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八千歲亮島人(附聲音光碟)

原文書名:


9789860570335八千歲亮島人(附聲音光碟)
  • 產品代碼:

    9789860570335
  • 系列名稱:

    連江縣文化局故事繪本
  • 系列編號:

    1100674
  • 定價:

    300元
  • 作者:

    王花(ユ弟)
  • 相關作者:

    繪者:張振松
  • 頁數:

    48頁
  • 開數:

    21.5x29.7x0.8
  • 裝訂:

    精裝
  • 上市日:

    20181128
  • 出版日:

    20181128
  •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 CIP:

  • 市場分類:

    兒童繪本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童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8300年前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人類過著怎樣的生活型態?
他們吃什麼、在意什麼事情?

人跟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海之間,到底是怎樣的生活情境?
帶領孩子,經由考古的過程,以及史前文化的探索,開啟對於人類發展的好奇與啟發。

考古過程+史前文明探索+亮島生活解密
故事將從考古中發掘的骨骸「海亮哥」、「亮島妹」說起,
重返七、八千年前的亮島……
「那時候海水比現在還要低大約五至七公尺,因此,面積比起現在要大;島的西側海濱淺灘平緩,潮間帶廣闊,聚集豐富的貝類,而且附近海域是重要的漁場,於是,亮島就成為史前民族口耳相傳的海洋牧場。
穿越八千年,有一批海洋家族跨海而來……」

亮島,又稱浪島,古稱橫山,位於台灣與馬祖北竿島中間的一座遺世小島,只有國軍駐紮。
2011年,考古學家於此發現了8300年前期遺址,並有兩具骨骸出土──「亮島人一號」與「亮島人二號」,是亞洲大陸東南及福建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史前遺址中,人骨年代最古老且保存狀況最好的遺址,掀起國際考古學者研究。

作者簡介


王花俤
連江縣北竿鄉塘岐村人,曾任連江縣立中山國民中學校長,現為馬祖戰地文化遺產學會理事長。已出版著作《擺暝》繪本、《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合著《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馬祖文化事典》,發表《馬祖熾坪隴遺址的石器:兼談遺址文化的屬性》等多篇在地文化論文。

相關作者簡介


繪者
張振松
專職插畫家。
作品眾多,並榮獲多種獎項:
好書大家讀: 《我家的冰箱在海邊》、《石滬股份有限公司》、《晃晃老師的禮物》、《回家.回部落》、《阿金的菜刀》、《田都元帥》
時報開卷最佳童書:《晒棉被的那一天》
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 :《目連救母》、《老鼠捧茶請人客》

推薦序/導讀/自序


縣長序
潮向馬祖,以海連接世界,以島刻紋記憶╱劉增應(連江縣縣長)
每個馬祖人心裡都有一片生機的大海與一座記憶的島嶼;過去我們的先民橫海過洋魚汛趕鮮,海洋不僅帶來豐饒的生機,更孕育冒險犯難的精神。不論史前時期或歷史時代,馬祖列島的海洋,總是以容納百川的氣度,不斷形塑鮮明而多元的文化風采。
極富深度的島嶼文化,從深刻的島嶼記憶連接起,追本溯源至八千年前的亮島人。從學術上來看,發現亮島人遺傳基因的序位,不僅改寫了古南方人類演進的發生樹,而且再度引起國際間研究南島語族的熱潮。從此亮島人在國際間聲名大噪。然而這是否能轉化成屬於馬祖人的記憶,使人有光榮感?馬祖人需要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喚起浪尖的記憶,不要讓這段寶貴的過去隨著海浪化為泡沫。
繪本,就像蕩漾在瑤波碧浪中的一座亮島!
《八千歲亮島人》的繪本,是本府文化處繼《會呼吸的房子》、《擺暝》、《北海大英雄》、《東湧燈塔》、《我家的冰箱在海邊》等系列童書繪本之後,再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說出自己家鄉的故事;藉此推薦給家長們作為床邊故事,透過生動的繪本,內化成孩子們共同的島嶼記憶,在夢裡深處尋一座瑤波碧浪的亮島。

處長序
亮島的島尾遺址群發掘結束,真正的難題才開始!吳曉雲(連江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亮島考古團隊經過三年(2011-2014)多次田野的的發掘工作,取得珍貴的成果與標本,後續研究才是難題的開始,涉及層面包括:體質遺傳、海洋生活、古生態環境、器具類型比較、文化定位……需要進一步跨科學的整合與合作,才能更釐清亮島史前遺址群的意義與價值;許多的謎題,諸如:界定與周邊的新石器遺址之間脈絡關係,乃至與後來的南島語族之間共祖的親緣程度,本處將盤點種種的疑點與彙整基礎研究,繼續由學術界做焦點探討,相信不久後能水落石出。
文化遺址對人類而言具有歷史、美感、與科學的價值。
亮島的島尾遺址群是以考古遺址類型,登錄為本縣的文化資產,隨著價值的論述,我們正努力爭取國家級定位;這座遺址對馬祖人而言,正如劉益昌先生所說:「遺址簡單的說就是過去人類生活留下的舊址,因此遺址具有時間與空間的意義,也是留下史前時代人類生活的唯一紀錄。」於是,遺址的保存與紮根的教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工作。
繪本形式最能觸動童心,也最能走入家庭,讓親子共讀!
《八千歲亮島人》繪本的出版,透過聯經出版公司編輯群,以及作者王花俤與畫者張振松的協力,將時空穿越到八千年前,有一群人來到亮島討生活,他們使用魚叉、帶鈕縷孔的陶器、尖狀石器……胼手砥足克服艱難環境,所累積生存的智慧,開?了馬祖列島史前文化的起點,而後才有東莒島的熾坪隴遺址,承續此脈絡發展,像一盞生生不息的油燈,點燃了海洋文化的亮光!

文字創作感想
許多的驚奇,總是在關鍵時刻被發現!
亮島人的發現,是馬祖列島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最驚奇的獻禮;不僅將馬祖列島史前文化向前延伸至8300年,並且成功萃取了亮島遺址兩具骨骸的DNA;遺傳基因的符碼與古染色體的序列,引燃學術界再度關切南島語族血緣、遷移與祖居地等相關議題的討論;早在二十多年前,考古學界大師張光直曾拋出探索的方向:「幾千年以前的中國大陸東南海岸如果是原南島語族的老家,或至少是他們的老家的一部份,那麼大陸上的原南島語族後來到哪裡去了?」
這千古的謎題,隨著陳仲玉老師所率領的馬祖考古團隊,終於在亮島揭密了;從2011至2015年間,經過三次考古發掘,在亮島島尾發現四處遺址,合稱「亮島島尾遺址群」,目前成為馬祖列島文化的亮點。
考古的難題才正要開始!
陳仲玉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透過多種科學合作與整合式研究成為必然的趨勢,將亮島考古遺址的擬測更趨近於實境。有幸參與陳仲玉老師所率領的馬祖考古團隊,經歷多次島際的田野發掘工作,完成一本本馬祖史前或歷史時期遺址的研究報告,總會感受一種在地性知識的反饋。
這次承接《八千歲亮島人》繪本的撰述,必須從累牘的研究成果報告與學術專刊爬梳,心中始終帶著疑點:「他們為什麼要來亮島?」接著實地走訪杭州灣的跨湖橋與良渚博物館,以及臺北十三行遺址博物館與臺南的東關里遺址;亮島人的生態環境與海洋適應,逐漸浮現於文化脈絡,那海潮的漲落,才是亮島人漂流的動力啊!

繪圖創作感想
夏天,我們終於去了亮島。
之前的資料蒐集都不及踏上島的那瞬間,真實、直白,這是海亮哥生活的島啊!
在亮島之行前,與編輯團隊拜訪了中研院陳仲玉老師,向老師請益與「搜刮」許多資料;除此,我們從北部的十三行博物館到南科遺址,一路還到同樣是八千年前年歷史的跨湖橋遺址,這樣的探索行程,都只是為了這本繪本的正確考據。考古是嚴謹的研究,畫繪本也不容馬虎,沒有天馬行空,一切都需要實事求是。
在島上的探索中,一直思索著亮島人的生活樣貌,一路追根究柢,在海蝕洞的一家人、在貝塚中,想像那家人的晚餐,海島上的孤寂平淡、日出日落的生活,站在高丘土推上,我眺望著亮島人賴以為生的海洋,心中不免浮上一絲淡淡的寂寥。
那炙熱的夏天,小亮仔會去了哪裡?


文章試閱


2011年的冬天,
「今年的霸王冷氣團,特別寒冷!」
在亮島上,陳爺爺與考古隊員們穿上防護衣,手上的三角鏟,就像醫生的手術刀,剝開厚厚貝塚……

驚奇就從島尾一號遺址開始。
「哇!是一具屈肢葬的遺骸!」
陳爺爺興奮的把他暱稱為「海亮哥」。

2012年,同一個遺址不同坑位,
再度挖到一具仰身直肢葬的遺骸,被暱稱為「亮島妹」,她的右腳下有一塊石錘。
考古隊後續的研究工作,移回到了文物館;
「考古的難度才正要開始!」
陳爺爺將亮島人的牙齒與指骨標本,
送去國際頂尖實驗室做鑑定。
「哇,是距今8300年耶!」
越洋的電話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海亮哥和亮島妹分屬不同的母系血緣!
他們的血緣與東南亞、臺灣、菲律賓一帶南島語族原住民有密切關係。
他們為什麼要來亮島呢?

回到七、八千年前的亮島,
那時候海水比現在還要低,
島的面積比起現在要大;
潮間帶生物豐富,
附近海域又是重要的漁場。
因此,亮島成為口耳相傳的海洋牧場。

故事從八千年前開始……
起風了!燕鷗群來了,
海亮哥家族趁著暖濕的西南季風,
算好潮汐與風向,乘風破浪向前划動,前方的亮島,就在瑤波碧浪中。

靠岸後,族人在離岸附近找到居住的營地和水源,駐紮下來。
海亮哥是一位討海的高手,他手持魚叉潛入海中,
中小型的魚對他來說,易如反掌,即使遇到隆頭魚、
魟魚等兇猛的魚類,也能夠刺中要害。
「前方海面有一群魚!」

海水漸漸的退去,露出一大片淺灘。
海亮哥一手翻動礫石撿拾嶸螺、笠螺……,一手握著尖狀器,
敲擊附著在岩塊上的牡蠣、殼菜、藤壺……,有的族人則蹲著用石片刮下岩塊上的海藻、紫菜。
「這裡有八爪章魚!」
小亮仔盯著潮穴的動靜,手握長柄骨尖器,
看準猛刺,章魚的吸盤黏住棍柄而被逮住;
躲在潮池的小魚,也一併被捕獲。

潮間帶與大海,可以說是亮島人的櫥櫃!

春末夏初,空氣裡瀰漫一股青草味,淡淡的白色花系開滿山野間。
大家趁濛濛細雨上山採青,「快快來,這裡有紅莓消」
手捧著野果,咀嚼酸甜帶澀的好滋味;沿路採摘石板菜、龍舌蘭、仙人掌等厚葉植物,以及薺菜、龍葵、薤白等嫩株,帶回當作食用的材料。

銀河從東南方慢慢的盤旋昇起,
夏天的星空特別璀璨而熱鬧,
海亮哥一家人,圍著爐火享受辛勞後的晚餐,
有火烤的魚,有水煮的淡菜、貝殼、海藻、野菜……
也有可以生吃的牡蠣,
都是當季生猛海鮮,最家常的食物。
晚上,海亮哥在大腿上來回搓揉著蔓藤,
將纎維捻成細細長長的繩子,
家人共同分擔,為做家事與修補工具而忙碌。

多麼寂靜的夜啊!
小亮仔早已經酣睡入夢,
海亮哥盤點好工具,才安心的入睡。

清晨,露珠在馬鞍藤的厚葉上滾動,
曙光透進草寮……
「小亮,你趕快給爸爸送去湯水!」
小亮仔揉揉惺忪的睡眼,
抱著印有ㄑ紋的陶罐與食物,
一路奔向島尾的岬角。
海亮哥喝口野菜湯 ,說起自己與海豚共游的故事!

七月,鯷魚來了,燕鷗在海面盤旋。
「小亮仔,你看海上那一大片點點銀白的水花……」
海亮哥指著海面,判斷下一個潮水大魚會追著鯷魚游進灣澳內,
這將會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附錄
亮島遺址考古與研究的經過
民國100年連江縣楊綏生縣長登上亮島慶祝軍方登島60周年時,發現島上多處貝塚後,即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陳仲玉主持,清大人類學助理教授邱鴻霖協同主持,組成亮島考古與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在地文史工作者:潘建國、游桂香等人,從2011至2015年登島進行三次考古發掘,在島尾發現一至四號遺址,將這四處遺址合併稱為「亮島島尾遺址群」。期間將出土文物與兩具遺骸,進行跨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引發國際學術界高度重視,同時將馬祖歷史文化向前延伸至8300年,極具價值,文化處指定為縣定遺址群。

亮島人的食譜與海洋適應
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亮島妹與海亮哥一樣,偏愛海鮮與貝類食物,貝類包括:殼菜蛤科、笠螺科、骨螺科、鐘螺科、藤壺科、牡蠣科等,數量來說以殼菜科居多。魚類包含:有鲷科、海鲶科、帶魚科、真鯊科、魟科、隆頭魚科、石首魚科等。這些海鮮在馬祖人餐桌上仍會出現,只不過亮島人所吃的魚體與貝體,比現代人還要大隻。

藏在牙縫裡的祕密:堅果與景天酸代謝植物
人必須攝取足夠的植物纖維與澱粉,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從亮島妹牙結石萃取到殼斗科櫟屬的澱粉粒。而亮島上沒有喬木,更不長櫟屬植物,那表示這類堅果來自境外,推論亮島人有可能是季節性的遷移。再從海亮哥與亮島妹的碳同位素分析,他們所吃的植物來源,主要是景天酸代謝植物,這類厚葉濱海植物常見於馬祖列島。

骨器與海亮哥的魚叉
海亮哥與亮島妹的族群,都擅長使用與製造骨器 骨器種類包括:魚叉、骨鑿、骨刀、骨針、骨珠、骨飾、不明骨器與骨料……等;其中以倒鉤式魚叉最特殊,又稱作「銛」,可分為脫簇型與固定型,是獵魚的利器。