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老師的謊言:從高中課本拆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虛妄與希望

原文書名:Lies My Teacher Told Me: Everything Your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Got Wrong


9789869815901老師的謊言:從高中課本拆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虛妄與希望
  • 產品代碼:

    9789869815901
  • 系列名稱:

    紅桌文化系列
  • 系列編號:

    ZE0142
  • 定價:

    600元
  • 作者:

    詹姆斯.洛溫(James W. Loewen)
  • 譯者:

    陳雅雲
  • 頁數:

    460頁
  • 開數:

    17x2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0730
  • 出版日:

    20200730
  • 出版社:

    紅桌文化-希代
  • CIP:

    752.1
  • 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美國影史經典《亂世佳人》,其實是種族主義的照妖鏡?

「寄生上流」中的下流味,三重障礙的海倫凱勒說她「聞得到」。

知識分子比較反對越戰?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美國的「昭昭天命」,如何影響他們對於瘟疫的看法?


★ 榮獲美國圖書獎 American Book Award
★ OCC傑出反種族歧視學術獎 Oliver Cromwell Cox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nti-Racist Scholarship
★ AESA評審大獎 AESA Critics' Choice Award

●迎接「新課綱世代」的全新歷史觀!

洛溫教授揭露美國歷史教科書的問題,直指其中的錯誤與歧視的論點。愛國主義是謊言的溫床,為了教學生愛國,教科書不惜扭曲史實,對歷史人物歌功頌德,充斥種族歧視與階級意識。但這麼做,只是扼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他研究十八本一般美國高中採用的教科書,結果發現這些教科書的觀點很狹隘,書中充斥盲目的愛國主義、對事件理解過度片面與樂觀,有些分析誤人子弟、牛頭不對馬嘴,把有血有肉的人搞得像完人,還刻意跳過某些歷史的關鍵時刻不談,讓某些失控的衝突場面消失。

歷史本是生動而複雜的。如果教科書只顧遮掩事實、美化歷史人物,不只是低估了人民的判斷力,也把人抽離了自己的歷史,失去直面自身錯誤的好機會。

洛溫教授針對教科書上書寫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直接提出批評,帶我們重新認識那段難以啟齒的美國歷史,也展示了歷史複雜與生動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還分享了改善歷史教育可能的做法,提供讀者反省教育現況的思考方向。

◎歷史是「蓋棺論定」的結論,還是多方觀點的競逐與磨合?▎
美國歷史不會比英國、俄羅斯、印尼或蒲隆地暴力或壓迫,
但它充滿的暴力史實也不少。
要矯正這種感覺良好的歷史,
並不是要提供感覺不好的歷史,
而是要誠實地呈現出史實的全貌。......
若能教導正確的內容,
第一次感恩節所在時代的議題,
將能協助美國人的思慮更加周詳且更加寬容,
而不是朝種族中心主義傾斜。
——〈第十二章:歷史這麼教的原因?〉

◎追究過去的轉型正義,到底是為誰而轉?▎
要防止美國例外主義中所謂歐裔美國人是
上帝所選子民、假藉宗教之名的種族中心主義觀念,
印第安歷史正是不二良方,
因為它揭露美國及其前身英國殖民地已經對世界造成的莫大傷害。
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
不是要後悔地沈溺在我們的不當行為中,
而是要了解並從中汲取教訓,以免再度造成傷害。
——〈第四章:紅眼〉

◎歷史是人類進步的軌跡,還是必然與偶然的總和?▎
思考生活品質這類的事情經常被視為人文科學的教育目標,
但是歷史教科書卻把它們埋藏在光鮮的「進步」光環下。
歷史教科書沒有明示真正值得憂慮的事,
甚至沒有提及我們的經濟科技體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相反地,它們強調幸好我們的政府反應得當。
教科書在描述政府的反應,
主要是環保局的成立時,
似乎比討論任何持續的環境問題快樂許多。
——〈第十一章:進步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產物〉

◎避談社會階級的影響,是一種教育的溫柔還是忽視?▎
老師或許是出於不想令學生困窘的可敬原因而避談社會階級。
若是如此,他們的關切受到了誤導。
我那些並非出身富裕的學生得知階級系統後,
發現這經驗解放了他們。
一旦看清使自己的家庭保持貧窮的社會過程,
他們就不再因處於貧窮而對自己持有負面的看法。
——〈第七章:機會之地〉


●口碑推薦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翁稷安|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所有歷史老師、學生和公民都應該讀這本書。—— 美國左派歷史學家 津恩(Howard Zinn)

2015年歷史教師深根盟為反課綱成立之時,本書在臺出版,可說是出版界的超前部署。五年之後,面對108課綱的變動,重新審視本書,特別是作者最後回溯美國教科書的形塑及其影響力,得以讓臺灣社會再度且更成熟的審思教科書中的國族論述,希望透過本書再版的契機,歷史的教與學雙方能夠建立起反省性批判力的視野。——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黃惠貞

洛溫告訴我們:歷史的爭議就是當代的爭議。我們不該只學會「我們這一方」的版本,而是要明確了解有哪些爭議出現在哪些地方,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對待意見跟自己不一樣的人,進一步尋求溝通和妥協。——哲學雞蛋糕腦闆 朱家安

本書見樹進而見林,以歷史和歷史教育為主體的檢討與思考,應該能給予關心此議題的國人,很重要的幫助與參照
。——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翁稷安

本書內容既新奇又熟悉,重新解讀的美國歷史、相似的教科書問題。台灣不等同於美國,但反省的觀點仍是共通而必要的。——武陵高中歷史教師 陳榮聲


●媒體推薦

優秀的作品!——《今日美國》

鏗鏘有力、地位重要,甫出版就是經典,當之無愧。——《華盛頓郵報書評》

揭露了教育的真相,論點極其有力。——Mary Mackey╱《舊金山記事報》

作者簡介


詹姆斯.洛溫 James W. Loewen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長期關注種族 、民權、勞工等問題,著有暢銷書《老師的謊言》與《謊言遍地美國:歷史景點的問題》(Lies Across America: What Our Historic Sites Get Wrong)等十餘本書。他的最新著作是與蕾貝嘉.史戴佛夫(Rebecca Stefoff)合著《老師的謊言:給年輕讀者》(Lies My Teacher Told Me: Young Readers’ Edition)。

2012年,美國社會學協會(ASA)特別頒獎給他,感謝他的學術貢獻促進了社會正義,他是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肯定的白人;同年,美國社會研究委員會(NCSS)也頒發「美國精神獎」給他,該獎項歷年得主有「現代民權運動之母」帕克斯(Rosa Parks)、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特(Jimmy Carter)、教育家羅傑斯牧師 (Mr. Rogers),這份殊榮得來不易。

洛溫教授是佛蒙特大學社會學榮譽教授,也在歷史頻道旗下《歷史雜誌》、歷史新聞網(HNN)擔任的特約作家,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陳雅雲
美國蒙特利學院口譯暨筆譯碩士,英國新堡大學翻譯博士,現任教於新堡大學翻譯研究所,譯作近五十本,包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踏入宇宙的一小步》、《改變世界的簡單法則》、《從零開始》等。

書籍目錄



第1章 歷史造成的障礙:創造英雄的過程
第2章  1493年:哥倫布真正的重要性
第3章  第一個感恩節的真相
第4章 紅眼
第5章 「亂世佳人」:隱藏在美國歷史教科書的種族主義
第6章 約翰.布朗與林肯:隱藏在美國歷史教科書的反種族主義
第7章 機會之地
第8章 老大哥:教科書描述的聯邦政府
第9章 眼不見為淨:選擇不看越戰
第10章 記憶深處:新近歷史的消失
第11章 進步是我們最重要的產物
第12章 歷史這麼教的原因
第13章 教這樣的歷史有什麼後果
後記 未來,該怎麼做?

推薦序/導讀/自序


緒論╱大錯特錯

多知多錯,不如少知少錯。╱比林斯(Josh Billings)

美國歷史之漫長、浩大、多樣、美麗與可怕,歷來筆墨難以形容。╱鮑德溫(James Baldwin)
隱瞞歷史真相是對人民施加之罪行。╱蘇聯格裡戈連科(Petro G. Grigorenko)將軍,致歷史期刊之私人信函,約1975年

不記得過去之人注定要重念11年級。╱詹姆斯.洛溫

高中生厭惡歷史,列舉最喜歡的科目時,歷史必定倒數第一。在他們的心目中,歷史是21門學科裡「最不相干」的科目,經常以「無聊」來形容。儘管大多數學生的歷史成績比數學、科學或英文都來得高,每每遇到歷史課,還是能逃就逃。即使被迫修習歷史,學習效果也會打折扣,所以每一、兩年都會有個研究跳出來,抨擊我們17歲的高中生竟然不知道某些事。
就連富裕白人家庭的男孩也認為高中歷史「太過簡潔、美好」。非裔美人、原住民和拉丁裔學生格外不喜歡歷史,學習成果也特別差。非白人學生的數學成績僅比白人學生差一點,英文成績再差一點,但歷史卻差最多。這結果很有趣:對少數民族來說,歷史顯然不會比三角函數或福克納(Faulkner)的小說難念。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跟歷史格格不入,只知道自己「不喜歡社會科學」或「不擅長歷史」。
在大學,大多數的非白人學生都會遠遠避開歷史系。許多歷史老師都察覺到課堂上的低迷氣氛;若時間充裕,家庭責任輕鬆,資源充分,校長彈性施為,有些老師會棄用填鴨式的教科書,自行發展美國歷史課程。但更多老師是因為氣餒而漸漸妥協,他們隱約知道學生不像他們一樣對歷史充滿熱情,於是開始減少投入的心力,教學逐漸公式化,只確保自己比學生熟悉教科書的內容,教的也僅涵蓋下次考試會出現的部分。在大學,大多數學科的老師都很滿意學生入學前就已具備重要的學科知識,但這在歷史系卻大不相同。大學歷史教授對高中歷史課程向來感到不滿,我有位同事說他的美國史概論是「破除迷信第一章與第二章」,因為他認為必須先糾正學生在高中所學的錯誤資訊,他們才有空間容納正確資訊。這是歷史系特有的情形,比方說,數學教授知道高中很少教非歐幾何,但不會預設高中教的歐氏幾何是錯誤的,而英國文學教授也不會有高中會教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想法。事實上,只有高中歷史是學生上越多課,變得越笨。
或許不用我說,人人都知道美國歷史的重要性。歷史與我們切身相關,勝過其他的主題,而無論我們現今的社會是美好、可怕、還是兩者兼有,歷史都記載著我們走到今日的過程。了解過去,才能了解自己與周遭的世界。我們必須了解歷史,而根據社會學家萊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的說法,其實我們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
在學校體系外,美國人對歷史展現莫大的興趣。從高爾.維達(Gore Vidal,著作包括《林肯》和《波爾》等)或黛娜.佛勒.羅絲(Dana Fuller Ross,著作《愛達荷!》、《猶他!》、《內布拉斯加!》、《奧勒岡!》、《密蘇里!》)所寫的歷史小說經常成為暢銷書,即可見一斑。此外,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是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最受歡迎的三大博物館之一;「南北戰爭」系列為公共電視帶來新觀眾;根據歷史事件或主題拍攝的電影,例如《國家的誕生》、《亂世佳人》、《與狼共舞》、《誰殺了甘迺迪》和《搶救雷恩大兵》等,在在是令人讚嘆的泉源。由此看來,令學生感到無趣的並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傳統的美國歷史課程。
我們面對的情況是:美國歷史充滿精彩和重要的故事,不僅有迷住讀者的魅力,甚至能吸引難纏的七年級生。這些故事展現出美國的本質,並與我們現今的社會息息相關。美國讀者,甚至年輕讀者,都需要也想要了解國家的過往。然而他們卻一路睡過了原本應呈現歷史的課程。
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我們發覺問題的癥結在於,美國歷史課程仰賴教科書的程度高於其他的學科。我第一次在教育研究文獻中發現這情形時極度驚訝,因為再怎麼想也是其他學科(例如平面幾何學)比較需要研讀教科書。畢竟,如果學生要學習平面幾何學,很難透過訪談社區裡的年長居民,或從圖書館的書、舊報紙檔案,或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裡數以千計的照片和文件著手。這些及更多相關的資源都與美國歷史息息相關,原本應是研讀的對象,但學生在歷史課上(而不是幾何學課上)研讀的卻是教科書,還得回答每個章節後列出的55個無聊問題或大聲讀出答案等等。
在美國歷史教科書光鮮的封面裡滿是資訊,或許該說資訊為患。這些教科書厚重龐大,我先前收集的12本最受歡迎的教科書,平均重量就有2公斤,厚888頁。令人驚異的是,在過去的12年間,這類教科書甚至變得更厚。在2006年,我調查了6本新書(由於出版商合併,所以不再有12本),其中3本是舊書新版,源自半世紀以前出版的書,另外3本則是全新出版。這6本新書平均1,150頁,重量將近3公斤!我從沒想過它們還能變得更厚。我一直以為(或者該說希望?)在豐富的網路資源下,這些厚重的巨物肯定會過時而遭棄用。以前的教科書問世時,網際網路還沒誕生,歷史教科書的厚重有其道理:例如在密西西比州波圭契托(Bogue Chitto)或威斯康辛州比佛丹(Beaver Dam)的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拿不到多少與美國歷史有關的資源。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今日每一所有電話線的學校都可以連網。學生能瀏覽數以十萬計的原始資料,包括新聞報導、國情普查、歷史照片和原始文件等,也可以看學者、市民、其他學生、流氓騙徒等等對這些原始資料的二手詮解。現在已經沒有必要要求學生花九個月時間,單單只讀一本由相同作者群撰寫或集錄的書。
這些新書異常厚重,幾乎到危害讀者的程度。《美國之旅》(The American Journey)多達1,104頁,頁面比我最早收集的那12本巨大的高中教科書都來得大,重量肯定有兩公斤半。《美國之旅》是美國教育史上重量最重的中學指定用書(定價超過84美元,所以可能也是最貴的一本。)非營利性質的美國背包安全協會(Backpack Safety America)就是在整脊治療師和其他醫療照護專家的激勵下成立,宗旨在於「減輕教科書與書包的重量」。在這宗旨達成前,就由整脊治療師前往學校,教導正確的姿勢和舉物的技巧。
出版商也發覺這些書大得可怕,於是嘗試用有創意的頁數標法來掩蓋實際的總頁數。例如《美國之旅》共有1,104頁,但出版商對前面的42頁和最後的72頁採取不同的頁碼編法,設法把頁數降到了一千以下。但學生並沒有上當,仍然知道這是扛回家最重、放在腿上最沉、讀起來也最枯燥的書。
出版社編輯也明白,在可憐學生眼裡,這些書看起來有多駭人,於是他們精心製作引言和精美的內容,最先變動的就是目次表。以《美國人》(The Americans)為例,這本書長達1,358頁,重量超過3公斤,目次長達22頁,書中有大量插圖,還有許多彩色橫幅小標,例如「地理焦點」(Geography Spotlight)、「日常生活」(Daily Life)和「歷史焦點」(Historical Spotlight)。其後是三頁長幅設計,分別列出「歷史主題」(Themes in History)和「地理主題」(Themes in Geography)。然後又添了一些小技巧,教人如何閱讀複雜、分散且長達三、四十頁的章節,其中一個技巧說的是:「每章開頭均有兩頁介紹,以便讀者為閱讀內文做好準備。」
「唉,糟了,」學生哀號:「這書肯定沒什麼用。」每個學生都知道《哈利.波特》系列,不需要別人教就可以讀;但這本書不同。
不幸的是,書變得更厚之後,只會刺激有良知的老師花更多時間確保學生會讀它,以及做好書中需要耗費許多時間作答的問題與課題,這使得歷史課變得更加無聊。出版商為了讓教科書變得有趣一點,開始在書中加入種種特殊的輔助工具,以吸引學生。但這些花招反而造成反效果,許多甚至毫無用處,只對行銷部門有好處。《美國人》的目次表有許多彩色小標,但學生根本不需要「地理焦點表」。以書中的「巴拿馬運河」焦點來說,學生只需要查看後面的索引,就能找到這條運河的資訊,而不必先猜出它是一個地理焦點,然後在22頁目次中尋找地理焦點,再看其中是否有「巴拿馬運河」。這些小標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方便銷售人員向學區推銷這本教科書。
這些教科書如此厚重還有一個原因,出版商不願因漏掉某個特殊地理區或群體關切的細節,而導致其教科書不被採用。教科書作者似乎總是要為每一位美國總統寫一段話,連任期極短的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和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也不例外。每一章結尾處還有複習頁,以《美國人》為例,書中列出840條「重要概念」,再加上310條「學習技巧」,890個「專有名詞與名稱」,466個「批評性思考」問題,每章內還設有其他的研讀計畫,這還沒算上每章結束後的兩頁複習頁上所列出的數百個詞彙與問題。等一年念完時,沒有學生記得住那840個重要概念,更別說那890個專有名詞和無數看似事實的內容。在此情況下,學生和老師只好專心致力於一件事:為考試背誦專有名詞,然後再忘掉它們,以便空出腦細胞來記下一章的內容。難怪許多高中畢業生甚至記不得美國南北戰爭發生的年代!
學生說的沒錯:這些書的確無聊。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故事沒有新意;每個問題都已有答案或即將有答案。教科書將衝突或懸而未決的史實排除在外,不論及任何可能有損國格的內容。當他們嘗試戲劇化的描述時,每每演變成通俗劇,因為讀者知道最終總會化險為夷,例如有一本教科書上就寫道:「儘管歷經挫敗,美國最終仍克服了這些挑戰。」大多數的歷史教科書作者都不肯嘗試通俗的寫法,文筆單調乏味,如果大聲唸,就像老師在喃喃自語,難怪學生感到無趣。
教科書作者鮮少以今證古。他們原本可以要求學生思考性別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鼓勵思考女性在投票權運動或近期婦女運動的成就或未竟之處。他們原本可以要求學生為大樓管理員和股票經紀人的家庭制定預算,以鼓勵他們思考過去與現在的工會和社會階層。這些都是可做之事,但這些作者卻沒有採取這些做法,沒有把現今當作資訊的來源。
教科書也鮮少以古證今。書中把過去描述為簡單的道德劇,「當個好公民」是要傳達的訊息。「你們擁有值得自豪的傳統,應以那為榜樣,畢竟你們都已看到美國今日的成就。」採取這種樂觀主義並沒有錯,但對非白人學生、勞工家庭的小孩、發覺女性歷史人物稀少的女孩,或在社會經濟方面不太成功的人來說,卻可能是一種負擔。樂觀主義讓人不去試圖了解失敗的原因,只會責怪受害者。難怪非白人兒童對歷史總是敬而遠之,在讀了一千頁單調乏味的樂觀主義後,任何人都會生厭。

(以上節錄自《老師的謊言》緒論╱大錯特錯)

文章試閱


第一章╱
歷史造成的障礙:創造英雄的過程

美國所謂的本質其實是由一系列關於英勇祖先的神話所構成。╱詹姆斯.鮑德溫

我們在研究歷史時愕然發現,輕描淡寫罪惡或遺忘歪曲的觀念居然一再出現。我們不能記得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曾喝醉酒,只能記住他是卓越的憲法律師。我們必須忘記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曾擁有奴隸……只能記住我們認為值得稱頌、發人深省的事。當然,如果不這麼做,歷史就失去激勵人心與示範的價值。歷史描繪完美的人物與崇高的國家,卻沒有呈現事實。╱杜布瓦(W.E.B. Dubois)

將我們尊敬的人變成偶像,不僅傷害了他們,也傷害了我們……我們無法領悟,其實我們也做得到。╱查爾斯.韋利(Charles V. Willie)

本章的主題是英雄化,亦即把人變成英雄的變質過程(就像鈣化)。我們的教育媒介藉由英雄化的過程,將有血有肉的凡人變成令人欽佩的完美生物,但同時他們也變得沒有矛盾、痛苦,缺乏可信度和人情味。
許多美國歷史教科書裡充斥著傳記式的小品文,用以敘述極富盛名的人物(例如《應許之地》裡介紹歷任美國總統的小品文),以及頗富盛名的人物(例如《自由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Freedom〕以標題為「你知道嗎?」的方塊文,介紹第一個自美國醫學院畢業的女性伊莉莎白.布萊克威爾(Elizabeth Blackwell);以及《烈日下的詩篇》〔A Raisin in the Sun〕的作者洛藍.韓絲貝莉〔Lorraine Hansberry〕,還有許多其他出名的人物)。這類的小品文本身是不錯的構想,它們介紹的人物能做為學習的榜樣,證明我們能以多種方式改變世界。它們也提供了介紹布萊克威爾和韓絲貝莉這類人物的空間,教科書裡才不至於通篇充斥著男性白人的政治人物。傳記小品文也敦促我們反思歷史教學的目的:若把發明車棚和改變居家建築空間的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跟簽署了第一個《文官法》(Civil Service Act)的契斯特.亞瑟(Chester A. Arthur)進行比較,誰值得比較多的篇幅?誰對我們今日的影響比較大?又例如,是布萊克威爾的崛起比較戲劇化、還是生來即注定擔任參議員的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無論選擇介紹哪些人物必定都有爭議之處,但是教科書除了介紹歷史人物的成就,也應呈現他們獲致成功的歷程。
我們可以對教科書列出的英雄名單一再提出批判,但我關注的倒不是該選擇誰的問題,而是教科書和課堂上是如何介紹這些英雄人物。二十世紀的兩位美國人物很適合作為英雄化個案研究的對象: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威爾遜無疑是一位重要的總統,也獲得教科書的大篇幅介紹,相較之下,凱勒是沒有推動過任何立法、沒有改變過任何科學學科的歷程、也沒有宣戰過的「小人物」。我調查的歷史教科書中,只有一本登出她的照片,大多數的教科書甚至連她的名字都沒提到,但是老師們卻喜歡談她,經常採用以她的生平為榜樣的視聽教材或傳記。這些都是為了確保學生記得這兩位歷史人物的事蹟,但學生卻不一定能從中獲益。英雄化嚴重扭曲了凱勒和威爾遜(及許多其他人物)的生平,造成我們無法清晰地思考這些人物。
老師經常以盲聾的凱勒克服身體障礙為實例,鼓勵了許多世代的學童。每個念五年級的學童都知道安.蘇利文(Anne Sullivan)曾在凱勒小時候,把供水幫浦的「水」潑到凱勒的手上;至少有12部電影和教學影片是以凱勒的生平為主題,每部都是老題新拍。麥格羅.希爾出版社(McGraw-Hill)在教學影片中所下的結語是:「海倫.凱倫和安.蘇利文帶給這世界的禮物,是不斷提醒我們周遭世界的奇蹟,以及我們應該感激那些教導我們生命意義的人,因為沒有人不值得被幫助或不能獲得協助,每一個人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協助彼此發揮真正的潛力。」
為了從凱勒的生平汲取出枯燥乏味的座右銘,歷史學家和電影製作人忽視她實際的傳記,把她特別希望我們學習的教訓略去不看。凱勒勇敢地學習說話,但她的聲音卻在歷史中被迫消音,我們無法真正地了解她。
在過去20年間,我問過數百名大學生,看他們對凱勒的生平與事蹟了解多少。他們都知道她是又盲又聾的女孩,大多數記得她有個待她如友的老師蘇利文,以及她學會了讀書寫字,甚至說話。有些人回想起凱勒早期生活中的枝微細節,像是她住在阿拉巴馬州,在遇到蘇利文以前行為乖張、舉止無禮等等。有些學生知道她念到大學畢業,但沒有人知道其後發生的事,對她成年後的生活一無所知。有些學生鼓起勇氣說,凱勒後來成為「公眾人物」或「人道主義者」,或許代表盲聾人士發聲。有的學生問:「她是不是有寫文章?」或是「她好像有演講?」但都只是臆猜,沒有實際的內容。凱勒出生於1880年,在1904年自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畢業,並於1968年過世。她的成年生活長達64年,忽略這過程或僅僅用「人道主義者」一個詞概括一切,就像是避過不談的說謊方式。
事實上,凱勒是一名激進社會主義者。她在1909年加入麻薩諸塞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Massachusetts),甚至早在畢業前就已是社會激進分子,而且她本人特別強調這「並非」因為該學院的教導。俄羅斯革命之後,她歌頌新共產主義國家:「在東方,有一個新星正在興起!在舊秩序歷經苦難後,新秩序誕生,看啊,在東方,人之子已經誕生!前進,同志們,一起前進!向俄羅斯的營火前進!向將至的黎明前進!」凱勒在書房的書桌上掛了一面紅旗。她朝社會主義前的左翼漸進,後來加入世界產業工人聯盟(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簡稱IWW),也就是遭威爾遜迫害的工團主義工會。
凱勒基於自身的殘障經驗以及對其他殘障人士的關懷,而獻身社會主義。起初,她致力於簡化盲人使用的字母,但很快發覺單單解決眼盲的問題,只是治標不治本。她在研究後發現,盲人在人口裡並不是隨機分布,而是集中在低下階層。貧窮的男性比較可能因工業意外或醫療照護不足而失明;成為妓女的貧窮女性,因感染梅毒而失明的風險較高。凱勒由此得知,社會階層制度控制著民眾在生活中的機會,有時甚至可以決定他們能否看得到。她研究的不僅止於書本上的學問:「我造訪壓榨勞力的工廠、製造廠和擁擠的貧民窟。我就算看不到,也聞得到。」
凱勒成為社會主義分子時,已經是世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但她很快變得惡名昭彰,她改信社會主義的舉動也掀起新的媒體風暴,只不過這次是遭到大加撻伐。原本對她的勇氣與智慧大加頌揚的報紙,現在強調她的殘障。專欄作家批評她無法從獨立自主的感官獲得資訊,因而受到提供她資訊的人影響。《布魯克林鷹報》(Brooklyn Eagle)的編輯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在寫到凱勒時說,凱勒的「錯誤來自她在發展上受到明顯的限制。」
凱勒回憶起遇到這位編輯時說:「過去他對我的讚美多到令我羞於提起,如今我公開支持社會主義,他卻提醒我和大眾,我既盲又聾,因此特別容易犯錯。自我遇到他之後的這些年來,我的智慧肯定縮水了。」她繼續說:「噢,荒謬的《布魯克林鷹報》!他們罹患了社會性視障和聽障,他們捍衛的是令人無法忍受的制度,一個造成許多實際盲聾的制度,而這些正是我們試圖防止的。」
凱勒的晚年大多致力於為美國視障基金會(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募款,對於社會需要激進變革的信念一直沒有動搖。由於她是在歷經辛苦的奮鬥後才學會說話,因此她協助成立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為他人的言論自由奮戰。她捐贈100美元給國家有色人種促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簡稱NAACP),隨款附帶一封支持信函,後刊登於該協會所辦的《危機》(The Crisis)雜誌中─在1920年代以白人的身分來做這件事是相當激進的行為。她在社會主義黨總統候選人尤金.德布斯(Eugene V. Debs)每次競選總統時都表示支持,她也就婦女運動、政治和經濟發表評論。她在人生將盡時,曾寫信給美國共產黨領導人伊莉莎白.葛利.弗林,弗林在麥卡錫(McCarthy)時代以「莫須有」罪名入獄。凱勒在信中寫道:「親愛的伊莉莎白,生日快樂!願服務人類的意義,為妳勇敢的心帶來力量與寧靜!」
有些人可能不同意凱勒的立場,她對蘇聯的讚美在今日看來也過於天真、令人難堪,對一些人來說甚至是叛國行為。但她「是」一個激進分子的事實卻鮮為美國人所知,只因我們的學校教育與大眾媒體略去這一切。

(以上節錄自《老師的謊言》第一章╱歷史造成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