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在黑暗中動身:基進的政治戰略與行動

原文書名:


9789869937658在黑暗中動身:基進的政治戰略與行動
  • 產品代碼:

    9789869937658
  • 系列名稱:

    VISION
  • 定價:

    460元
  • 作者:

    陳奕齊
  • 相關作者:

    編者:何珮琪
  • 頁數:

    224頁
  • 開數:

    17x23x1.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719
  • 出版日:

    20230719
  • 出版社:

    橙舍文化有限公司
  • CIP:

    573.07
  • 市場分類:

    政治(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法律.社會.政治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 台灣基進創黨黨主席陳奕齊,關於台灣政治的診斷書
⁕ 台灣唯一堅持獨立路線的政黨——台灣基進,最完整的理念論述和實踐方針。
⁕ 這是一本理性的社科分析加上感性的意志信念,結合組構而成的「行動指南」——一種對我們的政治現狀處境已經受夠了,並想要大聲叩問,為什麼台灣的政治不能變得更好的「行動指南」!

⁕《在黑暗中動身》,這書名說明了基進的歷程,有如暗夜先行者一般,一路踽踽獨行。因為「要看見日出,就須比光早一步抵達;那唯一的選擇,便只能在黑暗中就動身出發。」

「這是一本遲到多年的書。是一本關於筆者所參與組建的台灣基進的故事,也是關於台灣民主困境的結構根源的探討,以及叩問出路何在的書。因此,這不僅是寫給基進支持者的書,更是寫給每一位關心台灣民主未來的台灣公民。」

直言之,本書就是帶著具體的問題意識:本土全面執政已近八年,台灣民主化也歷經至少三十年,為何每一位摯愛著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必定會在這些年大小選舉中,陷入一種情緒與精神都相當緊繃的狀態,一種宛如「定期改選,定期亡國感」的焦慮處境中呢?以此「問題意識」作為指南,作者開始重溯台灣的民主轉型進程,進行重新理解與重新詮釋,並期待找到一種可從亡國焦慮定期發作的困境中掙脫之可能。

如果重新理解台灣民主轉型難題的思考框架,若能廣為大眾所感與所知,那麼這套重新理解台灣民主困境的思維框架,或許也可成為一種改變台灣的力量。這也就促成個人將「如何思想」的部份單獨抽出,並重新系統化寫就成書。就此而言,本書更是寫給每一位把台灣視為是「此生無所去,最終且唯一家園」的台灣人所閱讀。

基進書寫的故事,就像一路打怪破關的故事。不論認同與否,我們有著夢想,並朝著夢想築就挺進;況且這不只是基進人的夢想,更是屬於每一位認同「台灣是台灣人民的國家」,對此有著相同心跳律動者的夢想。按此理解,本書就像是一本想要幫台灣完成打怪破關遊戲的企劃書,並邀請每一位想要探訪屬於台灣彼岸的「One Piece」的朋友,一起上船成為伙伴,鬥陣前行!

本書分成五章,第一章是「問題意識」的破題與勾勒。接續著「問題意識」的疑情鋪墊,拉出台灣民主轉型理解框架的民進黨版本與基進黨版本之異同,以作為第二章節。儘管思想上可以透由重新認識,展開新的思維可能;但在行動上,依舊會受困於各種選舉政治現實的綁架,並產生行動上的遲疑;為此,第三與第四章即是針對導致行動遲疑與束縛的綁繩,進行拆解卸除的工作。最後的第五章,則以「Q&A」的形式,將內心最後的阻礙與心魔,徹底地祭改與超拔。


作者簡介


陳奕齊
留學荷蘭,攻讀政治經濟學。出版過《打狗漫騎—高雄港史踏查》、《看!中國熱?!》、《黨國治下的台灣「草民」史》、《國民黨治台片斷考》、《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與魏聰洲、廖沛怡合著)、《想像越界:國際與在地政經批判》、”New Bondage and Old Resistance: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 (coauthored with Monina Wong)”。台灣基進創辦人,前任主席。目前正在籌備「思戴漫育成文教基金會」。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序 讓希望成為可能,而非讓絕望成為可信
前言
一 、 常民內心的「大哉問」︰為什麼這些年的選舉,總讓我們如此「焦慮」呢?
二、 「民進vs. 基進」:台灣民主轉型的理解框架之同與異
三 、「定食理論」:「讓台灣更台灣」的政治拔河
四、堅定本土在野的價位:「六○○」套餐的內容
五、通透後的定見:台灣「政治焦慮」的逃逸路線?
後記
附錄:基進事件簿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 讓希望成為可能,而非讓絕望成為可信

原本以為,「民主」已經作為台灣的航行指南,會領著台灣朝向一個沒有「中國國民黨」的未來,並抵達一個台灣正常化國家完成的彼岸。接下來,在彼岸天地中,台灣的社會長相,就由其間的人民自行去模塑。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太過天真;「民主」尚未帶領台灣往那個設想的方向前去之前,甚至連「民主」本身都已岌岌可危。於是乎,台灣基進的故事,就像是從過往天真的誤認中醒悟,捲起袖子,不再己願他力,直接跳進去打怪,開始書寫。
記憶中,小時候常跟父親去黨外或者民進黨初期的野台演講場。印象中,曾親眼見證朱高正風靡全場的激昂演講,高雄民眾上台給外號「民主戰艦」的朱高正掛金牌,又目睹到朱高正受到唾棄,民眾上台索回金牌的那一幕。那是一九八○年代,台灣民主從街頭開始風起雲湧的年代。或許是受到偷偷閱讀父親黨外雜誌的影響,也或許是長期閱讀家中偏本土的報紙新聞取向所感染,個人從小就非常厭惡中國國民黨。高中時期,各種街頭抗議此起彼落;於是,擺脫填鴨教育與聯考的桎梏後,便主動參與大學的學運社團。

但是,彼時恰好是後野百合運動時期,大學學運社團逐漸沉寂蕭涼;再加上民進黨不再有「街頭路線vs·議會路線」之爭,只剩「選舉萬歲總路線」,就這樣在學長帶領之下,以學生身份或志工或工讀,親身見識跟參與選舉最前線。阿扁與趙少康的台北兩強之爭,「四百年來第一戰,要把台灣變青天」、九六台海危機下的史上第一次總統直選,那是一段民主奔放與思想多元的「眾聲喧嘩」時光。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真的會樂觀以為,台灣民主這輛巴士,會慢慢地往那個想望的地方駛去。

在廿世紀結束前夕,筆者前進香港從事勞工相關「非政府組織」的研究工作,進行南中國的民工田野調查,再到荷蘭萊頓大學攻讀博士,意外地重新補了一段「當代中國」的課程。就這樣,在荷蘭望著時差六小時天空下的台灣,距離拉開後所帶來的宏觀全局視野,才發現紅色惡魔早已吹著笛音向台灣逼近;此時,一種哈姆雷特式的「to be or not to be」的困擾浮現:要不要把人生原本設定的軌道中斷,而毫無懸念的「撩落去」呢?就這樣,轉向「政治最前線」,就意外地進入個人的生命之中。

為了不讓庸俗的「政治」日常將熱情給消磨殆盡;於是,個人就把「基進」的組建,當成是遊戲中的打怪破關一般。遊戲開始前,必須先掌握遊戲的設定與規則,知道手頭上幾乎沒有啥法寶工具跟資源,只有一份有待宣傳的「理念」。至於,前方所面對將是輪番上場的外部中國、內部的具象中國國民黨與抽象的「華儒奴」文化殘餘……等等大魔王。除了魔王級的挑戰之外,還會有政治好髒髒的慣習、自以為理性、中立、客觀的「中間選民」、糟糕的選舉遊戲制度、充滿算計的各方政客…等等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障礙。於是,在這在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作為前提條件的設定限制下,究竟如何能不在第一時間便陣亡,且一關關的破關前行,每每成了這些年午夜夢迴之間,不斷向內心敲擊的各種叩問!就如同動漫《海賊王》一樣,蒙其·D·魯夫為尋訪「One Piece」(大祕寶)的彼岸允諾而開始啟航,一邊前行一邊招募伙伴,繼續招募繼續打怪,不斷升級不斷打怪,直至往那最終島嶼逼近,儘管這一路隨時可能被「團滅」。

基進書寫的故事,就像這一路打怪破關的故事。不論認同與否,有著夢想,並朝著夢想築就挺進的人,不該被嘲笑;況且,這不只是基進人的夢想,更是屬於每一位認同「台灣是台灣人民的國家」,對此有著相同心跳律動者的夢想。按此理解,本書就像是一本想要幫台灣完成打怪破關遊戲的企劃書,並邀請每一位想要探訪屬於台灣彼岸的「One Piece」的朋友,一起上船成為伙伴,鬥陣前行!

最後,我想呼應本書的書名《在黑暗中動身》,這書名說明了基進的歷程,有如暗夜先行者一般,一路踽踽獨行。因為「要看見日出,就須比光早一步抵達;那唯一的選擇,便只能在黑暗中就動身出發。」

文章試閱


寫在頭前

這是一本遲到多年的書。是一本關於筆者所參與組建的台灣基進的故事,也是關於台灣民主困境的結構根源的探討,以及叩問出路何在的書。因此,這不僅是寫給基進支持者的書,更是寫給每一位關心台灣民主未來的台灣公民。

原初,本書的寫作方式,是融合「如何思想」與「如何實踐」各半的內容;由於字數篇幅過於龐大,故把「如何思想」跟「如何實踐」進行分拆成為兩部書,各自獨立。

「如何思想」就如同是「批判的武器」;「如何實踐」則類似於「武器的批判」。直言之,本書就是帶著具體的問題意識:本土全面執政已近八年,台灣民主化也歷經至少三十年,為何每一位摯愛著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必定會在這些年大小選舉中,陷入一種情緒與精神都相當緊繃的狀態,一種宛如「定期改選,定期亡國感」的焦慮處境中呢?

以此「問題意識」作為指南,筆者開始重溯台灣的民主轉型進程,進行重新理解與重新詮釋,並期待找到一種可從亡國焦慮定期發作的困境中掙脫之可能。

儘管,社群媒體帶來的文化現象,是大家寧願耗時耗力在網路上帶節奏、帶風向,用一時的風向與節奏,左右人民「以感覺代替思考」,「以情緒代替行動」,但此種非關深沉思考的短線認知操作,或許能贏得一時,卻也促使人民認知更加的淺薄、斷裂與零碎。這種狀態下的台灣人民,遠非擁有批判思考與獨立分析能力的「台灣公民」;長期而言,此種隨風搖擺、跟著節奏起舞的智力環境,根本是中共對台「認知作戰」最喜歡的沃土。

事實上,誠如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於是,設想著如果重新理解台灣民主轉型難題的思考框架,若能廣為大眾所感與所知,那麼這套重新理解台灣民主困境的思維框架,或許也可成為一種改變台灣的力量。這也就促成個人將「如何思想」的部份單獨抽出,並重新系統化寫就成書。就此而言,本書更是寫給每一位把台灣視為是「此生無所去,最終且唯一家園」的台灣人所閱讀。

古希臘的天才科學家阿基米德有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移動地球。」放在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尋找那個可以撐起地球的「阿基米德點」,是以重新思考為表現的「批判武器」;然後,打磨出一根夠長且足以撐起地球的棍子,即是實踐跟行動所展示的「武器的批判」。因此,如同以思想跟社會科學知識,尋訪到能個能撐起台灣政治改造的阿基米德點的座落處;然後,吹起集結號角,琢磨打造出那根足以撐起政治改造的棍子,就如同是「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一般。

因此,「如何思考」台灣的民主轉型困境,最終形成了一種屬於「基進式」的思維框架;以「基進式」框架認識為基礎的「如何實踐」,最終則結晶化為「台灣基進」此一行動方案。過去這十年基進實踐的具體故事,就是「批判的武器」,這部分將放在未來出版的另外一本書。

本書分成五章,第一章是「問題意識」的破題與勾勒。接續著「問題意識」的疑情鋪墊,拉出台灣民主轉型理解框架的民進黨版本與基進黨版本之異同,以作為第二章節。儘管思想上可以透由重新認識,展開新的思維可能;但在行動上,依舊會受困於各種選舉政治現實的綁架,並產生行動上的遲疑;為此,第三與第四章即是針對導致行動遲疑與束縛的綁繩,進行拆解卸除的工作。最後的第五章,則以「Q&A」的形式,將內心最後的阻礙與心魔,徹底地祭改與超拔。

「錯誤的前提,不可能導致正確的結論」。重新回到各種我們對台灣民主轉型理解的「理所當然」之前提,重新以「理所不當然」的態度,進行全盤反思與批判性繼承。然後,問題的解答,即有可能在反思與批判的過程之中,慢慢地浮現。
總之,這是一本理性的社科分析加上感性的意志信念,彼此夾纏、結合與組構而成的「行動指南」—— 是一種對我們的政治現狀處境已經受夠了,並想要大聲吶喊叩問﹕為什麼台灣的政治不能變得更好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