,導致香港民眾再也無法享有追求自主未來的民主自由。在此同時,香港之所以能夠讓中國內地的投資者大發利市,原因在於它與全球經濟的緊密連結。這意謂香港的金融科技、數位通訊等關鍵基礎設施,仍然可以避免中國政府的全面控制。因此儘管《國安法》幾乎完全扼殺檯面上的抗議行動,但特區政府還無法像新疆當局那樣,檢查並控制一般民眾的移動與行為。未來情況可能改變,但目前香港人與維吾爾族的命運之間,仍有一道薄弱的屏障。
  這道屏障對臺灣而言更加重要,主權法治與國際支持讓臺灣得以防範中國政府代理人奪取社會的基礎體制。在供應鏈與半導體等關鍵科技領域,臺灣夾處於中國與美國之間,因此維持區域和平具有戰略重要性。在此同時,臺灣與中國之間有重大的企業與貿易利益,導致中國藉由恩庇侍從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進行滲透的風險。這類關係也有可能加重雙方在基礎設施領域的複雜糾葛,以及中國藉由宣揚錯假訊息造成的論述影響力。 因此,雖然臺灣政府試圖管制來自中國公安當局承包商的科技,包括從新疆拘留營體系受益最多的廠商,還是有一些中國業者的監控工具已經入侵臺灣。與此類似的狀況是,臺灣一部分的新聞閱聽人,正受到中國政府行為者發起的錯假訊息認知戰影響。「昨日疆藏, 今日香港, 明日臺灣」這個口號提及的三個地方顯然都面臨重大威脅,然而臺灣可能蒙受的損失最為巨大,也擁有最強大的力量來阻止威脅成為現實。
  我希望本書的臺灣版能夠警惕讀者,關注臺灣與新疆共同與獨特的危險。我期盼讀者能夠認同那些維吾爾人,他們眼睜睜看著自己被一個數位圍場系統壓制,被當成有待訓練的牲畜。同時我也期盼讀者考量一個事實:許多新疆漢族加害者的父母親都出身國民黨,因為命運與社會力的作用,才落腳新疆而非臺灣。對於本書的臺灣讀者,如果當年的歷史情境稍作轉折,就有可能發現自己成為新疆拘留營的員工。 另一方面,像華為這類積極參與新疆監控系統的公司,至今仍與臺灣有諸多關連,就像它們與美國的關連。
  儘管我希望臺灣與其他海外華人社群讀者覺察自身可能的共謀性,但我也同樣希望他們體認自身相對於維吾爾人的有利地位,並且因此產生一份責任感:與維吾爾人站在一起。支持維吾爾人並不意謂忽視目前在美國、歐洲等地高漲的反華、恐中種族主義;並不意謂附和所謂的新冷戰(New Cold War)論述,認定中國與美國勢不兩立。我希望支持維吾爾人意謂反對殖民主義與壓迫的結構,這些結構至今仍存在於中國、美國與臺灣。要邁出反對這些結構的第一步,可以推行跨國的去殖民化與廢除奴隸運動,也就是臺灣學者史書美所說的「弱勢政治」(minor politics)。 推行這類運動並不需要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准許;環顧當前世局,新疆維吾爾族的處境非常可怕,運動正是要為這樣的人們提供社群與支持。

「無論中國政府如何否認,真相就是如此。戴倫・拜勒這本書取材豐富,不僅描述中國的穆斯林族群裔只因為奉行宗教信仰就會被關進再教育營,也呈現了再教育營牆外的穆斯林如何被電子與人力監控的網羅剝奪自由。這本書以真人實事為基礎,既引人入勝也令人恐懼,記錄了今日全世界最惡劣的踐踏人權事件。」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九一九年班講座政治學教授。

「對於一項往往籠罩在民族主義與恐中情結(Sinophobia)的論述,《In the Camps 》提供了迫切而深具人性的切入方式。戴倫・拜勒一方面毫不避諱地呈現中國政府對新疆穆斯林犯下的恐伊斯蘭(Islamophobic)人權踐踏,一方面突顯這些作法取材自吾人熟悉的移居者殖民主義思維:將『他者』(others)種族化之後,就可以肆意剝削與傷害。」
——梅瑞迪思・惠特克(MEREDITH WHITTAKER),美國紐約大學(NYU)明德魯基金會研究教授、今日人工智慧學院(AI Now Institute)院長。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是訪談受到新疆國家安全機制衝擊的維吾爾人,不僅如此,戴倫・拜勒更縝密呈現了矽谷(Silicon Valley)企業——特別是微軟(Microsoft)——對於建構此一機制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傑克.鮑爾森(JACK POULSON),科技調查(Tech Inquiry)執行長

「『中國政府』與『監控』的結合,已經成為當今科技去人性化威權主義暴政的代表,這樣公平嗎?《新疆再教育營》是戴倫・拜勒勇敢而鞭辟入裡的研究著作,讀來令人毛骨悚然,就連熟知歷史、見怪不怪的讀者,都會震驚於作者描繪的控制系統竟有如此的規模、強度與極端粗暴。拜勒不厭其詳呈現這個系統的細節,在新疆已然常態化,在世界其他地方卻已被遺忘。」
——伊凡・塞林傑(EVAN SELINGER),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文章試閱


第三章 兩面人(節錄)
  二ま一七年二月,與再教育營體系開始運作、巴依木拉提開始輔警工作同時,新疆各地的學校教師被迫擔任營區教師。一位穆斯林女性凱爾比努爾・賽迪克(Qelbinur Sedik)就是其中之一,她原本在烏魯木齊一所小學教五年級的中文課。凱爾比努爾的雙親是維吾爾族與烏茲別克族的政府官員,體認到「非維吾爾族」的身分比較能夠保護女兒,因此在她出生證明上只登記了烏茲別克族。作為一位一九八ま年代在中國接受教育的少數族裔,凱爾比努爾在環境驅使下進入教育界工作。一九九二年從當地師範學院畢業之後,她接下烏魯木齊一所小學的教職。
  凱爾比努爾在學校算資深,因此二ま一七年農曆春節過後她被指派新工作時相當驚訝。「二ま一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她回憶,「校長把我叫進辦公室,要我出席一場會議。」會議中,地方黨委書記沒有透露多少細節,只告訴凱爾比努爾和幾名老師,當局集結了一批「未受教育者」,要由他們負責教中文。這群「未受教育者」被送進位於山區的一座政府辦公大樓。凱爾比努爾必須簽下一份「承諾書」,同意教授為期六個月的課程。當局還給她另一份文件,上面寫明如果她洩露自己看到的事情,她會「負起全責並接受必要的懲罰」。「他們強調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因此我們不能拒絕、不能中途離開。」她回憶,「否則我們會遭到懲罰。」凱爾比努爾不必對學校同事多做說明,職位高一點的人似乎都知道她的新工作是怎麼回事。「第二天我下班時,我的教學工作已經被移交給別人。」
(……)
智慧營區
  在人類人口控制的歷史上,科技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從北美洲拘留營的帶刺鐵絲網與自動武器到種族隔離(Apartheid)時期南非的通行冊(pass book)與檢查站,都是如此。歷史學家安・施托勒(Ann Stoler)指出,將行為分門別類的技術能夠以越來越貼近的方式,將宰制的關係常態化。中國西北部控制、轉化穆斯林的「智慧」監控系統使用的科技,將這些系統的規模與強度帶到前所未有的境地。科技能夠在原因與結果之間拉出距離,還可以掩飾結果或者增強結果。科技就像科學,提供真實但有限度的陳述,讓人們接受為規範。這些特質匯集起來,科技因此讓去人性化的過程加速運作。新疆營區監控系統的平常性(banality)得以延展,部分要歸因於無所不在的安保人員、攝影機和語音識別科技。在我與凱爾比努爾的一場長時間訪談中,她提到第一天踏進營區的時候,對那地方的警力與先進的科技安全系統感到驚訝,「我看到好多公安荷槍實彈,相當訝異。這景象也告訴我:這地方並不是一般的學校。」她回憶:「好多公安坐在大廳前面,隨時應對突發狀況。上級只交代我要去教一批沒受過教育的民眾,因此我一開始還以為這些持槍公安是要保護學員安全。」
  後來一名政府工作者打開一間牢房的門,叫被拘禁者進教室,凱爾比努爾才理解這些學員是遭到拘禁,她來到了一座拘禁營。每一名被拘禁者都戴著手銬,凱爾比努爾告訴我:「當時我終於明白,政府內部文件所謂的『訓練中心』和營區實際狀況是兩回事。」根據新疆政法委書記朱海侖下達的內部指令,「嚴禁民警持槍進入學員區」,但凱爾比努爾看到許多安保人員都有配槍。指令要求重視營區衛生狀況,但凱爾比努爾說營區衛生狀況無人聞問。指令沒說安保人員可以毆打或刑求說話不中聽的「學員」,但凱爾比努爾看到毆打或刑求有如家常便飯。
  營區在設計上就是要運用科技控制,來為內部實際狀況創造出一種虛假的實象。營區安保人員對凱爾比努爾手機的檢查,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抵達營區之前,公安要我們將手機關機。」她回憶,「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電話或者打電話。我們抵達營區之後,手機必須放在職員辦公室,一直要到出了營區才能使用手機。」
  這種做法成了例行公事。每天早上,公安接凱爾比努爾到營區上班,她都會將手機關機。有一回,公安將她的手機接上一部裝置,就像巴依木拉提在奇臺縣使用的裝置。她說:「他們將纜線插入手機,然後將手機還給我,我什麼都沒說。我也像別人一樣交出身分證,讓他們掃描。」
  來到營區,凱爾比努爾總是會察覺攝影機的存在。她說:「教室前方有四具攝影機,中間兩具,後方四具。就算燈光不是非常明亮,監控者還是可以緊盯我們的一舉一動。」有一天,那名高大的維吾爾族營區主任卡迪爾帶她參觀「指揮中心」,裡面放了一排一排的電視螢幕、一部有許多按鈕的控制臺、一具搖桿、一具麥克風。四名安保人員二十四小時輪班,監視營幕。如果被拘禁者從地上站起來或者講話,「安保人員就會大聲咆哮,被拘禁者一有動作就會被喝斥:不要講話!不要說維吾爾語!」就算牢房燈光昏暗,被拘禁者的臉孔還是會清晰呈現在螢幕上,讓凱爾比努爾嘆為觀止。儘管有些牢房過度擁擠,被拘禁者只能輪流睡覺,螢幕上的每一張臉孔看起來還是像微信視訊通話,而且更清楚。被拘禁者如果移動,動作會被自動偵測,「任何動作都逃不過攝影機,例如當被拘禁者相互說話,就算三更半夜,安保人員還是會透過對講機大聲喝斥。」更驚人的是,「安保人員可以點擊螢幕上的人臉,將它放大。」他們還可以迅速調出被拘禁者的姓名與編號,搜尋特定的被拘禁者或團體,「舉例來說,如果你要看第十間牢房,點一下這個數字就好了。」
  凱爾比努爾看到了一個「智慧營區」的指揮中心;大華科技公司曾描述,這樣的營區是靠「電腦視覺系統、大數據分析、雲計算(雲端運算)」等科技來維持。根據一份經過朱海侖批核的文件,營區必須「健全外圍隔離、內部分隔、防護防衛、安全通道等設施設備,確保安檢儀器、安防器械裝備、視頻監控、一鍵式報警等裝置配備到位並發揮作用」。這種「智慧」營區設計符合新疆區委書記陳全國的期望:營區必須「教育要像學校一樣,管理要像軍隊一樣,保安要像監獄一樣」。
  根據民營監獄科技公司來邦(LonBon)的文件,維吾爾族地區監獄都安裝了人臉識別與「情緒或情感識別」科技。根據凱爾比努爾的描述,她在烏魯木齊營區看到的系統,包含了來邦與大華兩家公司產品的許多功能。兩家公司最先進的系統能夠監控囚犯的情緒狀態,方法是以高解析度攝影機不斷分析囚犯的臉部表情。這些系統被設計用來「解決囚犯的意識型態問題」,一方面「強制打斷」囚犯的特定心理狀態,一方面對囚犯進行文化編碼(cultural programing)來做到「以微妙方式改造思想」。
  除了「智慧」監控,營區也具備高度戒備監獄所有的特點。凱爾比努爾回憶:「從外觀來看,沒有人會確信這是一座營區。你要進去才會知道它是營區。樓層之間的每一具樓梯,都在連接平臺上架設了網狀鐵絲護欄。」當時她心想,恐怕連蚊子都逃不出去,「看起來就像關押危險罪犯的監獄,就像我在美國電影看到的一樣。」
  對凱爾比努爾而言,營區之所以為營區,不只是她看到的景象,甚至不只是鐵鏈的聲音、金屬門發出的巨響、教室傳出的普通話朗誦與愛國歌曲,這些聲音長期縈繞她的心頭。真正讓她徹底感受到營區恐怖殘酷的聲音,來自偵訊室,「有時候我們會聽到第一營區傳出被拘禁者的慘叫聲,」凱爾比努爾露出痛苦的神色,「我問卡迪爾主任,他們用什麼方式來偵訊被拘禁者?他提到老虎凳、有電子裝置的帽子和手套。午餐時間,我還是會聽到慘叫聲。」(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