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最新世界衝突地圖:解析區域衝突,了解全球局勢

原文書名:ATLAS DES CRISES ET DES CONFLITS


9789860662771最新世界衝突地圖:解析區域衝突,了解全球局勢
  • 產品代碼:

    9789860662771
  • 系列名稱:

    begin
  • 系列編號:

    AA7032
  • 定價:

    499元
  • 作者:

    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于貝爾.凡德林(Hubert V?drine)
  • 譯者:

    林舒瑩
  • 頁數:

    148頁
  • 開數:

    24x19x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10802
  • 出版日:

    20210802
  • 出版社:

    如果出版-大雁
  • CIP:

    571.15
  • 市場分類:

    政治(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每一個失控的國際衝突,都在改變世界和我們的處境!

法國前外交部長、知名國際戰略專家,
解析遍布世界的衝突事件,搭配鉅細靡遺的彩色地圖,
圖文1:1,全球衝突、危機、戰爭、殺戮,一次呈現

本書以國際衝突為主軸,涵蓋各種因為外國勢力介入而觸發或加劇的事件,以及引發國際干涉的危機,各篇搭配詳盡區域地圖,清楚呈現各個主題的地理位置和形勢,讓你一目了然。

台灣新聞漠視的國際角力、區域衝突,讓本書來告訴你
俄羅斯與烏克蘭究竟爭的是什麼?
伊朗究竟為何成為世界各國的眼中釘?
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蘇丹等非洲國家,慘無人道的內戰是如何發生?
中國與鄰近國家的緊張情勢,是否將引爆全球最大衝突?

盤點50個以上的全球衝突與危機!
•土耳其 vs. 亞美尼亞(歐洲)
 兩國始終無法放下仇恨,過去的種族屠殺更讓土國被歐盟拒絕於門外
•俄羅斯 vs. 烏克蘭(歐洲)
 併吞克里米亞讓俄羅斯內部更加團結,卻將烏克蘭推向了西方國家
•葉門內戰(中東)
 幕後黑手沙烏地阿拉伯,讓葉門內戰深陷泥沼,始終無法結束
•剛果民主共和國(非洲)
 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卻陷入外國勢力不斷干涉、內戰不斷,成為落後腐敗的國家
•印度與巴基斯坦(亞洲)
 曾經同屬英國殖民地,卻因為國家理念不同,迄今仍相互為敵,衝突不斷

三階段理解國際衝突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書第一部分,以九大分類詳細解說造成衝突的歷史脈絡。

第二部分將全球分成六大區域,以47個篇章,深入探討目前正在發生的衝突與危機,詳述其背景、關鍵、現況及未來可能的發展。

第三部分,作者對未來局勢做出簡單總結,期望從中找出解決衝突的可能機制。

這個地球有很多重要的角落,正在爆發殺戮與戰爭!
認識全球的衝突危機,幫助你更加了解世界局勢

作者簡介


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
法國地緣政治學領域著名專家,現任法國巴黎國際和戰略研究所(IRIS)所長。除法國境內之外,也常向國際媒體發聲,著作超過40冊以上,內容包括探討國際關係、核武問題、縮減軍備、大國間的力量平衡、法國外交政策,甚至運動競賽在國際關係方面的影響力等,涉獵主題相當多元。
于貝爾•凡德林(Hubert Védrine)
法國前外交部長,現為密特朗研究所所長兼講師。曾於1981-1995年間擔任密特朗總統的顧問(歷任外交顧問、總統府發言人、愛麗舍宮祕書長);並於1997-2002年席哈克總統任內的喬斯潘內閣擔任外交部長。之後以地緣政治學顧問的身分進行著述活動。

譯者簡介


林舒瑩
比利時法語魯汶大學歐研所碩士。譯有《世紀之謎︰末代沙皇家族慘案的真相》、《歷史的盲目》、《我為何成為美國公民:我的猶太人旅程》、《四帝世紀》等。

書籍目錄




第一部 衝突原因
和平世界的假象╱持續不斷的危機與衝突╱由來已久的原因╱代價高昂的錯誤╱權力意志的衝擊╱國際與國內的衝突╱失敗國家╱輿論與衝突╱現實主義優先

第二部 危機與衝突
危機與衝突的歐洲
陷入危機的歐洲╱科索沃╱巴爾幹半島╱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土耳其與庫德斯坦
危機與衝突的俄羅斯
俄羅斯的回歸╱俄羅斯與烏克蘭╱俄羅斯與喬治亞╱俄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國╱車臣與北高加索
危機與衝突的美洲
美國╱古巴與美國╱墨西哥與中美洲╱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危機與衝突的中東
以色列、巴勒斯坦與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與伊朗╱伊朗與美國╱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伊拉克╱葉門╱卡達與沙烏地阿拉伯
危機與衝突的非洲
撒哈拉╱馬利與薩赫爾╱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大湖地區╱南蘇丹╱中非共和國╱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索馬利亞
危機與衝突的亞洲
中國的和平崛起?╱南海的緊張情勢╱中國與台灣╱中國與日本╱西藏╱新疆╱韓國 ╱緬甸╱阿富汗╱中亞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

第三部 未來的可能狀況
美國依舊是主角,而且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歐盟對於自己的軟實力深具信心╱俄羅斯的覺醒╱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繼續攀升╱多邊主義的未來會如何?╱輿論的分量愈來愈重╱新興威脅的全球化╱如何找到新的解決方式?╱不管表象如何,衝突正在減少!

推薦序/導讀/自序


很遺憾地,平靜祥和的世界仍然遙不可及。自19世紀初以來,世界各地的緊張情勢占據了每天的新聞頭條,直到今日,依舊不斷上演著危機與衝突。
在《最新世界情勢地圖》一書中,我們描述了世界成立的基礎、運轉的動力,以及不同的詮釋角度。本書中,我們把動搖地球的危機與衝突全數盤點了一遍。我們不討論沒有外力介入的國內爭端,只有因他國影響而觸發,或是牽扯到國際關係而加劇的危機或衝突,才是本書的探討重點。
在本書第一部,我們會說明引發危機的各種原因。第二部,我們聚焦於正在發生的危機,探討其背景、關鍵、目前的狀況和未來可能的發展。最後,第三部,我們希望能找出解決衝突的可能機制。
我們不妄下評論,僅提供理解與解密的關鍵。假如將聚光燈集中於某一場危機或衝突上,能夠讓讀者看見它、理解它,甚至預測它的發展,那就是我們希望達成的目標。

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
于貝爾.凡德林(Hubert Védrine)

文章試閱


第一部 衝突原因(摘錄)
國際與國內的衝突

目前大多數的衝突都是發生在各國國內(「阿拉伯之春」在許多國家已演變為內戰),但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也不時可見。我們必須區分兩種情況:太過強大而令人感到壓迫及威脅的國家,還有過於羸弱以致於無法遏止國內貪婪或國外覬覦的國家。
在威權專制國家中,衝突通常來自少數族群,以及被剝奪權利、受到迫害和壓制、渴望報復的群體。他們認為自己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故起而戰鬥,希望能重新拿回宗教、文化、政治、公民的權利,或甚至獨立自治。
分離主義者的要求愈來愈多,現在他們的動機既包括了經濟因素(不再與他人分享資源),同時要求尊重受虐身分。有時強調後者,是為了掩飾較難「推銷」給輿論的前者。當所涉國家拒絕任何政治協商和談判,企圖遏止所有文化或自治主張時(例如前南斯拉夫解體時的少數民族混戰,或是非洲內戰),就會產生衝突。在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地區和非洲等地,也常有國家之外的、類似種族(尤其是非洲地區)或宗教性質的團體,對受害者表示聲援(可參考許多美國遊說團體、國際僑胞組織及聖戰組織的角色)。這種情況很可能導致一個或多個他國強權介入衝突之中,其目的只是為了削弱鄰國勢力。
讓我們回想一下,1914年8月,同盟機制是如何令人難以置信地加速了世界大戰的盲目進行。雖然不應該拿來比較,但本書中羅列的衝突,有四分之三都帶有這樣的成分。分離主義者所提出的要求具有加乘作用,有時甚至產生連鎖反應。克拉伊納(Krajina)的塞爾維亞人可在南斯拉夫的共同架構下居住在克羅埃西亞,卻無法在克羅埃西亞的統治下生活。克羅埃西亞獨立後,輪到克羅埃西亞的塞爾維亞人搞分裂,卻徒勞無功。這種情況不斷反覆發生。
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尤其是法國)想維持某個角色的欲望,以及持續不斷發生的悲劇與媒體報導,逐漸發展成某種權利的主張,甚至「干涉的義務」。而這甚至是在沒有安理會同意的情況下,由單一國家造成的。由於干涉始終由北至南,南方國家看見了新殖民主義者的別有用心。為了化解這個矛盾,在當時聯合國祕書長安南(Kofi Annan)的倡議下,以「保護責任」為名義,將這個所謂的道德與慈善的概念做了法律上的調整與修改。此一舉動有悖常理,因為安理會的責任本來就是保護弱勢或受政府威脅的人民。迄今為止,除了對利比亞行使第1973號決議,並且因其政權更迭而告終(因此屬於傳統干涉模式),此外幾乎沒有使用過。
在西方國家將近30年的干涉主義導致一定程度的疲乏後,可以開始從這些行動歸結出一些結論。在安理會內決定或通過的干涉措施(例如1991年的科威特和2013年的馬利),或由聯合國決議但在任務過程中被修改的干涉措施(例如2011年的利比亞),不應與單方面的干涉行動(例如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戰爭)或調停案件(例如1999年的科索沃)混為一談。此外,也有必要對其結果進行客觀的分析。
不變的問題是:這項原則是如何落實的?由誰來落實?目的為何?在各種情況下,都會牽涉到關於合法性、時機與效率的三重問題。當安理會做出一致決議,也就是沒有動用否決權時,還是有時機與效率的問題。

第二部 危機與衝突的歐洲(摘錄)
土耳其與亞美尼亞

背景
1914年,亞美尼亞人散居在三個帝國之內,分別是波斯(後來的伊朗)、鄂圖曼帝國與俄羅斯。有些亞美尼亞人被納入鄂圖曼軍隊,另一些則以解放土耳其的亞美尼亞人為名義被納入俄羅斯軍隊。這些亞美尼亞人在凡省(Van)建立了一個國家。1915年,土耳其為了終結分離主義,指控亞美尼亞人與俄羅斯互通情報,並派遣軍隊將他們驅逐到敘利亞沙漠。在這次大規模的驅逐行動期間,數十萬亞美尼亞人死亡──據土耳其說法是30萬人,亞美尼亞的說法是150萬人。西方國家普遍認為這是20世紀的第一場由一國政府蓄意執行的種族滅絕,但土耳其始終否認。
幾年後,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成立的共和國,被納入蘇聯的15個聯盟國之一。位在蘇聯南方的土耳其於1952年加入北約。冷戰時期,在西方對蘇聯的防禦戰略中,土耳其剛好占據了重要的戰略位置。1991年,蘇聯解體,亞美尼亞宣布獨立。

當前危機
1993年,在納卡衝突中,土耳其為了支援亞塞拜然,關閉了和亞美尼亞的邊境。此外,保護亞美尼亞邊境的竟是俄羅斯士兵。
這場衝突給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之間的新仇舊恨又添上一筆。歐洲議會與法國、德國、加拿大及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會,都認為土耳其曾經對亞美尼亞進行
種族滅絕。而這個問題的承認與否,永遠都會是土耳其加入歐盟的一個障礙。
2008年9月6日,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兩國總統在葉里溫碰面,一起觀看2010年世界盃資格賽。兩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元首一起看球賽,可以算是一次歷史性的訪問與會面。事實上,兩國在2009年還簽署了一紙協議,開放兩國邊境,建立外交關係。但這項協議從未被通過,也未被執行。
土耳其迄今拒絕承認亞美尼亞的種族滅絕事件,儘管目前的政權可能不被視為是鄂圖曼帝國的繼承者。在土耳其民間社會開放討論該主題後,艾爾多安政權最近的獨裁緊張局勢也適用於這個問題。然而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之下,土耳其仍舊悍然拒絕承認這項指控。

接下來可能的發展
  1.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無法解決的衝突,加上土耳其不願意承認種族屠殺,讓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之間永遠無法達成真正的和解。艾爾多安政權的強硬態度也阻礙了兩國之間的交流開放。
  2. 亞美尼亞新任總理尼科爾.帕希尼揚與亞塞拜然和土耳其展開談判,但要是艾爾多安堅持立場,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低。

第二部 危機與衝突的俄羅斯(摘錄)
俄羅斯與烏克蘭

背景
西元860年到12世紀,位於現今烏克蘭的基輔羅斯公國(Rus)被認為是東斯拉夫民族文化母國,也是後來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的前身,即現在的俄羅斯。根據國際關係學者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說法:「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歐洲的帝國。」在17到18世紀間融入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的烏克蘭,直到1918至1920年才獨立,之後又被迫歸併於俄羅斯。烏克蘭的民族主義一直被壓制,直到烏克蘭幫助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終結了蘇聯,才取得自己的獨立。
烏克蘭是一個地區差異非常明顯的國家:使用俄語,更廣泛地說,以俄羅斯為本位的文化認同,在東部與南部地區依然盛行。例如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居民大多是俄羅斯人,甚至還有許多俄羅斯艦隊駐紮在塞凡堡海軍基地,是俄國通往溫暖海域的唯一路徑。1954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將克里米亞併入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

當前危機
兩國的情勢從2005年起開始惡化,當時俄國總統普丁仗恃著國際能源價格上漲的優勢,亟欲恢復俄羅斯的強權,烏克蘭「橘色革命」卻將親西方的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推上基輔政治舞台,就任總統。
烏克蘭想和歐盟保持緊密關係,並且在小布希政府的支持下加入北約,此舉被俄羅斯視為一種包圍行動。
親俄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贏得2010年的總統選舉與2012年10月的立法選舉,終結了橘色革命。他的政治對手被送進監獄,審判過程倍受爭議。他與梅德韋傑夫簽訂哈爾科夫協議(Kharkiv Pact),一方面將塞凡堡海軍基地的租約延長25年,一方面將俄羅斯輸往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降低30%。
2013年11月,亞努科維奇暫停和歐盟結盟的談判,此舉讓人民走上基輔獨立廣場,引發鋪天蓋地的親西方示威遊行。2014年2月22日,亞努科維奇逃往俄羅斯。同年5月,由波洛申科(Petro Poroshenko)贏得總統選舉。
儘管西方國家拒絕承認克里米亞公投的結果,克里米亞自治政府仍在2014年3月宣布併入俄羅斯聯邦。同時,烏克蘭東南部的親俄分離主義者與政府軍在頓巴斯(Donbass)爆發了內戰。西方國家決定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2015年2月,在德國與荷蘭的支持下,波洛申科在明斯克(Minsk)簽署了停火協定,但該協定完全沒有受到尊重。2017年11月,頓內次克(Donetsk)與盧干斯克(Luhansk)在俄羅斯的扶持下,自行宣布成立共和國並舉辦選舉。基輔政府對其決定不再提供任何國家資金,並且進行封鎖。此外,俄羅斯在克里米亞與其領土之間架了一座橋,讓亞速海成為俄羅斯的內海。2018年11月,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海軍短暫交火。歐盟與烏克蘭之間簽署了一項結盟協議,但貪腐讓烏克蘭深陷危機,即使西方國家站在它這邊,卻拒絕提供攻擊性武器。
俄羅斯贏得了克里米亞半島,卻燃起了烏克蘭人民的反俄情結。2018年10月,烏克蘭東正教教會宣布獨立,與俄羅斯東正教分道揚鑣。

接下來可能的發展
  1. 2019年5月當選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改變遊戲規則,遵守明斯克協議,修改憲法,給予東部領土更多自治權。西方國家取消對俄羅斯的制裁。莫斯科和基輔的關係正常化。
  2. 由於烏克蘭拒絕給予東部領土自治權,明斯克協議始終沒能執行,因而不斷爆發零星衝突。對貪腐感到厭倦的西方國家決定減少對基輔的支持,但仍持續對俄羅斯的制裁。
  3. 烏克蘭(原本應該得到西方軍事支持)和俄羅斯(希望西方不要有所反應而取得軍事勝利)之間的公開衝突仍舊持續,戰爭損失難以估計。

第二部 危機與衝突的美洲(摘錄)
委內瑞拉

背景
1958年,委內瑞拉的民主運動獲得勝利,從此由投票產生的民主政府取代了軍事獨裁統治。1974年,原油價格翻漲兩倍,讓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占全球18%,比沙烏地阿拉伯還高)一夜致富,從農業經濟轉向以石油為基礎的租賃經濟。然而這些錢並沒有為人民帶來好處,貪腐的政權和富裕國家的社會不公義現象愈來愈嚴重。1998年,烏戈.查維茲(Hugo Chávez)憑藉著一項重新分配國家財富的計畫,成為民選總統。他宣稱自己贊同卡斯楚的社會主義理想,並且向古巴靠攏。他企圖減少石油開採以提高油價,來支付他所制定的慷慨社會政策;政策雖然受到人民歡迎,卻引起了資方的不滿。此外,美國一直是委內瑞拉石油的主要買家,很擔心委內瑞拉與古巴的外交走得太近。
查維茲利用國家的財富來資助其過於活躍的反美外交。他靠向俄羅斯、伊朗和中國,將石油便宜賣給古巴,古巴則提供社會(教師、醫師)援助作為交換。他和拉丁美洲的民粹政府(厄瓜多、波利維亞)交好,和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領導的巴西維持良好關係。此外,他對小布希的抨擊也讓他在國際上聲名大噪。
然而他既沒有幫委內瑞拉的經濟尋找其他出路(委國的石油一直都是在美國提煉),也沒有善用石油收入來改善基礎建設。儘管他被批評為「獨裁領袖」,依舊連任了三屆民選總統,而人民似乎也都很感謝他的社會政策。

當前危機
查維茲於2013年過世後,由尼古拉斯.馬杜洛(Nicolás Maduro)繼任。然而他既沒有歷史的正統性,也缺乏個人魅力。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低迷,讓所有消費品皆仰賴進口的委內瑞拉經歷了一場經濟危機,進而引發政治與社會危機。馬杜洛政權稱反對黨和美國勾結;2015年贏得立法選舉的反對黨則試圖發起總統罷免公投。馬杜洛稱反對黨為反動分子,想要結束社會福利,是美國帝國主義的代理人;馬杜洛的對手則指責他無能,只會軍事鎮壓,導致經濟動盪。
2017年3月,馬杜洛解散國會,獨攬立法大權,並且於2018年5月,在反對黨杯葛的情況下再次當選總統。油價下跌讓經濟崩盤,甚至出現糧食危機。曾經是南美最富裕國家的委內瑞拉破產了,4百萬委內瑞拉人(超過人口的10%)選擇流亡海外。通貨膨脹在2018年達到1,370,000%的高峰,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影響全國35%的人口。
2019年1月,反對黨領袖胡安.瓜伊多(Juan Guaidó)自行宣布就任總統。利馬集團(The Lima Group,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組成的聯盟)與歐盟大多數國家都支持瓜伊多,但俄羅斯、中國、玻利維亞、尼加拉瓜等國家,以及委國軍隊則是支持馬杜洛。局勢陷入困境,人民只能繼續逃亡,想辦法逃離貧困。墨西哥與烏拉圭出面調停,避免衝突加劇,然而美國的制裁讓經濟危機更加惡化。

接下來可能的發展
  1. 在軍方的支持下,馬杜洛以殘酷血腥的軍事鎮壓來制衡對手,國家經濟只會變得更疲弱不振。
  2. 墨西哥與烏拉圭調停成功,為馬杜洛找到一個光榮的下台階,重新選舉。
  3. 美國直接介入(或間接為反對派提供軍備),下一步就會引發內戰。
  4. 國家繼續分裂,情況依舊膠著。

第二部 危機與衝突的亞洲(摘錄)
印度與巴基斯

背景
1947年,英屬印度被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然而這一層歷史背景並沒有讓兩國對殖民者同仇敵愾,反而因為土地劃分問題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喀什米爾戰爭)。巴基斯坦以宗教立國,目的是為印度的穆斯林提供家園。然而甘地(Mahatma Gandhi)與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夢想中的大印度國則是一個可以包容印度教、伊斯蘭和其他宗教信仰的國家。
喀什米爾剛好處在這個矛盾點上。它的位置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基層人民大多為穆斯林,王公貴族則多信仰印度教,統治者(邦主)則希望能維持國家獨立。英國從喀什米爾撤軍後,親巴基斯坦的人民發起暴動,邦主只好向印度求助,卻反而招致印度入侵並占領了部分土地。對巴基斯坦來說,基於宗教認同應與喀什米爾合併;對印度來說,喀什米爾穆斯林的融入,象徵著印度聯邦所宣示的價值──這讓喀什米爾的主權成為一個難解的宗教問題。
在1965年和1971年,兩國爆發大規模戰爭,結果導致孟加拉(當時稱為「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接著,印巴兩國先後開發出核子武器,卻還是無法阻擋巴基斯坦恐怖組織在喀什米爾及印度(孟買)的攻擊行動。

當前危機
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及911攻擊事件後美軍出兵阿富汗,讓巴基斯坦的戰略重要性大為提升,也使得美國無法完全放棄巴基斯坦轉而支持印度。
印度拒絕讓衝突國際化,也不支持喀什米爾的民族自決,因為它認為這會讓情勢變得對喀什米爾有利,進而失去對當地的控制。巴基斯坦的政權不穩定,在國際上又被印度孤立,長時間籠罩在被印度統治的不安之中。兩國都擁有核武,雖然防止了大規模對抗,卻杜絕不了小型武裝衝突(2008年的孟買恐怖攻擊造成137人死亡),在1999年還引發了卡吉爾戰爭。印度在經濟與外交上都有不錯的發展,反觀巴基斯坦,因阿富汗問題而始終扮演著戰略要角。
2014年5月,民族主義者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當選印度總理。令所有人驚訝的是,他主動提出應和巴基斯坦政府展開對話。
原以為印巴外交關係會出現轉機,然而喀什米爾的問題和莫迪的民族主義讓兩國最後仍以斷交收場。2019年,印度將喀什米爾的一場自殺性攻擊歸咎於巴基斯坦恐怖組織,印度空軍隨即對巴基斯坦進行空襲。

接下來可能的發展
  1. 維持現狀:印度的國力讓它得以持續控制喀什米爾,巴基斯坦則持續作亂,雖然無法改變力量平衡,卻足以阻礙該地區的穩定和發展。
  2. 兩國都著眼於未來:印度希望加速現代化,巴基斯坦希望開始現代化。雙方因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而展開對話,巴基斯坦的經濟也開始發展。
  3. 因不滿巴基斯坦當局和美國走得太近,以及對整個社會感到不滿,激進伊斯蘭分子想辦法奪得政權,並且把腦筋動到巴國的核武上,進而引發國際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