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新版)

原文書名: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


9789869800693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新版)
  • 產品代碼:

    9789869800693
  • 系列名稱:

    左岸社會議題
  • 系列編號:

    0GGK0304
  • 定價:

    400元
  • 作者: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 譯者:

    高紫文
  • 頁數:

    320頁
  • 開數:

    13x19x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0207
  • 出版日:

    20200207
  • 出版社:

    左岸-遠足文化
  • CIP:

    143.69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正向思考不好嗎?沒人這麼說。問題是它失控了!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玩笑》(The Joke)中,有個角色寄了張明信片,上頭寫著這麼一行字:「樂觀是民族的鴉片。」這個角色因此遭指責為民族公敵,被判處到煤礦場勞改。昆德拉自己也因為寫《玩笑》受到處罰,遭共產黨開除黨籍,他的作品不僅不能收藏在圖書館,也不能在書店販售。此外,政府還禁止他到西方旅行。
美國的正向思考宣揚者若發現自己竟然在一本書裡被人拿來與史達林主義的審查員與宣傳者相提並論,無疑會驚駭萬分。畢竟,他們可沒有想把不聽正向思考教誨的人拖去勞改營。
一般人通常不會認為共產主義是個令人歡欣的制度,但它卻是用正向思考來控制社會的範例。資本主義的民主政體則是把這個工作丟給市場,各類勵志書、演講、企業文化將正向思考擁護成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
「正向思考不好嗎?」
正向思考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若「正向思考」是對的,若情況真的在改善,若世人真的越來越快樂富足,那何必大力宣揚鼓吹,還得費心在腦子裡反覆練習?很顯然地,我們並沒有完全相信情況會自動好轉,學習正向思考只是要強加信念,讓人能面對與正向想法完全矛盾的情況。
本書從作者芭芭拉自己罹患乳癌的經驗談起,上溯美國喀爾文教派傳統,同時導覽了美國龐大的激勵產業,百萬種產品殊途同歸,就是否認現實:你相信吃下去的東西會令你發胖,你才會胖;卡內基訓練要讀者假裝正向,強迫自己吹口哨、哼歌;公司訓練總機、空服員隨時都要假裝熱情亢奮來接待顧客,耗盡她們的真實情緒。
另一方面,她帶領讀者一窺暢銷勵志書在美國的原生脈絡:知識階級了解全球化的變遷,譴責政府缺乏金融監管、導致次貸風暴;但大眾被隔絕於學院研究之外,於是遭到現代的巫術籠罩:《積極思考的力量》、《秘密》、《不抱怨的世界》、《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追求卓越》、《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還有無數正向心理學書籍。教會、企業、學術、教育、醫療用正向思考洗腦,合理化企業壓榨,防止群眾覺醒、抗爭。
「不正向,難道要鼓勵負向思考嗎?」
負向思考和正向思考同樣會使人產生錯覺,都會使人在觀察時無法擺脫情緒,寧願把錯覺當成現實。正向思考會讓人「感覺美好」,負向思考則會讓憂鬱的人「加深痛苦」。重點在於,我們應該想辦法擺脫自己的想法,儘量不要讓自己的感覺與幻想對事實加油添醋,努力了解社會的真實境況。
第一步,就是治好正向思考這個大眾妄想症。

作者簡介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1941∼)
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曾任《時代雜誌》專欄作家,作品也常出現在《哈潑》、《國家》、《新共和》等刊物,是相當活躍的女性主義者與民主社會主義者。她出身礦工家庭,讀大學時受到反戰運動啟蒙,拿到博士學位後決定放棄教職,投入寫作與社會運動;也因為前夫是卡車司機,特別關注美國社會底層(M型另一邊)的生活。《我在底層的生活》出版後,她被診斷罹患乳癌,在治療過程中以此個人經驗探討美國的醫藥產業問題。艾倫瑞克至今已出版二十一本著作,包括暢銷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失控的正向思考》、《嘉年華的誕生》,以及自傳作品《我的失序人生》,最新作品為《Natural Causes: An Epidemic of Wellness, the Certainty of Dying, and Our Illusion of Control》。

譯者簡介


高紫文
台師大工業科技教育系畢業,熱愛翻譯,對歷史與戰爭文學情有獨鍾,譯有《失控的正向思考》、《馬特洪峰》、《狼哨》、《美國狙擊手》、《原子城女孩》、《神鬼交鋒》、《單身,不必告別》、《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二十餘本譯作。

書籍目錄


【推薦】激勵產業騙殺全國純潔青少年──芭芭拉•艾倫瑞克《失控的正向思考》╱盧郁佳

前言
第一章 微笑面對人生,否則死路一條:癌症的光明面
第二章 奇思幻想的年代
第三章 美國樂觀主義的黑暗根源
第四章 讓人生意興隆的激勵產業
第五章 神要世人大富大貴
第六章 正向心理學:快樂學
第七章 正向思考如何破壞經濟
第八章 關於後正向思考的一點補充

註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激勵產業和所有獨裁工具一樣,無非是分化群眾、蒙蔽誤導、解除他們團結處理問題的能力。而《失控的正向思考》能將受苦的人從迷霧招聚起來,溝通合作,建立解決問題的資源。芭芭拉•艾倫瑞克執著於面對面去注視那些被蠱惑之人的困境,光是從中感受她的熱情光耀,就能療癒靈魂中那些被長輩襲擊的舊創。美國那些被蠱惑之人的面孔,就是長輩疲憊、憂患的容顏。──盧郁佳

文章試閱


對負向的人拒而遠之
有人保證正向態度能具體大幅改善生活,從簡單實際的角度來看,這個論點或許是真的。若你「和藹可親」,別人比較可能會喜歡你,反之,若你長期都性情乖戾、吹毛求疵、脾氣暴躁,別人就可能比較不會喜歡你。大師們在網站或書上提出的行為建議大多無害。有個專門教人成功的正向思考網站提出這樣的建議:「保持微笑,主動和同事打招呼。」展現正向態度通常能獲得回報,眾人也都如此期待,在這樣的文化中,保持愉悅是金科玉律,而暴躁易怒則似乎萬惡不赦。有誰想和「負向」的人約會嗎?有誰想聘僱負向的人嗎?負向的人有什麼問題嗎?出人頭地的祕訣就是:不論內心真實感受為何,一定要裝出抱著正向看法的樣子。
談論如何表現正向舉止的第一本大作是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所寫的《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一九三六年初版,至今還沒絕版。卡內基的原本姓氏是卡尼杰(Carnagey),但顯然是為了與實業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較勁才改姓的。卡內基並沒有認為讀者會感到快樂,他只是認為,讀者若能裝出得宜的舉止,就能操控別人:「不想微笑時該怎麼辦呢?有兩個辦法。第一,強迫自己微笑。獨處時,強迫自己吹吹口哨或哼哼歌曲。」除了「強迫」自己表現正向舉止外,也可以接受訓練:「許多公司訓練總機人員用散發出關心與熱情的語調,來問候所有來電者。」總機人員用不著真的感到熱情,只需要「散發出」熱情。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最高目標就是學習如何裝出誠意:「關心他人的樣子要誠懇,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維持良好人際關係。」要怎麼「裝」出有誠意的樣子呢?書中並沒有解釋,不過不難想像,沒有學幾招演技是裝不出來的。一九八○年代,在一項知名的研究中,社會學家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發現,航空公司規定空服員面對乘客必須時時保持愉悅,空服員因此感到壓力,並產生情緒耗竭的問題。霍希爾德訪談時告訴我:「空服員再也無法感覺到自己真正的情緒了。」
二十世紀,隨著時間過去,卡內基的建議卻顯得越來越洞中肯綮。越來越多中產階級的人不是農民與小企業老闆,而是大公司員工。在大公司裡,員工的勞力不是用在物質上(像是鋪鐵軌或採礦),而是用在別人身上,例如銷售人員要應付客戶,主管要應付下屬與同事。一九五六年,社會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H. Whyte)非常擔心,認為這種發展趨勢是在走向蘇俄的集體化社會,會使人喪失鬥志。他寫道:「組織生活就是如此,(人們)必須將大部分的工作時間花在各種團體中,而且不由得個人選擇。」人們得參加「一般會議、研討會、專題討論會、決策會議、下班後的討論小組、專案小組」。在這種人數眾多的場合,要完成工作,人際關係的「軟技能」變得比知識經驗更重要。卡內基觀察到,「就連在工程這類技術性的行業,一個人的財務成就,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來自技術知識,百分之八十五左右來自人事管理技巧。」
現在,幾乎人人都不需要別人提醒,就知道人際技能多重要。大部分的人都和別人一起工作、得應付別人、和別人相處。我們變成了別人生活中隨心情替換的電腦桌布,別人忽略了我們也有個人的特質與需求,把我們當成微笑與樂觀的可靠來源。二○○四年出版的勵志書《你的桶子有多滿?樂觀思想的神奇力量》(How Full Is Your Bucket? Positive Strategies for Work and Life)指出:「每一百人,就有九十九人想和正向的人在一起。」吹毛求疵、難以應付的人與笑容滿面、凡事說好的人,你會選擇和哪種人在一起呢?這個選擇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當「歡樂教」根深柢固時,乖乖遵奉才是明智之舉,因為同事絕對不希望看到你與眾不同。人力資源顧問葛瑞.托普琴克(Gary S. Topchik)表示:「勞動統計局估計,職場上的負向態度與行為,像是遲到、無禮、犯錯、高流動率,每年造成美國公司損失三十億美元。」在美國,除了有明顯種族、性別、年齡、宗教等歧視的情況以外,雇主用什麼理由都能叫員工捲鋪蓋,包括無法營造正向氣氛。有位住在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的電腦維修員告訴我,他因為說了有歧視意味的話而丟了工作,但是從來沒有人明確告訴他到底是哪一句話,而是直接指控他嘲諷他人與表現「負向態度」。我網站上有位讀者叫朱麗,住在德州奧斯丁市,她寫信告訴我她在家得寶(Home Depot)的客服中心工作的經驗:

我在那裡工作約一個月後,老闆把我拉進一間小房間,說我「顯然不夠快樂,不能待在那兒」。我每個月得支付最高三百美元的私人健保費與四百一十美元的助學貸款,為了付這些費用,我得另外兼五份工作,睡眠被剝奪了,我當然不高興啊。不過我記得我沒跟人說過「我討厭工作」這類的話啊。還有,我不曉得在客服中心上班得快快樂樂的才行。有個在客服中心工作的朋友說,被迫假裝快樂的那種感覺,就像你靈魂快死了的時候,有人幫你打手槍。

過去幾年來,對於正向表現的要求越來越露骨,不遵守的話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以前只會導致生意失敗或丟掉工作,現在則是會遭人排擠與徹底孤立。二○○五年,「顛峰潛能訓練公司」(Peak Potentials Training)創辦人哈福.艾克(T. Harv Eker)寫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暢銷書,建議大家遠離負向的人,就算他們和你住在一起也一樣:「找出生活中會掃興的情況或人,遠離這類情況,與這種人脫離關係。若家中有這種人,儘量別跟他們在一起。」事實上,這個建議已經成了勵志書的主要論述了,不論是基督教還是非宗教的勵志書都一樣。激勵講師兼求職教練傑佛瑞.基特瑪(Jeffrey Gitomer)寫道:「『要擺脫生活中的負向者』,他們會浪費你的時間,把你拖垮。若無法擺脫他們(像是配偶或老闆),那就少和他們在一起。」若這樣說還不夠清楚,自稱「企業界饒舌天王」的激勵講師馬羅尼(J. P. Maroney)講得更明白:

負向的人「爛透啦」!
這聽來或許刺耳,但負向的人確實爛透了。像你我這種正向的人,能量會被他們吸走,他們會把好公司、好團隊、好關係的能量與生命都吸走……不論如何,一定要遠離他們。若認識很久的人確實是負向的,會吸走你的能量,那就義無反顧跟他們切斷聯繫吧。相信我,少了他們,你會更好的。

將生活中的「負向者」全擺脫掉,這句話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與長期老是吹毛求疵的配偶分居或許是不錯的做法,但要遺棄成天唉唉叫、還在學走路的幼兒,或不知何故哭個不停的嬰兒、或性情乖戾的青少年,這談何容易啊。況且,在職場上,查明哪些人露出快要變成殺人魔的跡象,趕緊把他們開除,這麼做或許是明智的,不過有些惹人厭的人可能真的有些有益的話要說喔,像是那位一直擔心銀行次級房貸曝光的財務長,或是質疑公司過度投資休旅車與卡車的汽車公司主管。若徹底擺脫「拖垮你的人」,你有可能會變得非常孤單,更糟的是,還可能與現實脫鉤。人在過家庭生活或任何團體生活時,都必須不斷去關心別人的心情、考慮別人的想法、在必要時安慰別人。
但是在正向思考的世界,你不用教養任何人,也沒有人會揭露逆耳刺眼的真相。別人只會鼓勵你、讚美你、肯定你。這些話聽起來雖然刺耳,不過許多人卻把它奉為信條,牆匾或保險桿貼紙上都是禁止「發牢騷」的圖樣。大家似乎都缺乏同理心,而且面對這種現象的反應竟然是收回自己的同理心,好像都沒時間或耐性來處理別人的問題了。
二○○六年年中,越來越多人禁止「負向態度」,堪薩斯市有位牧師更是實際付諸行動,宣布此後他的教會內將「沒有怨言」,批評、聊八卦、嘲諷,也會消失。為了重新教育會眾,威爾.鮑溫(Will Bowen)牧師發紫色矽膠手環給會眾,要大家戴著手環來提醒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要大家二十一天都不會聽見怨言,而牧師推測,二十一天後,大家就會改掉抱怨的習慣。若戴手環的信徒破戒,開口抱怨,就得將手環戴到另一隻手腕上。這個大膽攻擊負向態度的舉動,不但讓鮑溫登上《時人》雜誌,也成了「歐普拉有約」的節目來賓。幾個月的時間,他的教會就發出四百五十萬個紫色手環到超過八十個國家。他展望一個沒有怨言的世界,誇耀手環已經發送到學校、監獄與遊民收容所。不過手環在監獄與遊民收容所內的效果如何,至今他隻字未提。
於是大家漸漸認為,只要相信正向舉止能帶來成功,而且身體力行,就真的會成功;至少從負向角度來看,無法表現正向舉止,確實會一敗塗地,像是遭雇主嫌棄,甚至會遭到仰慕者嫌棄。大師們建議大家擺脫「負向」的人,不過同時也提出這樣的告誡:要笑臉迎人、與人為善、跟隨潮流,否則就等著遭排擠吧。
不過,光是與密切往來的負向者斷絕往來還不夠,還得審慎審查大千世界的資訊。所有激勵專家與正向思考大師都認同,讀報紙或看新聞是錯的。線上約會雜誌發表文章,提出許多培養正向態度的祕訣,其中一個祕訣這麼寫道:「第五招:不看新聞。謀殺、強姦、詐騙、戰爭,每天新聞經常充斥負向報導,若讓閱讀這類資訊成了日常生活習慣,會漸漸直接受到這個環境因素影響。」
傑佛瑞.基特瑪更偏激,建議大家別看新聞,努力修練正向思考:「所有新聞都是負向的,不斷接觸負向新聞,對生活絕不會有正向影響。用網路,一分半鐘左右就能獲得你需要的新聞了,這樣就能有多點時間去充實自己,培養正向態度。」
為什麼所有新聞都是「負向的」?具有作家與律師身分的裘娣.布萊利(Judy Braley)把負向新聞氾濫歸咎於正向思考在世間散播得不夠廣:

絕大多數的世人並非活在充滿正向態度的空間。事實上,我認為多數世人活在充滿痛苦的地方,而活在痛苦中的人只知道如何散播負向想法與痛苦。我認為,這說明了為何世上有這麼多暴行,為何我們會時時遭受負向想法轟炸。

參加演講人協會年會時,我曾和一個人聊天,他身材高大、理了個短髮、臉上沒有笑容、態度拘謹,從這些特色來看,我猜他是軍人出身的。我問他,身為教練的他是否認為長期喪志的人需要別人幫忙加油打氣。他的回答是:「不需要,有時候那些人只是懶而已。」不過他接著坦承,他讀到伊拉克戰爭的報導時也會感到沮喪,所以現在他都小心避看新聞。我說:「但要當個負責的公民就得吸收資訊啊。」他注視我良久後,提出相當睿智的建議,說我應該鼓勵人們去看新聞。
基特瑪只准許每天花九十秒吸收新資訊,那需要超過九十秒來看新聞的人怎麼辦?據我所知,至少有兩個只提供「正向消息」的網站,其中一個就是好消息部落格(Good News Blog)。這個網站提出這樣的說明:「許多媒體關注殘忍、可怕、墮落、瘋狂的事件,這樣容易讓人以為人心江河日下。好消息網站要向網友證明,壞消息之所以為消息,正因為鮮有可聞。」當時該網站最新發布的重要新聞有「養子透過網路實境節目與生母重逢」、「學生幫忙照料獲救的馬兒,馬兒恢復健康」、「鸚鵡發出警告,救了女孩一命」等等。另外,在快樂新聞網(happynews.com),國際新聞多得嚇人,但有關達爾富爾、剛果、加薩、伊拉克、阿富汗的新聞,卻隻字不提。我瀏覽了一下發現當天的新聞有「七月大的尼泊爾嬰兒接受救命手術」、「美加邊界水資源條約一百週年」、「許多美國人許下無私的心願」、「青梅竹馬想要來趟浪漫冒險」等等。
這種做法逃避現實世界中激烈與悲劇的那一面,也意味正向思考的核心深藏著無能為力的想法。為什麼不要去關心新聞呢?因為誠如演講人協會年會中有個人告訴我的:「你對新聞無能為力啊。」布萊利同樣不去看有關災難的報導:「那些負向新聞會引發哀傷的情緒,而且你對那些負向新聞也無能為力啊。」這些人甚至沒考慮到可以捐助救濟金、參加反戰運動、遊說政府推動更人道的政策。不過至少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他們似乎承認,看開頭就寫「平民傷亡人數高達……」或「饑荒蔓延……」的頭條新聞時,不論怎麼努力調整心態,都無法解讀出好消息。
當然,要是心靈真有「無窮」的力量,那大家也不用去排擠身邊那些負向思考的人了。比方說,大家只要選擇用正向的角度去詮釋別人的負向行為就好了啊。像是那個男生批評我是為我好,那個女生繃著臉是因為很喜歡我,但我卻一直沒注意到。人必須改變環境,例如隔開負向的人與消息,這種建議其實就承認了真的有個「真實的世界」,而且它完全不受我們的願望影響。面對可能出現的可怕情況,唯一的「正向」反應就是龜縮到自己小心建構的世界,在那裡,永遠只有認同、肯定、好消息、笑容滿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