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不列顛小怪癖:讀者太太的英國文化驚奇點評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571390482系列名稱:
Across系列系列編號:
VJ00054定價:
360元作者:
讀者太太(Mrs Reader)頁數:
240頁開數:
14.8x21x1.4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10719出版日:
20210719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741.3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泡茶一定要先倒牛奶、下午茶可以配香檳、找不到電燈開關的洗手間……
搞不懂卻再真實不過的第一手英國生活見習錄!
彬彬有禮、對於全民排隊無比自豪的英國人一旦手握方向盤就換了人格,超車、比手勢、闖黃燈樣樣來,盡情做自己;堅信喝熱茶能消暑之餘,和「tea」有關的單字也特別多,常讓人困惑「Come to our house for tea」到底是指吃晚餐還是喝杯茶;若想參透迂迴的英式說話術,第一步就是在聽到純正英國腔悠悠說出「very interesting」時,自動翻譯成「這是什麼謬論」。
經常需要維修的百年老屋比新成屋更搶手、無法接受魚味卻熱愛炸魚薯條……不論是獨步全球的洗碗法、「六個星期後就會自動好了」的佛系醫療觀,還是高跟鞋平均高度穩居全歐之冠,日不落國的平凡生活總能帶來文化衝擊,時不時尷尬癌發作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遠比你以為的更有趣!
∼眾聲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王聰威∣小說家
古又文∣品牌藝術總監
李桐豪∣作家
安妮∣《換日線》「本初子午線觀察記」專欄作家
吳俊輝∣臺灣大學教授暨駐英科技參事 [2017-2021]
林欣蘋∣《換日線》內容主編
林韋君∣首位常駐英國臺灣模特兒
黃瑋苑∣《微醺倫敦》作者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監
戴舒萱(Susie Woo)∣「跟英國人一起學英文」YouTube主持人
QQmei∣「QQmei」部落格版主
Sandy Su∣國際獵頭職涯規劃師
Shelly∣「跟隨Shelly 漫步英倫」部落格版主
Ting∣「人妻。倫敦。習作簿」部落格版主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我住在臺灣時對於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很感興趣。看《大不列顛小怪癖》這本書讓我很開心,讀者太太一定是很有洞察力的作者,因為她不僅注意到了很多住在英國很久之後才會意識到的事情,也明顯熱衷於英國當地的文化。真心說,了解這些小小的日常行為會讓英國人覺得很溫馨。我推薦這本書給任何想要多多了解英國文化的人!
――戴舒萱(Susie Woo)˙「跟英國人一起學英文」YouTube主持人
謝謝讀者太太,你的文字完整了大家的成就,你的思想與?示影響了在臺灣及英國的我們。
――林韋君˙首位常駐英國臺灣模特兒
泡茶一定要先倒牛奶、下午茶可以配香檳、找不到電燈開關的洗手間……
搞不懂卻再真實不過的第一手英國生活見習錄!
彬彬有禮、對於全民排隊無比自豪的英國人一旦手握方向盤就換了人格,超車、比手勢、闖黃燈樣樣來,盡情做自己;堅信喝熱茶能消暑之餘,和「tea」有關的單字也特別多,常讓人困惑「Come to our house for tea」到底是指吃晚餐還是喝杯茶;若想參透迂迴的英式說話術,第一步就是在聽到純正英國腔悠悠說出「very interesting」時,自動翻譯成「這是什麼謬論」。
經常需要維修的百年老屋比新成屋更搶手、無法接受魚味卻熱愛炸魚薯條……不論是獨步全球的洗碗法、「六個星期後就會自動好了」的佛系醫療觀,還是高跟鞋平均高度穩居全歐之冠,日不落國的平凡生活總能帶來文化衝擊,時不時尷尬癌發作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遠比你以為的更有趣!
∼眾聲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王聰威∣小說家
古又文∣品牌藝術總監
李桐豪∣作家
安妮∣《換日線》「本初子午線觀察記」專欄作家
吳俊輝∣臺灣大學教授暨駐英科技參事 [2017-2021]
林欣蘋∣《換日線》內容主編
林韋君∣首位常駐英國臺灣模特兒
黃瑋苑∣《微醺倫敦》作者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監
戴舒萱(Susie Woo)∣「跟英國人一起學英文」YouTube主持人
QQmei∣「QQmei」部落格版主
Sandy Su∣國際獵頭職涯規劃師
Shelly∣「跟隨Shelly 漫步英倫」部落格版主
Ting∣「人妻。倫敦。習作簿」部落格版主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我住在臺灣時對於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很感興趣。看《大不列顛小怪癖》這本書讓我很開心,讀者太太一定是很有洞察力的作者,因為她不僅注意到了很多住在英國很久之後才會意識到的事情,也明顯熱衷於英國當地的文化。真心說,了解這些小小的日常行為會讓英國人覺得很溫馨。我推薦這本書給任何想要多多了解英國文化的人!
――戴舒萱(Susie Woo)˙「跟英國人一起學英文」YouTube主持人
謝謝讀者太太,你的文字完整了大家的成就,你的思想與?示影響了在臺灣及英國的我們。
――林韋君˙首位常駐英國臺灣模特兒
作者簡介
讀者太太(Mrs Reader)
英國人妻讀者太太,因冠夫姓成為Mrs Reader。
臺北人,讀過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復旦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當了五年記者、兩年精品公關。
二○一一年移居英國,任職英國行銷顧問公司客戶經理,同時身兼《商業周刊alive》、天下雜誌《換日線》、《關鍵評論網》等雜誌專欄作家,撰寫和英國職場、時事相關文章,斜槓生涯資歷超過八年。
相信文化交流是進步的動力,吸引力法則是成功的關鍵。
FB:讀者太太在英國
書籍目錄
推薦序 一言難盡的日不落國╱吳俊輝
推薦序 人無癖不可與交╱林欣蘋
前 言 當文化衝擊成為生活常態
PART 1 茶和酒,有時還有蛋糕
負負得正的熱茶消暑法
蛋糕的地位
英式早餐的真相
以酒之名
脆弱的英國鼻子
PART 2 日不落國的普通生活
愛房子勝過公寓
英式廁所陷阱多
花錢與省錢
比機票貴的天價火車票
世上最難考的駕照
辦公室生存術
PART 3 關於盎格魯薩克遜民族
雙重人格
參不透的英式時尚
無可救藥的迂迴說話術
如何參透英式幽默?
英國人迷信這些事
關於聖誕節
PART 4 大英子民所思所想
不是人人都愛溫莎一家
歐洲的局外人
沒必要結婚vs.離婚門檻高
全民斜槓的 Double Life
無為而治的佛系醫療觀
士可殺,不可戴口罩
同理心的使用方法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一
〈一言難盡的日不落國〉
文╱吳俊輝(臺灣大學教授暨駐英科技參事〔2017-2021〕)
依循西人的寫作規矩,我先講結論:這是一本很勇敢的書,把英倫的美好和其深層的隱晦面,都很誠懇地呈現交織出來,讓我看著看著,從內心微笑、開口呵呵到不禁拍掌哈哈,因為有許多都是我雖然知道但卻不敢公開講出來的事,實在引起我的共鳴。
讀這本書時,我常心想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嗎?幹嘛講出來?但再想想不對,這些事應該是只有在英國長住、與英國人日常相處過的人才知道,而正在讀這篇短文的讀者應該不會知道!
例如英國人說「這很有趣」其實是指這很無聊我沒興趣(或甚至是暗示你別再講了)、汽車閃頭燈表示禮讓(在臺灣則表示示威,所以英國人在臺灣開車應該很危險)、急診通常都不急(二○一八年我手肘碎裂性骨折去掛急診,等了四個多小時,拍完X光後只給一顆止痛藥,同時安排一星期後看門診)、聖誕節要和臨座拉炮而幸運者會有聖誕皇冠可戴、上大學前要讀 Sixth Form(我家兩小都讀過)等,這些種種,對於長住英國的人而言都是常識。
我在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於英國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返臺任教前又在美國工作了幾年,二○一七年至二○二一年又被外派到倫敦工作,前前後後在英國住了八年多,所以很清楚書中所提大小事。大家千萬別以為講英文的國家風俗民情都很類似,其實不只英、美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英國也和旁邊的歐陸諸國很不一樣,至少他們自己是這樣認為。
坊間已有不少關於英國的書,但大多圍繞在觀光、藝文、留學、歷史等主題,《大不列顛小怪癖》不一樣,除了不落俗套地交待了該有的美好諸事,也透過作者自己整理的資料、親身的日常經驗及故事,更深層地讓我們看到英國的內在及文化世界。坊間的書談的大多是皮、肉,這一本談的是骨、髓,卻又不失風雅平易,能讓你在笑著笑著的過程中就英國魂上身。例如它提到日常對話中的蹊蹺及寓意、脫歐的心態、同理心文化等,都不是來留學幾年就能知道的事。
這本書也可以是一本工具書,除了該有的休閒風花(例如英式下午茶、餐點蛋糕、酒吧文化等)以及進一步的旅英資訊(例如火車地鐵、水電費保險費及商品的比價折價、聊天說話的技巧等)之外,連更深層的移民長居常識都有(例如考駕照、購屋、結婚、健保系統等),好不讓人佩服。讀者們可以透過淺顯易懂的標題很快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而這些都是需要花時間細心記錄日常、蒐集查證資訊、再加以精心分類編纂才有的成果,實在不簡單。
讀完這本書,我不只是對它所傳達的文化差異產生強烈共鳴,更感受到一份真誠的摯愛。英國人的禮儀習性雖偶爾會被冠以虛偽之名,但他們總是始終如一,連國會的質詢對答也都文謅謅,乍聽起來總像是在講空話,但那是由內而外的一種涵養,反觀我們自稱禮儀之邦,實則?我們常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這種美景在我國國會及媒體上似乎都看不到。英國人的禮儀外表下大多蘊含著悶騷但務實的耐心及正義感,什麼事都不急,連街上的乞丐都彬彬有禮(我是講真的),我想日不落國有它的道理,從疫情大爆發到疫苗大成功即可看出端倪。他們的軟實力實在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與學習,而這本書也點出了一二,希望你也和我一樣喜歡它。
推薦序二
〈人無癖不可與交〉
文╱林欣蘋(《換日線》內容主編)
如果說《瞧這些英國佬》背後是個深陷職業病的人類學家、《比爾.布萊森的大不列顛碎碎唸》反映了一個喋喋不休的記者魂;那麼《大不列顛小怪癖》就是一位行銷人的出色發揮──將大不列顛同時行銷給了早已經深愛她,以及還沒機會認識她的讀者。
做為曾短暫旅英一年的留學生,我只花一天就讀完了《大不列顛小怪癖》,閱讀過程彷彿跌入記憶宮殿,更升起一股「相見恨晚」之感。
我在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束不久即赴英國攻讀碩士,卻在換匯時錯過了匯率低點,又抽到一間剛好位在倫敦精華地段──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的新建宿舍,因此一到倫敦就飽受物價高昂之苦。
一如書中提到的,在英國,若「票選讓大部分人最感吃不消的生活開銷,交通費絕對榮登冠軍寶座」。身為有大把時間可揮霍、唯獨沒錢能浪費的窮留學生,即使身處倫敦重要的轉運樞紐之一,我仍然養成了用雙腳走逛倫敦的習慣──平日到霍本站(Holborn)上學、農曆新年時到朋友位在巴比肯(Barbican)的租屋處圍爐、溫書周至議會大樓圖書館(Senate House Library)苦讀、周末到大英博物館看展、在西區(West End)觀賞音樂劇、赴中國城買河粉和辣椒醬解饞……
這一段段的旅程全都靠雙腳代步,而路上又抵擋不了好奇心,不時就會「偏離正軌」、拐彎繞道到其他街區探險,一度走到肌肉發炎(不誇張)仍捨不得停歇。因此當讀著書中「正港英國人」的省錢撇步,不禁揣想自己若早點熟讀本書,或許就能少走點「冤枉路」,過得更道地一些!
不過也因為這段繞路的日子,讓我有幸蒐集了許多美好的相遇,諸如在 The Shakespeare pub 亂入陌生人的生日派對、在中央聖馬丁設計與藝術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誤闖學生正在拍攝的藝術項目、與偶遇的蘇格蘭人大談政治,肯認彼此的「國家」主權……異鄉生活固有其艱難,卻也令人神醉情馳。
而透過 Moja 的清點,每一個篇章都能觸發一段英格蘭記憶,包括英國人喝茶「先加奶再加茶」的堅持(我非常同意用這個黃金定律泡出來的奶茶確實不同凡響!)、binge drinking 的瘋狂(這點很快在期中考前夕感染了我的各國同學),乃至於沒有冷氣的夏日時光(猶記得自己曾傻傻地問宿舍管理員,如何把房間裡的暖氣調成冷氣)。
更甚者,我從她旅英逾十年的洞察,獲悉了不少過去從未留心的文化特色,如英式早餐的真相、賺多少花多少的金錢觀、全民斜槓的社會風氣,甚至是從高跟鞋折射出的英式時尚。任何移民即使久居英國,若非身邊長年圍繞著大不列顛子民,能夠即時針對怪象「市調」,恐怕也很難準確掌握英國人的神髓。
全書雖開宗明義地點出了大不列顛之「怪」,字裡行間卻飽含對這個古怪島國的特殊情感,並透過幽默的文筆細數其怪異的民族魅力,令人在掩卷後,腦中不禁浮現「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一語,並深覺這大概是「怪咖」如英國人,在面對外界不理解的眼光時,最好的辯詞。
文章試閱
當文化衝擊成為生活常態
二○○八年因為申請志工簽證,我第一次踏上英國的土地。記得飛機降落在倫敦希斯羅機場時,我對自己說:「這是我在歐洲唯一的一年,一定要好好把握,多多體驗異國文化,感受文化衝擊到底有多震撼。」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幾年後自己會定居在這個帶給我無數文化衝擊的國家,更沒有料到十幾年後當我在英國落地生根,建立家庭和事業後,仍然不斷受到文化衝擊的挑戰。
第一次在英國感受到文化衝擊,是在倫敦的寄宿家庭看到 home 爸洗碗。
我的寄宿家庭是棟美麗的維多利亞式三層樓花園洋房,維持傳統格局的廚房內並沒有洗碗機,每天吃完晚餐固定由 home 爸洗碗。他洗碗的方式非常特別:先在水槽裡倒入洗碗精,再放滿水,等整個水槽都充滿泡泡時,就把所有用過的碗盤和餐具一起放進水槽,然後拿起海綿在水槽內洗碗,洗完碗不沖水,直接把附著泡泡的碗盤和餐具晾在水槽旁的架子上。
我看了非常驚訝,問 home 爸難道不用沖掉洗碗精的泡泡嗎?沒想到他居然一派輕鬆地說:「泡泡會揮發掉,不用擔心。」當時 home 爸臉上和藹可親的笑容我到現在還記得,或許他從來沒想過會被一個臺灣來的女孩子質疑洗碗方式,所以才想用微笑化解尷尬吧?
後來我才知道,英國人這種特殊的洗碗方式真的「獨步全球」,就連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也不了解這種洗碗不沖水的邏輯,只不過臺灣人質疑的是洗碗精殘留對健康的影響,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人在意的則是洗碗精如果留在碗盤上是否會影響食物的味道。
遇到讀者先生後,發現他竟然也是英式洗碗法的奉行者,害我花了好大功夫才成功說服他洗碗要沖水。其實不只洗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思想觀念上有著太多的不同,根本不可能一一改變。要求一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照著我習慣的文化生活,無疑是緣木求魚。
經過多年磨合,我們之間大部分的歧義不是各退一步、達成協議,就是其中一方被另外一方說服,覺得對方的觀點雖然和自己過去數十年的想法有出入,但因為對方說得有道理,最後決定採納對方的想法──我想這就是文化融合的真諦:用外來文化讓自己更進步,而不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習以為常的觀念。
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看著英國人從一開始拒絕戴口罩,科學家甚至發表「口罩無用論」,直到疫情帶走了四萬多條生命,英國政府終於承認戴口罩的防疫功能,開始強制國民必須戴上口罩,我感覺自己雖然已在英國生活超過十年,仍然和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有著根深柢固的差異。從洗碗方法到防疫政策,文化衝擊無所不在,當我以為自己已經夠了解英國人時,他們總有辦法讓我更驚訝。
這引發了我寫這本書的念頭,想藉由介紹我眼中的英國「小怪癖」,探討某個特殊現象背後的成因,以及它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下,經過多年的約定俗成,漸漸累積醞釀而成。希望在幫大家打預防針的同時也提醒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思考模式套用在別人身上,我們看起來很怪的現象也許是別人的生活常態,學會尊重多元文化、了解文化差異、培養文化同理心,才是身為地球村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