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

原文書名:


9789869516884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
  • 產品代碼:

    9789869516884
  • 系列名稱:

    中國觀察
  • 系列編號:

    0UOB0036
  • 定價:

    380元
  • 作者:

    趙思樂
  • 頁數:

    368頁
  • 開數:

    17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71102
  • 出版日:

    20171102
  • 出版社:

    八旗-遠足文化
  • CIP:

    541.45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作者長期關注中國人權現狀,帶領讀者直擊中國女性與司法抗爭、展開公民覺醒的漫長征途,其文章多次榮獲「人權新聞獎」肯定。

◎全書以2008年《零八憲章》發布的時間點為分界,上部描寫書中女性人物與中國內部社會運動的緊密連結,下部描述她們的命運因陷入掙扎所做出的應對和成長。

◎本書為報導文學體裁,人物參與的事件有「八九學運」、「四一六運動」、「太陽花運動」、「茉莉花運動」、「雨傘革命」、「七零九大抓捕」等,時空背景橫跨兩岸三地近三十年。

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由,讓書中的女性跨出人生既定道路,成為鎂光燈下面對龐大國家機器的鬥士?甚至留下迥異於男性運動者、令世人難忘的表現?

有人屬於自我覺醒,有人是被迫成長,有人則是順著原本該生長的樣貌而走到命定的位置。她們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有了與男人的橫衝直撞不同的形象,她們的聲音也因為稀罕而珍貴。

「當你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從他的眼睛裡,看見他的悲哀,這種個體被摧毀的命運就難以再被當作一個繁榮背景下的雜音而忽略不計。」──本書作者 趙思樂


劉曉波同學、著名學者╱艾曉明──
她說自己完全不是一個具有政治家思維的人,她是一個學者、紀錄片導演,她參與運動,關心的只是問題、故事和人。她眼睛裡閃著光,說著:「這是中國人的靈魂,儘管此刻是失魂落魄的……」

懷有作家夢的下崗女工╱寇延丁──
她向公安局副局長撂下狠話,自己現在是拿著全世界朋友捐的錢給川震的孩子來治病,「你只要讓我把事情做得下去,我怎麼著都可以委曲求全,要是讓我做不下去,非得讓我碎個瓶子踢個響,我就讓全世界都是玻璃碴子!」

北京市人大公務員、退休大媽包租婆╱王荔蕻──
她在現場原本是不必過多露面做事的,然而負責喊口號的人喊一個字拖三下,她對這種節奏忍無可忍,自己拿過擴音器喇叭就喊了起來,中氣十足的高音壓過了上百人的嘈雜。數部攝影機對著她拍攝,記錄下為她這一生帶來最多光榮和苦難的一幕。

過氣網紅、性工作者╱葉海燕──
她來到小學門口,舉起一張大紙,上面寫著:「校長,開房找我,放過小學生!」標語下面還有聯繫電話「12338」,這是全國婦聯官方電話。她的抗爭訴求與社會主流發生前所未有的結合,再一次擊中了整個網路的興奮點。

都市白領、律師妻子╱王峭嶺等──
她們背著紅色水桶,桶上用白色膠帶貼出字樣:「和平,支持你」、「全璋,相信你」,並露出得意笑容的照片上傳到社交網路。七零九家屬團的行動透過手機影像散播,這種歡樂風格一發不可收拾,她們的樂觀更讓人心疼她們的遭遇。

====================

絕大多數底層打拼者在摸爬滾打中沒沒無聞度過一生,但在急速變遷的時代裡,有些人的個人特質會突然與時代產生共振,從而脫離既定的人生軌道。本書所描述的從事社會運動的女性,就是此類敘述的典型例子。中國女性向來在社會運動中扮演二線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由,讓書中的女性跨出人生既定道路,成為鎂光燈下面對龐大國家機器的鬥士?甚至留下迥異於男性運動者、令世人難忘的表現?

本書描寫女性主要為五組人:她們分別是代表八零年代知識分子、劉曉波同屆博士生的艾曉明;以自組川震NGO為開端、懷有作家夢的下崗女工寇延丁;以俠氣集結網路人馬、以行動快閃為號召的包租婆王荔蕻;以驚人作風從網紅跨界社運、並聯結女權NGO的葉海燕;以及以王峭嶺為核心、「七零九大抓捕」中被捕律師們的妻子團。

這些中國女性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點投身社會運動,有人屬於自我覺醒(如艾曉明、寇延丁),有人是被迫成長(如七零九律師團的妻子們),有人則是順著原本該生長的樣貌而走到命定的位置(如王荔蕻、葉海燕)。透過同樣身為女性的作者之筆,她們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有了與男人的橫衝直撞不同的形象,她們的聲音也因為稀罕而珍貴。

她們的故事在作者筆下,成為社會運動中最獨特的一頁。「上部:野蠻生長」將每個女性抗爭者的命運和她們所屬的運動路徑都寫到最高點,並引入外界熟知的男性運動者的故事,展現社會運動的全貌並相互對照;「下部:困獸猶鬥」描寫政府打壓各種維權組織與個體,及其後男性角色勢弱與女性角色上升的關係。換句話說,本書即以中國女性在公民覺醒道路上的轉變為觀察重點,橫向記錄五組分屬社會各階層女性的人事變化,並在其所屬時代背景下、綜向爬梳中國三十年來的社會運動從野火之苗、風風火火到被幾近斬草除根的歷史脈絡。

而作者趙思樂在書中是採訪者的角色、但她同時也與書中女性一樣,曾經與公共部門有過交手經驗,因此她的自身經歷很容易與筆下各角色的生命歷程、當下人際網絡串連。本書的報導寫作,一部分可看見記者的近距離採訪、另一部分也能看見作者與受訪者們互動而產生的自省、甚至是改變自我的影響。

本書的開章是以善拍紀錄片的艾曉明正躲避一場追捕開始,最終章也以艾曉明在雪地裡拍攝勞改農場的血淚故事為收尾,對比開場的驚心動魄、收尾在冰天雪地的荒地裡,作者筆下的人物更顯滄桑、而出現在鏡頭裡的故事卻永遠不被遺忘。

目錄
【上部】野蠻生長
第 一 章 知識分子
     太石村╱八○年代╱黑五類╱女權主義╱社運光譜
第 二 章 法治先鋒
     非典型愛情╱魚躍龍門╱小湯山╱平衡
第 三 章 公民社會
     元年╱下崗女工╱NGO裂變╱夢想美麗╱第三條道路
第 四 章 互聯網運動
     一刀兩斷╱推特黨╱網友出動╱盛宴
第 五 章 野蠻生長
     原始積累╱網路紅人╱為小姐服務╱十元店
【下部】困獸猶鬥
第 六 章 零八憲章
     攤牌╱平行時空
第 七 章 茉莉花
     秘密樹洞╱九月╱乍暖還寒
第 八 章 開房找我
     海南╱野心家
第 九 章 雨傘與太陽花
     非暴力╱白澗╱走出泰山
第 十 章 七○九
     黑色星期五╱譚嗣同╱家屬團╱紅桶
第十一章 祭事

內文試閱
第四章 互聯網運動
推特黨
王荔蕻覺得舒坦,覺得自己終於踏在了一直想走的路上,在找到這條路之前,她已經在荒野裡遊蕩了二十年。

她的遊蕩開始於一九八九年。

學生宣佈絕食抗議後,北京出現過各行各業市民遊行聲援學生的浪潮,許多黨政軍機關都有積極份子打著單位的旗號組織同事參與,王荔蕻就是市人大公務員們的帶頭人。

北京宣佈戒嚴後,她跟同事們下班就騎著自行車去堵軍車,她們掏出自己的工作證,對著士兵們進行馬拉松式的演說:我們是機關幹部,你們跟學生的年紀差不多,你們出來當兵,是為了保衛國家,學生是為了國家有一個更好的前途,為了民主自由,你們不能朝他們開槍……年輕的士兵們面無表情地坐在軍用卡車裡,市民們遞來的水果、餃子都不敢接。

王荔蕻從小就聽慣了父輩們對各種不順心的人和事都用的口頭禪「拉出去斃了」,她能想像打下江山的中共一代領導人可能使用怎樣的手段。

但從小父親也教育她:「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如果人人不為我怎麼辦?」她問父親。
「那就先從你自己做起。」父親回答。

這種正直的共產黨人形象、軍民魚水情的信念,同樣構成著她對中共初代建政者的期待。當時北京街頭烏泱泱的都是支持學生的普通人,王荔蕻相信這就是民心的展現,極端的鎮壓是可以被足夠強大的民心阻止的。

直到槍聲擊碎了信念。部隊大院裡的退休老軍官在院門口破口大罵:媽的,老子們打天下是為了勞苦大眾打天下,你們他媽的現在對老百姓開槍?!

六月四日,王荔蕻去了離天安門最近的復興醫院,蓋著白布的屍體滿地放著,有的長,有的很短,一看就是孩子。

六月五日是週一,王荔蕻騎著自行車去上班,裝甲車還停在長安街上,黑洞洞的槍眼就看著她,她不敢看它。又過兩天,她騎車經過兒童醫院,看見一個屍體躺在街上,他濃眉大眼,眼睛睜得圓圓的,眉毛以上全沒了,腦漿噴了一地,腿上還有一個槍眼,完整得像車床鉉出來的。附近的人說,他拿鐵管裝鞭炮去嚇唬站崗的戒嚴軍人,軍人追出來,遠處一槍打中腿,他被撂倒在地,軍人慢慢走過來,近距離對著眉毛又一槍,腦殼就飛了。

北京市人大的辦公樓在長安街上,槍聲零零落落了一個月,對王荔蕻的清查也持續了差不多的時間,但這是多此一舉,她已經認定“不能再吃共產黨的飯”。她很快辭職,以承包轉租地下室為生。

──

市場化浪潮襲來的時候,許多人紛紛離開體制的港灣到商海裡浮沉,這就是九十年代的「下海潮」。王荔蕻想證明自己離開體制能混得更好,也加入其中,她去山西販過煤,去山東推銷過電力設備,到黑龍江跑過螺紋鋼指標,賣過保險,當過話劇經理,都沒能發成財。

相比那些能成功撈一把的人,她的生意頭腦和身段顯然不夠靈活。那些拉關係的飯局上觥籌交錯,行賄、拿指標、官商勾結不絕於耳,她每每晃神,對著「一切向錢看」的一桌人,她有種時空錯置的疏離感:「我怎麼跟這些人混在一起?」

曾經她也是個文藝青年,初中時最喜歡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和普希金,被那種悲憫人類命運的情懷所打動,到陝北插隊時也想著要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但下鄉又回城,結婚、生子、當公務員。王荔蕻說自己「斷了」,她沒有艾曉明劉曉波的幸運能重返校園,是那種典型的被文革打斷的知青人生。

然而,庸常的生活裡總有些事會猝不及防地出現,提醒著王荔蕻,她心裡還有些放不下的東西。

一九九幾年的一天, 王荔蕻早晨出門鍛煉, 她一出社區就看見,一個盲人拿著盲杖在過馬路,他瘦瘦高高,穿白襯衣,戴著墨鏡,但能看出來長得清秀帥氣。那是一個沒有紅綠燈的路口,過往的車轟轟地開過,沒有要停下來讓一下的意思。

王荔蕻就走上前去,碰了碰盲人的胳膊說:我扶你過馬路。盲人說謝謝。她問:你就一個人啊?他答是。她又問:你幹嘛去啊?他說,我上班。後來王荔蕻就留了點心,每天到那個鐘點,她沒別的事的話就去扶他過馬路。

有一天他們聊了起來,她問,你這個是天生的嗎?盲人說,六四打的。王荔蕻一瞬間心裡胃裡就翻騰起來。

一九八九年,盲人的妻子正大著肚子快要生了,六月三日晚上,他下夜班回到家,發現妻子不在,外面的槍聲已經響起來。他急了,心裡一邊埋怨著妻子,大著肚子去湊什麼熱鬧,萬一被打著怎麼辦?一邊趕緊騎自行車出去找,結果他自行車一出胡同口,一顆子彈就在他鼻樑後飛過,兩顆眼球被准准地貫穿,他瞬間就失去知覺倒在地上。

當時的北京市民用三輪車送了許多傷者去醫院,他就是其中一個。他保住了命,但眼球全部摘除,後來就學了按摩,每天去按摩院上班。

「我覺得我忘了,可是怎麼能忘啊?」她講起這故事時仍忍不住激動起來。王荔蕻後來特地回憶過,她第一次見到他就是在那一年的六月四日。

忘不掉的事擱在心底,王荔蕻仍舊只能在蒼白的生活裡晃蕩,就這樣到了二十一世紀初。她的閨蜜一次見面聊天時提了一句:既然你有些想法情緒沒處說,不妨寫寫博客。什麼是博客?王荔蕻決定先上網看看。

她斷掉的人生就此被互聯網續上。

──

王荔蕻「觸網」時,中國的互聯網時代已經開啟好幾年了。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是在九五世婦會的前一年,但直到九十年代末高校陸續為學生宿舍接通網路服務,互聯網才開始進入公共生活。

最早火起來的是校園網路論壇,即BBS。在學潮之後,中國高校內的自由討論氛圍從未真正被放開,虛擬的BBS迅速被大學生們發現是最可能結識興味相投的同道的地方,當時校園BBS還沒有限制校外網友進入,因此也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參與者。

BBS這種發帖跟帖的模式很快從校內火到校外,其中最知名的是天涯社區中的多個網友自行管理的BBS,包括話題面最廣最火爆的「天涯雜談」,思想性較強的「關天茶舍」,以及請來學者和媒體人助陣的「天涯縱橫」。天涯縱橫很快因觸犯審查被關閉,許多用戶轉移到原本曲高和寡的關天茶舍。

最早一批BBS的版主們憑著對言論自由的樸素渴望,最大程度地包容敏感話題。校園BBS中用戶最多的北京大學「一塔湖圖」論壇,就設有公民生活、台海觀察、人權研究等時政板塊。它在二○○四年被官方關閉時,郭玉閃曾策劃抗議,這成為他在公共領域嶄露頭角的行動。隨後校園BBS推行實名制,只允許校內ID登陸,這就是劉曉波曾引援引溫家寶的話抗議的那波整肅。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成為世界級的新聞,關天茶舍上出現《今夜,我是美國人》的公開信,一時激起爭論無數,版主堅持不刪除任何帖子,隨即大量網友湧入圍觀。關天茶舍成為大陸互聯網中討論「九一一事件」最激烈和自由的地方,影響力迅速擴張。

「九一一事件」當時,網路輿論和主流媒體還是兩個平行世界,BBS裡的「拍磚」再怎麼風起雲湧,主流報紙電視也波瀾不驚。但很快兩個世界就發現了彼此,關天茶舍網友「莫之許」從未在新聞媒體上過一天班,但當他從學術期刊編輯跳槽成報紙評論部主任,熱衷網路“拍磚”的他很快成為第一個用網路寫手組建紙媒評論版的人。

隨後活躍網友羅永浩創立牛博網,招徠網友莫之許、媒體人閭丘露薇、學者艾曉明、藝術家艾未未等各色來路者,用類似媒體評論的方式撰寫博客。牛博網在奧運前後達到鼎盛,雖然在奧運之後很快被關閉,但網路打造公共知識份子的能力已然超越傳統媒體。

網路輿論的活躍程度和影響力在間歇性的打壓中迅速竄起,以網友為基礎的線下活動緊接著開始出現。各色沙龍講座最為常見,沙龍後的便飯成為網友聚餐活動的雛形,老虎廟的流民公房則是網友集體行動的雛形之一。

王荔蕻通過互聯網看到了與自己同齡的自由派知識份子的博客,她內心震動不已:原來在我渾渾噩噩的時候,是有人在努力、在說話、在做事情的。她帶著自卑嘗試與其中一位通信,不好意思地告訴他,自己曾是他在延安工農兵大學的校友。

王荔蕻知道自己已經來晚了,她努力地學上網,瞪著老花眼,用兩根食指一個一個鍵地敲打著博客。她積極結識網友、關注公共事件。王荔蕻給自己取了個網名,叫「跛行者」──拖著比自己的價值追求短了一大截的知識和技術,一瘸一拐、如饑似渴地蹣跚在驟然展開的網路新世界中。

王荔蕻隱隱約約預感到,網路將帶自己走出安穩沉悶的生活。到二○○八年,政府為舉辦奧運要清理城市時,她覺得自己被推了一把:進入另類「退休生活」的時機到了。王荔蕻收拾掉地下室的出租生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老虎廟打了那個電話。

自從開始公共參與,王荔蕻就像要把過去的時間搶回來似的,一發不可收拾。

為了給流民小張治病,她和老虎廟發起網上募捐,手術費還是湊不夠,兩人就找到艾未未捐助最後的幾萬元;鄧玉嬌案爆發後,王荔蕻和網友到湖北大廈舉牌抗議,這是她第一次跟網名「屠夫」的吳淦合作,也是她第一次被帶到派出所;山東上訪者被截訪人員毆打至重傷,王荔蕻與許志永一同呼籲關注繼而發起募捐,為被打者湊夠了醫療費和律師費。

一時間,王荔蕻無事不與。老虎廟經常當給她潑冷水的人,他總要她冷靜一點,多考量一下再行動,但王荔蕻通常劈頭蓋臉就是一句:「你不幹我幹!」老虎廟只好又老老實實地幫她的忙。他說:「她碰到那種非正義的事情,立刻就是血沖到頭、不能容忍,而且馬上要付諸行動。」

──

王荔蕻積極投入到互聯網運動中的時期,也是有公共關注的網友大量轉戰海外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的時期。網友們已經厭倦貓捉老鼠的遊戲:當局亦步亦趨地關停剛剛活躍起來的國內網路平台,他們又得匆匆趕往下一個集結地。

維權律師滕彪自從與許志永一同創辦陽光憲道後就一直活躍於社會運動,兩人都屬於從法治維權出發,又在NGO領域和互聯網運動中參與甚深的跨界人物。

在一次案件研討會上,滕彪遇上了幾個在國內最早使用推特的網友,他們當場幫他註冊了推特帳號。那是二○○九年五月,推特還沒有被中國的互聯網防火牆封鎖,但滕彪沒覺得推特有什麼特別的好處,沒有馬上開始使用。

兩個月後,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的暴力衝突「七五事件」發生,國內的首個微型博客社交平台「飯否」隨即被關,大量活躍網友轉投中國政府無法控制的境外同類網站推特。「七五事件」之後不到一個月,許志永因公盟稅案被抓,滕彪開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為許志永呼籲,他用了博客、skype群組、群發郵件,甚至手機短信,當然也包括推特。

此時推特官方功能變數名稱已經被防火牆阻擋,但推特的開源特點導致任何人都可以創建通向推特的協力廠商功能變數名稱。滕彪把這些協力廠商比作通向推特的「橋」,一座橋被防火牆阻擋,許多座橋就又建起來,依靠這些橋,滕彪在國內從來沒有翻牆上過推特。

第一次使用之後,滕彪再也沒有離開過推特。他的一切網路需求都逐漸轉移到推特,他通過推特獲取資訊、發佈消息、組織活動,也進行一些日常聯絡。

對中國抗爭者而言,推特最大的優勢是不用擔心被刪帖封號,這使得運動的資訊和人脈得以積累,另一方面,推特的技術特點也讓它與社會運動高度契合。

博客和BBS都採用文章加跟帖的形式,更適合發表時政觀點,而推特的強項是即時性和互動性,一百四十字的長度限制又大大拉平了表達能力的差距。由此網路話語場的思想性減弱,而傳播功能大大增強。發佈者的資訊越快越接近現場,就越容易吸引關注者。因此不同于博客時代成名的主要是評論者,在推特時代大放異彩的則是草根行動者,這種影響力激勵又讓更多人願意投身到運動現場。

推特中文圈相比其它語種更特別的是,一百四十個中文字元能承載的信息量,要幾倍於同等數量的拼音語言字元,時間地點事件等要素都能涵蓋其中,如此一來,傳播效率就更高,更適合運動。

「一個技術有這麼多有利於社會運動的特點,運動的領導者、活躍者們是不可能放過的。」滕彪說。

另外,使用境外社交平台推特,對中國網友來說,天然附有一種帶異議色彩的默契:來推特要說的就是在國內網上不能說的話。在這種默契下,即便「七五事件」後僅一個月,國內版推特「新浪微博」就上線運行, 推特中文圈的使用者也沒有明顯的流失。

滕彪總結,推特中文圈裡關注者眾的國內ID有這幾類:第一類是行動者,包括王荔蕻、吳淦以及滕彪本人等草根行動者和維權律師;第二類是公民記者,但他們與前一類人的界線往往並不分明;第三類是異議藝術家、作家和學者,如艾未未、艾曉明等等。

推特中文圈網友誠然親和於社會運動,但他們不一定從一開始就都具有政治反對意識。然而推特是國際互聯網的一部分,這使得一些早已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如八九學生領袖王丹、吾爾開希,以及在國內早已邊緣化的政治犯,如九十年代組党刑滿釋放的胡石根等,都能活躍於推特。

這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國內與國外、社運與反對之間的界線。據滕彪觀察,國內網友一開始聽到政治反對話語可能會感到有風險,但隨著互動增多,不少網友因此脫敏,然後社會運動者和政治反對者會逐漸相互影響,甚至線上下活動中出現重疊。

王荔蕻上網之後才瞭解到九十年代異議者們的組黨行動,她有時會想:如果當年就認識他們,也許我就跟著他們一起幹了。在1989年看見滿布屍體的醫院時,王荔蕻就跟同事說過「上山打遊擊去」一類的話,在官方宣傳中,中共就是從上山打遊擊開始奪取政權的。王荔蕻笑言當年是「沒找到組織」。

如今,她在推特上找到了一大撥人,後來成為王荔蕻在行動中的重要幫手的網友「天天海豚」就是其中一個。

二十多歲的天天海豚是為了自家的拆遷案件開始上推特的。中國的土地在法律意義上都屬於國有土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和豐厚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廉價回收民眾的居住地和耕地,再變賣給房地產開發商。大面積拆遷的經常被比作英國工業革命前期的圈地運動,只是這次的掠奪者不是資本家而是國家。

中國的拆遷受害者,可以說是整個國家發展紅利的輸送者和被剝奪者,普遍的強制拆遷更導致國家暴力集中作用於這個群體。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無法默默接受不公,就加入到民間的各色運動中,他們有的是希望自己的損失能得以補償,有的則最終融入到推動體制轉變的理想主義的群體裡。

天天海豚在推特上注意到有個大姐經常去給訪民發饅頭和舊衣物,當時在推特上活躍的行動者都比較年輕,像王荔蕻這樣的「五零後」很少,天天海豚自然就產生了一點好奇。一次她又看到這個大姐在推特上召集網友跟愛滋病維權者田喜一起吃飯,這算是一個表達支持又有反歧視意味的聯誼活動,天天海豚覺得挺有意思就去參加,後來她又參加了王荔蕻召集的跟王靜梅一起吃飯的活動。一來二往,天天海豚與王荔蕻就成了忘年好友。

除了行動者之間的彼此發現,王荔蕻通過推特與艾曉明、艾未未、滕彪等中國知名的自由派意見領袖有了互動,這些人後來都對她的行動有所助力。

那是推特中文圈的黃金歲月,推友們的交往很快從線上延伸到線下。艾未未到各地出差都召集推友飯局,隨即帶動起同城推友聚餐的風潮。人們語帶調侃地把這些聚餐叫做「飯醉」,「飯醉」友誼很自然地又發展出種種小規模行動。推特中文圈內部在很短時間裡就發展出一種共同體的情感,以及行動主義的氛圍,推友們不時會自稱為「推特黨」。


作者簡介


趙思樂

廣州人,畢業於南京大學。長期為港台媒體撰寫中國時政與民間運動相關深度報導及專欄。她持續關注中國女性與抗爭議題,其文章曾五次獲得亞洲區域人權新聞報導的最高榮譽──「人權新聞獎」肯定,並於二○一七年獲得亞洲地區最高新聞獎項——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