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走進世界喧囂:從戰地到家門,無國界醫生創始成員揭露人間黑暗邊緣,寫給世人的美好生活倡議書
原文書名:Dans les fracas du monde
產品代碼:
9789864595372系列名稱:
五感生活系列編號:
VK0080定價:
450元作者:
帕提克.埃伯哈Patrick Aeberhard譯者:
謝珮琪、李崇瑋頁數:
240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1102出版日:
20231102出版社:
積木(城邦)CIP:
略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這不僅是一本打破地界的救援記事
更是國際公民思考自身義務與價值的敲門磚
★跨國行醫先驅、無國界醫師創始成員帕提克.埃伯哈(Patrick Aeberhard)寫給國際公民的人道呼召
★戰爭與人性醜惡並不遠!政治、倫理與醫療間交互提問
❝ 當我們把自己定義為無國界醫生時
這只不過是說
我們有能力跨越這些國界,僅此而已
我們無法任意拆毀、廢除國界之牆
那是受難者們的監獄
同時也是為他們遮風避雨的庇護所⋯⋯ ❞
這是一把通往國際公民之路的鑰匙,
它將開啟一段令人震撼的觀察歷險:
地球另一端的戰爭、種族紛亂,與恐怖攻擊、政治清算
乃至毒品、傳染病等公衛問題,
本質上並無區別……
緊密串聯當代地緣政治情事與生命百態
視而不見的災難,我們終將共同承擔
作者帕提克.埃伯哈(Patrick Aeberhard)走過法國輝煌三十年與五月學運,在他還是青年醫學生的時候,便與同僚一起,和令人難以容忍的醫院內階級關係對峙著。彼時,一張來自法國紅十字會、徵召加入比亞法拉醫療團隊的海報映入眼簾,開啟他的跨國行醫之旅,更在日後與其他醫師同仁,創建首個大型人道救援非政府組織──無國界醫生(MSF)以及世界醫生(MDM)。
搶救傷員、空中補給、搭建臨時野戰醫院、與地方高層和黑幫交手……種種行動占據埃伯哈大部分的人生。從黎巴嫩到越南,再到阿富汗、前南斯拉夫與盧安達,他時常在軍事衝突、極端分子和毒梟威脅下感到命懸一線,甚至因爲站在利益的對立面而慘遭當權者漠視和輿論撻伐,卻仍踩著鮮紅的血泊履行職責。支撐著他的,是內心人道主義的指引,以及當代偉大知識分子如米歇爾・傅柯等人的深刻反思。
默不作聲和坐視不管
首先殺死的是遠處的人,然後是你身邊的那些
一九六ま年代末的奈及利亞,伊博族企圖掙脫伊斯蘭教和泛靈論的枷鎖,許多無辜百姓也紛紛遭受血洗。半世紀過去,遠在逾六千公里外的巴黎小禮拜堂門外,充斥著非法滯留、窮困潦倒、沉溺於毒品、罹患愛滋病和處於權利盡頭之人。
他們可以過得更好,你也是。
然而多數時候,這些人被視若無睹,因為他們的生活與我們離得太遠,而政府乃至媒體評論,往往選擇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把人道救援看作是左派分子的魯莽行徑。「這些地方被歧視、排斥、貧困和失業狠狠踐踏,他們當中只要有一小撮人接受虛無主義而否定宗教信仰,就可能陷入伊斯蘭激進主義的圈套,進而製造災難。就像我們曾切身經歷的那些恐怖攻擊⋯⋯」埃伯哈這樣說。
在派系理念和種族之前
他們都只是想要好好活著的人
作為一名醫師,本本分分地處理傷員,就是在做一件正確的事嗎?
當無國界醫生組織前往享有「南美瑞士」美譽、卻擁有兇殘獨裁政權的烏拉圭,想進到監獄診治抱病政治犯時,卻遭遇當地高層官僚主義與繁文縟節的阻礙,最終無功而返,只能默默監視當局的一舉一動。
越南於一九七五年胡志明的鐵腕統治下,許多與新政權水火不容的「船民」紛紛逃渡出國,卻在海上遭逢海盜勒索,而地球的另一端,無國界醫生組織也正面臨新領導者選擇性執行任務、反對見證行動的內部鬥爭。
在醫療服務進駐的亞馬遜森林中,篤信草藥和巫師的亞諾瑪米人接受疫苗接種之際,醫療團隊卻被媒體冠以「對人體進行醫學實驗」的惡名,而當地也在地區行政當局的默默縱容下,成了淘金客破壞自然環境和毒梟洗錢的聖地……
「有時候醫療緊急情況必須從政治方面著手,必須小心提防,甚至醫學論點時而是一種,讓輿論知道政治情勢令人無法接受的有效方法。」在一次次的對談與交手之中,埃伯哈從醫途中帶來的啟示早已超脫扶弱救傷,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堅定倡議。
-
「人民負責表達憤怒言論,由政府扮演思考行動的角色?我們該拒絕這種流於形式的分工,鼓勵個體也有權在國際政策和戰略領域發揮影響力。」隨著在救援現場照見的種種光明相遇,他從未忘記傳述堅定不移的信念:以人性尊嚴之名,負起保護每一個人的責任。
這不僅是一本打破地界的救援記事
更是國際公民思考自身義務與價值的敲門磚
★跨國行醫先驅、無國界醫師創始成員帕提克.埃伯哈(Patrick Aeberhard)寫給國際公民的人道呼召
★戰爭與人性醜惡並不遠!政治、倫理與醫療間交互提問
❝ 當我們把自己定義為無國界醫生時
這只不過是說
我們有能力跨越這些國界,僅此而已
我們無法任意拆毀、廢除國界之牆
那是受難者們的監獄
同時也是為他們遮風避雨的庇護所⋯⋯ ❞
這是一把通往國際公民之路的鑰匙,
它將開啟一段令人震撼的觀察歷險:
地球另一端的戰爭、種族紛亂,與恐怖攻擊、政治清算
乃至毒品、傳染病等公衛問題,
本質上並無區別……
緊密串聯當代地緣政治情事與生命百態
視而不見的災難,我們終將共同承擔
作者帕提克.埃伯哈(Patrick Aeberhard)走過法國輝煌三十年與五月學運,在他還是青年醫學生的時候,便與同僚一起,和令人難以容忍的醫院內階級關係對峙著。彼時,一張來自法國紅十字會、徵召加入比亞法拉醫療團隊的海報映入眼簾,開啟他的跨國行醫之旅,更在日後與其他醫師同仁,創建首個大型人道救援非政府組織──無國界醫生(MSF)以及世界醫生(MDM)。
搶救傷員、空中補給、搭建臨時野戰醫院、與地方高層和黑幫交手……種種行動占據埃伯哈大部分的人生。從黎巴嫩到越南,再到阿富汗、前南斯拉夫與盧安達,他時常在軍事衝突、極端分子和毒梟威脅下感到命懸一線,甚至因爲站在利益的對立面而慘遭當權者漠視和輿論撻伐,卻仍踩著鮮紅的血泊履行職責。支撐著他的,是內心人道主義的指引,以及當代偉大知識分子如米歇爾・傅柯等人的深刻反思。
默不作聲和坐視不管
首先殺死的是遠處的人,然後是你身邊的那些
一九六ま年代末的奈及利亞,伊博族企圖掙脫伊斯蘭教和泛靈論的枷鎖,許多無辜百姓也紛紛遭受血洗。半世紀過去,遠在逾六千公里外的巴黎小禮拜堂門外,充斥著非法滯留、窮困潦倒、沉溺於毒品、罹患愛滋病和處於權利盡頭之人。
他們可以過得更好,你也是。
然而多數時候,這些人被視若無睹,因為他們的生活與我們離得太遠,而政府乃至媒體評論,往往選擇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把人道救援看作是左派分子的魯莽行徑。「這些地方被歧視、排斥、貧困和失業狠狠踐踏,他們當中只要有一小撮人接受虛無主義而否定宗教信仰,就可能陷入伊斯蘭激進主義的圈套,進而製造災難。就像我們曾切身經歷的那些恐怖攻擊⋯⋯」埃伯哈這樣說。
在派系理念和種族之前
他們都只是想要好好活著的人
作為一名醫師,本本分分地處理傷員,就是在做一件正確的事嗎?
當無國界醫生組織前往享有「南美瑞士」美譽、卻擁有兇殘獨裁政權的烏拉圭,想進到監獄診治抱病政治犯時,卻遭遇當地高層官僚主義與繁文縟節的阻礙,最終無功而返,只能默默監視當局的一舉一動。
越南於一九七五年胡志明的鐵腕統治下,許多與新政權水火不容的「船民」紛紛逃渡出國,卻在海上遭逢海盜勒索,而地球的另一端,無國界醫生組織也正面臨新領導者選擇性執行任務、反對見證行動的內部鬥爭。
在醫療服務進駐的亞馬遜森林中,篤信草藥和巫師的亞諾瑪米人接受疫苗接種之際,醫療團隊卻被媒體冠以「對人體進行醫學實驗」的惡名,而當地也在地區行政當局的默默縱容下,成了淘金客破壞自然環境和毒梟洗錢的聖地……
「有時候醫療緊急情況必須從政治方面著手,必須小心提防,甚至醫學論點時而是一種,讓輿論知道政治情勢令人無法接受的有效方法。」在一次次的對談與交手之中,埃伯哈從醫途中帶來的啟示早已超脫扶弱救傷,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堅定倡議。
-
「人民負責表達憤怒言論,由政府扮演思考行動的角色?我們該拒絕這種流於形式的分工,鼓勵個體也有權在國際政策和戰略領域發揮影響力。」隨著在救援現場照見的種種光明相遇,他從未忘記傳述堅定不移的信念:以人性尊嚴之名,負起保護每一個人的責任。
作者簡介
姓名:帕提克・埃伯哈Patrick Aeberhard
無國界醫師組織與世界醫生組織共同創辦人,於1987年擔任世界醫師組織主席,亦曾擔任法國衛生部長顧問,現為巴黎聖丹尼北方心臟醫學中心醫師。
譯者簡介
姓名:謝珮琪
巴黎第一大學政治系碩士,曾任法文系講師多年, 目前旅居巴黎,為自由寫手與譯者,傾力鑽營異鄉人於文化夾縫中的視野。平日以臉書專頁「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廣結同好。自詡資深貪吃鬼,業餘嗜酒師,素人煮飯婆,隨興觀光客。 譯作有《我的威士忌生活提案》、《我的啤酒生活提案2》等書。
姓名:謝珮琪
巴黎第一大學政治系碩士,曾任法文系講師多年, 目前旅居巴黎,為自由寫手與譯者,傾力鑽營異鄉人於文化夾縫中的視野。平日以臉書專頁「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廣結同好。自詡資深貪吃鬼,業餘嗜酒師,素人煮飯婆,隨興觀光客。 譯作有《我的威士忌生活提案》、《我的啤酒生活提案2》等書。
姓名:李崇瑋
中國文化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業。兼職譯者,偏向聽覺,帶著一隻黑貓。譯有《法國大革命:自由之章》(2021,時報)。
書籍目錄
序幕:戰爭的氣息
比亞法拉,轟炸威脅下執行手術
傷患不分善惡:在黎巴嫩,救人一視同仁
以毛地黃自殺
自由的囚徒
越南,光明之島
極度緊急的道德觀:阿富汗山區
拉丁美洲的暴力與鎮壓行動
在塔聶的非正式學院
種族隔離,曲終人散前的最終樂章
法國任務,與愛滋病毒危機
黎巴嫩,永恆的回歸
毒品成癮與合法化 : 永無休止的爭辯
亞美尼亞顫抖的大地
歐洲在前南斯拉夫共和國的失敗
盧安達的種族滅絕
庫德斯坦或人道主義的侷限
共和國的血腥之夜
公平與永續的全球化?
無止盡的結局
誌謝
文章試閱
前言:解放大腦的時代來臨
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都隱約感覺到不對勁,只是一直不明白癥結何在。哪裡出了問題?明明數據顯示,現代人正過著空前美好的生活,各方面都已改善到了極致。我們的職場裡高手雲集,大家不僅專業,且不斷透過課程和培訓增加能力。我們將社交生活發展得淋漓盡致,在西方世界,休閒活動豐富得無可挑剔。如今人們更健康、更長壽,似乎比以往的年代都更加自由。可是,我們總覺得哪裡出了問題。
腦內危機
許多年來,無論成人或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都呈現有增無減的趨勢。起初人們以為,這是診斷技術的進步所致──觀察得越仔細、對症狀越瞭解,自然就會找到越多案例。然而近來人們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單純。如今,自殺、成癮、焦慮與飲食失調、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相較於幾十年前確實更普遍,而銷售抗憂鬱藥物也已晉升為二十一世紀最賺錢的行業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曾估計,憂鬱症將超越心臟衰竭,成為西方國家最常見的疾病,如今一一應驗。不僅如此,還有工作倦怠(burnout)的問題。
工作倦怠不是新疾病,但近年卻像傳染病般大肆流行。過去十年,受工作倦怠所苦的人數急速攀升,已使世界衛生組織考慮宣布這種病症進入「全球大流行」的階段。一九八一年以來,人們一般利用「馬氏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來測量一個人有無此類症狀,學者也藉由該量表研究了工作倦怠的普遍程度。結果顯示,這種症狀已在全球擴散到嚴重堪憂的地步。英美的情況相當嚴峻,盛行率已超過三ま%。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數字似乎僅為冰山一角。尚未發生工作倦怠的受雇者中,約半數感到壓力很大,更有四分之一曾出現影響工作效率的生心理症狀。
當我們仔細檢視,便會發現這些駭人的數字都指向同一個地方──大腦。壓力感受、工作倦怠、心理問題⋯⋯一般而言,這些病症真的就是發生在「腦中」。大腦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最寶貴的資產,但現代生活的快速與高壓,已使人腦不堪負荷、開始出現問題。我甚至會說,這些症狀透露我們對大腦嚴重缺乏重視,以及導致的一切後果。
持續燒腦不是辦法
我們人類用碩大的腦子為自己造出了一個新世界,然而這世界卻令大腦越漸應付不來。有個詞彙「VUCA」描述了我們面臨的處境,指的是易變(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全球化年代。這世界是我們所造,卻非我們所選。在VUCA 時代,改變飛快接踵而來,確定的事少之又少,問題龐雜得超出掌握且處處潛藏誤解的風險。這些挑戰本身,或許並不比百年前人們面對的挑戰艱鉅,但性質顯然不一樣。現在,我們的大腦跟不上了,或說無法以我們希望的速度跟上。人們開始尋找簡單的應付辦法。為了繼續包辦更多工作,我們開發出數位系統、數位裝置,把所有能轉移的腦力活動轉移到機器上。如今我們不需另請秘書,人人都能管理自己複雜的行事曆、通訊錄、文件資料、工作排程。數位工具既已唾手可得,整個社會都欣然效法這套模式,智慧型手機成了我們日常離不開的必需品。方便歸方便,這樣做到底能不能減輕大腦負擔,則是另一個問題。近期研究顯示,數位化又是衝擊人腦的一個新難題。
於是,我們繼續在惡性循環裡打轉。我們想讓腦袋輕鬆一點,所以發明新的工具,結果大腦運作得更勤,又得創造其他工具來分擔壓力。這些作法似乎都治標不治本。套個理財的說法:我們一直在散財,投注進來的資金卻太少。這不叫投資,這叫損失。但還有別條路可以走:我們不一定要開發工具繼續燒腦,也可以換套思維,開始解放、灌溉大腦。我們不必挖東牆補西牆,也可以尋求根本的解決之道,走出這場腦內危機。我們需要打破惡性循環,為大腦灌注欠缺已久的資源。因為有此可能,也因為有此必要。
工作倦怠已非禁忌
聽來或許老套,但每個危機都是轉機。隨著腦內危機影響的族群越來越廣,警訊終於開始浮出。勇敢的人們相繼發聲,讓工作倦怠等壓力相關疾病,不再是無法討論的禁忌話題。媒體對此議題高度關注,現在就連制定政策,也漸漸會考慮到預防工作倦怠。據我觀察,已有更多企業、機關、組織、個人選擇投注時間精力,增強自己與同仁的心智韌性。但這種「投資」的價值並非顯而易見。大部分企業領導人對於金錢資本非常專業,但談到公司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員工──的大腦卻幾近一無所知。
關於人的韌性從何而來,以及如何強化心智,近年科學研究已揭示不少。這些知識太常被擺在象牙塔裡,而此刻正是應用它們的好時機。
作為科學家,我在許多國家進行過心理問題的相關研究,而這些研究又啟發我探討問題的另一面:該怎麼將這些心理上的劣勢轉為優勢?
我們的顧問公司Better Minds at Work,為企業和組織提供強化心智韌性的知識和客製化課程。在本書中,我希望再踏出重要的一步,讓這些知識可以為任何需要的人所用。我深信,當前的腦內危機及其挑戰,也是一個成長的絕佳機會。現在還不算太遲,我們可以齊力扭轉局勢。我們正進入一個需要投資心智的時代,無論個人或組織都必須思考這項投資。
危機就是轉機
當然,我不是唯一呼籲為大腦挹注資源的人。現在許多企業都認識到,員工的身心健康是值得投資的一件事。同樣令人高興的是,各國也開始採取措施,讓工作倦怠成為法律承認的現象。這些重要的初步行動,能帶領我們找到一種更積極的用腦策略,除了降低工作倦怠等壓力相關疾病的發生率,也確保我們不會被這場危機打垮,反而比以往都更加茁壯。投資心智除了能終止惡性循環、預防工作倦怠,也能提升人們的創意、效率和幸福感。也就是說,再借個理財領域的說法:我們不僅可以挽回虧損,還能從此由虧轉盈。
乍聽之下,這些說法好像很理想主義,但晚近的腦科學發展確實給了我們樂觀的理由。過去幾十年,人們對於大腦的知識突飛猛進。從前,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是哲學家專屬的領域,但一九五ま年代起,心理及生理研究以閃電之速齊頭並進。一九九ま年代被稱為「大腦的十年」(Decade of the Brain),不少驚人的新理論都在此時出現──磁振造影(MRI)掃描儀的發明,讓人們得以拍出無比清晰、細微的腦部結構影像;用於觀測腦部活動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則讓人們看見思緒與情感在腦中的移動,並加以觀察分析。我自己專攻的心理學,近二十年來擺脫了不嚴謹的「軟科學」(soft science)之名。今日,我們對心智運作的認識,包括思考、情緒、感受、行為、愛、絕望和生命其他方面,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九ま年代以來,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也不再只是治療疾病的學問。當代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積極尋找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更快樂的方法。成功、投入、快樂的秘訣,一點一點地為世人所知。
現在的我們,比史上任何時代更能說明何謂「心智強韌」──為何自制力和毅力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如何善用意識和無意識、為何保持專注這麼難,又為何樂觀的人不只更快樂,也更容易成功。
除了逐漸理解這些要素,拜腦科學研究之賜,我們也逐漸懂得怎麼利用以及鍛鍊它們。自制、意識、專注、樂觀並非只是先天特質,也能後天培養,讓人的心智更強壯。它們共同構成了韌性,也就是相當於身體強度及柔軟度的心理力量。我在專題演講中經常將這兩者相比。我會問聽眾能否想像,如上健身房鍛鍊肌肉般鍛鍊大腦,很多人會開始點頭──對耶,要是辦得到就好了。事實上,就是辦得到。大腦是可以訓練的,我們能將大腦練得更強壯健康,預防工作倦怠和精神壓力的危害。這就是我期盼透過本書與讀者分享的知識。
大步邁向強韌心智
我相信,憑今日的豐富知識,我們已有能力度過這場腦內危機,使心智變得比從前都更強健、更有韌性,我們還能藉此留給後代充足的本錢,讓他們在面對下個時代的挑戰時更有信心。
這是完全可能的,我希望本書後續內容能清楚呈現這一點。然而,這也是完全必要的。數字已向我們發出警訊,若人類不想在二十一世紀被精神錯亂吞沒,就必須盡快將累積的腦科學知識拿出來善加利用。新的挑戰已來到門前。工作流程日新月異、科技開始超越人的認知能力、生活步調不斷加速、社會結構正在動搖⋯⋯在這個時代,「認識自己」早已不只是「智慧的開端」1,儼然成了生存的必備條件。不認真看待自己神經學基礎的人,遲早得付出代價,而如今,代價出現得越來越早了。
假如我們再不借助這些知識向前邁進,壓力相關疾病恐怕將繼續增加。心理學可以在兩方面協助我們,除了打破既有的惡性循環,更能預防新的問題爆發。今日的每項新發明,都為大腦帶來潛在的新威脅,防患於未然的韌性也因此更不可缺少。
投資心智,不僅是對抗壓力與工作倦怠最有效的辦法,也是透過危機成長、為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做準備的良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或許吧。但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嗎? 我深信,這是我們欠自己、欠自己的大腦、欠後代子孫的一場投資。別漠視了心智問題、等到社會分崩離析才來後悔,現在就當機立斷,開始為大腦灌注資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