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讓發聲發生:改變世界從讓底層邊緣人發聲開始-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五十年紀實
原文書名:Et vous,que pensez-vous? L'université populaire Quart Monde
產品代碼:
9789869871549系列名稱:
Search系列編號:
XB0013定價:
320元作者:
費鴻芳 Francoise Ferrand譯者:
楊淑秀、陳姿宜、吳新慧頁數:
288頁開數:
17x23x1.5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20307出版日:
20220307出版社:
星火文化-大是CIP:
540.21市場分類:
人文社會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推薦人 台大台灣文學所孫大川教授|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王增勇教授 | 作家林立青|靜宜大學社工與兒童福利系教授陶蕃瀛 | 五味屋創辦人顧瑜君教授 |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 |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
◎如果你質疑:發便當、發毛毯就是在幫助窮人嗎?那你在這本書裡會得到啟發。
◎貧窮是結構性的問題,然而政府的救濟措施為什麼都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你體驗了飢餓,為什麼對窮人來說遠遠不夠?
從巴黎開始的「第四世界運動」投身於幫窮人發出自己的聲音,在一九七二年成立了平民大學,多年來已經遍布歐洲、北美、中南美洲,還有亞洲的菲律賓,影響許多國家的立法。
類似的平民大學的理念在法國起源很早,但是相繼失敗。原因是那些努力都是出自知識菁英由上而下,因此虛假空洞,流於做白工。
然而,一九七○年代開始,由第四世界發動的平民大學從一開始就不是讓窮人在一起抱怨生活、抱團取暖。創辦人若瑟神父便說過,「如果沒有外界的人來參與,那就關掉平民大學。。」
在第四世界大學裡,永遠是讓最貧窮的最優先發言,而不是讓練習發聲熟練的人霸住麥克風。
在平民大學,出席者開始討論自己切身的處境,包括因為貧窮,孩子被政府帶走:因為貧窮,住在環境惡劣的貧民窟裡。貧窮者一開始不知道怎麼跟沒有貧窮經驗的人分享,透過四種身分的參與者——學會說出自己的處境,彼此分享資源,去動手解決面臨的生活難題。
平民大學的平民是包括所有人,大學指的是學習的地方,因此而設計了四種投入身分不同的角色,包括赤貧者、活水成員(赤貧者過來人回過頭來積極參與平民大學)、持久志願者(投入赤貧者的日常生活並建立信任關係)和盟友(無赤貧經驗的社會人士帶著自己的專業向窮人學習)。在這種情況下,讓社會上「擁有鬧區房產的人民」和「流落街頭的人民」齊聚一堂,相互學習,從而變得更有人性。
如果,沒人相信窮人擁有知識和能力,沒有人與他們一起、淬鍊出他們獨特的訊息和語言,社會往往在他們身上只看到匱乏和需求,窮人的聲音怎麼可能被聽見?
推薦人 台大台灣文學所孫大川教授|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王增勇教授 | 作家林立青|靜宜大學社工與兒童福利系教授陶蕃瀛 | 五味屋創辦人顧瑜君教授 |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 |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
◎如果你質疑:發便當、發毛毯就是在幫助窮人嗎?那你在這本書裡會得到啟發。
◎貧窮是結構性的問題,然而政府的救濟措施為什麼都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你體驗了飢餓,為什麼對窮人來說遠遠不夠?
從巴黎開始的「第四世界運動」投身於幫窮人發出自己的聲音,在一九七二年成立了平民大學,多年來已經遍布歐洲、北美、中南美洲,還有亞洲的菲律賓,影響許多國家的立法。
類似的平民大學的理念在法國起源很早,但是相繼失敗。原因是那些努力都是出自知識菁英由上而下,因此虛假空洞,流於做白工。
然而,一九七○年代開始,由第四世界發動的平民大學從一開始就不是讓窮人在一起抱怨生活、抱團取暖。創辦人若瑟神父便說過,「如果沒有外界的人來參與,那就關掉平民大學。。」
在第四世界大學裡,永遠是讓最貧窮的最優先發言,而不是讓練習發聲熟練的人霸住麥克風。
在平民大學,出席者開始討論自己切身的處境,包括因為貧窮,孩子被政府帶走:因為貧窮,住在環境惡劣的貧民窟裡。貧窮者一開始不知道怎麼跟沒有貧窮經驗的人分享,透過四種身分的參與者——學會說出自己的處境,彼此分享資源,去動手解決面臨的生活難題。
平民大學的平民是包括所有人,大學指的是學習的地方,因此而設計了四種投入身分不同的角色,包括赤貧者、活水成員(赤貧者過來人回過頭來積極參與平民大學)、持久志願者(投入赤貧者的日常生活並建立信任關係)和盟友(無赤貧經驗的社會人士帶著自己的專業向窮人學習)。在這種情況下,讓社會上「擁有鬧區房產的人民」和「流落街頭的人民」齊聚一堂,相互學習,從而變得更有人性。
如果,沒人相信窮人擁有知識和能力,沒有人與他們一起、淬鍊出他們獨特的訊息和語言,社會往往在他們身上只看到匱乏和需求,窮人的聲音怎麼可能被聽見?
作者簡介
費鴻芳 Françoise Ferrand
法籍第四世界運動資深持久志願者。
一九四五年出生於法國。原本是體育老師,一九七一年加入第四世界運動持久志願者團體,和第四世界運動的年輕人一起奮鬥十五年之後,她成為歐洲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總召,並主持位於巴黎聖母院附近的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三)。此後,她和她的先生投入一個與生活貧困者一起進行「知識與實踐的交流互惠」的計畫,旨在建構一個能夠帶來解放的知識。
譯者簡介
楊淑秀 第一至六章譯者 總校閱
出身清寒農家,畢業於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全台第一所合作式中途班「宜蘭善牧學園」的首屆主任。1990 年加入國際第四世界運動持久志願者行列,領取微薄津貼,試著體會底層同胞的捉襟見肘。先後在法國、台灣和加拿大,學習分享赤貧家庭的日常;與同為志願者的加拿大籍先生艾山及四個孩子派駐台灣,全家曾落腳花蓮山邊部落九年,向赤貧同胞與樂意和窮人結盟的朋友學習。譯有《一段珍貴的歷史》、《讓赤貧節節敗退》、《給明天的話》、《希望的秘密》、《親吻窮人》、《民主藝匠》等。
陳姿宜 第七章譯者
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社福所、文藻外語大學法文系。 在第四世界找到將兩種領域加乘起來的可能。
吳新慧 Christèle WU 第八至十二章主要譯者
輔仁大學法語系畢業,自由譯者,第四世界運動長期盟友,現從事貿易工作。2010年曾赴法國第四世界運動總部實習,之後,便開始參與相關翻譯工作。
書籍目錄
推薦序
中文版序 跨文化、跨國界的火炬 費鴻芳Françoise Ferrand
法文版序言 赤貧者和邊緣人能照亮社會正義 熱妮葉佛.戴高樂.安東尼奧
引言 費鴻芳Françoise Ferrand
第一章 「來,我們需要你。」
第二章 平民大學的演進
第三章 與第四世界的首次對話
第四章 誰會來平民大學?
第五章 平民大學的意義與定義
第六章 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基礎與本質
第七章 有些事情,沒有任何人可以替我發言
第八章 平民大學的步驟與方法
第九章 平民大學主持人的日誌與編年史
第十章 平民大學的主持
第十一章 現在,我們不再留在陰影中
第十二章 貼近生活的大學
推薦序/導讀/自序
作者為中文版序
二○二一年年初,淑秀的先生艾山從加拿大打電話給我,告訴我淑秀正在進行本書的中文翻譯,多麼美麗的驚喜!這本書是我在一九九六年撰寫的,記述了巴黎第四世界平大學的歷史與經驗。當艾山跟我提到淑秀在翻譯這本書所投注的熱情時,我不禁回想起一九九○年代在第四世界運動總部梅里(Méry-sur-Oise)遇到的淑秀,當時她還是實習志願者,還那麼年輕,我記得她那極富感染力的笑容,對人的關懷,還有她在巴黎「地下室」參加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身影…。
感謝淑秀深入體認第四世界運動創始人若瑟.赫忍斯基神父創造的這項行動,並偕同另外兩位年輕的譯者,將此書翻譯成中文。赤貧所衍生的不義是如此令人難以忍受,而若瑟神父開創的這條道路是如此的不同凡響,願它能成為臺灣讀者靈感的泉源。
我自己在多年陪伴第四世界的年輕人之後,在平民大學被他們的父母深深吸引,這些年輕人儘管家庭及社會處境極其艱難,卻仍懷抱著這個年紀的人特有的希望和幽默,有時甚至沒煩沒惱。而他們的父母則充滿勇氣,深切渴盼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擁有一技之長,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將來。
一九八六年,若瑟神父邀我負責全歐洲的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並藉由主持巴黎聖母院附近的平民大學來達成這項使命,我一直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項挑戰。幸運的是,在若瑟神父去世前,整整一年的時間,我有機會跟在他身邊學習,他對第四世界平民大學胸懷壯志,我理解他的抱負,並深感共鳴。在此,我不打算重述若瑟神父原本的話語,因為本書已忠實陳述了。
我只想傳達一些我認為能夠跨國界,跨文化的一些基本原則,我一直努力發展並鞏固這些原則,以便讓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得以發光,並且繼續成為深度變革的泉源。
第一個基本原則是與飽受排斥的貧窮家庭「共享生活」,這樣的分享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目的在於建立彼此的信任,而 這樣的信任關係得要長期培養,才經得起考驗。我們之所以在一起,因為我們是為正義與和平而努力的人。我們所建立的不是物質上的施捨關係,我們是旅程中的夥伴。這意味著我承認每個人都有思考與分析的能力、可以做出貢獻,相信不同的想法可以透過對談與交鋒變得更豐富。「共享生活」,也是一起歡笑、一起流淚、一起歌唱…。
若瑟神父傳授給我的第二個基本原則就是,第四世界平民大學是個開放的平台,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每個人都能自豪地邀請左鄰右舍、孩子的老師、社會工作者或政治、宗教、工會領袖前來,在這個地方,可以遇到來自不同生活圈及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這點與我個人的信念完全相符,而且真正符合生活貧困者與赤貧家庭的期待。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不是處理或解決「窮人的問題」的地方,而是一個一起活出新的公民身分的平台,無論你的社會處境如何,在這裡,透過與眾人息息相關的時事及社會議題,每個人的想法都被期待、尊重和討論。做為孩子的母親,談到學校,當然與我有關,過去是我的孩子,現在是我的孫子,我會追問,他們是否會關心班上學習遇到最多困難的同學?談到住宅,也跟我有關,為了接近第四世界的家庭,我會選擇住在甚麼樣的社區?談到健康,也跟我有關,有哪些沒有節制的行為會損害健康?又有哪些途徑可以幫助我維護健康?我們要一起提出哪些可以促進變革的路徑?
最後,第三個基本原則,是若瑟神父特別關心的,那就是第四世界平民大學應該並且保持是一所「大學」。意思是,平民大學不是一個「聊天的群組」,目的不是讓大家來傾訴心事,當然,全體大會進行之前所建立的信任關係,已經讓人可以互相談心了。平民大學是每位參與者前來學習、接受陶成的地方。我們邀請每個人都養成做筆記的習慣,都有自己的筆記本與保存記錄的資料夾。說過的話會隨風而散,但是文字紀錄卻會長存。 我們在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必須創造一些方法,讓那些沒有怎麼上過學的人也能書寫。我親眼見證到書寫帶來思考的精準度以及因此被理解的那種成就感。這就是為什麼,我挑選了一張結合發言與書寫的圖案作為本書的封面(此處指法文版封面)。無論是個別的發言或是與人對話,處境艱難的活水成員常常一針見血,展現出智慧,這樣的時刻總是讓人驚艷。讀者可在這本書中看到許多例子。
這麼多年來,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已經遍布歐洲、北美、中南美洲,還有亞洲的菲律賓,為許多國家的立法帶來影響。
現在,多虧了第四世界在臺志同道合的夥伴、成員與支持者,感謝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先生多年來的投身,第四世界如此幸運,能夠有這樣忠信的長期盟友。未來你們將邀請舊雨新知,勇於跟生活在艱困環境中的個人或家庭建立友誼,共同開創臺灣第一所第四世界平民大學!
一九七二年以來,第四世界平民大學 創造的這個共同陶成的平台一直保持著衝勁與活力,當然不能就此止步。在二○○○年代初期,我和同為持久志願者的丈夫費羅德(Claude Ferrand),偕同第四世界運動的成員、還有大學與各專業領域的夥伴,一起開創了建構知識與陶成的新方法,也就是與生活貧困者一起進行「知識與實踐的交流互惠」(the Merging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when working with people living in situations of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這套方法讓擁有不同知識來源的人都能參與進來,彼此互動,所謂不同的知識來源,指的是生活貧困者、專業人士以及學者的知識。這種方法學是嚴謹的,好讓每一種型態的知識都受到尊重,並且透過交流互惠產生更全整的知識,以便讓各種專業陶成與行動計劃更貼近真實的生活。我們的目標一直是透過那些遭受不義,被剝奪自由與和平的人,來促進正義、和平與自由,好讓他們不再因此飽受折磨。
謹向這本書的譯者及出版者致上真摯的謝意,謝謝你們讓我得以將這把火炬傳遞到貴國。我相信你們會把它高高舉起,照亮身邊的人,甚至於超越國界,給出希望與喜樂。
費鴻芳(Françoise Ferrand)於二○二一年九月
推薦序
平民大學如何讓底層發聲?
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所教授 王增勇
就在我撰寫這份序文的同時,二○二二年一月二十七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刪除了精神障礙者監護處分期限的上限,被診斷為精神障礙的病患將可能面對無期限的社會隔離。對於精神障礙者的恐懼與汙名,讓立法者選擇將需要與社會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幫助的精神障礙者與社會隔離,而非選擇有效的幫助他們融入我們的社會。這個修法反應社會選擇恐懼而非接納作為面對身旁遭遇困難的人,我們不想認識他們、知道他們遭遇了什麼以致於此。被社會排除的邊緣族群,他們的聲音往往不被聽見,但他們的聲音才能讓我們認識這個社會的不正義是如何被複製,同時也告訴我們可以如何被改變。讓弱勢者發聲,成為改變的起點。
第四世界的精神是向赤貧者學習,相信赤貧者親身經歷社會不公與排除的經驗在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有著不可缺乏的智慧;但如何幫助赤貧者說出自身的經驗,則成為實踐的重要議題。這本書就是第四世界運動幫助赤貧者發聲的具體操作。至今平民大學已經運作超過半世紀,這本書記錄著平民大學的實踐歷程,透過實例說明所有參與者,包括赤貧者、活水會員、持久志願者、盟友等,如何在平民大學的架構中,經歷一個意識覺醒的團體對話歷程,學習成為公民,推動社會解放的經驗。這本書的重要性在於把如何協助底層弱勢者發聲的架構與操作經驗做了具體清晰的書寫,對於台灣民主化三十年後,如何進一步深入窮人生活、邀請窮人參與、透過他們生活經驗的發聲促成社會變革,提供重要的參照。
目前台灣社會福利體系仍把窮人當成有問題的個人,需要被矯正、教育與訓練成為勤勞認真工作的勞動者,卻不曾聆聽窮人的聲音,更不把他們的經驗當成重要的學習來源,持續將被標籤為有問題的人們,如窮人、精神障礙者、中輟生、性工作者…,排除在社會之外。
若瑟神父開創的平民大學是個社會試驗場,讓社會大眾與赤貧者相遇,深入窮人生活,每位參與者前來學習並接受陶成,培養公民素質的場域。注意,不是將赤貧者當成問題,要被改變,而是所有參與者都要學習改變。「大學」取其意為「學習之地」,「平民」取其「所有人」之意。平民大學依照參與程度,有赤貧者、活水會員、持久志願者、盟友四種角色的設計,無赤貧經驗的社會人士帶著自己的專業向窮人學習,持久志願者投入赤貧者的日常生活並建立信任關係,活水會員是積極投入第四世界的赤貧過來人,面向社會發聲、進行對話。這個過程的核心在於個人存在於群體中。被社會排斥的赤貧者往往孤單地生活,缺乏群體的支持,平民大學創造一個群體建構的場域,赤貧者在參與的過程中,發展出赤貧者的認同、尋找到自己的語言、敘說自己的日常經驗、看到並投身自己所歸屬的群體,讓赤貧者從被視為問題的個人翻轉成為值得被聆聽的群體,進而對社會發聲,讓赤貧者不再是噤聲的被汙名者,而是為自身代言的社會主體。只有當群體好,個人才會好;忽略個人的社會性存在是當前社會福利體系最大的盲點,我們只想解決個人問題,卻不曾發展邊緣群體的集體性,讓邊緣者可以在集體的自助互助中,獲得力量。第四世界的平民大學提供了具體作法。
第四世界運動是社會運動,更是靈性運動,它召喚我們去肯認並相信我們作為人的神性,即使赤貧者遭遇到生命中的苦難,但作為一個人,我們相信人性的尊嚴,而不放棄對任何一個人的希望。這樣的靈性應該成為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人設,而非複製專業與案主的威權關係,讓每個生命為自己發聲。
這本譯著的完成,不僅是第四世界經驗從法文到中文的語言翻譯,更需要我們從台灣社會歷史的發展脈絡中,去思考台灣社會如何排除與孤立赤貧者,借鏡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經驗,去發展台灣社會聆聽赤貧者的聲音,創造台灣社會與赤貧者相遇的平台,改造台灣成為更正義的所在。
推薦序
陶蕃瀛教授 福氣社區懷協會理事長、好好園館有本書房店長兼人生顧問
初識楊淑秀時,她是第四世界運動少數幾位常住台灣的持久志願者。她們在台灣的工作低調踏實堅毅樸實,居所在鄰近貧困者的同一個鄰里社區。持續不懈地和一群盟友讓發聲發生。一次受邀到台北北門附近某教會參與他們的交流分享會。會中聽聞他們長期陪伴的幾位陷落底層朋友親歷的艱辛往事與從中淬鍊出的智慧話語。那些以真實生命撐持出來的智慧話語,即便是在書本裡似曾讀過類似的文本,讓當時已在社會工作學習教學多年尚未退休的我心頭震動,汗顏於自己紙上談兵,所說甚多,所作希微。
第四世界運動創始人訪談錄《親吻窮人》二○一三年讀後,我在二○一四年一月三十一日有感寫下〈貧窮仍然布施,孤獨與神同在〉,提醒自己記得,赤貧者示範著貧窮仍然布施,以及第四世界運動者示現著孤獨與神同在。
閱讀《民主藝匠》二○一七年出版前的三校稿後,我寫下的推薦短文裡也有一段社會工作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一個真正的社會工作者是一個在日常生活裡的助人自助者。」是的,每一個人都能是社會工作者,只要他願意陪伴與真誠聆聽那在每一個人內心裡本自具足未曾消失過的良善心性既微弱又強韌的聲音。
這一個世界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但不需要更多建制化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因為這個高度建制的世界,迫切需要改變。眾多人們競相爭逐有限的物質資源。建制化的代議式民主(這是招牌式民主,內容物待審)已經無能節制政客與市井凡夫的私慾和執念;學術世俗化的高等教育與宗教志業也常常無能療癒被深度物化的神聖自我和自我顯現出的集體無意識心智障礙。世界需要真正的社會工作者。
第四世界運動裡有許多真正的社會工作者。在你手中的這一本書,敘說著她們與他們在平民大學裡的故事。「來,我們需要你。」,當你讀到這一個邀請時,請不要認為只是他們需要你,或他們只是在邀請你參與平民大學或社區大學。我以為他們真摯誠篤地邀請每一位有緣接觸到的讀者:靜下心來聆聽內心微弱但永恆良善溫柔的內在心聲。
每一個人都需要聆聽自己內在真心的聲音。「來,我們需要你」的「我們」是那個我們每一個人共有的良善心性,它需要被你聽到。我們,這個內心的聲音,正在,而且從過去到未來一直在發聲,它需要你。你,聽到了嗎?
太多人被社會化成為努力爭名爭利以證明自己有市場價值的市場社會人,以物質化的社會期待鞭策自己。這個世界迫切需要改善,過多比率的人遺忘溫柔強大的智慧心靈能量可以滿足所有身心需要,不虞匱乏。
感謝第四世界的夥伴們,鮮活地創造了巴黎聖母院附近的「地下室」第四世界平民大學。謝謝淑秀和他的夥伴一起翻譯了這一本書。讓「我們」的聲音顯化成為中文版的《讓發聲發生》。
二○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
文章試閱
讓發聲發生書摘
一九七二至一九九四年,這段時間,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存在已超過二十年,即使會受到主持人不同的人格特質及專業背景影響,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他們的共通之處。主持人的角色是不停想方設法達成預設的目標: 凝聚眾生,齊聚一堂,拒絕赤貧是大家共同的身份,這所大學的導師是赤貧者,他們和社會對話,在那裡,透過「活水成員」本身,產生了第四世界的代表。
為此,主持人必須跟各地準備小組帶領人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而這些小組帶領人則需非常貼近赤貧的日常現實。他同意第四世界運動對抗赤貧的政治奮鬥,不管是地方或國際層次。他也必須關切局勢,不管是社會,文化,經濟還是靈修的走向。
貝瑪婷(Martine Bertin)第一次參加了平民大學之後,寫了一封信,分享她的震撼,這封信描繪出主持人的工作,除了技巧,更是和在場參與者的共融:「我希望我的用字遣詞不會偏離我的想法,那天晚上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到現在情緒都還沒平復。我備受衝擊,一到會場就目瞪口呆,走完最後一級階梯,抵達地下室,全身好像被眾多赤貧刻劃的面容用力鞭打了一頓。
我覺得自己的良心被嚴重打亂,被重新質疑。
那天晚上,我遇到赤貧家庭生活的現實,面對這種難以忍受的情形,我感到義憤填膺,很不自在。極端貧窮摧毀、啃食一個人的內在與外表。它打擾,也切斷溝通的管道,讓人退縮。那晚,我更理解到排斥造成的重擔。
誠懇的接待儀式,會場充滿活力,主持人的溫暖與熱情,參與會眾的溫暖在在平息了我初抵達時的那種憤慨與反抗的情緒,也幫我去忍受赤貧的沉重。
那天晚上,我仔細聆聽,學習很多。我感覺到這群人為了不讓自己被壓垮,為了繼續抬頭挺胸,尋找希望,他們不可思議地努力著。
不過,發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些人有時候發言遇到這麼多困難,在外面,例如在孩子們的學校,很難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可是他們在這裡卻能侃侃而談。這裡是他們能夠被聆聽的地方,麥克風是神奇的化身。在麥克風前面發言看起來場面很大,但在這裡,大家似乎習慣成自然,有時更像是一場遊戲。麥克風接受意見、提問,有時偏離主題,但它讓各種想法和思考得以傳遞,而且經常非常深刻。這個麥克風讓他們的發言展現出意義,令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想要專注聆聽。」
創造一種自在友善的氛圍,讓話語得以釋放出來
創造一種讓大家都能感到自在的氛圍並非小事,這是生活在貧困中的人真正的期待,在某次年終的個人評估,這一點是大家首先重複提到的:氣氛很好。薩多(Sadot)先生在一九九ま年六月說過:「在平民大學,我喜歡的是氣氛,我重新得到力量,我能夠參加,都要感謝我的朋友畢羅傑(Roger Bry),我很驕傲也很高興能跟你們在一起。」只可惜,他參與的時間並不長,一九九一年三月,他在那間他和女友共享的陋屋辭世,去世時才三十八歲。薩多先生還不曾在平民大學公開發言,但是,他在這個地方找到一種團體生活,一種向其他生活圈的人開放的社會生活。
在第四世界平民大學表達的所有憤怒與不平都被聽見了。一些議題,例如工作,引起許多被職場拒絕的成員的憤怒,當你知道這個主題是巴黎平民大學二十年來繼兒童議題之後最常出現的議題時,歷屆主持人都不怕衝突會破壞友好熱絡的氣氛!而且工作這類議題,會讓那些習慣沉默的人願意發言。每一個經歷過苦難的人都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經驗,伯凱莉女士(Berthelier)就是如此,她問:「你們有在火車車廂上工作過嗎?清潔打掃?你們不知道這是什麼工作。年輕時,我和媽媽不得不在凌晨三點起床去巴黎東站打掃車廂,如果你曾在火車上打掃過,不妨過來討論一下!」
但是,每當悲傷太深切時,憤怒甚至不再迸發,反倒讓位給沉默和沮喪。沉默在第四世界平民大學有著重要的位子,當下無聲勝有聲。
對難以忍受的情況表示同情乃人之常情,但,如何使聽到這些陳述的人,能夠進一步把激昂的情緒轉化為思考與奮鬥的力量?
然而,對於赤貧者的不理解很少僅僅是由於生理上的缺陷或口齒不清的問題。社會地位很低的時候,聲音是很難被聽見的。人們要麼指責赤貧者不會說話,要麼責怪他們太會說話。如果是後者,他們會說窮人就只是鸚鵡學舌,人家怎麼說,他們也跟著說;又或者責備他們總是在重述同樣的事情。別人是怎麼在批評窮人,雅瑪莉心知肚明,但她只能見證自己的經歷:「平民大學讓我說出我的想法。我理解到我有思考的權利,有表達的權利。我在平民大學學到很多事,但他們沒有教我應該怎麼思考,這點我本來就知道。」
當然,從形式上看,赤貧者的話語並不完美。他們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通常連初級教育也沒有。但是,二十多年來,在平民大學,這些父母不斷以不同的方式一說再說:「我們不希望別人一次又一次帶走我們的孩子,孩子是我們的生命。給我們一個住處、一份工作,幫助我們親自撫養他們;只要別再碰我們的孩子!」這會很難懂嗎?
多年來,在平民大學,有一位婦女拿起麥克風重複說著:「他們帶走我的孩子,他們沒有權利這麼做,我是他們的母親。」每一次,她所說的都與平民大學討論的議題有關,從未離題。
不理解的主要緣由,是因為人們強烈抗拒與赤貧者對話。他們極端的處境讓我們感到不安。主持人的角色很不容易,他必須想辦法讓赤貧者的表達成為教導,而不是變成大家詬病的對象,避免大家在形式上做文章。當然也得運用一些實際的方法,因此,在平民大學使用牆板書寫、請書記為大家當場公開紀錄,此舉,有助於讓揭露出來的赤貧處境被概念化,將客觀的生活事件轉化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